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三十年來的科研成果90%無實際價值

孫大龍 · 2008-08-16 · 來源:烏有之鄉
建國六十周年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三十年科研改革政策造成科研成果90%無實際價值  

中國的老科技富礦,很值得中國政府深挖潛能,借鑒經驗,完善老科技富礦的作用與功能。全國政協常委張濤指出:“每年國家統計的數萬項科研成果中,有90%以上無實際價值,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不到10%”。  

而真正可以讓“科研成果中90%以上有實際價值”的中國離退休老專業技術人員,卻離真正“干事創業”發揮作用,尚還缺乏政府政策上的暢通渠道。  

例如:申請創新活動的政府專項“創新基金”,門檻太高,或者說,“創新基金”從中國科研分配政策設計本身,就已經把退休老專業技術人員排斥在外。  

比如中國科研分配政策規定,“創新基金”只針對中小企業提供實質幫助,基金資金規模小、不穩定,已經不能夠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僅有14%的入選率,更何況老科技工作者,可見項目的淘汰率之高,并且落實到每一個項目的資助額也很低。  

目前在科技項目申請的數量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創新基金”的計劃額度,卻呈逐年下降趨勢,筆者初步統計,自1999年,“創新基金”計劃額是10億元,到了1999至2001年,實際每年資助額僅為8億元左右,但是從2002年,“創新基金”的年度計劃額,又突降到了1億元,現在大約是5個億的規模左右。如此小的“創新基金”規模,如何能擔當起推動創新中國的歷史責任?更何況“創新基金”,根本就不對個人,更不針對已經退了休的老科技工作者。  

所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 [2005]9號文件,轉發中組部、中國科協等8部門“關于進一步發揮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作用的意見”出臺。實質上對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而言,僅僅是一紙空文,沒有有效的“科技創新基金”做基礎平臺,是較難真正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 [2005]9號文件的政策精神的。  

筆者以為,中國政府可否重新調整“創新基金”的政策分配設計,讓有限的科技“創新基金”,真正花在刀刃上,花在能真正搞出“科技創新”成果上,花在真正具備創新條件的,退休老專業技術人員身上,這樣的“科技創新基金”,定能起到,四兩拔千斤的積極放大作用。  

中國的退休老專業技術人員,呼喚“創新基金”的雨露,創新國家,創新城市更需要,為退休老專業技術人員搭建創新平臺,盡管基金規模過小。但這些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創新基金”約達45億之多,但實際效果上,并沒有達到建立之初所設定的,每年投入10個億至13個億的規模。這個數量對數以萬計的中小企業來說,實在是太小,現在的“創新基金”,似乎是以撒胡椒面方式撒下去的,而不能夠有重點的投入,所以最后的效果并不是太理想。   

1992年中國政府正式提出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為此修改了“合資企業法”,允許外方控股并出任董事長。在中美市場準入談判中,中國政府承諾將大幅度降低關稅及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和市場準入條件的放寬,激發了外商投資中國的熱潮,西方跨國公司對華投資速度明顯加快,1992至1997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的金額增長了3倍多。   

在這一時期,中方堅持在合資企業中的控股地位,力圖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日資在西方國家的對華投資中比重最大,投資的領域最廣,但日資企業限制技術轉讓的意圖十分明顯;而美資企業由于“技術創新”能力強,技術轉讓相對積極。  

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對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從1997年10月以來,外商直接對華投資開始下滑,由于中國制造業的開放程度已經較高,外資對低技術制造業的投資出現下降趨勢。1999年外商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從1994至1995年的20%的高水平,下降至10%的低點,此后幾年一直如此。  

截至1999年,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投向是,工業占59.6%,房地產公用事業占24.4%,農、林、牧、漁業僅占1.8%,交通運輸及科研、技術服務業合計僅為2.8%。在對第二產業的投資中,加工工業又占較大比重;這類企業大多是港臺的中小資本,在各種優惠政策的刺激下,大量使用國內廉價的土地、勞動力、能源和原材料,其中不少企業,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一帶從事原料藥、化工和塑膠制品的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十分嚴重。但這類中小型加工企業,主要是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較少爭奪國內市場。  

