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安渡“第四次金融危機”?
(2007-08-24)
● 顧蔚
全球股市本周向好,上證指數離5000點大關只有一步之遙。周二中國央行有勇氣加息,顯示監管層認為,美國次優抵押貸款風波對中國威脅不大。席卷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金融風波似乎離中國投資者越來越遠了。
但摩根士丹利中國經濟學家王慶認為,美國次優債問題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有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第四代金融危機”。這場危機一旦從金融市場蔓延到實體經濟,中國經濟增長將會放緩,通貨緊縮現象可能出現,而包括股市和房市在內的中國資產價格都會出現調整。
歷史不會重復自己。過去的三次金融危機都是從發展中國家開始的,但潛在的第四代危機,則從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開始。但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過去三次危機發生之前,都伴隨著明顯的泡沫現象,而且危機的源頭都和金融有關。
在全球化的作用之下,經濟和金融病毒傳導加快,全球經濟和金融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從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出現了三次較大的金融動蕩。第一次是70年代,拉丁美洲國家政府借了很多錢,但后來又還不出來,過高的政府開支導致危機。第二次危機發生在90年代,墨西哥等國家匯率被高估,但沒有足夠外匯儲備來支持貨幣,造成貨幣危機。第三次危機中國人記憶最為深刻,亞洲國家薄弱的金融系統和高估的貨幣引發了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讓昔日的亞洲四小龍低下了高昂的頭。
中國對國際經濟依賴加大
過去幾次危機發生的時候,中國對國際經濟的依賴還沒有像今天這么大。因此當時中國經濟雖然打了噴嚏,但并沒有出現什么大的毛病。現在出口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有力的引擎,而中國的資本項目也開始逐漸放開,與世界經濟日益融合,危機的“傳導性”明顯加強了。
撇開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國際游資不談,對中國經濟最大的威脅可以說是美國消費者了。美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凈出口,固定資產投資,和個人消費中——目前只有消費還處于增長態勢。
美國消費者眼睜睜地看著其房屋和所持股票的價值一天比一天縮水,未來可能不得不收緊荷包。NBC/華爾街日報的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認為,美國經濟要不就是正在衰退,要不就是在未來一年將陷入衰退。第一季消費者支出增長率從前季的3.7%大幅放緩至1.3%。
美國消費者習慣超前消費。從房市開始的這輪次級債風波使得信用貸款開始收緊。獲得房屋貸款越來越難了,這使得新屋開工率下降,建筑公司首當其沖。以前房價不斷上升時,資產抵押貸款是推動美國消費支出的重要力量。
盡管汽車融資的放貸條件,并沒有像房屋貸款那樣突然收緊,但汽車銷售已經走軟。美國7月汽車銷售下滑將近9%,盡管融資較為容易且現金折扣較高。房車銷售亦低迷。
亞洲抵抗力增強
值得慶幸的是,這輪調整中美國經濟放緩,但歐洲和日本并沒有受到大的波及。比如法國就認為,危機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美國有進一步降息的可能,而亞洲還處于升息通道。除了中國以外,韓國央行近日提高利率,日本央行也正在考慮是否升息。這顯示亞洲國家在貨幣政策上已經實現了“單飛”,增加了它們經濟單飛的可能。
就算美國消費衰退,世界其它地方依然呈現增長態勢,而歐洲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亞洲人口最為眾多的國家,比如中國、印度、印尼和菲律賓,因為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因此在上一輪金融危機中沒有傷筋動骨。而他們目前的經濟增長勢頭,比當年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就算是亞洲小國的狀態也好過當年。
瑞銀的亞洲經濟學家安德森認為,2000-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把亞洲國家,尤其是亞洲小國打了個措手不及。但現在亞洲國家內需走強,價格回升,建筑和基礎建設投資全面反彈,在這樣的情況下,亞洲國家抵御風險的能力比原來更強了。
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抵抗力有所增強,但這并不意味著第四次金融危機一旦發生,中國就會完全不受影響。出口企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沖擊,而企業盈利的下降又會傳導到中國的實體經濟。隨著海外游資的撤走,資產價格也會回調。總而言之,第四次金融危機如果真的發生,中國未必會得病,但經濟降溫是難免的。(路透社專欄文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