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我們的民族大豆產業!”——代表委員呼吁振興中國大豆產業
“救救我們的民族大豆產業!”在今年的兩會上,來自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的全國人大代表、農民孫斌發出呼吁。
在孫斌擔憂的背后,是中國大豆產業日薄西山的不爭事實。種植面積連年萎縮、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外資主導市場。在大豆的原產國中國,大豆產業已經走到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農民不愿種 企業不愿收
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工商聯副主席田在瑋說,中國是大豆的故鄉,大豆曾是中國人的驕傲。但隨著近年來玉米畝產、單價的不斷提高,在大豆種植區,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在縮減。
大豆面積縮減的背后,是農民為效益無奈棄豆。
“與玉米相比,一坰大豆(一坰等于15畝)要少收入4000多元,誰還愿意種?”黑龍江省海倫市海北鎮海北村農民曲發告訴記者。
不僅農民不愿種,企業也不愿收。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告訴記者,現在進口大豆每噸4400元,而產區國產大豆每噸4600元,省內壓榨企業加工國產大豆每噸要虧損100元。目前全省大豆壓榨企業多數停工,開工率不足兩成。
淪陷路線圖 外資戰略圖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黑龍江經濟合作促進會會長劉宗明說,回顧中國大豆淪陷的路線圖,折射出的是外資“大豆戰略”。由于糧食產業在我國的特殊戰略地位,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為滿足國內油脂供給,我國才逐漸放開大豆進口市場,同時,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業內稱之為ABCD四大糧商為代表的國際資本業借機大舉進入中國植物油壓榨市場。
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趙雨森認為,以轉基因大豆低價沖擊我國大豆市場,只是跨國糧商壟斷中國大豆產業戰略的一部分。由于進口大豆定價權掌握在跨國糧商手中,他們在中國建廠,把中國作為國際貿易利潤轉換的鏈條,一旦中國油脂企業被全部擠垮或兼并之后,跨國糧商將徹底主導我大豆產業話語權,依靠壟斷優勢,在中國市場攫取高額壟斷利潤。
如何守住中國大豆的“最后堡壘”?
趙雨森認為,中國大豆產業的核心是穩定大豆種植面積,首先應調動農民種豆積極性,解決產區農民不愿種的問題。當前要完善大豆最低保護價的定價機制,參考每年3月份的期貨市場價格,調整大豆最低保護價。建立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發揮國產大豆的競爭優勢。
劉宗明建議,除了調動農民積極性,還要調動企業積極性,解決企業不愿收購、加工國產大豆問題,將大豆加工業納入國家補貼范圍。此外,針對加工能力嚴重過剩的情況,應限制國內外企業再度新建和擴建以加工進口大豆為主的項目,給國產大豆生存空間。
王小語認為,我國沒有對轉基因產品執行強制標識,使消費者無從分辨。社會輿論對宣傳非轉基因產品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非轉基因大豆天然、安全、健康的優勢沒有充分體現,應該借鑒有機食品認證標示的做法,最好由國家有關部門統一認證,打出國產大豆的品質優勢和價格優勢。
(據新華社北京3月13日專電)
反轉基因食用油企業也賣轉基因產品
《中華工商時報》近日報道稱,國內大多數食用油企業都有相當比重的產品使用轉基因原料,很多知名的本土品牌如福臨門、魯花、九三和盛州等在大打非轉基因概念的同時,同樣也有大量的轉基因原料生產的食用油。
該報道稱,國內市場中,我國轉基因大豆原料的使用量近六千萬噸,占總量的90%以上,目前,轉基因大豆為中國消費者提供了最主要的食用油來源。轉基因大豆的勢不可擋,客觀上使得幾乎所有的食用油企業無法獨善其身地單一推廣非轉基因產品。
該報記者在市場上走訪各大超市賣場的糧油區域發現,大多數企業都有相當比重的產品使用轉基因原料,而非轉基因原料的產品大都比較貴。記者注意到國內很多知名的本土品牌如福臨門、魯花、九三和盛州等在大打非轉基因概念的同時,同樣也有大量的轉基因原料生產的食用油。尤其是一度拒絕使用轉基因大豆榨油的九三,也向媒體透露“目前公司在黑龍江省內的工廠使用的仍是非轉基因大豆,但在黑龍江省外的分公司和加工廠,則都已經開始使用轉基因大豆。
九三一度宣布拒絕使用轉基因大豆榨油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