日本和歐美的跨國公司,則主要瞄準中國的國內市場,它們大量投資機電、日用化工、輕紡等高利潤的傳統行業,產品銷售額在國內市場上的比重增長迅猛。電子及通訊設備類的外資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已處于絕對優勢地位。  

事實證明,1992年中國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其實并未獲得成功。外商大企業力圖通過大規模投資,取得在新興產業和高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并依靠巨額資金和技術投入形成競爭優勢,對中國本國工業筑起了難以克服的產業進入障礙。  

目前,外商直接投資中的外資控股和獨資企業數目迅速上升,獨資和控股經營,已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在一些技術密集型的新興工業領域,外商獨資的比例越來越高,超過1億美元的大型投資項目的數量增加較多。從2001年開始,外資企業加快了向中國轉移制造業的步伐。值得注意的是,跨國公司向中國轉移的制造業,大多處于價值鏈的低端,中方參與生產的只是價值鏈中技術含量低、適合大規模組裝的部份,這種移植的制造業,完全受制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發展的基礎十分脆弱,很難孕育出現代化的中國產業。   

在中國以合資方式引進的技術中,屬于硬件技術的成套設備進口占了絕大部份,技術許可和技術咨詢服務等軟件技術,引進的合同數量和金額很小,所占比例不超過20%,反映出中國企業普遍存在技術依賴心理,這樣掌握著核心技術的跨國公司,就很容易將合資企業,改造成它們的最終產品裝配線。  

由于引資工作多在政府的干預下進行,政府和企業行為的短期化,在引資中就表現為重表面而輕實質,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嚴重不足。中國用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資金,只占技術引進資金的三分之一,而日本、韓國的情況正好相反,用于消化吸收的資金,三倍于技術引進的資金。對于許多地方政府來說,引進外資的目標日益模糊,甚至引資本身成了目的,從而造成為開放而開放、為引資而引資的被動局面。  

中國不少企業未能通過合資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無法逐步形成自主研制開發能力,即便是在員工素質、信息等基礎條件最好的上海也不例外。外資方采取的一系列技術保護措施,與上述國內因素相互作用,在遏制中國產業技術進步的同時,完成了對中國的技術控制。因此“技術換市場”,僅僅是幻想而已。最終的自主“技術創新”,還應依靠自已的離退休“老科技人員”。  

據統計,中國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的數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這十年間,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卻排在了第120位之后。而每年國家統計的數萬項科研“成果”中,“就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無實際價值”,這就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  

    這種重量、輕質、資金分配不講實效的浮躁風、是科技泡沫形成的主因,大多數科學家看得很清楚,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國的科技界,是以量為核心的評價體系造成的。而這種體系的致命缺陷是,違背了科技成果的創造而產生的科學規律。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佳洱說:“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兩件了不起的事就很不容易了”。“科技創新”重在質量,不能盲目追求論文數量。攀比數量統計的做法,不僅使科技人員,忽視對重大科學技術目標的追求,還容易引發學風的浮躁。全國政協常委張濤說:“由于科研活動遠離經濟與社會實際以及立項和評估中的問題,出現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導致我國在國際科技總體實力競爭中長期處于弱勢”。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馮培恩說:“我國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評價中,只看重科研成果數量,而不注重其質量和科學意義,導致科研人員急功近利,為獲獎和晉升而搞短、平、快,成果得不到轉化,甚至還催生種種學術不端行為”。  

    中國錯誤的評價機制,使我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國家巨額的“創新基金”與科研經費、科技人員的大量精力和寶貴年華,卻制造出一大堆無用的垃圾。不僅如此,被敗壞了的學術風氣、科技環境,又豈是短時間內,能扭轉得過來的。  

