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漲價農民真的能增收嗎?
邱林
11月28日,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百年中國經濟:回顧與前瞻”高端論壇上,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預計年內CPI或將轉正。他同時主張農產品價格上漲。農產品價格最高時占物價上漲總水平的83.3%,應該為這種結構性上漲叫好,站在農民立場上考慮這是好事。一斤糧食漲一角對老百姓生活影響不大,但對農民來說是了不得的大事。(11月30日《上海證券報》)
一些專家口口聲聲說,農產品漲價并不可怕,農產品價格長期過低,漲價了,就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姚景源就是其中之一。但究竟怎么來看近期糧油、豬肉等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究竟得到多少收益,不能單看立場,還要看農產品上漲的原因,否則站在誰的立場上都是白瞎。
農產品漲價,農民到底受益幾何?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目前農民的實際情況是:雖然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使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但這并不很大的增益卻會由于其他商品,包括加工食品、交通、教育、部分工業品、房租、化肥和農藥等價格的上漲而抵消,甚至使實際總收入下降。
農產品上漲使農民受益的說法,不符合當前農村的現實。特別是農民由于沒有享受政府的價格補貼,受到的損害甚至更大。雖然姚景源拿出了具體數字,但由于他在計算時,并沒有包括農民因為物價上漲而多支出的部分,因此,姚景源農產品價格最高時占物價上漲83.3%,只能是一個數字游戲而已。
要了解當前農產品漲價與農民是否增收,我們還得仔細算算“農家賬”。農業部近期組織調研組,選擇糧食、畜產品、蔬菜三大類9個品種的農產品,對生產→收購→加工→運輸→批發→零售等環節全程跟蹤調查。調研結果顯示,這次農產品漲價主要來自成本推動和產后各環節加價;在農產品產銷鏈條中,農民投入多、耗時長、風險大,但獲得的利潤相對較少。
實際上,這一輪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外部因素推動農業成本增加。在農產品產銷總成本中,農業內部成本所占比重低且增幅小,來自農業外部的成本所占比重高且漲幅大。調查發現,每斤糧食各環節成本從去年的0.57元上升到0.69元,上漲20%;每頭豬從1005.76元上升到1532.98元,上漲52.42%。
據專家測算,在中國,農產品價格每漲一個百分點,通常會帶來其他產品和服務漲價2.8至3.5個百分點,由于這些產品和服務范圍廣,這就帶來了農業和農民的更大成本,相抵之下,農產品漲價就可能被抵消甚至產生負效應。例如豬肉雖然漲價了,但是,生豬的生產成本水漲船高,飼料價格每噸上漲了將近200元。
農民即是農產品的生產者,同時自身也是農產品的消費者,其生活支出一樣受到當前糧油、豬肉等漲價的影響。農民銷售完自己生產的初級農產品之后,他們還需要在市場上購買經過加工的糧油、豬肉等滿足生活需要。從這可以看出,農產品漲價也加重了農民的生活負擔。目前,農民實際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在農產品漲價面前,農民呈現出“盼漲又怕漲”的復雜心態。
農民在農產品漲價中未得到實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脆弱地位所決定的。他們在農產品定價上很難有發言權,有時甚至連賣給誰都沒有選擇。大多數農民沒有資金積累,必須靠出售農產品組織下季生產。例如由于農民手里缺錢,糧食一打下來就要賣掉,往往這是糧價最低的時候。而糧商卻不是這樣,他們收糧、囤糧、運輸等環節,可能處處要花錢,但這些錢包括銷售利潤都在糧食加價上了。
目前,農民在農產品漲價中得益少是個大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顯得相當迫切和重要。從短期看,國家要繼續采取一系列措施穩定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對種糧農民大幅增加農資綜合直補資金,減輕農業生產成本增加的壓力。同時,農民也必須組織起來,成立專業的合作組織,從而提高自身在購銷環節中的談判能力,這樣才有可能增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