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筆者這樣年齡的人,都還記得這樣幾個地方。在當年的農業戰線上,山西有個大寨,山東有個厲家寨,河北有個沙石峪,河南有個紅旗渠。當年,這些農業典型所依靠的是沖天的革命干勁,在嚴酷的生態環境條件下,生產出來大量的食物,包括糧食、水果、蔬菜和肉類。他們由從國家救濟,到為國家貢獻了大量的糧食,而且是在基本不使用農藥和化肥,完全不使用農膜的前提下實現的,所生產的食物標準按照今天的歐盟或者中國有機標準,就是有機的。遺憾的是,當年許多這樣的典型都以此從人民的記憶里消失了,重新回到從外界購買食物養活自己的時代,且食物質量大不如從前了。
最近幾年,筆者非常關注當年這些典型。在好的農業政策下,利用我們研發的生態農業技術(弘毅“六不用”標準),充分尊重市場規律,能否讓當年的哪些老典型恢復青春呢?我們從沙石峪開始。
“沙石峪山連山,青石板上奪高產”。沙石峪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新店子鎮(當年稱岳各莊公社),距離遵化市區東南20公里處。解放前,沙石峪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溝,素有“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頭”之稱。解放后,在老書記張貴順帶領下,勤勞樸實的沙石峪人硬是在石頭縫里取土,青石板上造田,先后使400畝荒山變成良田,創造了“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的奇跡。1966和1967年,周恩來總理先后兩次陪同阿爾巴尼亞貴賓抵沙石峪視察,周總理稱贊沙石峪人為當代“活愚公”。
沙石峪最輝煌的時期,在1000多畝耕地和幾百畝果園上,號稱能夠生產出“雙百萬”的食物,即百萬斤的糧食,百萬斤的水果與干果。這些糧食,可滿足3-5個沙石峪人的需求。如果中國恢復這些農業生產潛力,何愁吃不上放心糧呢?生態環境何愁不能改善呢?
“紅色典型,綠色品牌”。我們的科研團隊與遵化市、新店子鎮、沙石峪村有關領導反復研討,制定了沙石峪生態農業產業戰略規劃,即發展沙石峪品牌的有機綠色農產品,帶動鄉村旅游、休閑、養生、養老產業,先從優質葡萄、雜糧、蔬菜、中草藥和牛等做起。
沙石峪,煥發了青春,擬恢復昔日輝煌。如果當年是依靠人們沖天的干勁實現了向青石板要糧要果要肉,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是依靠生態科技讓農業騰飛!當然,沒有汗水也是澆灌不出來豐收果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