    在知識產權問題上,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掰腕,屢屢失分,其核心在于,我們缺乏充分的知識產權儲備,和必要的“技術創新”能力。中國坐上全球貿易總額第三的顯赫位置,幾乎讓所有中國企業,獲得了覽眾山而小天下的情感滿足,但貿易大國,并不等于貿易強國。8億件襯衫才抵一架空客380,一臺DVD只能換回一把洋蔥,這些充滿調侃性的比方,如萬箭穿國人的心。   

數量似乎總是我們的優勢。2006年,中國專利和商標申請量加在一起,總共超過100萬件,創造了全球知識產權申請量歷史之最。但是,那些堆積成山的專利中,企業所申報的核心技術卻少得可憐。對比可知,中國企業專利比例中的發明專利,僅占24.38%,但國外在中國申請的專利中,發明專利比高達85.60%。事實上只有發明專利,才能夠體現出一個機構創新能力的高低。不僅如此,從發明專利集中的領域來看,中國企業申請專利數量集中在中藥、飲料、食品等低端產業領域,而國外的專利申請,則集中在無線電傳輸、移動通訊、電視系統等高科技地帶。  

中國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由于國內大型企業已有一定的研發體系,因此,99%沒有申請專利的企業中,絕大部分應該是國內中小型企業。  

而美國小企業管理局作過一項統計,美國每年70%的新技術,是由中小型企業創造的,小型企業的人均創新發明,是大企業的2倍,在“技術創新”體系中,中小型企業是原始創新的主體和源泉。99%這個難堪的數字,再一次暴露出我們的短板所在。   

知識產權缺失的背后,是研發意識的淡薄和基本實力的羸弱。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研究與試驗經費,僅僅占企業銷售收入的0.56%,同時,大中型工業企業所擁有的技術開發機構,正呈現出逐年萎縮的趨勢。知識產權尤其是發明專利的短缺,驅動著中國企業走入了兩條充滿風險的岔道,要么非法使用國外技術或者跟蹤模仿,而一旦東窗事發,就會被跨國公司推上被告席,要么以“市場換技術”,但最終只能處在全球貿易鏈的底端,并淪為跨國公司的血汗加工廠而已。  

中華振興,科教先行。但我們的科技體制、教育體制,卻嚴重制約著科技教育的健康發展。再不從體制改革入手解決這些問題,它肯定要制約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如果先行官成了絆馬索、加速器成了墜腳石,我們將何以面對子孫后代、何以面對中國的未來?  

中國的高校,雖然每年取得6000項至8000項科技成果,但實現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還不到10%。作為政協委員,國家建言獻策的決策者、專家和學者,有義務堅持客觀理性、不偏不倚的文字表達態度。  

“科研成果90%無實際價值”結論根源是:有關部門在有限的“創新基金”分配上,出了太大的問題,中國的財政將大筆資金投放毫無實際工程經驗的高校,必然會形成90%的漏洞,因錢未能花在刀刃上。  

假若在“創新基金”分配上,大力傾斜于退休的老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則有充分理由相信,“科研成果的90%以上,都將會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中國的“創新基金”數量有限,但是對社會資源的引導性效果可以無限,它可以帶動地方政府、風險投資和企業,或退休老專業技術人員,個人研究開發的投入,因為按照現在的“創新基金”配套要求,政府建立相應的專項資金,形成了資源集成的態勢。  

中國的“創新基金”對科技型中小型企業提高競爭力,可起到一定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路徑,它還必須和其他力量相結合,即把退休老專業技術人員,個人的研究開發納入中國的“創新基金”的支持對象,這樣的“創新基金”支持的效果,必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顯著發揮“創新基金”的積極作用。  

