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鳳凰大視野:國家領袖毛主席的民間記憶

毛主席逝世40周年 收藏(0 評論() 字體: / /
毛澤東逝世四十年之后,依然有很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他

  目錄

  【第1集】毛主席晚年回韶山

  【第2集】除了毛主席紀念堂 山東還有座農民自發建設的毛澤東紀念館

  【第3集】毛澤東機要秘書:黨內有人為虛報成績害了百姓 主席很傷心

  【第4集】毛澤東思想宣傳員:毛時代的人為信仰不為錢

  【第5集】劉景明:每天得看毛主席 吃飯就得想想為什么吃上飯了

【第1集】毛主席晚年回韶山

  核心提示:1976年9月9號的下午4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了毛澤東去世的消息,全國陷入了一片悲痛,但是這個消息對于14歲的韶山大坪鄉的中學生楊建喬來說卻有著某些不一樣的情緒,一種巨大的失落感包裹著他,以至于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他仍然時時會回到那種情緒當中,回到他和毛澤東之間那段不為人知的隱秘往事。現在,他已經從神秘崇敬,變成了一位真正的毛澤東熱愛者。

  鳳凰衛視9月5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各位好,這里是《鳳凰大視野》。本周將會迎來毛澤東逝世40周年的紀念日,我們將會選取五位主人公來講述他們和毛澤東之間的獨特故事。1976年9月9號的下午4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了毛澤東去世的消息,全國陷入了一片悲痛,但是這個消息對于14歲的韶山大坪鄉的中學生楊建喬來說卻有著某些不一樣的情緒,一種巨大的失落感包裹著他,以至于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他仍然時時會回到那種情緒當中,回到他和毛澤東之間那段不為人知的隱秘往事。

  解說:楊建喬,湖南省韶山市大坪鄉人,目前在長沙從事園林設計工作。每次回到韶山老家,楊建喬都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同別處不一樣,韶山是紅色圣地,毛澤東的故里。每每看到這些都會觸發楊建喬記憶中的一個隱秘點,那是同毛澤東有關的。那件謎一樣的往事發生在1976年7月的一個悶熱的下午,那時楊建喬14歲,是一名初中二年級的學生。

  毛主席最喜歡孩子 第二次回韶山要讓孩子們去歡迎他

  楊建喬:校長把我叫到那個校長辦公室,我覺得叫我來挺神秘,就是一個初中生嘛,就也沒有講什么,說你明天回家拿個東西我們到教育局去,可能要耽誤幾天,我首先不知道什么事情。

  毛秀藝(楊建喬同學):因為那個時候很秘密,他們反正把他們兩個同學選出來以后吧,兩個同學都是成績很優秀的學生,在學校里面也表現很突出的學生,選了以后在韶山賓館就待候吧,待候就說要見什么人吧。

  解說:沒有告訴家長,沒有告訴密友,在完全保密的狀態下楊建喬跟著校長前往韶山縣教育局,神秘感一路伴隨著楊建喬。

  楊建喬(原韶山大坪中學學生):走到教育局還有個小女生在那邊,比我低一屆的,她是韶山學校的,到了教育局以后,就安排我們在那個三樓吧,教育局的一個肖局長,一個姓肖的跟我們坐一坐,說一說,他也沒講很多。首先都不知道一些情況,自己也很納悶,但是后來等一兩天以后,就是有一個教育局的一個人跟我們說毛主席要回韶山了,叫兩個年輕的小生陪陪他,說說話,握握手,,就是他那一點信息。

  解說:此次的楊建喬并不知道他們探望毛主席的目的是為了什么。1976年5月11日,毛澤東第一次出現了可怕的心肌梗塞跡象,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并伴有全身大汗,經過檢查,專家們確認毛澤東為心內膜下心肌梗塞,同時又伴有心率不齊,病情十分嚴重。病重的毛澤東希望能夠葉落歸根,回到韶山滴水洞里頤養天年。

