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漲價背后有玄機 外資糧油寡頭謀中國市場
2009年12月18日 中華工商時報
臨近年底,食用油行業再次掀起了一輪漲價潮。金龍魚、魯花、福臨門等幾大品牌近期幾乎同時宣布上調大豆油、調和油、菜籽油等品種的價格,漲幅在10%上下。
大豆原產國很被動
食用油企業所稱的進口大豆價格上漲導致成本增加的理由不成立。有關人士透露,4家跨國公司掌握著全球糧食運銷,國內70%以上的榨油企業都被跨國糧商控股或參股。
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副司長周冠華介紹,目前掌握全球糧食運銷的是4家跨國公司,分別是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ADM公司與新加坡郭氏兄弟共同參股的豐益國際,在中國市場的動作最為迅速。豐益國際為益海嘉里的母公司,在國內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經近40家,堪稱全國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而實際上,此次領漲的正是占據全國食用油行業半壁江山、益海嘉里旗下的主打品牌——金龍魚。“豐益嘉里系”獨占中國食用油一半的市場份額。國際糧商巨頭憑借資本和品牌等優勢,從原料供應、期貨貿易、生產加工到市場渠道等,對國內食用油基本實現全鏈條控制。
在眾多媒體關注食用油價格上漲之時,生產商支持漲價最主要的理由是,進口大豆主產區南美今年遭遇到了旱災,國際大豆交易量跌價升,帶動了國內大豆價格上漲。而有業內人士認為,油價上漲與進口大豆價格的上漲并沒有必然的直接聯系,人為利益因素成為本輪漲價最主要的原因。不少企業現在加工的大豆是幾個月前進口的,當時的價格比現在低得多,生產成本并不高。社科院經濟專家李國祥認為:“價格上漲應該是缺乏支撐的。”根據美國農業部的估計,今年世界大豆供給增長16%,是大幅度增長。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周有金表示,因為我國進口大豆采購,一般都是提前6到8個月,也就是說我國現在使用的大豆采購時間至少是今年初采購的,根據當時跟蹤的價格,當時采購價格大概也就是在3400-3500元/噸左右。這個價格是保守估計,由于大型企業長期進口大豆,很多價格是控制在3100-3300元/噸之間,本次豆油漲價之后,多數企業利潤空間巨大。每壓榨1噸大豆,它的實際效益恐怕已經超過700元,這個價格,對于大型企業幾乎是一個暴利。
周有金告訴記者,2009年全年大豆的進口量是4200萬噸,占到了全國大豆油市場的90%,國產大豆對于食用油市場的定價權早已散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進口大豆在國內的食用油市場唱主角。
隨著跨國資本對國內市場的掌控,國儲糧在食用油領域的調控能力日顯蒼白,2007年,在跨國糧商的操控下,國內食用油價格猛漲,中儲糧拋出20萬噸食用油平抑油價,市場上卻波瀾不起,隨后的調查顯示,70%的食用油都進入了一家跨國糧商的倉庫。
食用油漲價,生產企業給出的理由是原料成本推動。有業內人士分析,表面上看,原料漲價確實導致加工環節利潤減少,但從跨國糧商的經營模式來看,它們控制著從生產到加工的全部環節,加工環節減少的利潤,其實早在流通環節就已經落入跨國糧商的口袋。實際上,跨國糧商進行全球糧食產業鏈整合,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微薄的加工利潤,而是看中了大豆貿易中更可觀的收益。
我國是大豆原產地,卻在2000年開始成為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并逐步喪失大豆的定價權。2004年國際資本運作大豆價格先漲后跌,國內一些企業對套期保值缺乏經驗,結果高位被套。據記者了解,當時近七成企業停產,大量企業倒閉,造成了中國的“大豆危機”。趁此機會,四大國際糧商大舉進入中國,通過低成本兼并重組,世界四大糧商進場收購了中國70%以上的停工企業,從此中國的大豆乃至食用油市場受制于四大糧商,有資料顯示,該四大糧商已控制全國66%的大型油脂企業,控制產能達85%。
從食用油開始到米面并未結束