中國的老科技工作者,期盼中國政府和社會,為退休老專業技術人員,搭建科技創新的服務平臺。老專業技術人員,有了這個創新服務平臺,也才能夠真正的理解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為什么要專門發出 [2005]9號文件的實質性精神,有了這個創新服務平臺,中國政府,也就真正的將建立“老科技工作者創新基金”的積極建議,盡快的落到實處。  

國際公認的理想科技結構是1:3:6, 而做為中國改革第三極的天津市為例,高級科技人才的缺口較大。重視和開發老科協的科技人才庫,是緩解當前高級人才緊缺矛盾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天津市,一邊,有約近數萬名懷揣熱情與高技能的老科技工作者,被束之高閣,而另一邊,又有不少用人單位,天天都在抱怨人才難得,天津市政府這幾年花大價錢,高價引進海歸中的博士、博士后,但不知是否曾經思索過,結果成效到底如何?當然,這只有主管部門最清楚,但有一點至關重要,真正搞“科技創新”或“科技攻關”的人才,并非皆是具備出國,獲得什么博士、博士后就一定能夠奏效的,這里,一方面需要基本的學歷,而另一方面,更需要具備條件創新的老科技人才,具備有幾十年的失敗與成功的寶貴經驗,需要有多年所交納的學費包含在內,為何稱失敗乃成功之母,道理就在其中。中國的科技改革者“捧著金碗討飯吃”一討就是三十年,至今尚未醒悟,這決不應是中國的科技改革者“干事創業”、“科學發展”的價值取向。  

老科技工作者就是中國的金碗,他們才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金礦。而花大價錢引進的海歸中的博士、博士后,在搞科技創新或科技攻關方面,若與中國的退休老科技工作者相比,估量是遠遠遜色于從事科研一線多年,退休老科技工作者實力的,當然,筆者并非反對引進高層次人才,但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同時,決不可低估或冷落了老科技工作者,對老科技工作者而言,理應愈老愈值錢,而在中國,似乎這種理念早己忽略,或恰恰相反,中國的這種人才管理機制,及人才使用信息的極不對稱,是嚴重制約著中國的“有效創新”發展,它也是“干事創業”的一大障礙。  

因此,強烈呼吁中國政府,盡早在中國的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落實開設“老科技工作者創新基金”的建議,使之成為,中國的老科技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干事創業”、“有效創新”的主渠道。成為中國的“干事創業”、“有效創新”的一支主力軍。  

為充分發揮這支素質高、業務熟、經驗豐富的老科技隊伍的優勢,天津市較早成立了“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老副市長陸煥生連續擔任了第三屆“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的會長,市政府雖安排了辦公場所,并劃撥了少量的活動經費。但長期以來,“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圍繞天津市的中心工作,曾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發揮了老科技人員的余熱,也服務了社會,但真正距胡主席,溫總理對天津市的要求,相差實在太懸殊,距天津市政府“干事創業”差距較大,充分發揮,充分調動,充分利用天津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的“科技創新”或“有效創新”的巨大潛能作用,是老科技工作者或政府的眾望所歸。  

振興中國,惟在人才。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中國在新世紀前,建設并力爭率先實現現代化的歷史性任務,人才問題是頭等重要的問題。人才問題既有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也有人才的合理使用,其中包括充分發揮離退休老科技人員,特別是老專家的作用。將這支隊伍有效組織起來,充分挖掘他們的“科研創新巨大潛能”,將其作為中國實施“干事創業”戰略的一支重要力量,并為其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創新平臺,這是當前中國政府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中之重任務之一。  

中國的離退休老科技人才資源存量雄厚,專業分布類全、面廣。新中國成立后,即20世紀50、60、70、乃至部分80年代,國家培養的大中專畢業生,現已全部或部分進入了離退休的行列。從職稱結構、所在行業、發展趨勢、綜合素質、年齡結構、身體狀況和意愿等,都占有一定的優勢。      

從職稱結構分折,中國的離退休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具有中級技術職稱的,具有初級技術職稱的,約有數拾萬人,以上數據顯示,中國的離退休老科技人員,在人才密集的大專院校、科研單位,人才存量資源,特別是高級人才存量資源,可能較更為豐厚一些。      

