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 了 南 墻 也 不 回 頭
——評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與對策
迎 春
“撞了南墻也不回頭”,是形容一些人不顧客觀實際,硬要穿墻而過,過不去還要過的蠢人做的蠢事。這種說法比較準確地描述了我國的經濟管理者與經濟學家對我國經濟的態度,不信請看下面的事實:
一, 產能過剩 內需不足與保“8”任務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積累了大量過剩的生產力。最近國務院批轉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
鋼鐵。2008年我國粗鋼產能6.6億噸,需求僅5億噸左右,約四分之一的鋼鐵及制成品依賴國際市場。2009年上半年全行業完成投資1405.5億元,目前在建項目粗鋼產能5800萬噸,粗鋼產能將超過7億噸,產能過剩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水泥。2008年我國水泥產能18.7億噸,當年水泥產量14億噸。目前在建水泥生產線418條,產能6.2億噸,另外還有已核準尚未開工的生產線147條,產能2.1億噸。這些產能全部建成后,水泥產能將達到27億噸,市場需求僅為16億噸,產能將嚴重過剩。
平板玻璃。2008年全國平板玻璃產能6.5億重箱,產量5.74億重箱,約占全球產量的50%, 2009年上半年新投產13條生產線,新增產能4848萬重箱,目前各地還有30余條在建和擬建浮法玻璃生產線,平板玻璃產能將超過8億重箱,產能明顯過剩。
煤化工。傳統煤化工重復建設嚴重,產能過剩30%,在進口產品的沖擊下,2009年上半年甲醇裝置開工率只有40%左右。
多晶硅。2008年我國多晶硅產能2萬噸,產量4000噸左右,在建產能約8萬噸,產能已明顯過剩。
風電設備。目前,我國風電機組整機制造企業超過80家,還有許多企業準備進入風電裝備制造業,2010年我國風電裝備產能將超過2000萬千瓦,而每年風電裝機規模為1000萬千瓦左右,若不及時調控和引導,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
此外,電解鋁、造船、大豆壓榨等行業產能過剩矛盾也十分突出,一些地區和企業還在規劃新上項目。目前,全球范圍內電解鋁供過于求,我國電解鋁產能為1800萬噸,占全球42.9%,產能利用率僅為73.2%;我國造船能力為6600萬載重噸,占全球的36%,而2008年國內消費量僅為1000萬載重噸左右,70%以上產量靠出口;大型鍛件存在著產能過剩的隱憂;化肥行業氮肥和磷肥自給有余,鉀肥嚴重短缺,產業結構亟待進一步優化等。
上述行業產能過剩是國務院公開承認的。
在 11月5日 舉辦的“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秋季運行形勢報告會”上,工信部新聞發言人朱宏任指出,目前有21個行業存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也說:“在第三季度國家統計局監測的24個行業中,有21個行業存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中國產能過剩代價高昂”的報道說:“中國歐盟商會最近發布了一份令人不安的報告-------------產能過剩的規模令人瞠目結舌。2008年底,中國煉鋼業產能為6.6億噸,需求僅為4.7億噸。二者之差大致相當于歐盟的總產出。但這份報告指出:‘目前中國還在建設的新產能就達到5800萬噸’。國內生產總值(GDP)竟由如此荒唐的支出推動,這是一種浪費,而非經濟福祉。”(《參考消息》 2009年12月1日 第4版)
自改革開放實行雇傭勞動制度以來,內需不足、產能過剩的問題就一直存在。所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靠“外需拉動”。1990年,我國的出口總額為人民幣2985.8億,到2008年,出口總額增至100,231億,年平均增長21.5%,遠遠高出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0.3%的一倍多(依據《中國統計摘要》2009 數據計算 以下不注明出處的,都是引自該書),造成了生產能力與國內需求更大的差距。現在,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今年前三季度出口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1.3%,生產過剩的問題更為突出了。
我國經濟的問題是全面的生產過剩、產能過剩,這是實行所謂的“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因此,靠“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產業結構不可能解決根本產能過剩的問題,最終必將爆發生產下降、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的經濟危機。
產能過剩是我國經濟面臨的事實,但是,我國的主流經濟學家根本無視產能過剩的嚴重存在。在最近的 《國內著名經濟學家對話宏觀經濟形勢》中(新華網北京12月1日《打好基礎向未來》),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仍然認為:“ 未來經濟增長仍具巨大潛力” ,“談到明年乃至今后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學家們還是相當樂觀”,有的說增7、8%等, 對策也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發放“天量”的信貸,投資基礎建設、房地產;發放消費貸款,“拉動”內需,保證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面對著嚴重生產能力過剩的“南墻”,我國還要發展生產,擴大生產能力,這不是撞了南墻不回頭嗎?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生產高速發展,內需不足,只得依靠發展外貿,產能過剩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面臨“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外需急劇下降,我國還要“保8”,還要靠政府投資、貸款“拉動”經濟增長,這不是撞了南墻也不回頭嗎?這種生產發展究竟是為了保證老板的利潤,還是為了維護官員的利益!
