2014年國內產量“十一連增” 遭遇內外價差
進口激增加劇糧食安全隱憂
一邊是糧食生產“十一連增”,一邊卻是糧食進口量創歷史新高。昨日,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在國經中心“經濟每月談”上指出,去年我國進口的大豆和谷物占到現有糧食產量6.07億噸的10%,低價農產品進口越來越多,中國農產品生產成本不斷往上走,中國農業生產的空間被壓縮。在專家看來,在糧食進口激增下,我國糧食安全存在的隱患不容忽視。
內外價差成進口量激增主因
張紅宇介紹,去年糧食實現了“十一連增”,但與此同時,進口的農產品達到歷史新高。進口了7140萬噸大豆,進口了1951萬噸玉米、小麥、水稻加面粉,也就是谷物,兩者相加9091萬噸,相對去年國內糧食總產量6.07億噸,進口的大豆和谷物占到6.07億噸糧食概念的10%。
實際上,2013年我國大米、谷物等已經是凈進口狀態,大豆等飼料用糧的進口量近年更是逐年攀升。農產品價格內外價差大已經成為近幾年導致糧食進口越來越多的最直接因素。
張紅宇表示,一方面來自于需求變化對總量的要求。二是這兩年,特別是去年,全球的資源性物質價格大幅度下跌,糧食類農產品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下跌。低價農產品進口越來越多,國內生產由于各方面的物質投入,特別是人工成本,包括土地租地成本,成本越來越往上走,進口農產品價格往下走,中國農產品生產成本往上走,中國農業生產的空間被壓縮。
糧食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越來越多的進口糧涌入中國,引發了業界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云華就曾指出,糧食安全的高壓力和部分主要農產品的高進口將會長期存在。不過,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兩會”期間回應稱,這些年中國的糧食進口量的確不斷增加,2014年中國進口糧食總量達1億噸,達到歷史最高。1億噸中70%以上進口的是大豆,達7140萬噸。但我國糧食需求不再是簡單的僅僅滿足于口糧,工業和其他方面的用糧日益增加,因此中國糧食安全形勢是很好的。
“這是從糧食進口量與國內產量來比較的,進口量占國內產量比例確實不大,但是從國際貿易角度來看,中國糧食安全不能光靠國際市場,進口量過大對糧食安全有很大問題。”艾格農業資深分析師馬文峰介紹說,中國大豆占全球貿易比重達到80%左右,全球近1/3的高粱被中國買了。如果國內農產品價格一直上漲,必然導致勞動力成本上漲,致使工業品價格上漲,全球競爭力下降。“工業品是我國換取外匯的主要渠道,等到三到五年,工業品出口‘出不去’了,我國就沒法換取外匯,進而就沒有能力去國外買糧,到時候國內農產品價就會大幅上漲。這時候就到了影響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的嚴重程度了。”馬文峰表示。
不僅如此,我國糧食總產量“十一連增”的背后也存在幾大瓶頸。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專家梅興保認為,除了價格的天花板與農產品成本的地板的雙壓,環境污染也為傳統農業發展亮起了紅燈。資源的消耗也亮起了黃燈,特別是水資源,消耗很大,承擔不起,還有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也是一個因素。
規模化農業經營亟待突破
在馬文峰看來,最應該擔憂的是我國農業生產力太低,農產品生產成本過高,沒有全球競爭力,我國三大主糧生產成本基本上是美國的兩倍,因此有必要推動農業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也表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9公頃,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如不采取規模化經營,很難促進農業現代化。
對于如何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梅興保舉例表示,根據調研,水稻規模經營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土地流轉不暢,制約規模經營的擴大,流轉不暢,制約規模經營的擴大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發展農業規模經營要對土地流轉進行規范指導,促進有序的流轉。“增加農業生產投入和農業生產者投入也很有必要,增加農民退休金,讓年老者主動把土地流轉出去。”馬文峰補充道。
值得關注的是,昨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其中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基礎上,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出水平。走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