從所在行業分折,中國的離退休老科技人員,行業涉及農業、機電工程、文化、教育、衛生、科研、建筑、交通、電子、信息、金融等各個領域。呈現門類齊全、分布面廣的行業優勢。  

從發展趨勢分折,中國的接近退休年齡的男55歲、女50歲以上的科技人員居多,這就使中國的離退休老科技人才隊伍,還將以每年約近數萬人的速度遞增,這都是中國巨大的潛在人才資源。中國的離退休老科技人員,是特殊智力群體,具有再開發的條件與潛能。中國的離退休老科技人員,特別是老專家,既是老齡中較高的智力群體,又是科技領域中的資深群體,其特殊智力和低老齡、身體較好等特點,使他們具備了再開發的條件和巨大的潛能。  

從綜合素質分折,他們在職時,大多是專業技術骨干、學科帶頭人或領導管理人才,學識淵博,閱歷深厚,經驗豐富,踏實敬業,職業道德優良,身體健康或基本健康,且很多是經改革開放后,出國進修或專門培養,其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運用,都處于人生最成熟的階段,時代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都很強,具有繼續體現自我價值、再做貢獻的強烈愿望和奉獻精神,是一支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較高科技領導或管理才能的特殊智力群體。  

從年齡結構分折,受企事業單位深化改革、科研單位改制和減員增效等因素影響,一批不到60歲、甚至不到50歲的科技人員被原事業單位轉制,統一被“一刀切”了下來,辦理了內部退養或病退,如天津市津政發[2000]25號文,就直接導致天津市的72個科研院所中的,一大批50歲左右的高級人才,過早的退了下來,這其中正高的就有33人,副高的有數百人,這就使天津市的離退休科技人員隊伍,呈現出非常年輕化的趨勢。  

從身體狀況和意愿分折,據初步調查統計,中國的離退休老科技人員,身體健康或比較健康的,占多數,有參加活動再作貢獻愿望的,占90%以上。  

以上分析充分表明,中國的離退休老科技人員,完全具備再開發的條件,尤其是65歲以下的低老齡高級科技人才,絕大多數精力比較充沛,具備條件再開發創新的有利條件更多。  

中國的的經濟社會與發展,迫切需要中國的離退休老科技人員再作貢獻。中國的改革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隨著中國經濟國際化和對外開放在更深層面的展開,國內外人才競爭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人才資源,特別是老科技人才資源,絕不容樂觀,中國的的老科技人才,遠遠不能滿足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開發利用這些非常寶貴的人才資源金礦,不僅可以增加中國的人才總量,提高中國的人才密度,緩解中國的科技人才供需突出矛盾,還具有科研項目上的連續性、科技遠景目標上的開拓性,以及新老交替的互補性。  

中國的“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搭建“干事創業”、“科技創新”或“有效創新”的平臺,盡快建立“老科技工作者創新基金”,可以充分挖掘和發揮他們的作用,不僅有利于避免中國的人才資源浪費,也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即利國、又利民的一項重大舉措。有了“老科技工作者創新基金”,這批人用此項“創新基金”中的每一文錢,他們都會精打細算,會象居家過日子一樣,珍惜納稅人的每一元錢,“創新基金”用在這批人身上,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值”。  

發揮中國離退休老科技人員的作用,有利于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面臨的新課題,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是在經濟還不發達的20世紀末,已迎來了人口老齡化。  

據專家預測,在今后50年內,我國老年人口年增長率,將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遞增,大大超過總人口1.68%的增長速度。    

我國老年人口,2010年將達到1.63億,占總人口的12.1%;2020年,將達到2.23億,占總人口的15.66%;到2050年,將達到4.39億,占總人口的約1/4。  

