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典型新貌:人心齊才能辦大事
蔣高明
“人心齊,泰山移”。與扶不起來的小崗村截然不同的是,當年那些堅持走集體化道路,沒有實行分田單干的大寨、華西、南街、耿莊等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體制下,堅持走多元化農業道路,成為全國著名的富裕村。這些村沒有頑固的農村落后勢力,有了集體力量的保護,任資本如何猖狂,都堅定地挺了過來。他們的農民沒有淪落為城市里的打工奴隸,其幸福指數遠遠高于小崗村,也高于幾百萬個單干農村。
一、大寨村
大寨村位于山西省昔陽縣大寨鄉,地處太行山麓。1964年的一句“農業學大寨”,使大寨成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農村樣板,向中國農村推廣,從而也讓大寨在中國乃至世界聞名了十幾年。
解放前,這里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解放后,當地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后的面貌,敢于戰天斗地,艱苦奮斗,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并通過艱巨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1964年毛主席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大寨從而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全國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發揚,大寨經驗得到推廣。
大寨并不大,全村200戶人家,520口人,總面積1.88平方公里。就是這么一個小山村,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彩重墨。據統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2 0多年里,國內外前來參觀學習的人數達1000萬人次,作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那時的大寨,無疑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圣地”。而今,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洗禮,大寨早已撩去它那層神秘的光環,回歸了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的實實在在。
大寨有農田800多畝,修筑盤山公路12華里,建蓄水池6個,容水10000多立方,盤山水渠28華里,鋪設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積達400畝,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
現在大寨已經成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走進大寨,你仿佛進入了一個園林。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凈、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游區[1]。
改革開放后,中國大陸的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大寨也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1983年大寨推行了農業生產責任制,開辦了村辦企業,個人也開始搞起了養殖業、運輸業。1992年大寨組建了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建立了年產10萬噸的水泥公司,并在相繼幾年中發展了十幾個企業。大寨村的集體總產值也由1978年的18.56萬元增加到1992年的327萬元,2005年大寨經濟總收入11600萬元,年人均收入5500元。大寨的經濟總收入中,農業收入僅占0.3%,工業收入占56%,流通業占10%,服務業、旅游業占30%。經過二十幾年發展,大寨已經成功由政治品牌轉為經濟品牌。
在農業品牌方面,依托名地、名人打造大寨品牌,發展名牌經濟。“大寨”,如今已成為30多種商品的品牌,中國許多市場都有“大寨”牌商品銷售,“大寨”這個品牌的無形資產給大寨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襯衫、大寨鋁塑管、大寨醋、大寨黃金餅、大寨金鹿酒等產品紛紛走出娘子關,行銷全國。來大寨旅游的客人,首先要求喝大寨酒,飲大寨核桃露,吃大寨的壓餅、窩頭。在著力打造“大寨”經濟品牌的同時,“大寨”品牌所凝聚的巨大精神價值也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并了解,一些“政治明星”、“影視明星”也隨著“大寨”品牌變成了“經濟明星”,郭鳳蓮帶著大寨核桃露飲料,像一名熟練的營銷員給客人介紹著大寨的飲品。大寨人利用品牌搞聯合,利用資源出產品,即宣傳了大寨本身,又把溫暖送給人民,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提起大寨,就不能不提改變大寨歷史的陳永貴。陳永貴(1915-1986),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出身貧農,6歲時隨父遷居大寨,不久其父自縊身亡,陳寄居在一寡婦家中靠當長工為生。從未受過正規教育。在土改運動中,他以“受壓迫者”身份帶領大寨的貧雇農分掉了地主的土地。1948年,陳永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2年,陳永貴接替“主動讓賢”的原書記賈進才出任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的支部書記,在環境非常惡劣,被石山包圍的大寨村,他帶領農民艱苦創業,從山下用扁擔挑土上山造田,所謂“萬里千擔一畝田”,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事跡被中央政府肯定,毛澤東號召全國要“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因此大寨成為全國的榜樣。
二、南街村
