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制造商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宣布關閉;日本松下公司表示近期將從中國撤出兩條彩電生產線;微軟決定逐步關停原諾基亞在華兩家手機生產線……
大范圍撤離潮已至?在華外資企業“黃金時代”遠走?
企業經營是永無止息的動態進程,有生有死、有進有退,破產清算也在所難免,關鍵在于總量——外資進入減去退出后的凈流量。
放眼全局,近幾個月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同比趨向上升。2014年上半年,中國非金融領域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從7月份開始,非金融領域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同比減少:1~7月同比減少0.4%,1~8月同比減少1.8%,1~9月同比減少1.4%,1~10月同比減少1.2%。從11月開始,非金融領域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同比止跌回升:1~11月同比增長0.7%,1~12月同比增長1.7%。
數據說話:2014年全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3778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95.6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第一大國。
具體而言,部分西方大型跨國公司關閉在華工廠的主因并非中國商業環境惡化,而是這些企業競爭力相對于中國內資企業和第三國企業衰退而難以為繼,或是不得不轉型。
最典型者,莫過于此前在全球市場獨領風騷卻連續數年巨虧的日本家電產業。隨著中、韓同行迅猛崛起,接連發生重大決策失誤的日本家電產業已經無可奈何淪為明日黃花,僅索尼公司一家的家電業務過去10年累計虧損總額就超過3000億日元。
于是,一些日本家電企業不得不選擇收縮全球制造業務,并非僅關閉中國工廠。事實上,他們通常都會保留與中國的生產鏈關系,即保持向中國生產企業提供中間產品或其它投入品。
困窘至極的夏普不僅向銀行要求1500億日元的“資本支援”,而且可能要求三星提供資金援助;同時收縮戰線,斷腕求生,一口氣退出了墨西哥、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市場。即使如此,夏普也仍然保留了與中國的生產鏈關系。
至于昔日世界頭號手機品牌諾基亞,由于在競爭中沒落,關閉全球工廠也是必然選擇。
那么,西方巨頭折戟沉沙,是否意味著中國制造業的蕭條呢?非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國本土產業正生氣勃勃地成長起來。
1998年第一部國產手機科健KGH-2000型上市時,中國境內生產的396萬部手機全部出自三資企業。
2012年,中國手機產量已經上升到11.8154億部,比1998年增長297.4倍,年均增幅超過50%,占當年全球手機銷售量(15.8億部)的75%。
2013年全球手機出貨18億部,我國手機產量就達到14.5561億部,增長23.2%,占全球出貨量的81.1%。
再有,中國手表品牌飛亞達、海鷗在持續增長,馳名世界的瑞士名表機芯已經有一大半出自中國內資企業的工廠,我們又何必對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宣布關閉這一個案反應過激呢?
進一步分析,上述西方跨國公司關閉在華老工廠,是否意味著放棄中國市場呢?除非破產清盤,否則他們一般都在進行業務轉型,努力保住中國市場。
畢竟,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可能在10年之內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目前就已是多種原料、消費品和資本設備的世界最大消費市場,且仍保持著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增長速度,退出這樣一個市場對任何志在保住“江湖地位”的跨國公司都意味著自殺。
當然,客觀看待部分外資跨國公司關閉在華工廠,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忽視改善中國投資環境的問題。在中國實際已資本凈輸出國、且資本輸出還將持續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我們尤其需要重視這一點。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