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農村考察,聽到一農民發出這樣的嘆息:哎,難道農業到頭了嗎?
該農民為什么要發出這樣的嘆息呢?原來他干嘛嘛賠錢,今年養殖了200只鴨子,本來是用生態的辦法養殖的,由于賣不上好價錢,銷售時只有6元一斤,養殖了8個月,盡管不喂激素,但還是賠進去了1萬多元。
那么,是不是采用所謂集約式的現代養殖方法就賺呢?也不是,該農民的一個戰友,養殖1800只鴨,用的是成品飼料,集約化養殖,還是賠進去10萬多元,從此一蹶不振。
今年的農產品價格似乎到了嚴冬。生豬只有5元一斤,毛兔從9元下降到6元一斤,鴨6元一斤;去殼的花生米僅賣2.7元一斤,南方因為禽流感,損失就更大了,雞干脆賣不出去。優質玉米重新回到一元時代,僅獸1.09元一斤。如此低的農產品價格,扣除不斷漲價的農資費用,即使不算勞動力,種地也幾乎是賠錢了。
看來農民只有一條路可走了:拋棄農田,進城打工。
然而誰來種地呢?看來只有國家。事實上,國家已經開展考慮自己解決吃飯問題,進口糧食,鼓勵種糧大戶,大量農資補貼。遺憾的是,越是這樣做,撂荒的農民越多。
為什么這樣說呢?進口的糧食比國產的還便宜,誰還種地呢?種地大戶要的是國家的補貼,他們也不會關心糧食產量。在糧食價格低,農資價格高,且自己沒有定價權的時候,種的越少,損失約少。這就是政府一邊宣傳“十連增”,一邊又大量進口糧食與大豆嚴重矛盾出現的問題根源。
那么,錢都讓誰賺去了呢?穩賺不賠的是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只顧向自己兜里撈錢,死活不會管種地農民的感受,當農產品越低,越沒用人買的時候,他們就越壓價。農民手里很少現金,孩子上學,兒子定親娶親,上醫院沒用錢的時候,只有出售舍不得賣的糧食。越舍不得賣,損失就越大。筆者奇怪的是,政府為什么不買中國農民的糧食,而去買美國的。后者用的是中國人的錢,才使農產品價格低,造成所謂買糧比種糧還合算的假象。
單干的農民,其實是非常自由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投資非常盲目,跟風現象嚴重,好不容易積攢點錢,可能一下子就賠進去。但是,這樣的自由代價是沉重的,就是他們決定不了市場,斗不過資本,因為他們是一盤散沙,與市場、資本、公司斗,是以卵擊石。如果算細賬,撂荒進城打工遠遠合算,誰種地誰倒霉。農二代早已不看好農業,中國農村堅守農業一線的農民平均年齡快60歲,且以婦女大軍為主!
當中國農民紛紛撂下鋤頭,加入無奈的城市化大軍的時候,筆者疑慮的是,未來的中國,誰來養活吃閑飯的10億城里人?城市能夠受的了嗎?嚴重的霧霾為什么還不能讓人們清醒過來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