  賀承旭(原韶山大坪中學老師):1976年大概七、八月份的時候,毛主席已經很病重了,總是昏迷,一醒來他就念叨還是要回去。

  一清(紀實文學作家):毛主席的情況已經很嚴重了,所以中央當時研究準備讓毛主席在1976年9月15號回韶山。

  賀承旭:其實公安部也幾次通知湖南省公安廳,省公安廳也直接通知了滴水洞警衛部隊和當地的政府,要做好一些準備。

  一清:因為毛主席最喜歡孩子,1959年的6月26號一早就去看韶山的學校的孩子們,所以呢,韶山地方黨委呢就認為如果主席來了第二次來韶山是用孩子們去歡迎他,一定會給寂寞的多病的毛澤東晚年帶來一些安慰。所以呢,楊建喬就是當時迎接主席回歸的這個小宣傳隊的一個小頭目。

  解說:由于嚴格的保密制度,使得這次探望活動極為神秘,直到很多年之后楊建喬依舊不完全確定自己因何被選中。

  楊建喬:我覺得因為當時保密的程度比較大,當時見毛主席我也不知道我覺得我被選中呢,有好多種說法,我后來也想為什么選我,我肯定要心里這么想嘛,我首先覺得我自己學校成績比較好。

  解說:楊建喬從小就在毛澤東外婆家的旁邊長大,自懂事起毛澤東就開始嵌入他的記憶。

  男:你小時候來過這里嗎?

  楊建喬:也經常來,學校組織,自己來走親戚來,那時候經常來這里,可以說真正的熟到一草一木。

  解說:對于韶山人來說毛澤東寄托著他們的光榮與夢想,從1893年到1910年,毛澤東在故鄉韶山度過了17年的少年時光,這為韶山罩上了巨大的光環。1959年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這是他做為國家主席后第一次回到家鄉。

  男:那一次毛澤東最開心了,他一到韶山,1959年6月25日下午5點44分到達韶山,他一到那個當時的一號樓,他就要把土地爺找過來,把公社書記找過來,要讓他們來到職,到職了之后你把那個喊過來,你把那個喊過來,就點了幾十個,他說明天吃頓晚飯,所以第二天一清早他去看他的父母墳,又走了兩家鄰居。

  解說:在家鄉短暫停留的48個小時里毛澤東興奮異常,他特意讓警衛人員將警備級別降到最低,走在路上,他會拉住正在干活的農民,熱烈的用韶山話攀談,當年那些建見過毛澤東的韶山人對這一幕仍然記憶深刻。

  1959年毛澤東首次回故鄉 放大了韶山身上的光環

  毛岸平(毛澤東表侄):我到那個現在三號樓前面,原來有個傳達室那里一下車,主席第一個下車,后來我們車一下我一個箭步就跑到毛主席身邊,我就抓住毛主席的手,他說你是哪一個的兒子,我說我是我爸爸的兒子,我爸爸正好就跟著來了,我是我父親的兒子,他記得。

  馬保榮(原韶山賓館工作人員):最后毛主席走啊,走的時候也沒讓人送客,我們整個的工作人員呢,都看著毛主席的車,走的看不見了,反正我們送,送著毛主席望著看不見了,一看不見了,我們就回來了,回來做什么呢,什么都不做了,坐在那哭起來了,那時候年紀也輕,坐在那里哭起來了,哭毛主席啊,為什么哭呢,毛主席太時間太短了,就這樣走了,我們心里慌啊,說到什么時候能夠再回來啊。

  解說:毛澤東這次回故鄉韶山,放大了韶山身上的光環,也讓韶山人對毛澤東有了更深厚的感情。1976年毛澤東再次回鄉的消息不脛而走,鄉民們奔走相告。

  毛秀藝:只知道說毛主席好像要回來了,毛主席自己說要回來,要回老家,但是都奔走相告吧,都做了很多的準備,各個各級單位各級領導都做了很多的準備吧,把這個韶山城打掃得干干凈凈的,家里邊,家家戶戶都把這個東西整理的整整齊齊的。

  楊建喬:在韶山在馬路邊還在一些路口比如一些保安一些特警,到處是人,一些便衣確實有增加的。

  解說:由于毛澤東此次回鄉有著特殊的情況,當地政府部門極為重視,教育局的工作人員專門向準備探望毛澤東的楊建喬等人交代了一些注意細節,還對程序做了嚴密的安排,此后楊建喬就在焦急而忐忑的心情中等待這一刻的到來。

