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中國經濟物價迷局
--------------------------------------------------------------------------------
2007年8月3日 中國新聞周刊
現在肯定不會出現因為漲價而發生囤積食物的情況,因為大家并不擔心食物短缺,但是會更加關注像房價的走勢
★ 本刊記者/趙磊 陳曉舒
“從8月1日開始,上海的豆腐也漲了,漲價的消息太多,感覺都麻木了。”家住上海徐匯區的張潤芳先生對記者說。
來自上海豆制品行業協會消息的消息稱:從8月1日開始,上海的豆制品全面漲價,最高漲幅達20%左右。“最近幾年以來,上海的豆制品的價格一直沒有上調過,這次調價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都是企業自己的行為,我們只能勸導他們合理制定價格,共同維持市場穩定。”7月30日,該協會辦公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對記者介紹說。
對于那些每日都要進菜場的人來說,每一天都在感受著物價上漲帶來的生活壓力。7月29日,家住上海楊浦區的控江路小學教師王文紅去超市買豆奶時,發現每包比原來多了1毛錢;而以前9毛錢的豆腐,現在要多花3毛錢才能買到。“雖然現在不會出現物資短缺,但最近以來油、肉、蔬菜都在漲價。這么算下來,每個月的生活費比以往要多支出四五百元。”王老師對記者談到。
時下的物價,不僅正成為學者和官員利用統計數據做武器的爭論,更是普通百姓當下最熱門的問候語,尤其是針對接連不斷的食品漲價——“還有什么沒有漲?明天還會漲什么?”中國的老百姓們正經歷著自2004年以來最強的一波漲價浪潮。
食品漲價潮
從7月16日開始,肯德基上調的食品涉及除原味雞和雞翅產品外的大部分產品,這是肯德基近8個月來第二次漲價,同時也是調價面波及最廣的一次。
7月23日,星巴克宣布提高在美國出售的包括拿鐵在內的咖啡及其他飲料價格,平均每杯上漲約9美分。此前,星巴克中國地區也進行了相應的調價。媒體報道稱,其中北京、上海等地最高漲幅達5元,而廣州為3元。
洋快餐漲價了,國內的快餐也開始按捺不住。7月28日,中國快餐業聯盟的成員聚集北京,商量如何應對原材料上漲。這些企業包括馬蘭拉面、和合谷、麗華快餐、大娘水餃等20多家中式快餐企業。目前已被證實的消息是:馬蘭拉面的普通拉面將由8元上漲到10元,上漲幅度為25%。
漲價潮不僅推高了這些快餐的定價,連一系列方便食品也開始參與。
早在6月開始,康師傅、統一等企業就對旗下的中低檔平價面進行了調價,平均上漲的幅度為兩成。從7月26日開始,以白象、華龍等為首,占據我國大部分市場的中低價方便面價格也開始整體上調。這是世界方便面協會中國分會的會員企業們,在經過三次“內部價格協調會議”后,達成的一致意見:“0.5元到0.6元產品將提到0.7元到0.8元;1元產品則提到1.2元;1.5元產品提到1.7元。最高提價幅度達到40%,平均提價幅度在20%。”康師傅、統一、今麥郎、白象、日清、農心等10多家知名企業均參與此次統一調價。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秘書長孟素荷女士對媒體解釋漲價的理由是因為“現在的原材料已經上漲了20%左右,而其中占據方便面成本18%的棕櫚油價格,整整翻了一倍多。如果再不漲價,企業已經毫無利潤可言。”
根據京天下糧倉網的數據, 2007年7月26日沿海港口24度棕櫚油平均價格7900元/噸,而去年同期(2006年7月26日)沿海港口24度棕櫚油平均價格僅4790元/噸,價格年比上漲64.9%。其價格大漲與全球油脂供應偏緊的大環境密切相關。
天下糧倉網信息部的龔經理告訴記者,馬來西亞棕櫚油庫存總量從年初的150萬噸下降到6月末的120萬噸。而因為天氣不佳及播種面積大幅下降,2007年中國油菜籽產量也較2006年產量下降30%以上。另一方面,原油的飚漲也是棕櫚油大幅提價的重要原因。各國政府為了降低對原油的依賴程度,紛紛加大生物能源生產。因為棕櫚油價格相對最低廉,是生產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
毋庸諱言,在國際市場的拉動下,目前作為原材料的棕櫚油、面粉、肉、辣椒、大豆等價格都出現了上升。在這樣的背景下,方便面漲價的確無可厚非。
誰在改變物價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統計,到去年底,全世界糧食儲備量降到了近20年的最低點。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國大量使用玉米生產燃料乙醇,大量使用大豆生產生物柴油。“應該說,中國現在食物價格上漲主要是受國際市場價格的拉動。”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談到。