有關統計表明,2008年,金龍魚銷售量約200萬噸,市場份額占30%-40%,一直以來,食用油行業沒有與之抗爭的企業。中糧集團旗下福臨門更是一直屈居第二。據業內人士分析,在食用油領域益海嘉里已經很難有更大的空間。益海嘉里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1000多億元,旗下小包裝食用油金龍魚、口福、胡姬花等,占據市場四成以上的份額。然而在食用油行業穩居第一后,嘉里糧油并未甘心。
實際上,2009年下半年開始,益海嘉里旗下香滿園面粉、金龍魚大米與中糧旗下福臨門大米都在央視和許多地方衛視形成廣告轟炸的局面。同時,在各地商超全面鋪貨,在終端市場開始了真刀真槍的肉搏戰。目前大米加工行業呈“小、散、低”的現象,缺乏核心競爭力和經濟實力,盡管在各個區域內有一些小品牌,但都缺乏引領行業的大品牌。兩大企業把我國的大米加工業帶入了一個嶄新的品牌時代。
據記者了解,不久之后,在北京大興區黃村鎮礦林路這塊6郾8萬多平方米的土地上,益海嘉里一座年產面粉24.42萬噸、麩糠8.25萬噸的新面粉加工廠將拔地而起。當然,這只是益海嘉里近期產能擴張計劃的一部分。正所謂“糧油不分家”。在占領中國食用油大部分市場之后,國際糧油巨頭益海嘉里開始向米面產業大規模滲透。益海嘉里食品營銷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波在此間對媒體表示,益海嘉里是全球最大的糧油企業之一,以前在國內的產品主要是食用油,現在還將重點經營大米和面粉。這似乎是一個信號,不難看出,作為外資的益海嘉里,對中國的糧油市場的野心。
數據顯示,中國大米年消費量約2.4億噸,但其中小包裝品牌大米銷售量不足2%。中糧與益海嘉里,不約而同瞄準的正是這一巨大的空白市場。大約20年前,嘉里糧油將小包裝食用油帶入中國,與后來者福臨門、魯花一道,終結了散裝油消費的時代。現在,食用油第一品牌金龍魚試圖在大米領域克隆自己的成功經驗;實際上,早在今年下半年金龍魚大米集中上市前,益海嘉里已經在水稻加工業籌謀了5年之久。
目前,益海嘉里旗下大米品牌包括金龍魚、香宴、香滿園、金元寶等;大豆、玉米、雜糧加工、分銷產業也在逐漸豐富中。益海嘉里在黑龍江五常、遼寧盤錦、吉林梅河等地,建立了訂單農業模式,目前已完成水稻訂單農業29萬畝,控制從育種、訂單種植、精深加工、產品名牌化、副產品綜合利用整個環節。
在2008年度財報中,豐益國際如此闡述其在華業務,在取得小包裝油和大豆壓榨的行業領先地位后,正通過延伸到其他農作物業務來提高現有結構和能力。
不久前,有媒體報道,12月10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華士飛會見了來兵團考察的益海嘉里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孔豐一行。郭孔豐說,益海嘉里公司和兵團已在大米深加工等項目上開展了合作。公司今后將會加大在兵團的投資力度,希望雙方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繁榮。其實,在此前,今年7-9月期間,郭孔豐等人相繼到訪了佳木斯、連云港(7.39,-0.31,-4.03%)、成都、河南周口、黑龍江等地,約見當地最高領導,并進行投資建廠等一系列的戰略布局,似乎在中國織出了一張無形的網。
不惜一切脫掉外資的“帽子”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家族系內公司發揮原料、資金、技術和管理的優勢,“兵分兩路”展開了對中國油脂市場的合圍。
一方面,通過嘉里糧油聚焦產業鏈后端的油脂精煉領域及銷售環節,打造了“金龍魚”等一系列小包裝食用油品牌,并在此過程中引領中國人食用油消費結構的轉變,為其整合中上游資源打下了厚實的市場基礎。
另一方面,通過豐益控股與在原料方面具備優勢的國際四大糧商之一的美國ADM公司合資成立益海集團,布局產業鏈中端的壓榨環節,趁2002-2003年期間大豆過山車行情導致中國大豆壓榨企業幾乎全軍覆沒之際,橫掃國內中小型榨油廠,大肆進行并購,在很短的時間里成就了益海集團在中國壓榨領域的霸主地位。同時,豐益控股利用其在棕櫚油原料上的優勢,全面參股“中糧系”旗下油脂企業。由此,郭氏家族在中國油脂產業鏈中下游幾乎形成了“通吃”的格局。
