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義之劍的這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當時的糧食產量為什么會提高那么多呢?有以下幾個原因:……二,另外的普通隊呢?領導能力一般,沒有什么工作能力,在群眾面前沒有號召力,社員們消極怠工。糧食產量徘徊不前……”
這段文字既象是要說明“當時(分田單干后——引者注)的糧食產量為什么會提高那么多”,又象是在分析毛澤東時代糧食產量為什么不高,邏輯上顯得不夠順暢,而且分析起產量問題來顯得很不專業,主觀成分多,缺乏說服力。在這里我想就這段文字中“社員們消極怠工”與“糧食產量徘徊不前”的問題做幾點說明。
一、關于“社員們消極怠工”的問題
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我在農村分田到戶時已有十幾歲。小時候,候暑假期間也曾少量地參加過生產隊的集體勞動,因此不能說我完全不了解農村。
因為我父親曾經一直是生產隊會計,所以我知道集體時期生產隊每次分錢分糧都是既按人頭又按工分,至于多大比例我記得不太準確,大概是“人四分六”,有時好象有“人勞各半”的說法。因此,當時生產隊的農業生產是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勵機制的。
在我的印象中,每到年終分配(當時一般習慣叫年終“分紅”),進賬最多的都是勞動力齊整的家庭,有的家庭年終能進好幾百塊錢。那時的錢值錢,幾百塊相當于現在幾萬塊。進錢人家的感覺跟現在的人發了財沒什么兩樣,既光榮又自豪;而家里孩子多、孩子小的往往是“出錢”(欠賬)戶,這類家庭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了好爭工分,以便盡早還清所欠債務,也能發家致富。由于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勵措施,所以一般社員都是愿意多出工。記得我們生產隊有一位社員因為年年出工最多,小病不休息,大家都叫他“舍命王”。
那時,生產隊不僅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勵措施,而且,特殊工種還實行“定額”激勵,如割谷插秧規定多少工分一畝,砍田草(山上青草,做綠肥用的)每百斤多少分,砍刺渣(燒火土糞用的)每百斤多少分),摘棉花每百斤多少分……
至于平常一般性工作是否有“消極怠工”現象,我認為應該是有的,畢竟人的思想境界有差別,但絕大多數是正常出力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是要面子、有尊嚴、不容別人說閑話的。
二、“消極怠工”不影響農業生產
如果農民的“消極怠工”致使勞動投入不足,誤了農時,就會影響生產。事實上,當時的勞動力是過剩的。過剩勞動力轉移的方式或途徑主要是興修水利、興辦社隊企業、發展工副業等。當時,我家就有幾人經常從事農業之外的工作,有做木工的、有做裁縫的,父親則在縣一中搞副業。由于勞動力綽綽有余,當時并不存在勞動投入不足而影響生產的問題。
最近,有一位長期不再種田的進城農民跟我說,他不喜歡集體時期“地里一根草沒有也要天天在地里鋤來鋤去”的做法。而我跟他說,這種“鋤來鋤去”并非沒有意義,而是保墑的需要(下雨后土壤板結,通過切斷土壤毛細管,可防止水分過快蒸發,保持土壤濕度,使土壤不至于干旱)。
從這位進城農民的埋怨中,我們不難發現,即使真如某些人說的當時的社員都在“磨洋工”,但農業生產仍然做得非常精細,農業生產并沒因為社員的“懶惰”而被耽誤。這說明社員的生產“積極性”與“糧食產量”高低沒有必然聯系。
三、決定糧食產量的關鍵因素
改革無疑是從小崗村分田單干開始的。從那時開始,輿論一直都在宣傳——小崗村因為實行了單干,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所以一舉脫貧致富。雖然有人說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會成為真理,但謊言終究是謊言。
上世紀80年代分田到戶后,我國廣大農村的糧食產量確實有很大提高,但糧食產量的提高與分田單干沒有關系,分田單干與糧食產量提高在時間上的一致純粹是一個巧合。作為一個曾經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我不能不嚴肅地指出,80年代我國糧食產量的提高完全是三大因素造成的結果:一是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長期研究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在80年代初正好到了全面突破和大規模推廣應用階段。比如,雜交水稻是1975年育成的,因為后來解決雜交水稻制種過程中的父、母本花期不相遇的問題花了幾年時間,因此,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正好趕上80年代初的分田單干。與此同時,分田單干時期也是化肥開始大面積使用時期。化肥的增產效果不是普通有機肥能夠相比的。1972年尼克松訪華后,我國從美國進口了40多套化肥生產設備,后來經過消化吸收,80年代初全國各地紛紛建起了氮肥廠,開始了化肥的大規模使用。另外,高效農藥取代“六六六”、“波爾多液”、“石流合劑”等低效土法制造的農藥也是在那個時期;二是上世紀70年代大力開展了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工作,讓山地變梯田,讓平原小塊變大塊。為了增加有效土地面積,有些地方還開展了治堿治沙工作。著名的天下第一村江蘇華西村就是當時“小塊變大塊”的先進典型;三是大力開展了興修水庫、水渠等工作,興修水庫幾十萬座。這些水利設施的相繼投入使用與改土成果相結合,在很大程度上結束了靠天吃飯的歷史,極大地提高了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田的面積。
由此可見,上世紀80年代我國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完全是糧種、化肥、高效農藥等長期積累的農業科技成果爆炸式推廣應用,以及農田水利設施相繼完善、土壤得到改良產生的綜合效益。這個公開的秘密農民應該是很清楚的。知道了這個秘密,就應該知道,所謂分田單干導致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進而導致糧食產量提高,這個似是而非的邏輯完全是一個欺世盜名的低劣謊言。
現在三十年過去了,人們已經不再相信“一包就靈”、“一夜脫貧”的小崗神話,小崗村也許真的要退出歷史舞臺了,但小崗村不應該被遺忘,因為它畢竟曾經引領和弘揚了“寧愿餓死也不給集體出力”的“高尚道德”和“人不為已,天誅地來”的“先進文化”,小崗村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中國人民永遠的“光輝榜樣”和“生動教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