7月25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上半年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報告稱,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3.2%,6月CPI同比漲幅高達4.4%,創出了33個月以來的新高。
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在新聞發布會上分析稱,今年價格上漲一個最顯著的特征主要是食品類價格上漲,上半年上漲3.2%,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為2.5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78%。
顯然,國際市場的價格帶動是不能忽視的首要原因,而糧價則是“風向標”。國際市場上油價的上漲,推動了國際市場糧價的上漲,進而拉動了國內糧食價格上升,并影響到以糧食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價格。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的分析也與此類似,她向本刊表示,自去年11月糧價上漲起,CPI數據開始顯露通脹指標上升跡象。而國際上大規模開發生物能源,導致玉米等糧食需求的大幅增加,波及了糧價。
由于在中國的經濟歷程中,1985年、1988至1989年和1993至1995年三次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都是由于上年或當年糧價大幅度上漲引起的。糧價顯然成為政府最為關注的一個價格指標。據統計,今年6月份,糧食企業稻谷、小麥和玉米三種糧食全國綜合平均每50公斤收購價格和銷售價格分別為76.8元和79.7元,環比均上升0.9%,同比分別上升8.0%和8.4%。
為了平抑糧價,廣東省已經確定將于8月1日起實施《廣東省主要糧食價格應急干預預案》。該預案規定,出現以下情形,將由省物價局報請省政府批準啟動預案:1.糧食價格在7天內上漲50%以上,市場糧食供應緊張,群眾搶購糧食并出現恐慌,且該狀態持續15天以上;2.糧食價格在7天內上漲100%以上,市場糧食供應極度緊張,群眾十分恐慌,搶購現象嚴重,部分地區出現糧食脫銷;3.《廣東省糧食應急預案》規定的必須實行價格干預的其他情形。
預案中的糧食價格干預措施包括:加工環節按加工方式分別實行加工利潤率或經營差價率控制;批發環節、零售環節實行經營差價率控制;根據當地居民承受能力,參照歷史最高價位和毗鄰地區的價格水平,合理制定“糧食零售最高限價”。
其中,實行“糧食零售最高限價”方式的,在糧食購進成本上漲過多,各環節順加作價時零售價格超過“最高限價”的,由各地對糧食加工或經營環節給予適當補貼。各地也要適時動用地方儲備糧,以確保供應,平抑價格。
而國家發改委方面,則于7月29日發布通知,要求嚴格控制政府提價措施的出臺,同時嚴查經營者或行業組織串通定價、聯合提價等行為。
但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仍表示不可樂觀。特別是針對發改委方面認為秋糧的收成將有效緩解糧價上漲一點,他表示:“不能對秋糧寄予過多的希望。因為,夏季以來的各地水災可能對秋糧產生不利的影響,今年的秋糧很難大豐收。雖然糧食因素有短期的影響,但緩解并不是一兩天的事情。”
糧價先行,油電難動
除食品外,電和油等能源集團,近日也在“倒逼”發改委,請求價格上調。
7月中旬,大唐、華能、華電、中電投、國電五大發電集團集體上書國家發改委,要求在我國部分區域啟動煤電聯動。
煤電聯動是我國從2005年開始實施的一項政策:如半年內平均煤價比前一周期變化幅度達到或超過5%,則相應電價也應做調整。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簡稱中電聯)和煤炭行業協會分別負責電、煤兩側的價格測算。在過去兩年里,我國曾兩次啟動煤電聯動。今年以來,電力行業已經有兩次據此要求政府部門上調電價,但都未收到回應。
中電聯燃料分會秘書長楊林軍對媒體表示,目前上半年煤炭、電力雙方的分別測算已結束。其中,中電聯測算結果顯示,電煤價格比去年上漲9%;煤炭行業協會測算結果是,全國煤價總體上漲4.67%,電煤價格上漲13%。電力企業希望在電煤價格漲幅大的重點區域,包括山西、貴州、南部沿海等啟動煤電聯動,如果獲批,這些地區的電價可能上漲1分~2分/度。
但由于目前的物價形勢,中電聯秘書長王永干也充分考慮到了電價上漲的難度,他對媒體談道,“糧食、豬肉已成為最為敏感的話題,此時若再大范圍上調電價很難。”