事實上,在豐益國際等外資糧油企業在華業務迅速成長的過程中,國內輿論對其在中國壟斷布局所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不絕于耳,而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勵內資糧油企業發展。2008年9月3日,國家發改委出臺《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明確提出要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業,引導內資加工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方式,整合資源,培育一批加工量2000噸/日以上,產、加、銷一體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豆油脂加工企業(集團);而對外資進行了限制,外商兼并、重組國內油脂加工企業,嚴格按照國家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法規及外商投資產業政策辦理。
而在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做好2009年油菜籽收購工作的通知》中首次規定企業可以參與托市收購,根據規定,在油菜籽市場價格回升到每公斤4.00元以上前,中央財政給予委托企業每公斤0.20元的一次性費用補貼,進而,壓榨企業的每噸成本就少了200元。在受補貼的100多家企業的名錄里并沒有一家外資企業。
據記者了解,2009年7月豐益國際開始謀劃分拆全部中國業務在香港上市,以應對中國國內政策和輿論逐步對內資糧企傾斜,謀求“去外資化”。顯然,如果益海嘉里在國內上市,將會使企業更加“本土化”,有利于其中國業務的穩定性以及減少在國內進一步擴張可能遇到的政策阻力。
米面是否會重蹈食用油覆轍
9月17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發布的《2009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當前全球投入農業的外資總量增長迅猛,而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成為去年跨國收購的主力軍。專家提醒,在如今這個跨國資本大肆擴張的節點上,應該特別警惕其向糧食這一關系國計民生領域的過度滲透。
專家分析,外資對大豆(油脂)產業鏈條通過控制物流、銷售環節,先用低價傾銷來占領市場份額、打敗國內廠商,進而抬高門檻,最終提升產品售價。而目前,很多大米、面粉加工廠處于虧損處境,開不了工,這給外資進一步滲透糧食領域提供了機會。由于外資實力雄厚,國內現存的中小大米、面粉加工企業根本無法抵抗其沖擊。
益海嘉里一方面快馬加鞭地在東北、江西、四川等大米主產區跑馬圈地,一方面又在終端銷售等各個方面與中糧等互相角力。益海嘉里的努力方向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復制金龍魚油到米的財富神話。
而業內人士則擔心,眼下,國內食用油市場被金龍魚等國際大品牌領漲并控制的局面愈演愈烈。大豆之后的又一場糧食戰爭,一觸即發。對于益海嘉里的大規模布局,中國米面是否會重蹈食用油覆轍?“如果外資糧商從食品油拓展到面粉與大米環節,影響將會很大。”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
出身糧食領域,現任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分析師的馬文峰在此間對媒體則表示,在糧食領域,從大豆種植到食用油終端市場的整個鏈條遭遇外資的殲滅戰后,戰火燒到米、面、肉等日常消費食品領域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也有專家表示應該遵循市場規律自由競爭。“中國開放最早的是食用油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不但培育出了金龍魚等國外品牌,而且整個產業在營銷、管理、加工水平都較其他糧油品種要先進很多;中國米面行業,一直處于國家政策的保護下,缺乏自由的市場競爭,到目前為止,一個大品牌也沒培養出來。”他指出,對于米面行業外資進入還要遵循適當的引導原則,如《反壟斷法》已對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警戒作用,避免出現像食用油行業般一家獨大的局面。
隨著糧食安全問題成為世界性難題,我國政府出于對糧食安全的考慮,政策開始向國內企業傾向,會不斷給予優惠政策的扶持,國內企業是否能抓住時機,開拓市場,獨占鰲頭,成為未來國內糧油市場誰主沉浮的至關重要因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