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與“十年增”相關的糧食數字
二、對“十年增”期間產量數字的疑問及結論:
1、既然這十年“人均占有國產糧食”增加了32.7%,糧價為何上漲一倍多?
2、糧價是“非供求因素”推高的嗎?
3、既然“二連增”時就達到自給水平,為什么十年累計又凈進口4.8億噸糧食;
4、既然十年增產和進口可結余9.64億噸糧食,為什么國庫又拋售2.6億噸糧食?
5、10年累計“可供糧食”被消費掉了嗎?
6、10年累計巨量結余,增加到農戶家中或糧販倉庫嗎?
7、結論:2004~2013年公布的糧食產量有很大的水分,“十年增”的神話不可信
三、產量數字摻水的奧秘:
1、數字摻水的奧妙;
2、穩定公眾心態的絕竅;
3、數字摻水的目的。
四、糧食產量數字摻水的危害
五、小結
2013年末國家統計局公布: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連增”,即2004年~2013年連續十年比上年增產。這一喜訊迅速傳遍全國各地,網上一片歡騰:至今年4月下旬,在“百度搜索”中輸入“糧食十連增”,顯示的標題多達76頁,并告知:“百度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154萬個”。有人說:“沉甸甸的“十連增”,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還有人說:“糧食連續十年增非常罕見,在全世界的農業發展史上獨一無二”。
甚至有人擔心:“十連增”使“糧食儲備居高不下,使財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筆者認為,且慢歡呼、歌頌,先要弄清“十連增”是否確有其事。因為糧食是最重要的生存資料,中國糧食產量的多少,關系到十幾億人能否養活自己的頭等大事。如果高估產量將會滋長濫占耕地、浪費糧食。糧食自給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將使中國受制于出口大國的經濟、政治約束。再度下降,世界貿易糧養不活中國人,挨餓的首先是工農大眾。所以老百姓應當關心公布糧食產量數字的真實性。本文試圖揭開“十連增”數字之謎,敬請網友指教。
一、與“十年增”相關的糧食數字
1、1998~2013年公布的糧食產量:“十連增”背景是:1999~2003年的5年內糧食連續比上年減產,形成了“五連減”。引起了中央重視,此后每年都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名義下發1號文件,提出對農民增收、農業增產的若干意見。于是就誕生了“×連增”的提法。
“五連減”期間,糧食產量從1998年的5.12億噸減至2003年的4.31億噸,年產量比5年前減少了0.81億噸,年均減幅3.41%。同期人均占有當年自產糧食從410.6公斤/人.年,下降到333.3公斤/人.年,減少了77.3公斤/人.年,年均減幅4.1%。
“十連增”期間,糧食產量從2003年的4.31億噸,增至2013年的6.02億噸。比10年前增加了1.71億噸,年均增幅3.4%。同期人均占有當年自產糧食從333.3公斤/人.年,增至442.4公斤/人.年,增加了109.1公斤/人.年,增幅32.7%,年均增幅2.87%。
1999~2013年的15年內,后10年平均“人均占有當年自產糧食”達399.9公斤/人.年,比前5年的362.3公斤/人.年,增加了37.6公斤/人.年,增幅達10.4%。
2、1998~2013年凈進口(=進口量-出口量)糧食:“五連減”期間共凈進口1023萬噸,年均204.6萬噸,人均可獲進口糧1.6公斤/人.年。
“十連增”期間凈進口的糧食連年增,從2004年的2732萬噸增至2013年到8402萬噸,為2003年的49.1倍。十年累計凈進口4.8億噸,年均4802萬噸,為前5年平均數的23.5倍。每年人均可獲進口糧36.1公斤/人.年,為“五連減”期間的22.6倍。