天津市是繼北京、上海、和江蘇、浙江之后,進入老年型的省份。有專家計算,現在的高級人才,國家曾投資培養了20多年,但畢業后只工作20至30多年,60歲退休后,國家要再養20多年,而實際上,他們還可以再工作10至15年,這段時間,又是他們最成熟、最有經驗的“金秋時期”。  

因此,大力倡導“積極養老”的新觀念,沖破“封閉養老 ”舊模式,通過離退休老科技人才資源的二次開發,讓他們再做貢獻的過程中,充實他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以老有所為,補充老有所養,減輕老有所醫,促進老有所學,增添老有所樂,既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創造財富,又可以提高離退休老科技人員的自我保障能力,既有利于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維護社會穩定,又有利于貫徹落實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和建設健康有序、充滿生機和諧的社會,這是一件多么令人鼓舞,又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大好事情。  

在西方發達國家,倡導生產性老齡化做法,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借鑒。面對世界性老齡化的挑戰,西方一些國家,倡導了生產性老齡化,包括適當延長退休年齡,和發揮退休人員余熱等形式,通過老年人就業和再就業,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防止了老年人退休過早,其收入與在職人員拉大,導致的貧困化。  

西方國家,他們的具體做法是:一是適當延長退休年齡,鼓勵推遲實際退休年齡。目前西方大多數國家,男性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女性是60歲,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將在今后幾年內,將把男性退休年齡提高到67歲。同時他們還改變過去,鼓勵老年職工提前退休的做法,鼓勵老年人推遲實際退休年齡。  

在英國人的口頭禪中,50歲創業才剛剛開始,德國一家公司的廣告詞是:“55歲太老了?我們連65歲的人都雇呢”,這些均彰顯西方國家,在老年人就業問題上,思想的解放與觀念更新的轉變。  

二是重視退休人員使用價值,對老年人“余熱”進行再開發。據美國勞工部統計,在1994年至2004年間,美國65歲至69歲年齡段的老年男性,就業率從27%上升到33%,女性就業率,也從18%上升至25%。  

在歐洲,大約有21%的老年人從事志愿者工作,他們一個月大約會提供21個小時的服務。  

在澳大利亞西部,大約有25%的老年人在做志愿者工作或社區工作。  

在中國,目前雖很難做到同西方發達國家一樣,退休年齡延長到65歲,以滿足老年科技人員為社會做貢獻的愿望。但通過進一步發揮廣大離退休老科技人員的作用,按照天津市政府引導支持,市場主導配置,單位按需聘請,個人自愿量力的原則,鼓勵健康的離退休科技人員,發揮優勢和專長,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這實際就等于,其為社會再做貢獻的年齡延長了,而且延長到只要他本人愿意,身體健康,社會需求,就可以長期的干下去,這應該是科技發展、人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預期壽命延長的必然結果。  

天津市企業一線呈現人才荒,天津市企業“呈現技術人才荒”,己成為企業“自主創新”最大的障礙,隨著“自主創新”成為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把企業擺到了“自主創新”主體的位置上。然而,在天津市的一些企業調研卻發現,由于中國企業技術人員,長期處于“弱勢地位”,社會上,年輕人發展不如去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賺錢不如去跨國公司的思想十分普遍,急需人才招不來、留不住,成為困擾中國企業,真正成為“自主創新”主體的最大障礙。   

    企業技術人員在崗、退休待遇“雙低”,當前,人才問題已經超過經費問題,而成為中國企業“自主創新”最薄弱的瓶頸。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全國研究生畢業人數超過11萬人,是1995年的3.48倍,2003年全國畢業的工學研究生,數量超過4萬人大關,其中工科博士畢業生也達到萬人,然而中國2700多家大型企業集團中,從事技術開發的,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開發人員,僅有3000多人。僅占工科博士畢業生的不足1/3。  

    沒有一流的科技人員在生產一線,就不可能創造出一流的技術和產品。人才荒已經成為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的最大障礙,現已經到了提高國內企業科技人員待遇,和創造科技人員流向企業、扎根企業社會環境的非常時刻了。   

