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枉死保健院 農村醫療惹關注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醫療體制以公益性為核心,在城鎮實行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在農村建立了合作醫療制度。當年風行一時的「赤腳醫生」,儘管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弊端,卻為數億農民提供了最基本的醫療保障,曾被世界生組織和世界銀行譽為「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國模式」。
太陽報
天津市薊縣婦幼保健院三月中發生嚴重新生兒醫院內感染事件,六名受影響的初生嬰兒相繼轉送北京搶救,其中五名患兒不幸夭折。由生部和天津市醫學專家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初步認定,事件起因是「新生兒室管理溷亂并存在重大醫療缺陷」。
當局的調查結果讓人觸目驚心,薊縣婦幼保健院新生兒暖箱污染嚴重,清潔消毒不徹底;新生兒吸氧所用的濕化瓶沒有更換,消毒液濃度也不合格;醫務人員嚴重缺乏醫院感染防控相關知識;新生兒病區布局及工作流程完全不符合環境生學和感染控制的要求,不能保證手術安全。更有患兒家屬向傳媒爆料,稱院方提供的被子根本沒有洗過;床上、地上、牆上到處都能見到蟑螂。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樣一所「存在重大醫療缺陷」的問題醫院,在薊縣竟然已經屬于條件最好,而且還是一所二級婦幼保健機構。無怪乎醫院負責人面對傳媒質疑時,還大言不慚:「我可以告訴你,完全沒有問題。」一家縣級主要醫院狀況已經如此,鄉鎮一級的生院和鄉村生所的醫療條件可想而知,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更叫人擔憂。
事實上,在內地農村的基層醫院,設備陳舊不全、人員流失嚴重、管理鬆懈、醫務人員既缺專業知識又無責任心等問題比比皆是,醫療事故頻生,「見死不救」的悲劇亦非罕見。農村醫療服務嚴重不到位,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唯利是圖 醫改失敗
農村醫療服務百病叢生,是內地近年將醫療改革變成醫療極端市場化造成的惡果。政府為解決醫療機構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將醫療服務完全推向市場。
當局將引入市場競爭作為改革的主軸,令醫療機構在唯利是圖的市場化環境中,社會責任感愈來愈澹薄,一切「向錢看」,離社會需要和民眾的期待愈來愈遠,埋下了醫療改革失敗的伏筆。
當局長時間醞釀,卻一再推遲的新醫療改革方桉將于近日公布。據稱,有關方桉主要針對普通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民眾都冀望新方桉不會令他們百上加斤,醫療費用更不會成為令他們衣食不繼的經濟負擔。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醫療體制以公益性為核心,在城鎮實行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在農村建立了合作醫療制度。當年風行一時的「赤腳醫生」,儘管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弊端,卻為數億農民提供了最基本的醫療保障,曾被世界生組織和世界銀行譽為「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國模式」。
內地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建基于全盤市場化的醫療改革,不但剝奪了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和城鎮貧困居民享受基本醫療服務的權利,問題不斷惡化,更令「看病難、看病貴」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政治計時炸彈。這樣的醫療改革,無疑是失敗的。
進行新的醫療改革,政府必須加大投入,讓醫療機構擺脫全盤市場化的生存模式,否則薊縣初生嬰兒枉死的悲劇和無日無之的「見死不救」丑聞,只會不斷重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