3、1998~2012年國庫存糧變動:
國有糧食企業已從計劃經濟時“統購統銷”轉變為“儲糧應急,調節市場”的職能。其“收購量-銷售量”,若為正數,表示庫存增加,同期社會可供糧食減少;若為負數,表示庫存減少,即國庫向社會凈拋售糧食,使社會可供糧食增加。
“五連減”期間國庫凈增加了868萬噸糧食,年均增加173.6萬噸。人均可供糧食減少了1.4公斤/人.年。
“十連增”期間糧食國企向社會拋售量只有9年數據,共拋售26012萬噸糧食,即使按10年平均,市場每年可獲國庫存糧2601萬噸。人均可獲國庫存糧19.5公斤/人.年。如數字可靠,則產量、凈進口、國庫存糧三個渠道供給合計:每年人均可供量:從前5年的362.5公斤/人.年(=362.3+1.6-1.4),增加到后10年的455.5公斤/人.年(=399.9+36.1+19.5)。增加了93公斤/人.年,增幅高達25.6%。
二、對“十年增”期間產量數字的疑問及結論
1、既然這十年“人均占有國產糧食”增加了32.7%,糧價為何上漲一倍多?改開以來,精英們天天咒罵計劃經濟是“僵死的”,極力鼓吹“市場萬能”,一切商品由“看不見的手”調節市場。說白了就是用價值規律調節商品供求比例:若價格上漲,預示供不應求,于是增加生產、或增加進口、或拋售庫存;反之價格下跌,預示供過于求,于是減少生產、或增加出口、或充實庫存。在糧食流通領域,政府早就采納了精英們的意見,取消了國家定價,任憑市場漲落。交易的主要份額也讓位于私人糧商。糧價波動理應遵循價值規律。糧食并非耐用消費品或奢侈品,可多可少、可有可無,而是每人每天必需的消費品,與人口密切相關。下文按“每年人均可供量”比較,已剔除人口變動因數,更應與價值規律吻合。在“五連減”期間,全部糧食人均可供量(包括生產、進口和國庫存糧)從1998年的380.7公斤/人.年,降至2003年的363.5公斤/人.年。(見表1最后一列)糧價并未上漲,反而比1998年下降了14.2%。如果供給方數字可供,按價值規律釋:表明人均需求減少?;蛘哒f,2003年363.5公斤/人.年的供給量可滿足消費。然而在“十連增”的第2年--2005年,“人均占有國產糧食”就比2003年的“可滿足消費量”--363.5公斤/人.年,超過了6.7公斤/人.年。此后連年增加。2013年“人均占有國產糧食”達442.4公斤/人.年,比2003年增加了32.7%(=109.1/333.3),比“可滿足消費量”超過78.9公斤/人.年,顯然供過于求。糧價本應大幅度下跌,但2013年糧價卻比2003年上漲1.16倍(見表3)。注意,此處只包括“當年生產”一個供給渠道,所以可反證:產量數字存在水分。
2、糧價是“非供求因素”推高的嗎?有人認為糧價是由“保護價”及國際糧價推高,而不是供求關系決定的。稍加剖析便知:
?、偶Z價是否由國家制定的“保護價”或“臨時儲備”收購價推高呢?糧價既已放開,“保護價”或“臨儲價格”只能要求國有糧企“不低于此價收購”,但國有糧企收購量只占商品糧銷售約1/3,大頭由私人糧商收購,“保護價”對后者并無約束力。若供過于求,私人糧商可用低于“保護價”的錢向農民收糧,因為農民急于用糧換錢;反之供不應求時,即使用“保護價”收糧,農民也不肯賣,因為農民了解到市價比“保護價”高。保護價是1998年起制定的,每年總比上年不同程度的上漲。但“五連減”期間并沒有因保護價上漲而阻止糧價下跌;“十連增”期間:糧商不僅用高于“保護價”收糧,而且不像過去糧站那樣“必須曬干揚凈過磅,按標準水雜折秤”,而是按現糧稱重。同時國有糧企收購價格也比“保護價”提高,否則收不到糧食。以2011年為例:全社會年均收購價:每百斤粳稻、小麥(混合)分別為142.7元、103.1元,比當年保護價分別高14.7元和10.1元。玉米平均收購價103.4元,比公布的“臨時收儲”價高4.4元,且當年沒有完成4000萬噸的收儲任務。可見國家制定的“保護價”和“臨儲價”未能取代供求關系決定糧食市價。
