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主席的一生,可以用波瀾壯闊,矢志不移來形容。他個人的歷史,庶幾就是一部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和新中國的國史。要理解這樣一部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般氣勢恢宏的歷史,可能需要許多關鍵詞,但作為普通中國人來說,我認為記住兩個關鍵詞就夠了,一是“貢獻”,二是“犧牲”。
先說貢獻。我這里指的主要是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貢獻,而不僅僅是指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貢獻,當然毛澤東對后兩者的貢獻也是極其巨大的,可以被恰如其分的概括為“多次從危難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毛澤東主席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簡單地說,有三個方面:
第一、結束了自晚清以來分裂動蕩的局面,重建了統一強大的中央政權。揆諸幾千年來的中國歷史,這是一個山河再造的偉大工程,考慮到歷史上沒有出現過的列強環伺的國際環境,這次統一,甚至比歷史上的偉大統一還要更偉大。
鴉片戰爭后,由于八旗和綠營的腐敗,清廷在鎮壓捻軍和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就不得不依靠帶有私人軍隊性質的湘軍和淮軍等,造成政權的重心下移。到了八國聯軍之役,面對朝廷的“勤王”詔書,擁兵自重的南方諸督撫竟將其視為“亂命”,置之不理,坐看聯軍攻陷北京。這個時候,中央指揮不動地方,清朝其實已經滅亡了,僅僅是還沒有被裝進棺材里罷了。
與四分五裂相伴的則是外敵入寇,“幾乎所有的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們”。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幾乎陷入亡國滅種的深淵。
毛澤東主席發起并領導的人民戰爭挽救了中國。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不僅終結了四分五裂,也同時終結了外敵入侵。1950年,剛剛一歲的共和國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力拒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于三八線以南。誰能想到,僅僅12年前,中國當時的首都南京居然會被遠弱于美軍的日軍屠城?
第二、初步實現了工業化,建立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其實,工業化不是中華民族自己選擇的,是西方用堅船利炮代我們選擇的,對中國而言,問題非常簡單:要么工業化,要么像黑人、印第安人那樣被奴役,甚至被滅絕。
一位學者將工業化的意義概括為與長城、大運河并列的“中國的第三個千年工程”,這是非常恰當的。有了長城,華夏民族作為一個農耕民族才能在游牧民族大規模南下之前,發展出成熟的文明和數千萬人口的巨大規模,才不至于像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古埃及人那樣湮滅在歷史長河中;有了大運河,中國才不再是“拼裝的地理板塊”,而是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有了工業化,中國才有了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中的“生存證”,才有繼續發展的基本條件,沒有工業化,就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擁有完整主權的現代國家。
中國工業化是不容易的。它不像英國那樣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可以把工業化的成本轉嫁給殖民地,更不像日本那樣通過掠取戰爭賠款來獲得,中國的工業化資金只能靠自力更生,勤儉建國,用高積累、低消費的方式籌集。現在一些知識精英喜歡嘲笑票證制度,但殊不知票證不是我們的恥辱,而是我們的“工業化勛章”——因為資源主要用來搞工業了,留給消費的非常有限,票證保證了有限的消費資源在全國各個階層、各個階級之間相對平均的分配。有了票證制度,才有了社會的團結,才能在工業戰線得到足夠資金的同時,保證社會各個階層基本的生活水平。
第三、從抗美援朝到抗美援越,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并獲得全勝,打破了西方的圍堵。以中國重返聯合國和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為標志,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平等和有尊嚴的一員。
有了這一切,中國才有了晚近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才有了今天的國際地位。在一定意義上說,新中國的前三十年,是一個不斷積聚“勢能”的過程,而后三十年,則是一個“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
2012年夏秋之交,由于日本擅自宣布釣魚島國有化,在中國國內引發了大規模抗議運動。8月15日那天,我站在日本大使館門前,看著一排排游行的市民走過,他們舉著同一個人的畫像——毛澤東主席!我忽然意識到,承平時代人們也許沒感覺,但當中華民族遇到某種危機需要找一個精神寄托時,只能找毛澤東主席!在這樣的時機和場合,舉毛澤東主席之外的近代以來任何一個政治人物的畫像,都更像是一種諷刺!
毛澤東主席不僅是屬于中國共產黨的,他首先是屬于中華民族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反毛就是反民族。
再說犧牲。犧牲對于毛澤東主席,首先指的是他個人的犧牲。
1927年八七會議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希望毛澤東隨他到上海參加黨中央的領導工作,但毛澤東卻執意要到湘贛邊界去領導秋收起義。當其時也,毛澤東有領導工人運動的經驗、有領導農民運動的經驗,唯一缺少的就是領導軍事斗爭的經驗。這一去,毛澤東實際上做好了為落實“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新路線而犧牲個人生命的準備。
此后的歷史就無須多說了。無論是井岡山上還是長征途中,無論是重慶談判還是轉戰陜北,犧牲的危險都隨時與毛澤東相伴。
毛澤東主席的犧牲,都是他自己主動選擇的,領導秋收起義是這樣,待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已經是“烈士暮年”的毛澤東主席,再次決定為了保持政權的人民性而不惜“跌得粉碎”時也是這樣。不過這一次,毛澤東主席求仁得仁,果然“跌的粉碎”了,他終于和他已經犧牲的六位親人一樣成了烈士!
犧牲對毛澤東主席而言的第二個含義,則是他的至親。
觀察毛澤東處理和親人之間的關系,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特點:當革命前景出現不確定性,有可能失敗時,他不僅自己挺身而出,也鼓勵親人傾情加入;而當天下太平,可以安享革命果實時,他則對親人嚴加約束,不讓他們因為和自己的關系而獲得任何特權。
毛澤東主席的妻子、弟弟、堂妹、侄子等,都是在血雨腥風的二十年代參加革命的,也都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陸續犧牲。1946年,毛澤東最心愛的長子毛岸英從蘇聯回國后,盡管他是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高才生,有在蘇德戰場指揮機械化部隊的經驗,中國革命剛好又進行到一個凱歌行進的轉折點上,但毛澤東主席并不給他任何“鍍金”的機會(同樣畢業于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劉亞樓回國后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而是讓他去當農民、搞土改、下工廠,完全是作為一個普通干部來使用。但是,當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被迫出兵參戰,面對世界頭號軍事強國,戰爭結局充滿不確定性時,毛岸英卻第一個報名參加了志愿軍,也成了第一批犧牲的志愿軍烈士。
抗美援朝之后,國家再次進入承平時代。毛澤東主席的親屬,有的是普通干部,有的在校讀書,并無特殊之處。到了新中國成立第17個年頭的時候,一場新的革命風暴降臨中華大地,不確定的前景再次出現了。于是,毛澤東主席又“縱容”自己的親屬陸續加入,在毛澤東主席去世之后,他們都付出了極為慘烈的代價——犧牲,再次降臨到毛澤東家族的頭上!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也許,毛澤東主席和他的親人,就是用來犧牲的?有了他們的犧牲,才有了中華民族無限光明的前景!
感恩毛澤東,有了你的貢獻,我們今天才能夠十分奢侈的談論“中國夢”!
感恩毛澤東,有了你和你的親人的犧牲,我們才理解了什么叫不朽,什么叫崇高,什么叫活在人民的心中便是永生!
貢獻不會被湮滅,犧牲也將會被永遠銘記!毛澤東主席用自己的犧牲再造了中華民族,自己也和中華民族融為一體,保衛毛澤東主席,就是保衛中華民族,也是保衛我們自己!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