南街村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城南隅,緊靠107國道,西臨京廣鐵路和石武客運專線,東臨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漢兩個民族,共848戶,3180口人,1000畝耕地,總面積1.78平方公里。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南街村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堅持走集體共同富裕道路,經過二十年的不懈奮斗,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全國文明村、中國十大名村、第一雷鋒村等。十多年來,南街村以其獨特的發展模式和輝煌的成就,吸引了眾多游人前來參觀,先后有30多位國家領導人和200多位將軍到南街村視察,每年接待海內外游客50余萬人次。對于南街村兩個文明建設取得的顯著成績,人們紛紛給予高度評價和贊揚。
南街村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以雷鋒精神鼓舞人,以革命歌曲激勵人,提出了建設共產主義小社區的奮斗目標,強化了職工村民的集體主義精神,營造了濃厚的昂揚向上的集體主義氛圍。全村黨員干部、職工村民發揚“二百五”的“傻子”精神,堅持“外圓內方”的治村方略,人人敬業愛崗、樂于奉獻。黨務、村政、企管、教育、民兵、治安、工會、共青、婦聯、計劃生育等各項工作井然有序,有條不紊。
南街村獲得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范村民委員會”、“全國文明村”、“中國十大名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優秀鄉鎮企業”等殊榮。南街村集團多次獲得國家級、省市級榮譽稱號:是中國食品工業質量效益獎企業、工業排頭兵企業、中國食品工業百強企業、全國食品工業優秀龍頭食品企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河南省百戶規模優勢企業、河南省重點服務企業、河南省科技企業和河南省民營科技企業50強等[2]。“南街村”商標為國家馳名商標。
南街村的產業,恰恰沒有離開農,這些與土地打交道的人,將掙錢的機會從源頭牢牢把握了。他們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了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格局。從而實現了層層增值和良性循環,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此外組建的國家大型一檔企業——河南省南街村(集團)有限公司,在1991年率先摘取河南省“億元村”桂冠,1993產值突破16億元。集團下屬企業28個南街村集團以糧食深加工為主導方向、以生產多種方便食品為龍頭,產業涉及食品、飲料、酒類、印刷、包裝、醫藥、工藝品雕刻、旅游等,產品有15大類,近200個品種。分別是:面粉系列、方便面系列、調味品系列、飲料系列、啤酒系列、白酒系列、濕面系列、麥恩休閑食品系列、藥品系列、包裝材料系列、膠印制品系列、彩印制品系列、工藝品系列、假發系列等。其中部分產品出口銷售到蒙古、朝鮮、俄羅斯、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孟加拉國、南非等國。
南街村實行的是“工資+供給”的分配制度,村民們免費享受水、電、氣、面粉、節假日食品、購物券、住房、上學、醫療等多項福利待遇,生活上無后顧之憂。全體村民居住在30多棟配備齊全的花園式的現代化公寓里,人人安居樂業、家家生活幸福。南街村大辦公益事業,相繼建起了一系列公益設施。街道寬闊平坦,道旁綠樹成蔭,路燈彩燈交相輝映,廠房住宅鱗次櫛比。成立了藝術團、軍樂隊、盤鼓隊、門球隊,建起了文化園、圖書館、檔案館、醫院、康壽樂園等。同時,大辦教育事業,投巨資建起了現代化、高標準的幼兒園、中小學和高中,還辦起了報社、廣播站和電視臺。
南街村是就地城鎮化的典型,在這里,幾乎所有城市的要素都能夠看到,如廣場、行道樹、街頭綠色、地下水、天然氣、超市、俱樂部等等,唯一沒有城市里常見的防盜門與防盜窗,這里根本就沒有小偷。到南街村旅游,廣大游客在親身感受“游鄉村都市,品南街產品,觀紅色文化,感集體優越”豐富內涵的同時,還會受到洗禮心靈、升華感情、陶冶情操的效果。
南街村與其他村有一個巨大的區別,那就是他們以基于毛澤東思想的集體主義為理念,提出建設“共產主義小社會”的目標。毛澤東式的集體主義因80年代取消人民公社而失去了影響力。但是,南街村卻把毛澤東的集體主義樹為旗幟。已經富裕起來的南街村被稱為“南街村現象”,并引起了全國的關注。南街村“共產主義的要素”的核心是獨特的平均主義的經濟體制。村民們在村的行政機構及村營企業上班,根據工作內容,每月付給150元到200元的固定工資。工資雖然很低,但是村民免費享受糧食、肉、油等配給。住宅、教育、醫療、辦紅白喜事也一概不收費。如果村民上大學,學費也由村里負擔。村民享受的福利費用每年每人平均6700元。
南街村文化園設有影視廳、檔案館陳列室、書畫苑、圖書館四部分。在影視廳內,觀光游客可聽取南街村帶頭人王宏斌關于本村歷史變遷、兩個文明建設情況的錄像介紹,增進對南街村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檔案館陳列室設有親切關懷、神州奇葩、難忘歲月、工業雄姿、宣傳教育、人心所向、未來展望等13個欄目,并展示有各種榮譽獎牌實物檔案等。參觀者可借助檔案陳列展了解南街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檔案館有現代化的辦公設施,先進的檔案密集架32列,館藏檔案門類有文書、科技、會計、聲像、書畫及圖書資料近兩萬多卷(件);書畫苑展示有名人字畫,書畫愛好者可在這里揮毫潑墨、一展風采。
三、華西村
華西村的富裕舉世聞名。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們依靠集體力量,就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了。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農民家里墻壁上張貼的宣傳畫上,還有華西村的圖片。那個時候中國農民富裕的榜樣,就是華西村。當時華西村以農業、農村、文化、科技,旅游等工作的突出成就,成為全國聞名的“樣板村”,由此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前來參觀、學習。
華西村位于長江三角洲中腹的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其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交通方便快捷,沿江高速、澄楊公路穿村全境,無錫、蘇州、上海等周邊大中城市,均在1小時車程之內到達。建村40多年來,華西村不斷由小變大,由窮變富,早在90年代初,就率先在全國先后成為“別墅村”、“轎車村”、“彩電村”、“電腦村”等,現已擁有40多項“全國第一”,被稱為“天下第一村”。