?、浦袊Z價上漲是否由國際糧價上漲引起的?中國進口糧食中,只有大豆占世界貿易市場很大份額,其余份額很小。進口大豆的到岸價均低于國內收儲價。如2010、11、12年三年,每斤進口大豆用當年匯率折人民幣分別為1.55元、1.79元和1.89元。臨時收儲價比進口價分別高0.35元、0.21元和0.41元。實際收購均價又比臨儲價高0.34元、0.23元和0.52元。可見國內糧價不是受國際糧價和保護價左右,而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
3、既然“二連增”時就達到自給水平,為什么十年累計又凈進口4.8億噸糧食?按表2,2005年“人均占有國產糧食”就比“2003年人均消費水平”(363.5公斤公斤/人.年)超過6.7公斤/人.年。用2003年消費水平和各年人口計算的“10年需求總量”為48.38億噸,而同期公布總產量達53.22億噸,剩余4.84億噸。理應增加出口或充實國庫,但10年內又凈進口了4.8億噸,為“五連減”期間進口總量的46.9倍。10年累計余糧應增至9.64億噸(=4.84+4.8),只要消費增量小于此數,且未增加庫存,也可證明產量數字含有水分。順便說一下,農業部長對糧食增產又進口的解釋:一是進口不多,只有1300萬噸,只占消費量的2.4%;二是城市人口增加;三是品種調劑-要進口面包粉;四是一定時段國際糧價比國內低;五是“今后糧食進口量不會大幅增長”。這5條理由能成立嗎?去年凈進口糧食8402萬噸(統計口徑的糧食不僅是谷物,還包括大豆、薯類及其它豆類,部長對這一常識應比老百姓清楚!),占韓部長估計的消費總量54167萬噸的15.5%,而不是2.4%;城市人均口糧消費均比農村少,如2012年城市人均消費成品糧折成原糧比農村少51.7公斤。怎么會因城市人口增加多消費糧食呢?品種調劑應該進、出口量大致相當,但2013年共進口糧食8645萬噸,為出口量243萬噸的35.6倍,難道中國的1噸糧食抵得上外國35.6噸?國際糧價有漲有跌,但這10年進口量卻持續增加,并非“一定時段”增加。如果不是國內飼料業對豆粕需求猛增,為什么這十年大豆進口量從1990萬噸增加到6317萬噸,增加了2.17倍。與國產大豆相比,從2004年的1.14倍增加到2012年的4.46倍呢?至于說今后,2014年1~3月糧食進口量已達2358萬噸(出口只有3.12萬噸),同比增長41.4%。難道這樣的增幅還不算大嗎?注可見繞開產量數字的真實性,無法解釋進口大幅增加的原因。
4、既然十年“增產和進口”可結余9.64億噸糧食,為什么國庫又拋售2.6億噸糧食?
2013年國有糧企收購與銷售的數字尚未公布,其庫存若按“0變動”估計,則10年內國庫向社會累計拋售了2.6億噸糧食(“五連減”期間國庫存糧增加了174萬噸)。至此,10年累計可供糧食高達60.62億噸,含公布產量53.22億噸,凈進口4.8億噸,國庫拋售2.6億噸。而按2003年人均消費水平和各年人口計算的10年消費總量僅為48.38億噸,如果供給數字可靠,則社會存糧將結余12.24億噸??晒┤珖M2年多。因為進口數字源于海關,國庫變動數字源于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糧食局,這兩類數字都與政績無關,可靠性較高。只要10年消費總量不超過60.62億噸,即可證明公布產量含有水分。
5、10年累計“可供糧食”被消費掉了嗎?上文以2003年人均消費水平363.5公斤為基準測算的,假設的前提是:當年產量+凈進口量+國家庫存減少量=消費總量(公式1);消費總量/總人口=人均消費量(公式2)
鑒于2003年是“十連增”前一年,盡管已出現“五連減”,當局并未因這一政績不佳的數字而不向社會公布。除了技術誤差,不可能由政績需要而在產量數字中摻水;至于進口和庫存變動數字也應可靠。會不會由社會庫存減少而增加消費呢?因當時糧價連年下跌,無論是農戶還是糧販,除非資金周轉需要,不可能在降價期間多拋存糧。所以采用上式計算的2003年人均消費量比較接近實際。那么以此為基準,近十年累計多消費了多少糧食呢?
