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嚴重、多發的霧霾在多個城市引發了“呼吸保衛戰”。而“呼吸保衛戰”只是由土地污染、水污染和食物源污染事件引發的諸多“環境保衛戰”之一。在這場橫跨中國的“保衛戰”中,民眾要求政府拿出有力、有效、可行的治污方案。政府尤其是地方環保或資源管理部門,卻時常陷入兩難境地。一手抓生態文明,一手抓經濟建設,兩手抓,卻難以做到兩手都能硬。
現代社會中,環境污染根在資本。人們看到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美麗鄉村和城市,卻忘記了在資本和市場的力量滲透中國之前,中國也有美麗的鄉村和城市。今日,在資本力量沒有滲透到的地方,依然有秀美的環境。而在西方國家把污染產業轉移到拉美、非洲和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之前,發達國家的城市也飽受霧霾和污水的困擾。
民眾的環境訴求,不僅是基于對污染和生態退化現象的不滿,更是對環境污染背后社會不公的不滿。有輿論稱,中國的環境問題根源在于一小部分人為了獲取利益而侵占廣大人民的環境權益,損害了環境權益的公平。筆者認為,這一小部分人,其實是資本的人格化身——資產者,以及與資本相關的既得利益者。在經濟領域,資本追逐利潤不僅侵占工人、農民和中產階級的經濟利益,而且犧牲了他們的資源、環境和健康利益。資本積累在創造先進的生產力和財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在引發資源和環境的破壞。
在環境的政治經濟學語境下,環境污染表現為不斷惡化的人與環境的關系,而本質上是以權力為基礎的社會結構造成的。正是資本權力的強大,允許資本以環境為代價追逐最大化的利潤。資本力量通過對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形成不利于環境和資源保護的社會權力結構。環境政治經濟學者博伊斯認為,購買權力、決策權力、議程權力、評估權力和事件權力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五個權力維度。
既然資本破壞了環境,那么治理環境污染,或者是讓資本走出去,或者是將資本圈起來,或者讓資本發揮好的作用。中外的環境治理大多采取這些措施。近年來,政府、市場和資本的環保措施收到了一些成效。但現今的中國離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還有一定差距。最近的霧霾引發了更大范圍對環境的關注。國家的環保努力和投入不可謂不大,但是為何效果不佳?這里既有多頭監管、權責不明等操作層面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三十多年來形成的依靠逐利資本謀求經濟發展的路徑。雖然依靠資本依然是未來改革的路徑,但是廣大民眾希望縮短或減輕改革的陣痛。
限制資本破壞環境,政府需要有所為,廣大民眾更要有所為,可以拿起手中的輿論、知識和法律武器,借助政府和非政府渠道,對資本權力加以限制,把資本放入制度的牢籠。▲(作者分別是美國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經濟系博士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