    中國70%左右的科技人員在企業工作,但他們的工作環境、待遇和榮譽都與他們的付出極不相稱。目前中國的用人機制,在薪酬方面向社會傳遞的信號是,科學家的工資遠遠高于工程師。有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科學家群體的年平均收入,大約是國內企業工程師年平均收入的4倍以上,同時,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退休后的工資待遇,更是遠遠低于大專院校、事業科研院所,科技人員的退休工資2至3倍。此外,國內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待遇,也遠遠不如跨國公司工程技術人員的待遇高。   

    條件苦、聲望低 企業科技人員成長性差,對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反映而言,他們不僅待遇不如大專院校和事業科研院所,以及跨國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而且工作環境、社會地位和聲望以及發展前景,也遠不如大專院校和事業科研院所的同行們,明顯處于弱勢地位,成長性嚴重的不足。   

    在工作環境方面,中國大多數企業中,研究開發與設計能力相對薄弱,絕大多數企業只搞生產不搞研發。企業設備落后,工藝粗糙,工作環境較差,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導致企業科技人員沒有用武之地,失去科技人員生存的空間。   

    在社會聲望和地位方面,中國科協舉行的一次公眾科學素養調查顯示,中國公眾認為科學家職業聲望高的占46.9%,認為工程師職業聲望高的僅為15.4%。大專院校和事業科研院所里的科技工作者職稱、頭銜多得令人眼花繚亂,像教授、博導、院士、首席科學家等……,而企業工程師無論對國家有多大貢獻,創造多少財富,卻永遠只能相當于副教授、副研究員級別。近些年,一些部門和地方搞“教授級”、“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使“科學家本位”現象在中國愈演愈烈。   

    在激勵機制方面,國家對高等院校和事業科研院所,高級人才的鼓勵性政策很多,例如青年科學家、杰出青年基金、長江學者計劃、百人計劃、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而針對企業技術帶頭人的鼓勵性政策措施卻很少。   

    在職稱方面,國家對科技人員的評價指標傾向于科學家。重點大學和事業科研院所,擁有自主評審的權力,而企業技術人員,則必須參加社會性的高級職稱評審。國家對科技人員的評價,往往注重成果、著作、論文、獲獎等,而忽視了其中到底有多少項目,實現了產業化、給國家經濟究竟帶來了什么效益。   

    企業科技人員“成長性”不足的問題,如在中國工程院,若不考慮原工業部門改制的公司,663名院士中,企業院士僅占十幾位,而2002年美國工程院2360位院士中,企業院士占了近一半。與美國相比,中國院士中,有學問的人很多,但有真正業績的人卻很少。   

    企業面臨“技術人才荒” ,在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的隨機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工科學生,理想的就業單位是,大專院校、事業科研院所和跨國公司,希望去國內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學生,寥寥無幾。有些學生為了能進跨國公司,甚至不惜學非所用。   

    在天津舉辦的多場招聘會上可以見到,大專院校、事業科研院所和跨國公司的招聘展位前總是水泄不通,為了能夠遞上一份簡歷,學生們你擁我擠,而在一些國內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展位前“門可羅雀”,兩者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談到為什么不選擇國內企業時,天津大學學生直言:“到國內企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從事科技工作,個人發展前途遠不如大專院校和事業科研院所,工作環境和收入也遠不如一些大專院校、事業科研院所和跨國公司,自然也就沒有什么吸引力了”。幾乎大多數同學如出一轍,“成長性不強”和收入低,成為學生不愿選擇到企業從事工程技術的最主要原因。   

    一邊是人才不愿意流向國內的企業,一方面是國內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面臨“科技人才荒”。企業已經連續多年沒有招聘到合適的工程技術人員了,企業面臨工程技術人員斷層的危險。企業“自主創新”最終靠得還是科技人員,但現在國內企業在科技人員工資待遇、發展前途都處于明顯劣勢,工程技術人才不愿意到國內企業來。   