?、趴诩Z:
采用統計部門的人口及住戶調查數據,可估算全國口糧消費量。城市人均口糧變動平穩,人均購買的成品糧折成原糧:從2003年113.6公斤,至2012年只減少了1公斤;同期農村直接食用原糧從178.3公斤降至137.1公斤,減少了41.2公斤。遞推至2013年,由于農村口糧大幅度減少和城市化率的提高,全國口糧消費比2003年減少了4974萬噸。以2003年人均消費水平為基準,10年累計少消費口糧2.58億噸。
?、骑暳嫌眉Z:先用統計部門住戶調查獲得的“人均購買肉禽蛋奶及水產品”和人口數據,推出全國消費動物食品的總量。再用各類動物屠宰率、“料肉(蛋、奶)比”等資料估算各年飼料用糧。2013年各類飼料(包括豬、禽、草食動物、水產類)用糧總量,比2003年增加了6007萬噸。10年累計比2003年多消費飼料用糧2.79億噸。(估計方法見附錄1)
?、轻劸坪募Z:
含白酒、啤酒、黃酒、料酒。采用行業提供的以億升為單位的歷年標準產量,再用密度、標準糧耗等資料估算釀酒總糧耗。2013年耗糧4364萬噸,比2003年多耗糧2910萬噸。10年累計比2003年釀酒多耗糧1.3億噸(估計方法見附錄2)。以上3項合計,10年累計比2003年多耗糧食1.51億噸(=2.79+1.3-2.58),考慮到壓榨豆油及玉米薯類深加工用糧、在外用餐、種子及損失浪費的變化,粗略估計:10年累計,比按2003年人均消費水平計算的消費總量(48.38億噸)增加了3億噸左右,即10年實際消費總量約51.38億噸。若數字可靠,累計結余將達9.24億噸,應當增加社會庫存。
6、10年累計巨量結余,增加到農戶家中或糧販倉庫嗎?較為完整的糧食平衡公式應在(公式1)基礎上加“社會庫存”項(包括農戶存糧、私人糧商、加工企業及零售企業存糧,城市居民以存糧變動可忽略不計),即:當年產量+凈進口量+國家庫存減少量-消費總量=社會存糧增量(負值表示社會存糧減少)
先看農戶存糧。公社化期間遵照毛主席提出“藏糧于民”的號召,除每生產隊室內倉庫外,七十年代還建了許多“土圓倉”。
分田到戶后上述兩類糧倉均已取消。農戶收獲的糧食中:大部分小麥盡快出售;稻谷留足口糧后觀望價格變動分批出售;北方玉米因含水量很高,露天存放自然干燥,待來年觀望價格變動分批出售。種稻農民所留稻谷,要吃到明年收稻前。若在年底調查農戶存稻,應減去8~9個月的口糧才是真正的余糧。北方玉米因收獲時水分很高(達30~40%),很難收儲,要由各戶自然干燥到下年初分批出售。故當年底農戶所存玉米,要扣除下一年的消費才是真正的結余。近幾年農戶存糧出現減少的趨勢,因為:一是大量征地與并村,存糧農民變為買糧農民或農民工。有人援引農業部的估計方法:“至2007年中國失地農民多達8928.5萬人。2008年后,20多個省市打著城鄉統籌、新農村建設、舊村改造、小城鎮化等旗號,推行規模浩大的“拆村運動”,強拆民房,逼農民上樓。保守估計,2010年的失地農民高達1.2億人”。
失去土地,哪來存糧?
農民上樓后,門前無曬場,只能在公路上搶曬。室外無存放地,室內空間變小。大部分糧食只好盡快出手;
二是大規模土地流轉。至2013年末全國土地流轉面積達3.4億畝。
無論是否改種非糧作物,絕大多數的“土地流出戶”已從存糧戶變為買糧戶了。即使少數種糧大戶,收獲后迫于資金周轉,多數糧食也急于出售而不是保存;
三是部分耕地拋荒,部分村莊變成“空心村”。不種地、不住人,何來存糧?十年前春節后乘長途汽車常見:農民工們帶上一袋袋大米進城?,F在這種景象罕見,如果家鄉父母存糧充裕,為何不給打工子女帶糧呢?再看私人糧商及加工企業存糧。因存糧要建投資較大的糧庫,還要墊付流動資金、支付保管費、運輸裝卸費,并承擔損耗。除短期周轉外,若為囤積糧食推高糧價漁利,但2004~2011年的8年內,只有3年糧價漲幅高于貸款利息,其余5年均低于貸款利息率。
不管是租用還是自建糧庫,聰明的糧商不會占用銀行貸款、支付較多費用長期存糧,做虧本買賣的!兩方面綜合可見:社會存糧減少的概率理應大于增加的概率。
