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青島超銀學校農場里種植的大白菜。本報記者 宋學春攝
圖為青島超銀學校農場里養殖的雞群。本報記者 宋學春攝
學校種地,這樣的舉動多少有些“無奈”。近年來,媒體屢屢爆出的食品安全問題,讓不少學校如劍在懸——提供師生餐飲,如何避免“口腹之禍”?壓力之下,學校只得自謀出路,自給自足以求安心。學校“兼職”能根治食品隱患嗎?自耕其田的生產流程,會否引發新的監管盲區?保障食品安全之責究竟該由誰擔負?
——編 者
日前,青島超銀學校為讓學生吃上放心菜,承租了300畝土地30年自辦農場,成為全市首家承包土地生產綠色蔬菜、肉類禽蛋的學校。校長張旗稱,自己是“讓各類食品安全事件給‘逼’的”。
現實·無奈
采購蔬菜唯恐農藥超標
學校種地引入家長監督
農場占地300畝,位于遠離污染、生態環保的膠州市小寨村。超銀學校聘請了專家擔任場長和技術總監,雇傭當地村民進行生產,看上去有模有樣。
據悉,此前青島超銀學校都是統一在蔬菜批發市場采購,那里的成品蔬菜干凈、整齊,且采購單證齊全,但由于媒體報道過農藥超標問題,學校對批發市場的菜仍心存疑慮。
“學校無法判斷蔬菜是否有殘留農藥,生產流程是否綠色健康,索性自己種地。”張旗解釋,“我們聯系過一些其他的學校,想一起來運作農場項目。但大家都以‘賠錢的買賣不能做’為由表示不感興趣,不過我還是想試一試。寧可賠錢,也要讓師生吃上放心菜!”
為此,校方投入了很高的成本。農場前期的硬件建設達到將近90萬元,目前每個月的人工費用也得接近5萬元。這些成本全部由學校承擔。
“事實證明,農場的確能解決全校師生的飲食安全問題。我們還會經常發放蔬菜、玉米面等綠色食品給教職員工,大家都很高興。”張旗說。
如今,農場出品的放心菜已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認可。據悉,不少學生家長開始認領自己的菜地,讓家里也吃上綠色食品,青島市最大的放心快餐供應商也準備將農場作為定點采購基地。
不過,自辦農場的學校畢竟屬于極少數。另一些學校也采取了其他的方式來保障食品安全。在濟南市的一些學校,一個名為“家長委員會”的組織正在逐漸介入學校的食品安全監管。2011年6月,全寄宿制的濟南一中邀請教師、學生與家長代表參與食堂招標會考核供餐企業出現問題時的應對之道,共同選出大家都滿意的食堂經營者。
“現在食堂菜品的價格、飯菜質量等等,都有家委會的監督,相當于也為學校的食品安全增加了一道‘安全閥’。”濟南一中副校長趙娟表示,就目前的運營情況來看,這一舉措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未來·艱難
加工環節存在更多隱患
多頭管理削弱監管效果
蘇丹紅蛋、三聚氰胺奶、毒大米、瘦肉精火腿腸、染色饅頭……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的頻發讓人們談“食”色變。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學校自辦農場似乎可以理解。
不過,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系主任張炳文認為,食品安全問題的癥結,不在于杜絕農藥、化肥、食品添加劑等化學品的使用。“不用農藥,雖然少量的蟲害可以人工捉蟲,但植物本身的病害無法防治,反而危害人體健康。”如他所言,規范使用農藥、化肥是不會對食物的安全性構成威脅的。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認為,“更多食品安全的漏洞其實存在于加工環節上。比如不衛生的刀具、案板等可能造成微生物的污染,有些食物加熱不徹底會造成中毒,而有些油炸食品過度熱加工也會產生有害物質。”
況且,學校的食品安全有著自己的特性。“比如學生盛放食品的容器衛生、校外攤點、無證經營的小零食等問題。”張炳文說,尤其許多學生認為學校飯菜不合口味,不如在校外吃得自在。“這些給學校食品安全帶來的風險更大。”
山東省委講師團講師亓勝林認為,學校自辦農場和一度流行的“居民自建都市菜園”一樣,頗有“荒了自己的地,種了別人的田”的意思。“農業種植、畜牧養殖不是誰都可以做得好的,畢竟社會不可能退回到自給自足的狀態。”
在張炳文看來,分散的種植、養殖模式是我國食品安全特別是食品原料源頭管理最大的難點之一。就目前而言,衛生部、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等部門“分頭管理,多頭執法”,互相之間又缺乏協調,使監管效果大打折扣。
有專家建議,通過規模化種植養殖、建立可追溯的生產監管機制等手段,對于遏制食品安全問題有一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全社會的食品安全意識,在法制的環境下,把消費者的認知、生產者對質量的控制、媒體的輿論監督和政府部門的有效管理有機結合,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弱。”亓勝林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