改革開放以來,華西村的第三產業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3],成為國內外各界人士贊譽的“華西旅游城”、“江南田園旅游中心”。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華西村先后開辟了工業游、農業游、紅色游、黨員先進性教育游、社會主義新農村游等多條特色旅游線路,農民公園、“華西之路”展廊等一批景點,被中央和各級組織、院校列為實踐基地、示范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華西旅行社,已連續7年蟬聯“全國百強國內旅行社”,并獲得了“五A級質量誠信會員單位”、“中國公認黃金品牌旅行社”稱號。
今天的華西村,村民家家住400~600多平方米的別墅,有600~1000多萬元的資產,有1~3輛轎車。2005年,華西累計實現銷售307.8億元;2001年,華西村還通過“一分五統”方式,并入周邊16個村共同發展,組建了一個面積超30平方公里,人口超3萬人的大華西村。經過幾年的發展壯大,今天的大華西村,已被國內外各界人士贊譽為“華夏第一村”、“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的所有企業,都隸屬于江蘇華西集團公司,該公司大約90%的股份是集體股。
華西村從2010年起,吳仁寶和華西人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統”(一分,就是村與企業要分開,把新合并的16個村規劃成12個村,合并后的原村委會還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選舉。五統,一是經濟由華西統一管理,二是勞動力在同一條件下統一安排,三是福利由華西統一發放,四是村莊由華西統一規劃建設,五是華西村黨委統一領導。) .和周邊的16個村一起組成了大華西村,面積由原來的0.96平方公里擴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來的2000多人增加到5萬多人。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得華西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2010年超500億元,每戶村民存款600 -2000萬元。華西村黨委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經營管理之路。他們在處理積累與分配的問題上一直堅持這樣一個原則:少分配、多積累,少拿現金、多入股,凡村辦企業的工人,每人每月只領取30%的工資,其余的70%存在企業作為流動資金,到年底一次性兌現。獎金通常是工資的三倍,但并不發給職工,而作為股金投入企業,第二年開始按股分紅。對承包企業的超利潤部分實行“二八”分成,二成上交村里,八成歸企業分配。留給企業的部分,10%獎給廠長,30%獎給管理人員,30%獎給職工,30%作企業積累。承包者個人所得的獎金以入股形式留在企業,作為風險抵押金。
應當說,華西村已經走出了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的轉變。除了工業帶來的大量收入以外,第三產業表現也不俗。以旅游為例,村內設有中、高檔床位3500多張,餐飲一次可接待5000多人,適合各類層次消費。華西村自1974年經國家批準對外開放以來,已成為江南田園旅游中心,共接待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賓客來華西考察、訪問。華西村有名的景點有80多處,華西金塔是它的標志性建筑,七級十七層,高98米。
華西村展現給人的,是衛生、整潔、安全、有序,所有城市的要素這里都能夠見到,一些基礎設施甚至遠遠超過城市。來到華西村,你可以看到華西人輕松休閑的一面。入夜,華西金塔下音樂悠揚,小吃飄香,許多外地的打工哥、打工妹聚集在這里,說笑,散步,呈現出一派祥和的氣氛。華西村在提高物質文明水平的同時,也致力于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在內容上,他們重點抓了理想信念和社會公德教育。在方式方法上,他們采取了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步驟。從效果看,他們的經驗是較為可行的。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在考察了華西村后說,華西村是:亦土亦洋,亦城亦鄉。
華西村能夠走到今天,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一個能人,這個能人就是吳仁寶。吳仁寶1928年11月出生,195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2013年3月逝世。高級政工師、高級經濟師。他曾任江陰縣委書記、華西村黨委書記、江蘇省政協常委、全國小康村研究會會長、全國“村長”論壇組委會名譽主任、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副會長、華西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華西村黨、村、企總辦主任等職。這位創造連續擔任“村官”48年歷史紀錄的傳奇人物,用畢生的心血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共產黨是要為大多數人民謀幸福的。當官沒有終身制,為人民服務有終身制。所以,我生命不息,服務不止。”吳仁寶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莊,建成了中國“天下第一村”,自己也躋身于“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1]中國經濟網. 2008. 秋色正濃,探尋大寨. http://travel.ce.cn/gny/200810/21/t20081021_17130751.shtml
[2]蔡金安. 2011. 走進南街村. 烏有日刊, http://oisum.com/Article/sannong/2011/11/266177.html
[3]洪曉紅、孫文荊. 2011. 華西村:辛亥百年新中國農村巨變的典范.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0-09/3375121.s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