7、結論:2004~2013年公布的糧食產量有很大的水分,“十年增”的神話不可信
⑴同樣的糧價變動機制,按公布產量計算:“五連減”期間人均占有國產糧食從410.6公斤降到333.3公斤,扣除幣值變動因素后“可比糧價”下跌了19.1%;“十連增”期間人均占有國產糧食從333.3公斤增加到442.4公斤,增幅32.7%,“可比糧價”反而上漲了36.6%。用價值規律即可判斷:“十連增”期間的公布產量含有水分。
?、?ldquo;五連減”期間凈進口糧食1023萬噸,充實庫存868萬噸,市場可供量在5年產量基礎上凈增加155萬噸,年均僅增加31萬噸;“十連增”期間凈進口48018萬噸,國庫向市場拋售26012萬噸,市場可供量在10年產量基礎上凈增加74030萬噸。年均增加7403萬噸,為前5年的238.8倍。既然“十連增”期間年均產量比前5年平均增加了0.7億噸(=5.32-4.62),為什么又通過進口和挖庫存,年均再增加0.74億噸糧源?再度證明公布產量含有大量水分。
?、侨鐢底挚煽?,10年累計可供糧食達60.62億噸(含公布產量53.22億噸,凈進口4.8億噸,國庫拋售2.6億噸),估計消費總量僅為51.38億噸左右,累計結余9億多噸應當增加社會庫存,但據分析社會存糧已出現下降趨勢。表明近10年多報的糧食產量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三、產量數字摻水的奧秘
1、產量數字摻水的奧妙:分田到戶后全國糧食產量是由各縣統計局上報匯總而成的,各縣產量怎樣算出來的呢?以江蘇N縣為例,在全縣2400多個村民小組內抽18個組,每組按高中低估產抽70個測點,每測點10平方尺(1.111平方米)。全縣共測了1260個點,即2.1畝面積(抽樣比約為2/百萬)。以這些測點所收糧食實際稱重,確定平均畝產,再乘以全縣播種面積得到全縣的總產量。如果說單產測算產生的技術性誤差尚非人為因素(如樣本比例及分布的合理性、稱重及含水量等引起的誤差),那么播種面積隨意增加就不應算作誤差了。2003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201.5萬畝,復種指數1.52,其中糧食播種141.4萬畝。2004~2008年減少耕地1.6萬畝。2012年應報糧食播種面積147.9萬畝。
實際上報188.1萬畝,多報了40.2萬畝,占上報數的21.3%。按當年上報的畝產490.6公斤計算,應報糧食產量72.56萬噸,上報產量92.25萬噸。多報19.69萬噸,占上報產量的21.3%。逐級匯總到全國,就不難理解糧食產量“十連增”的奧妙了。這就是應該解開的“十連增”數字迷!過去聽說“糧食增產的基調”年初就由上級定下來了,當時不太相信?,F看到“社科院預測今年糧食“十一連增””的報道,便恍然大悟:該預測出自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的《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3~2014)》,稱:“在滿足假定條件下,預測2014年糧食總產量可達到6.1億噸左右,新增產量大約1000萬噸,能實現“十一連增””。
該報道雖未交代其中的“假定條件”,但農業部長作了明確的答復:“政策是農業生產的一個最有效的指揮棒”。
既然“最有效的指揮棒”已在2014年的1號文件中誕生,那么理所當然,在我國南方才進入春播季節的4月中旬,就能預測出全年糧食增產及其增幅了。
2、穩定公眾心態的絕竅:
糧食每日必需,糧食脫銷就會造成社會恐慌。但這10年實際生產糧食確實不能滿足需求,于是乎一邊虛報產量,同時讓一些學者權威通過媒體發布諸如“十連增”、“庫存充足”、“糧食安全”的信息,以穩定人心;一邊增加進口、猛拋庫存以填補虛報產量形成的供給缺口,使糧價漲幅控制在絕大多數人能承受的范圍內。至于并村上樓和土地流轉,也擠壓了農戶存糧,增加了市場可供量。
3、數字摻水的目的:
如前所述,在“五連減”的基礎上,2004年起每年下發1號文件,這才誕生了糧食產量“連年增”的提法。不僅可證明“政策起了作用”,還可證明:近十年快速城市化、發展房地產,占用了東部城郊大量沃地;又在農村腹地大力推行土地流轉和并村運動,不但沒有影響糧食生產,而且實現了“連年增”。這就為下一波進一步城市化、資本下鄉占有耕地和把房地產開發向農村推進(通過并村上樓)作與論準備??梢?004年以來糧食產量不僅是“政績數字”和“政策數字”,而且成了“政治數字”。
四、糧食產量數字摻水的危害
老年人不會忘記當年的浮夸風,雖被毛主席化了很大的精力得以糾正,但廣大農民吃了很多苦頭:由于浮夸增產,征購未減,造成農村嚴重缺糧,許多人得了浮腫病。至1962年才被徹底糾正?,F在虛報產量之風不僅持續時間比當年長得多,更主要的是:未被決策層認識;主流媒體大唱贊歌;絕大多數人對產量多少、數字真假漠不關心。故其危害更大:
1、誤導宏觀決策:
糧食產量真實數字誰也說不清楚,中央不知道各省摻了多少水分。各省也不知各市、縣摻了多少水分。縣統計局只能對所測單產的誤差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各鄉鎮所報糧食播種面積的真實數字??h農業局按多年前的承包面積發放糧食補貼,并未核實各鄉鎮、村、組實際播種面積。各級做假匯總到中央,中央得到證明“十連增”的數字,便認為:以往推行的城市化、房地產、土地流轉及并村上樓的政策,雖然占用了大量沃地;雖將農村腹地許多土地流轉給大戶,部分改變了用途;雖因種糧不合算引起部分耕地拋荒,但并沒有影響糧食安全,還獲得連年增產。于是乎繼續加快推進城市化、土地流轉和并村運動。
2、損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中央誤認為發放了糧食補貼,提高了保護價,就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就擴大了糧食種植面積,就產生了“十連增”的結果。但農民深知補貼和漲糧價并未抵消農資漲價和生活成本的提高,更知道種糧不如種經濟作物,更不如進城打工。所以寧愿拋荒,或交給老人種田,或改種蔬菜,或流轉給他人,青壯年還是選擇進城打工。
3、濫用國庫存糧。國庫存糧一直是保密數字,如果不是《糧食發展報告》公布了每年國有糧食企業的購銷數字,筆者也無從推算國庫糧食的變動情況。正是這樣推算,才了解到近10年庫存下降了2億多噸。但要知道,2.5億噸庫存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積累下來的。那時一方面公社化留下的水利設施及土壤地力還在發揮余熱,加上改良品種增施化肥,單產增加了;另一方面,尚未大規模占用耕地,保證了種糧面積,從而使總產增加。糧食消費增量低于產量增加,從而使庫存逐步積累。這些庫存耗盡后,隨著耕地的減少、種糧比重下降和消費增加,很難恢復昔日的存量。若出現大面積災荒將無法應急,糧價猛漲也無足夠糧源平抑市場。
4、誤導畜牧業發展方向。畜牧業界誤以為糧食寬裕,推行規模化養豬,多數散戶被廹退出市場。農村的副產品、剩飯菜、城市的米泔水(飯店、學校等大量剩飯菜)、糧食深加工副產品被大量拋棄。更沒有人用豬草喂豬了。養雞業、養魚業也是如此。甚至用大量糧食配置飼料喂養草食動物,換取肉、奶。
5、誤導工業用糧產業。以為糧食寬裕,將大量糧食用于釀酒、玉米深加工,甚至生產乙醇作汽車燃料。
6、麻痹公眾,滋長了浪費習慣。由于挖庫存和大量進口,維持了市場供應。即使漲價,大多數老百姓還能承受。所以老百姓不僅感覺不到糧食安全隱患,還以為糧食“連年增”,可以無限度滿足食欲。于是乎大事小事上飯店,吃剩后又變成地溝油再上歺桌;于是乎盡量滿足小孩的“肯得基”“麥當勞”的要求,消費更多的糧食。甚至興起城市養狗風。
7、誤導主流農業科學家們,以為“十連增”是“現代化耕作方式”成功的極好證明,而不去研究全國實際產量的變化,更不研究這種耕作方式對水土環境及食品安全的影響。