  陳曉楠:整個1976年8月份的暑假,楊建喬的心情一直很不平靜,他的心里呢,藏著一個小秘密,要見毛主席,不過出于保密的規定,他不能告訴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就是在這樣的等待中,楊建喬熬過了整個暑假,然而時間一天又一天過去,他卻一直都沒有接到通知。

  解說:韶山滴水洞別墅區是1959年毛澤東回鄉后當地發起籌建的。

  賀承旭:毛主席在滴水洞那里游泳,他就對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他說小舟啊,這個地方不錯了,你搭幾個茅棚,搭幾個茅屋,你們省里開會休息也可以,我老了還要回來住一住。陶鑄是中南六省的書記吧,這個湖南省委就跟他匯報的,他就同意了,同意了,1960年1961年就開始了,就派專家考察就制訂方案,就1962年就正式動工了。

  解說:滴水洞內的房屋建筑形式與中南海相似,在房屋的后面修建了100米的防空洞,洞的兩端有兩扇鐵門重達數噸,即便在外面有核彈爆炸,也能保證洞內的安全。不過對于韶山人來說,滴水洞是一個神秘的住所。

  賀承旭:1984年12月26日之前,包括我們韶山人都不能去看,那是一級警衛的,包括后面那個滴水洞這個四圍的山里面都有解放軍站崗放哨,現在我們也都還覺得神秘。

  劉建國(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它為什么神秘呢,因為當時它是作為一個接待毛主席以及中央領導的一些重大的一些省級以上的重要會議的一個地點,所以它就不是對外開放的,而且有咱們直接有省里的,我們省委接待處在管理,駐了武警的一個中隊,所以一般的工作人員都對滴水洞的情況都是保密的。

【第2集】除了毛主席紀念堂 山東還有座農民自發建設的毛澤東紀念館

  核心提示: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毛主席紀念堂,山東東明也有一座毛主席紀念館。而這座紀念館是由農民自籌資金興建的,紀念館的館長就是農民佘石成。佘石成的紀念館造價超過百萬,完全實施公益性展出。即使修建歷程艱難,他仍然用自己對毛主席的紀念和尊敬持續努力著。他說生活可以貧窮,但永遠都不想做毛澤東的生意。

  鳳凰衛視9月6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毛主席紀念堂是很多游客參觀的一個重要景點。這一情況在毛澤東逝世40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如故。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北京天安門廣場有一座毛主席紀念堂,而山東東明也有一座毛主席紀念館。這座紀念館是由農民自籌資金興建的。紀念館的館長就是農民佘石成。佘石成的這個紀念館造價超過百萬,完全實施公益性展出。為了修這個紀念館佘石成不僅花光了所有積蓄,甚至還捐出了自己的房屋和土地。這位普通農民為什么非要舉債來修建一座毛澤東紀念館呢?他和毛澤東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情感關聯呢?

  中國第一座由農民自籌資金建設的毛澤東紀念館

  解說:菏澤市的東明縣朱口村,景致與北方的大多數農村并沒有不同,這里的年輕人大多出門打工,留在村莊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然而在村子的深處,一座高大的三層建筑與周邊民居風格迥異,高大的門樓,金黃的琉璃瓦,寬大的廣場,這里就是佘石成自籌資金建設的毛澤東紀念館。

  佘石成(朱口村毛澤東紀念館館長):這個高度,底下這層的高度是4米9,毛澤東是1949年(建國),從底下到這上面,總共是8米341,83歲老。他執政了41年的天下,我是個農民,我哪里說的不對了你可以理解,咱也沒有文化水平。這個臺階是11步臺階,到那里是11步。

  記者:11步。

  佘石成:11個臺階。

  記者:7個。11?