    工程技術人員落地難,扎根更難。許多工程技術人員即使在當時選擇了國內企業,但是許多一旦羽翼豐滿了以后,就選擇另攀高枝了,企業僅有的商業秘密、專有技術被科技人員跳槽的事件時有發生,企業的商業秘密從員工渠道泄露的,占商業秘密收案的80%,其中員工跳槽是重要原因。   

    目前6萬多家跨國企業,控制著世界技術轉移的90%。美國的一流科技人員,大多數在企業搞發明創造,占據產業技術制高點;而中國的一流科技人員,大多數忙于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發表著作和論文,產業關鍵技術卻處處受制于人。   

    改變工程師的弱勢地位 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條件 ,國內企業要想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必須建立一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的機制。中國要扭轉企業“自主創新”不足的現狀,關鍵在于改變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弱勢地位。改變企業退休老工程技術人員的待遇,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企業、國家和社會密切合作和互動。   

    要把握和遵循市場經濟的技術發展規律,打破重實驗室技術,輕產業技術的技術發展格局。技術突破的主要載體是企業工程技術專家,或退休老工程技術人員,中國的科技管理,應該實現從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主體,向企業,向退休老工程技術人員的戰略轉變,技術發展重點,應該從科研院所和高校向企業或退休老工程技術人員轉移。   

    要改變企業技術人員或退休老工程技術人員的待遇和地位,創造科技人員流向企業、一流人才流向一流企業的經濟社會環境。缺少一流科技人員的企業,不會有一流的產品和技術。要尊重企業科技人員的勞動,應該大力提高企業工程師或退休老工程技術人員的待遇,讓有能力、有貢獻的工程師也富起來。企業機制只有以人為本、按照價值法則運作,才能形成活力源。同時,要給企業科技人員或退休老工程技術人員以應有的社會地位,全社會要像尊重專家教授那樣,尊重企業的科技人員或退休老工程技術人員,建議人大、政協、科技等機構,應該大力吸收企業工程技術專家或退休老工程技術人員,讓他們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應對國家現行科技政策、計劃、法規、獎勵和科技人員或退休老工程技術人員,評價標準等進行修改。國家科技政策應突出企業工程師或退休老工程技術人員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改變產業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技術發展規劃應以產業技術為核心和重點,形成以企業家和工程師或退休老工程技術人員為主體,吸收一定數量科學家參加的技術決策咨詢機制。科技人員評價標準,也要改變過去一直向科學家傾斜的政策,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也要以業績為主,向企業工程師或退休老工程技術人員傾斜。   

天津市乃至中國的上述現狀,為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提供了拾遺補缺的良好契機,加大國家對退休的老科技工作者,“自主創新”的資金扶持力度,創建“老科技工作者創新基金”,形成企業工程師或老科技工作者研究技術,大學和科研院所研究科學的基本格局。  

目前,國家財政科技經費主要還是投向科研單位、高等院校,企業獲得的占當年財政科技經費總額比例很小,沒有體現出對“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的重點支持。政府財政科技撥款中,投向企業的經費所占比重,和企業研究開發經費中,來自政府資金所占比重,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呼吁中國政府,把“老科技工作者”支持企業研發,作為科技工作的重點,大力促進企業技術中心發展。  

因此,中央和地方的財政科技撥款,應加大對“老科技工作者”自主創新的投入,把突破產業技術瓶頸,與培育企業技術中心,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以企業的“老科技工作者”為龍頭,核心的產、技、科與老科協的技術和科學,共同發展的道路。  

徹底結束三十年科研改革失敗的分配政策,徹底結束右派精英所造成的“科研成果90%無實際價值”的禍國尷尬局面。是深化改革政策必然規律.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4.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5.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6.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7.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8.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9.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10. 特朗普奪島,劍指中國?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7.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