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辯轉基因
2013年10月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張啟發教授,在“全國首屆黃金大米品嘗會”期間對本報記者說:“推動轉基因水稻產業化不能再等,再遲緩就是誤國。轉基因產業化發展不起來,則商業發展不起來,反過來對科研影響也非常大”。
最新一輪的“轉基因熱”中熱點事件頻頻。
電視主持人崔永元與生物化學博士、科普工作者方舟子的網絡論戰,以及隨后崔永元在日本、美國的所謂轉基因調查;也有農業部和新華社頻頻發聲談論轉基因;同時,中國“兩院”院士的集體意見亦反響強烈。
2011年3月時任農業部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陳萌山,就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十二五”期間,農業部將依法推進轉基因作物種植。2012年7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回答本報記者的提問時也曾介紹,中國最近這些年來,一直在進口轉基因的農產品——這主要集中在大豆上。陳錫文表示,對于其在主糧方面的推廣,中央持較為謹慎的態度;但在轉基因科技研究方面,則是大力支持的,因為即使作為技術儲備,也是必須的。
政策條文最多的國家之一
實際上,近年來,多位國內外科學家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對轉基因問題出臺管理政策、且政策條文最多的國家之一。
早在1993年,當時的國家科委(今科技部),即發布《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規定從事基因工程實驗研究的同時,還應當進行安全性評價。1996年,農業部頒布《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對農業生物基因工程項目的審批程序、安全評價系統以及法律責任等做了原則性規定。1997年3月,農業部正式開始受理農業生物遺傳工程及其產品安全性評價申報書。
2001年,中國頒布總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又相繼出臺《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 、《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 、《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審批辦法》和《進出境轉基因產品檢驗檢疫管理辦法》等多個配套規章。
具體到公眾最為關心的安全評價上,農業部公開介紹稱,“中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分級分階段安全評價制度,‘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工作。安全評價按照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請安全證書5個階段進行。”
舉例而言,華中農業大學的“華恢1號”和“Bt燦優63”兩種轉基因水稻,于1999-2000年開展了中間試驗,2001-2002年開展了環境釋放,2003-2004年開展了生產性試驗,2004-2005年對“華恢1號”和“Bt燦優63”的目標性狀進行了檢測驗證,2007-2008年對其分子特征、環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標進行了檢測驗證。
經過11年的嚴格評價審核,于2009年依法批準發放了這兩種水稻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評價程序,與其一致,經過6年的嚴格評價,于2009年批準發放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杜邦等還未獲準種植
有安全證書,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進行產業化種植。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要求,轉基因作物還需要取得品種審定證書、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才能進入商業化種植。
張啟發院士稱,農業部沒有為此建立一套工作程序,即如何評審轉基因水稻商業化推進的辦法,這實質阻礙了轉基因水稻的產業化進程。同時,安全證書的有效期只有5年,到2014年,即告終止。屆時是否會申請續延安全證書,他并不樂觀。
同時,本報記者從農業部獲悉,“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迄今已是第四屆,第四屆委員會產生于2013年4月,主任委員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吳孔明研究員,其余63位成員,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疾控中心、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高校科研機構和政府機構。
迄今為止,中國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其中只有棉花、番木瓜被批準商業化種植。而批準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作物則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
無論是孟山都公司(Monsanto)的轉基因大豆,還是杜邦公司的轉基因玉米,目前都沒有在中國得到批準種植,只有成品的進口。
安全性實驗
“目前,我們已經拿到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品系有2個,即‘華恢1號’和‘Bt燦優63’。”張啟發轉基因水稻研究團隊核心成員、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抗蟲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項目負責人林擁軍介紹,在1999年研發完成后,上述兩水稻品系經過了兩次安全性實驗。
第一次實驗時間是2001年到2003年,他們委托湖北省疾控中心檢測,當時除了常規的食品安全性實驗門類外,還做了動物的三代繁殖實驗,即用轉基因大米喂養小白鼠三代,檢測它們的生理機能,包括生育能力有沒有受到影響。當時的實驗結果顯示,轉基因水稻與普通水稻在食用安全性上沒有區別。
此后,2007年-2008年間,農業部再次要求兩家第三方檢測機構——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和中國疾控中心做了安全性實驗,當時檢測項目參考普通食品安全實驗的要求,包括對過敏原性、消化性、熱穩定性、營養成分、抗營養因子,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的檢測。
此后,農業部下發了上述兩水稻品系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林擁軍還透露,明年,一項有關于獼猴喂養的實驗也將正式啟動。但這并沒有打消民眾對轉基因水稻的疑慮。
在2005年左右,張啟發團隊申請生產應用安全證書時,引起了全國第一輪針對轉基因的反對熱潮。而在2009年,上述證書公示期間,再度引發一輪反轉熱潮。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蔣高明曾公開表示,轉基因食品作為新事物,應當做到“絕對安全、零風險”。“雖然目前無法下結論說‘轉基因食品有毒害’,但轉基因食品缺乏長期安全性評估,潛在的風險不可預知。”
而在反轉基因人士的觀點中,水稻的食用是長久的,但目前的實驗大都是封閉實驗,無公開對比,人類歷史悠久,針對動物的幾十天的實驗的科學性是否可信?
綠色和平食品與農業項目經理助理俞江麗則更是直言,針對上述實驗,其表示這些數據并未公開,也不完整,都是通過簡單實驗來進行的,專家的判斷標準也不清楚,對此,持懷疑態度。其還透露,下階段,綠色和平組織將拿出一些比較新的報告、數據和信息提供給公眾,證明轉基因的危害。
對此,林擁軍則解釋,科學是中性的,科學家所做的實驗都是依據實驗的科學依據和標準,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否則無法保證其科學性。而90天的實驗是世界各國依據合理的標準,進行大量科學研究得出的結果。“而在目前認知世界里,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轉基因水稻是安全的,但對于其此后幾十年的影響,誰也說不清楚。”
為了證明安全性,林擁軍更是坦言自己食用轉基因大米已有14年。在林擁軍看來,轉基因并非基因突變或誘變等,“被導入的外源基因通常是單個的基因,控制單個的性狀,比如抗蟲、抗病等,而基因的突變一般需要外界環境的變化等條件才會實施,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