  佘石成:對了,11個臺階,為什么要建11個臺階呢?當時建設紀念館的時候,是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另外這個仿古的雕刻,為啥要刻這個呢?毛澤東他老人家也是屬龍的,還老在了大龍年1976年,他不是一條真龍天子?這就是做了這個雕刻。

  解說:這是中國第一座由農民自籌資金建設的毛澤東紀念館。2007年7月1日開始建設,2008年7月1日建成,佘石成的紀念館共有大大小小九個展廳,一萬多件藏品。自從紀念館建成后,佘石成就漸漸成了當地的名人,他的名字頻頻見諸報端,他和他的毛澤東紀念館也成為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

  胡海軍(朱口村毛澤東紀念館義工):這個2011年,咱東明縣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咱菏澤市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個青少年這一塊,現在就影響很大了。現在每天有外來客戶,也不低于反正是幾百人,反正是有多有少。

  解說:紀念館占地三千平米,不過,佘石成和老伴卻住在紀念館門口一間五平米的小屋里。這間小屋修建于2015年,此前佘石成一家一直都住在工棚里。

  劉國宏(佘石成女婿):正好在我們這個亭子的南面,西南角有一點空地,在那里地方搭了臨時棚子,搭了工棚,就是用老房子卸下來的梁檁條,有一部分破磚,就是臨時搭建的,冬天不行,他們因為沒有塁,臨時搭建的,就是四面都進風,他們說我岳父你那么傻,你自己住的什么位置,你干嗎這樣住呀。他們有時候不理解,但是我岳父一直在那住著,一直住到去年。

  解說:外人并不理解,在佘石成的心中,有著一段隱秘的往事。那是1959年的一天,毛澤東來到山東視察黃河,恰好當天佘石成就在旁邊不遠處干活。

  佘石成:毛主席他老人家當時去,參加那個壩去了,我在那里做船呢,都聽說了不都怪稀罕的,是不是,這就跑過去看了,當時沒跑到跟前去,不叫靠近,不讓到跟前去圍,離他有七八十米那么遠,七八十米那還挺遠的,就在那看到他了。

  記者:看的清楚了嗎?

  佘石成:反正說是沒看清楚,那時候也年輕,反正基本上也算看清楚了,那要說看的很清楚,那也不可能,不現實,是不是。那離那么遠看到了,還感動的不得了,就那個衣角那個架,就那個架,就那個架,就那個坐法兒。

  唯一一次的遠距離見面 激發了他內心深藏的情感

  解說:這次遠距離的接觸,是佘石成唯一一次見到毛主席,不過這卻激發了他潛藏內心的情感。

  佘石成:我這一家人家,上邊老爺爺老奶奶那會兒,逃荒要飯,也沒有吃的也沒有住的,我都不能提,一提心里就光哭這個事,毛主席他老人家在中國,推倒三座大山,解放了新中國,給了土地了,有了房子了,這上邊老人就說,始終不能忘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要感恩毛主席,我對毛主席老人家,我是最佩服,最感動他最佩服他。始終不會忘了他老人家,不但我不會忘他,就連我的孩他也不會忘了他。

  解說:毛澤東去世后,佘石成有了一個想法,以一種方式紀念毛澤東。

  佘石成:毛主席他老人家他不在了以后,咱能給他留個紀念,咱作為農民的想法,咱想多了咱也不認字,也沒有別的想法,能給他老人家留些紀念,教育下一代。

  解說:他開始到處搜集毛澤東語錄和毛澤東畫像。

  佘石成:一看到毛澤東這個畫像,就光想到收想到拿想著要,那時候到處都有,哪兒都有。你像那語錄啊,書啊,我剛才沒說在那他發給你,學習毛主席語錄,咱也不認識字,發了以后到家就擱家里了,一下了班就擱家了,中午回來擱家了,去的時候也沒拿,還發還給。基本上都不用費錢也不用花錢。

  解說:日積月累,關于毛澤東的畫像和書,佘石成整整搜集了一間屋子。

  佘石成:當時也沒放好咋弄的,沒有保管好,怎么長了蟲子,叫蟲子打了兩張,叫蟲打了還疼得我不得了,疼了我幾天都吃不下飯,叫蟲打了那兩張。我告訴這個木工做了些小木箱子,那會兒都不興說塑料布,沒有塑料布,就在箱子里平放著,趕到伏天,天熱的時候受潮的時候,拿出來晾晾,曬曬,反正隔個十來天曬一回,隔個十來天曬一回。曬還不敢擱太陽里面,還不敢大曬,就是擱到暗處陰涼處背干,擱太陽一曬,一見太陽恐怕它到時候跑色,曬的話可能曬白了,可愛惜了,可沒少費事這些事情,也沒費事也沒少作難。

