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賀雪峰
一、
自由市場派
當前中國三農政策中已經形成了三種差異頗大的主張,可以稱之為自由市場派、主流政策派和小農經濟派,不同主張之間的辯論,使中國三農政策可能更加健康,及更能服務于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
自由市場派認為,過去30年中國經濟發展所取得成績來自于市場導向的改革,今后中國發展的方向仍然是要進一步深化市場化導向的改革。當前三農領域出現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未能完全以市場來配置資源,從而導致了嚴重的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的辦法是確權和建立城鄉統一的市場,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行城市一體化。城鄉一體化,首先是城鄉資源流動的一體化,包括農民自由進城和資本自由下鄉。
自由市場派認為,不僅應當讓勞動力自由流動,而且要讓土地自由流動。農村土地確權,其目的就是要讓土地流動起來,只有土地自由流動,農民才能用住房、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經營權來換取進城安居所需第一桶金。自由市場派稱之為讓農民帶著財產進城。也稱之為拔根與落地并舉的城市化。
在自由市場派看來,解決三農問題很簡單,即只要產權界定清楚,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資源配置就可以最優化,三農問題就自然可以解決。因為當前土地集體所有制影響土地流轉,所以自由市場派主張土地私有化。因為資本具有極強的占有土地的愿望,自由市場派就認為,應當允許的資本下鄉流轉農民土地。
主流政策派
而主流政策派是當前中國三農政策的主導派別,是現行三農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維護人。主流政策派與自由市場派在政策主張上有三大差異,第一是認為,三農政策必須考慮中國當下仍有接近9億農民的現實,而不能只考慮農業問題和資源配置問題;第二是認為,全世界農業的主流都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搞大規模的工商資本下鄉的現代農業,中國目前不具備條件,將來也未必可以搞得成;第三是認為,中國這樣的原住民為主的國家,農業是與村莊結合在一起的,而村莊是熟人社會的,熟人社會的小規模農業與工商資本的大農業是不同的。
因此,主流政策派的政策目標是建設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主流政策派認為,國家三農政策應當重點扶持以家庭農場為典型代表的所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這樣一家有百畝耕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主體來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從而解決誰來種田的問題。同時,主流政策派認識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非可以立即培育完成,其中原因是中國還有9億人口依托于土地,有2.5億戶左右的農戶,而全國20億畝耕地最多可以容納2000萬個家庭農場。主流政策派認為,應該做好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逐步讓農民脫離農村和農業進城結合起來。
小農經濟派
小農經濟派主張保留當前以分戶經營為基礎的現行農地制度,尤其是要看到老人農業在種糧上的高效率。小農經濟派認為,當前中國雖然已經取得了經濟建設的杰出成就,由低收入國家成功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當前中國人均GDP只相當于歐美日的1/7,產業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業,真正具有高附加值的產業仍然很小,中國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種情況下面,中國農民進城卻大部分無法在城市安居的情況還將持續多年,這種狀況具有合理性,也是中國可以獲得社會結構彈性及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條件。
具體來講,當前中國農村普遍形成了“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勞動力再生產模式,一個農民家庭,在城市缺少就業機會的中老年父母留村務農,獲得農業收入,年輕子女進城務工,獲得務工收入,而農村生活成本比較低,消費比較少,農民家庭就會有較多收入,而只有較低支出,這樣農民家庭就可以順利完成勞動力再生產。正是這樣一種勞動力再生產方式為中國制造提供了廉價勞動力,從而使中國制造天下無敵。
同時,在當前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面,如果生產環節的基本公共品可以由地方政府或村社集體提供,則以老人種糧為代表的小農經濟就具有極大活力,這個活力尤其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老人種糧,都是精耕細作,畝產都是很高的。正是老人種糧才可以保證糧食安全;二是,相對來講,農業是一個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結合,春播只能秋收,其間的主要勞動是田間管理,真正農忙時間很少。中老年農民的退養可以與種糧有機結合起來,花費勞動不多,農業收入不少;三是借助農業生產搞庭院經濟,有自給自足經濟,從而不花錢而有較多物質收獲;四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形成村莊熟人社會的關系,又在此基礎上形成基層治理格局。
對于農民來講,“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十畝”的小農經濟很難致富,但是,在農民家庭年富力強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背景下面,留村務農的老年人種田,10畝,不計勞動投入,每年可以有1萬元收入,富業可以有1萬元收入,自給自足經濟極大地減少了生活支出。也就是說,僅僅是務農可以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這樣就使進城務工成員的工資收入作為現金儲存下來以備急需和以做大事(建房、小孩考大學、結婚生子)。
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不僅為中國制造提供了可靠的廉價勞動力,而且為應對經濟周期提供了強大的農村穩定器和蓄水池。因為經濟周期而失業返鄉的農民,只要他們還有土地,他們就可以回得來住得下過得好。農民工返鄉務農,收入是減少了,問題是支出也減少了,相對于工廠生產線上每天12小時工作,務農是不錯的休息休閑。
小農經濟不僅可以繼續保持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可以應對經濟周期,而且降低了國家在社會保障上的壓力,從而可以將中國制造所換取的“血汗錢”主要用于支持發展高新技術,實現中國產業升級,將當前的“中國制造”就主變為“中國創造”為主。這種轉換一旦成功,中國就成為了一個發達國家了。
二、
當前三農政策當然是以主流政策派的主張為優先,其中最典型的是強調兩點。一是強調家庭經營,強調對以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而反對資本下鄉,更要為資本下鄉圈地設限;二是強調現代農業,擔憂“誰來種田”,認為老人農業無效率。
同時,主流政策派往往同時受到來自市場自由派和小農經濟派的批評。市場自由派認為,當前三農政策沒有做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因此要求土地確權和推動土地流轉,要求通過政策補貼資本圈占農民土地。小農經濟派認為,當前三農政策出了路線問題,核心是自上而下的支農財政資金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向現代農業傾斜,就使本來缺少解決共同生產事務能力和社會化服務能力的小農經濟更加難以生存。目前三農政策中甚至出現了政府支持資本來打敗小農的實踐。小農經濟派認為,當前三農政策的首要方面應是為仍然有2.5億之巨的小農提供他們一家一戶“不好辦、辦不好和辦起來不合算”的共同生產事務,要為小農提供適合他們需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而不能象當前土地整理、農田改造都是為了推動農地流轉到大戶甚至資本的方向。
當前中國城市已經形成龐大的過剩資本,這些過剩資本有著強烈的到農村購買住房、宅基地和耕地的需要,這種購買當然不是為了進行農業生產、更不是為了生產糧食,而是要以土地作為價值儲存手段。以資本為后盾的自由市場派還會繼續向主流政策派發起沖擊,而掌握政策制定權的主流政策派能否不僅抵擋住自由市場派的沖擊,而且真正站在中國有9億農民和中國現代化全局考慮問題,就尤其需要小農經濟派的話語平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