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在隨后的新聞發布會上也明確表態,關于五大電力集團的漲電價要求,還有待觀察。
曹長慶認為:“今年以來,煤炭價格出現一定上漲,特別是重點合同煤價格上漲多一些,但是實行市場調節的煤炭價格保持基本穩定,甚至在年初的基礎上略有下降。同時,電力企業的收益或者說利潤也在不斷地增長,特別是去年實行煤電價格聯動以后,彌補了一部分成本開支,今年電力企業通過加強管理,降低了成本。因此,我們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再來考慮這個問題。”
除電力行業以外,另兩大壟斷能源巨頭中石油和中石化,也在近日向發改委遞交了提價申請。兩大巨頭申請提價的理由是,國際油價近期持續發著70美元/桶以上的高燒,從6月份開始,他們的煉油部分出現虧損。
根據《南方都市報》載,中石化汽油掛牌批發價:93#汽油從6月30日的6030元/噸,已調升至6314元/噸,升幅4.7%;97#汽油則已從6170元/噸升至6420元/噸,升幅4.05%。在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因素的推動下,廣州的成品油銷售已經接近批零同價,在國際油價高位運行的情況下,整個市場對國內油價調價預期增高,甚至已經彌漫“囤油”心態。
對此,曹長慶也承認,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不斷攀升,國內油價與國際市場油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而國內的成品油銷價又不能變動,這增加了煉油企業的成本壓力。同時,油價過低也不利于節能減排,所以確實需要調整。
落實到油價,發改委的解決思路是:結合國際市場油價的變化,統籌考慮穩妥推進石油價格改革,“統籌考慮保證國內成品油的供應、補償煉油企業生產成本和各個方面的承受能力等多種因素,來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石油價格改革,妥善地處理好改革和穩定的關系,逐步理順成品油的價格,逐步實現與國際石油價格的接軌。”
通脹駕到
為什么發改委方面既承認油價上漲的必要,又拒絕了調價的要求呢?
周大地直言,這是因為受到了通貨膨脹的壓力。“由于通脹的壓力,對能源價格的調整就比較慎重。但這會引申出一個問題,你為了短期的價格調控會影響長期的宏觀調控。對于主管部門來說,這也是一個比較兩難的選擇。”周大地說。
其實,是否通貨膨脹已經到來,在國內食品價格上漲之初,就已經被很多民眾猜測,甚至把當前的經濟形勢,與上個世紀90年代時的通貨膨脹、2004年時的經濟過熱做出比較。
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在不久前央視的《對話》節目中表示,除了肉蛋的價格在漲以外,居民生活的其他基本生活物品還有很多是在下降,并沒有出現通貨膨脹的危機。
但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則提示,“如果豬肉價格上漲發生在收購環節,對農民來說還是好事情,經過一個周期最多也是養豬的周期,情況就可以解決。但問題是,這個價格不是漲在收購環節,是流通環節,這就是純粹價格的上漲,這時候非常典型的是貨幣貶值,即通貨膨脹。”
社科院中糧經濟學家胡必亮則在與上世紀90年代、2004年時的經濟狀況相比較研究后,得出了“現在只是出現通脹的苗頭”的結論。“與之前相比,首先是程度不一樣,現在6月份是CPI上漲4.4%,而90年代通脹達到兩位數,形勢比較嚴重;其次,過去是物價全方位上漲,包括洗衣粉等生活用品,目前只是一小部分食品價格上漲;再次是,民眾的承受能力不一樣。過去上漲一點點就承受不了,現在財富效應也顯示,許多人能夠承受價格的上漲,少部分低收入人群,中央政府也有專項補貼,比如食品的補貼等等。”胡必亮認為。
而記者通過對普通百姓的采訪也發現,逐步消化和接受漲價現狀仍是當前主流的傾向。上海徐匯區那位張潤芳先生對于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兩次通貨膨脹引發的物資搶購潮仍記憶猶新,但面對記者的問題也只是一笑稱,“現在肯定不會出現因為漲價而發生囤積食物的情況,因為大家并不擔心食物短缺,但是會更加關注房價的走勢。”
然而,學者仍然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就強調,盡管仍處萌芽,但目前形勢實際比2004年時的經濟過熱更為吃緊。現在是通貨膨脹前期的情況,即生產變化在先,通脹變化滯后。通貨膨脹的腳步仍在步步近逼。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