二,大量發行紙幣與“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中央銀行高速、大量發行人民幣。流通中現金從1978年的212億,到2008年的34219億,增加了160.4倍,年平均增長18.5%;1991年至2008年年平均增長15.3%,遠遠高出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8%和10.3%的速度;貨幣與準貨幣(M2)由1990年的15293.4億,增至2008年的475166.6億,增加了30.1倍,年平均增長21%,也遠遠高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期年平均增長15.3%的水平(根據《中國統計摘要》2009 資料計算)。
貨幣供應量的長期、超量發行,一方面是實行市場經濟、擴大商品流通范圍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需求不足,為了“拉動內需”,增加投資,擴大基本建設的結果。
人民幣是我國作為法定流通手段的貨幣符號。它和黃金等商品不同,本身沒有價值,它代替金銀貨幣來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人民幣發行的數量,只有與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相適應的條件下,才不會貶值。當人民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的需要量時,就可能爆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紙幣貶值。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紙幣貶值曾經達到過驚人的程度,鈔票形同廢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發生過幾次通貨膨脹。1984至1985年,消費價格指數由上漲2.5%上升到9.3%;1988至1989年,消費價格指數更分別上漲18.8%和18%;1992年到1995年,消費價格指數分別上漲8.6%、14.7%、24.1%和17.1%,三次通貨膨脹的原因都是超量發行人民幣。1984年貨幣投放比上年增加49.4%,1985年又增加24.7%;1988和1989年分別增加了46.7%和9.8%;1992年至1995年,則分別比上年增長36.4%、35.3%、24.7%和8.2%。(引自《中國通貨膨脹論文集》劉日新著 第14頁)可見,每次出現物價大幅上漲,都是大量發行紙幣的結果。
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2009年11月11日 《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09年第三季度)》稱:我國“貨幣總量持續快速擴張,貨幣流動性增強。2009年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58.5萬億元,同比增長29.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4.1個百分點”。“貨幣總量持續快速擴張”與當前市場商品漲價的現象緊密呼應:房價飚升;油、電、水等費用漲價;一些食品包括糧食、蔬菜等也在漲價,總之,通貨膨脹的烏云正在積聚。而一些人還說什么“不存在通貨膨脹”,還要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非要等到物價急劇上漲,人們搶提銀行存款、爆發嚴重的通貨膨脹時才承認事實,這不是撞了南墻不回頭又是什么?
三,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與“以美為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主流學者反復宣傳美國的市場經濟是成熟的市場經濟;美國的產業結構是先進的產業結構;美國的金融業是創新的金融產業;美國經濟的增長方式是“現代經濟增長模式”,我國經濟要走“市場經濟”的道路,而且要“以美為師”等,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所說:“----------在這次危機之前,當我們談金融體系的時候,大家不自覺地認為美國的金融體系比較好,也有效率,監管又非常有效,對于全球的影響也非常之大,非常之深遠。但是,危機就是在這樣一個最發達、我們一直以為老師的國家里發生,還影響了全世界,這就讓我們重新來考慮問題,這次危機可以說是一頂頂王冠落地,不僅僅是一些大機構王冠落地,一些大專家王冠落地,一些大國家王冠落地,一些以前我們認為是金科玉律的經濟學道理王冠落地,需要我們重新來看。”(《經濟參考報》 11月17日 )但是,我國的經濟界的主流人士,似乎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仍然捧著“以美為師”的信條,捧著“金科玉律的經濟學道理”,全然不顧當前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的事實,繼續宣傳他們過去的一套“金科玉律的經濟學道理”,繼續宣傳“市場經濟”是“配置資源”的最好形式等,這不是撞到南墻不回頭又是什么?
只有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康莊大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