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農學畢業生
一方面是農學畢業生供應不足,另一方面農村科技推廣體系已陷入困境
第一財經 胡軍華
又是一個畢業的季節。南京農業大學的農學本科畢業生劉曉明手里已有5個offer(錄取通知),另一位農學畢業生劉超則有3個。這個班27個人,除了7個人去讀研究生,其他同學找工作至少有1~2個選擇。
當全球鬧糧荒的時候,中國的農學畢業生也變得日益搶手。權威專家表示,如果有足夠數量的農業科技人員,長期在4億~5億噸徘徊的中國糧食年產量將可以翻一番。
但是,農學畢業生就業的供需改善并沒有改變農學教育的困境,而且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支離破碎和留守農村的農業勞動力對農業科技知識的缺失,使得農學教育的振興難說樂觀,糧食產量翻番的夢想仍然可望而不可即。
搶手的農學畢業生
劉超現在認為,當初將農學作為高考的第一志愿現在看來是一項正確的選擇,他說:“我們農學專業肯定不是就業弱勢一族,從就業率來說,農學專業在南農大屬于第一梯隊。”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丁艷鋒教授向《第一財經日報》介紹:“根據我們的統計,2002~2007年,我們農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在92%以上,2005~2007年,就業率達到了95%以上。超過60%的農學畢業生在涉農單位工作,包括種子公司、農科院、農科所、農技推廣站、農藥公司等。”
丁艷鋒認為,社會對農學學生的需求量在逐漸增加,原因在于:一是還歷史欠債,社會長時間不重視農業,很多農口單位長期只出不進,老人退了卻不補充新人,欠下了大量的歷史舊賬;二是農業在任何地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塊,只要農業繼續存在,就會有農民存在,對農業技術的需求也就存在。
丁艷鋒說:“來我們學院招聘的單位主要來自江蘇和浙江,現在江蘇省的農口單位對農學畢業生的需求在5000人左右,浙江的需求量也差不多,我們農學院今年只有131名畢業生,有些用人單位來得晚了一點,已經無人可招。”
其實,“同樣一塊田,普通農民和具有專門知識的農業科技人員來種,效果差別很大。我們的糧食年總產量總是在4億~5億噸之間徘徊,歸根結底還是農民的科技素養沒有得到有效提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表示。
他說:“以水稻為例,國內當前的平均畝產水平在400~500公斤左右,南京農業大學的試驗田水稻畝產量已經超過1200公斤,逼近1300公斤,是一般水平的3倍。(如果推廣)我國的糧食年產量不說增長3倍,翻一番是沒問題的。”
然而,農民的科技知識有限,而且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到城市打工,留在農村的大多是老弱婦孺,他們的農業科技知識更是少得可憐。因此,提高糧食產量需要大量的農業專門人才,農學畢業生的供給應該加大。
農學教育三大弊病
然而,事實并非這樣。面對不錯的農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卻仍憂心忡忡。農學畢業生的供不應求并不能掩蓋農學教育的進退失據,而這將危及整個農業發展的根本。
他指出農學教育目前存在的三個弊病:“華東的一所農業院校,本來是一所很好的農業大學,但是與其他學校合并后,一個農學專業一年只招收10~20個人,中間還會有一半左右的人轉專業,每年畢業不了幾個農學學生;還有一些高層次的農業院校,看不上為農業服務,辦學的重點放在發表論文、追求SCI的點數高低上,與農業實踐越來越脫節;農業院校現在非農專業越來越多,大量培養的是非農專業的畢業生,農學專業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因此,農學畢業生一方面表現為供給不足,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相對過剩。該院士告訴記者:“我們農學畢業生改行的不少,改行做會計、做銷售、做買賣的都有,而原來農學畢業生主要是去做農業科技推廣。但是,現在農村的科技推廣體系已經是‘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面。”
據他介紹說,原來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各級都安排了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像種子員、植保員,由財政撥款保障各級機構的運行和工作人員的工資收入。近十年來這個體系“名存實亡”,很多技術推廣站變成了經營性的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得不到保障,要自己經營,靠賣種子、化肥去掙農民的錢,很多人因此改行了。
“我們呼吁過要重視這個問題,農業部也正在著手重建這個體系,情況還是不樂觀。”這位院士表示。而一位權威專家表示,如果農民不受尊重、農業與貧窮畫等號的現狀不改變,農學教育發展將無從談起。
農民富,農學教育強
然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農業的基礎地位非但不能削弱,而且需要加強和鞏固,也必然要求農學教育的發展。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認為,規模化經營不僅是農業發展的大方向,也是推進農學教育的希望所在。
他說,留守在農村的老弱婦孺對農業技術和農業人才沒有多少需求,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就可以為他們提供足夠的生活來源,種地好壞也就顯得無關緊要;同樣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框架里,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模式也不需要多少農業技術。
這位院士表示:“只有規模化經營才會刺激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因為質量穩定、具有一致性的農業產品只有規模化經營才能提供,而且規模化經營會追求最大程度的利潤,這樣就會產生對農業技術的需求,農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推廣成為必需,自然也就會拉動對農業人才的需求,也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提供給農學畢業生。”
這位院士還反復強調農民收入和地位的提高與農學教育密切相關,一個農民一輩子也掙不到一個金融業高管一天收入的現象應該予以調節。他說:“不要等到沒有糧食吃的時候才重視農業和農學教育。當前的社會投機成風,當然沒有人愿意去從事又苦又累的農業和農學教育。現在農產品價格有所提高,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馬上上漲,國家應該進行一定控制,否則農民增加的收入將很有限。農民有明天,農學教育才有希望。”
丁艷鋒呼吁國家加大對農學教育的投入,農學生應該像師范生一樣免掉學費,他說:“我們農學院的學生每年學費是2500元,其他專業大約是4600元,要低很多,不過讀農學的同學里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每年2500元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農學的社會意義遠遠大于它的經濟意義,如果能夠像師范生一樣免掉學費,可以吸引更多有資質的生源。據我們了解,浙江已經開始免掉農學專業的學費,希望國家能夠盡快出臺有關措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