8、誤導主流經濟學家。他們往往不加分析地引用“十連增”的統計數字得出:我國糧食的安全系數仍在警戒線以內。用虛報的畜禽魚產量算得的飼料耗糧,得出我國糧食平衡或緊平衡的結論。(如用統計公布的豬肉產量推算,2012年生豬屠宰量為7.63億頭。而商業部公布的屠宰量3.55億頭。多報4.08億頭出欄生豬,就可多消費1.43億噸糧副產品,從而為多報的糧食產量找到消費用途,以虛抵虛,實現“虛平衡”)用這些“權威的”研究成果再去誤導決策層。
9、誤導聯合國: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糧食數字是各國報去的,匯總起來成為全球數字。如果中國多報了1億噸產量,全球匯總就虛增4%以上。這一數據再被各國經濟學家的引用,用于制定本國的農業、經貿、人口等政策,就會對全球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10、有利于國際糧商用糧食控制中國。他們從中國糧價上漲和進口增加,知道中國糧食產量有水分。先用低價傾銷,沖垮國內農業。當中國糧食達到一定對外依存度后再提價,那時中國不僅無法擺脫高價,還要接收附加的政治經濟條件。2012年中國大豆的對外依存度已高達81.7%。
中國公眾不但無法避開轉基因豆粕喂養的豬肉。而且因中國大豆進口量已占世界出口總量近6成。
出口大國(美國、巴西、阿根廷)一旦大幅削減貨源,中國的養豬業將會癱瘓,屆時連“不放心”的豬肉也吃不上了。如果大米進口需求超過3000萬噸,世界貿易也養不起中國人了。為避免上述危害性繼續發展,應當采取多項措施,擠出產量水分。
五、小結
1、“十連增”期間的糧食產量含有大量水分:⑴10年內人均占有國產糧食從333.3公斤增加到442.4公斤,增幅32.7%,“可比糧價”反而上漲了36.6%,用價值規律可以反證:近10年公布產量含有水分。⑵按公布產量計算:“十連增”期間年均產量比“五年減”期間增加了0.7億噸,本應增出口、補庫存,反而增進口和挖庫存,年均又增加了0.74億噸糧源。再度證明公布產量含有大量水分。⑶如果數字可靠,“十連增”期間糧食可供總量60.62億噸,消費總量約51.38億噸,社會存糧應增加社會存糧9億多噸,但實際的社會存糧卻出現下降趨勢。進一步表明近10年多報的糧食產量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2、糧食產量摻水主要是在縣級,通過多報糧食播種面積,再逐級匯總上報實現的;又通過大量進口和拋售庫存,維持供求動態平衡,輔以媒體大唱贊歌,穩定了公眾心態;“數字摻水”不僅可證明農業政策起了作用,更可證明城市化、房地產、土地流轉及并村上樓等政策并沒有影響糧食,反而可實現增產,因而可以繼續施行這些政策。
3、虛報糧食產量誤導了宏觀決策,損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導致國庫存糧迅速下降,滋長了公眾浪費糧食的習慣,有利于國際糧商用糧食控制中國。應當采取多項措施,擠出產量水分。
附錄1
飼料耗糧的估算方法先采用統計部門住戶調查獲得的城鄉居民人均消費的肉、禽、蛋、奶及水產品的數量,分別乘以當年城鄉人口,得當年全國消費總量,再按以下方法分別估算飼料用量。
?、咆i飼料:
在居民消費豬肉總量的基礎上,加上對港澳供應凍肉和深加工用肉(每年約72萬噸),得豬肉消費總量。除以70%屠宰出肉率,得毛豬總重。再加上出口活豬總重,得全年出欄毛豬總重。按3.5:1的“全程料肉比”
算得全年豬用糧副產品總量。(“全程料肉比”指包括存欄仔豬、育肥豬及種豬在內,每公斤出欄肥豬所耗的飼料。行業一般水平為3~3.2公斤,本文偏于保守,采用3.5:1)
?、萍仪蒿暳希喝馇莸牧先獗燃s2:1,蛋雞“全程料蛋比”約2.3:1(含雛雞到下蛋雞生長期內耗料)。出于穩妥,肉禽和鮮蛋料比均按2.5:1估計。家禽和鮮蛋消費總量乘以2.5,得禽飼料消費總量。
?、遣菔硠游锖募Z:
食用的牛羊肉及奶類都來自食草動物。本應產自草原,但隨著人們對這些食品需求量增加和草原退化,相當部分采用人工圈養。其精料主要是糧食。
①肉牛耗糧:消費的“牛羊肉”中,牛、羊肉比約為6:4,屠宰牛出肉率約50%。出欄肉??傊?消費的“牛羊肉”總重*60%/50%。牛的精料肉比(網上搜索)3.8:1,精料中含糧副產品約90%。存欄牛耗料約為出欄牛重的75%(存欄??傊?出欄牛總重*飼養周期1.5年*存欄牛平均體重約出欄牛的1/2=出欄??傊氐?5%)。牧區和半牧區的肉牛吃草為生,(內蒙、新疆、青海、甘肅、西藏的全部,四川、云南、廣西的一半,其2010年牛肉產量約占全國25%)估計全國圈養肉牛比重約75%。這樣,全年肉牛耗糧副產品=出欄肉??傊?(1+存欄75%)*精料肉比3.8*精料含糧90%*圈養比75%。
?、谏窖蚝募Z:羊肉消費占“牛羊肉”40%,屠宰率約50%。出欄山羊總重=消費的“牛羊肉”總重*40%/50%。羊的“精料肉比”及精料中含糧副產品與肉牛相似。存欄羊耗料約為出欄羊重的25%(存欄山羊總重=出欄羊總重*飼養周0.5年*存欄羊平均體重約為出欄羊的1/2=出欄羊總重*25%)。全國圈養山羊比重約52%(2010年牧區和半牧區羊肉產量占全國48%)。全年山羊耗糧副產品=出欄山羊總重*(1+存欄25%)*精料肉比3.8*精料含糧90%*圈養比52%。
?、勰膛:募Z:圈養奶牛產1公斤牛奶約需0.44公斤糧副產品,考慮到從幼牛到產奶期用料,“糧奶比”取0.6:1。(奶牛泌乳期飼料配方之一:日產奶20kg,乳脂率3.5%:苜蓿干草4.0kg、青貯玉米16kg、玉米6kg、豆餅1.2kg、麩皮1.6kg、棉籽餅0.8kg、磷酸氫鈣0.15kg、食鹽130g。(玉米6+豆餅1.2+麩皮1.6)/牛奶20=0.44kg糧/kg奶)圈養比重約67%(2010年牧區和半牧區奶產量占全國33%)。則圈養奶牛耗糧=鮮奶消費量*(1+30%奶制品)*精料奶比0.6*圈養比67%。
?、芷渌菔硠游锖募Z:肉用驢和旅游區役馬要喂精料。大牲畜年末存欄數約占牛存欄數的15%(見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綿羊越冬也要精料,其存欄數與山羊相當,冬季按3個月計算。則:其它草食動物耗糧=肉牛耗糧*15%+山羊耗糧*3/12。
?、仁秤盟a動物耗糧:整個水產品產量中,只有精養的淡水養殖需耗精料(精養比按城市消耗占全部水產品消耗的比重估計),精養料肉比約3:1。水產動物耗糧=水產品消費量*淡水養殖產量比*精養比*3。飼料中含米糠和麥麩,是加工成品糧的副產品,已包含在“用原糧計算的口糧消費”中,應在飼料的“糧副產品消費量”中剔除。原糧加工成品糧出率70%,至少有20%的糠麩用于飼料。故在全部飼料消耗的“糧副產品”中扣除這部分糠麩,得全部飼料耗糧。
附錄2
酒類耗糧的估算(酒產量來自產業網-煙酒)
⑴白酒:
產業網提供了2003~2012年以億升為單位的白酒產量,行業規定白酒產量一律以“65酒精度”為標準,密度為0.87。每噸標準酒耗標準糧為3.2噸。標準糧指含淀粉65%的糧食,玉米的淀粉含量約72%。白酒耗糧=當年白酒容積產量*密度0.87*糧酒比3.2*65%/72%。
?、破【疲好繃嵠【坪募Z160公斤,其中大米30%,大麥70%。換算成原糧為180公斤。啤酒耗糧=當年啤酒容積產量*密度1*糧耗0.18。
⑶黃酒:一般為15酒精度,密度0.97,比照白酒換算。黃酒耗糧=黃酒容積產量*密度0.97*黃酒酒精度15度/標準白酒酒精度65度*糧酒比3.2*65%/72%。
?、攘暇?是做菜用佐料,一般為10酒精度,密度0.98。料酒耗糧=料酒容積產量*密度0.98*料酒酒精度10度/標準白酒酒精度65度*糧酒比3.2*65%/72%。其中白酒耗糧占酒類耗糧的份額也從2003年的57.2%增加到2012年的71.2%。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