  陳曉楠:2000年左右,文革當中的紀念品,在文物交易市場走紅,一組文革的畫冊能賣出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價格,一些精明的收藏者就深入農村去找機會,文物商人發現佘石成的一屋子的寶貝,給開價開到了20萬,佘石成不想賣,但是他隨口說低于100萬不賣,沒想到這個人又來了,而且開價真的就是一百萬。2000年的一百萬可以在北京上海買兩套房子了,真的是筆巨款。

  佘石成:有兩星期三星期他又來了,來了就要買了,要多少錢給多少錢,我說不賣了,他說你不說賣嗎,我說我跟你要100萬塊錢,我也不打算賣,我要打算賣,你給我那20萬我都給你了。我不賣,我說要你一百萬,真給我一百萬也不賣給你,他就說我,那你不賣放在那兒干啥,我說我放到在這兒,到時候蓋紀念館教育下一代,就跟他這樣回答的,那會兒還沒蓋紀念館呢,毛公亭也沒建呢,啥都沒建呢,我說不賣。他跑了幾趟我都不賣。

  解說:這件事也刺激了佘石成,自己一屋子的毛澤東書籍、畫冊、紀念品,何不專門開辟一塊地方收藏展出,他的腦海中誕生了一個宏偉的計劃,建一座紀念館給這些藏品安個家。

  佘石成:我想建一個紀念館吧,把這個紀念館建起來以后,首先咱的東西能展里頭,下面觀眾到時候來看展覽,能看能教育,如果不建一個紀念館,光在屋里放著,你教育啥到底,不好教育。

【第3集】毛澤東機要秘書:黨內有人為虛報成績害了百姓 主席很傷心

  核心提示: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中期開始,有一些關于毛澤東回憶的書籍,開始在海外公開出版,不過這些書當中,也有一些對毛澤東的顛覆性描述,對毛澤東固有的形象形成沖擊。這也引起了曾經在毛澤東身邊工作過的那些工作人員的重視,出于情感等等因素,他們開始發聲,通過公開出版物以及廣播電視等等公共的媒介,來講述毛澤東的故事,致力還原一個真實的毛澤東。而在毛澤東身邊工作過十年的機要秘書高智,就是其中的一位。

  鳳凰衛視9月7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毛澤東逝世之后,關于毛澤東的評價也開始逐漸多元。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中期開始,有一些關于毛澤東回憶的書籍,開始在海外公開出版,不過這些書當中,也有一些對毛澤東的顛覆性描述,對毛澤東固有的形象形成沖擊。這也引起了曾經在毛澤東身邊工作過的那些工作人員的重視,出于情感等等因素,他們開始發聲,通過公開出版物以及廣播電視等等公共的媒介,來講述毛澤東的故事,致力還原一個真實的毛澤東。

  毛澤東機要秘書:他不同意寫他 他不喜歡宣傳他

  高智(毛澤東機要秘書):永遠懷念毛主席。這個書是零零碎碎寫的,在報紙上發表的,有一部分是我想念主席,表示紀念主席;有一部分是報社叫我寫,一般的我不太愿意寫。其實毛主席知道會批評的,他不同意寫他,他不喜歡宣傳他。

  解說:高智,1952年至1962年,十年間,擔任毛澤東的機要秘書,這些年陸續寫了在《在毛澤東身邊》,《機要秘書的思念》等幾本書,追憶他與毛澤東的往事。88歲高齡的高智身體非常虛弱,但是所有關于毛澤東的采訪,他都盡量配合。在醫院,高智忍著病痛完成了采訪。

  高智:我就從我在跟他身邊工作,這其中點點事實的體會,我們之間建立這種感情,我對老人一個長者的尊敬,可敬可尊敬。

  解說:高智與毛澤東整整差了35歲,他開始記事時,毛澤東已經是蜚聲陜北的革命家。

  高智:我小時候記事的時候,有一年過年,我的父親他們說過一句話,在我腦子里面印象很深,說現在世界上有兩個人最偉大,一個是斯大林,一個是毛澤東。有一天,聽說延安來調人了,我一聽以后,我說我想去,然后我們綏德師范的幾個同學,還有米脂中學的幾個同學,走了五天吧,人家組織上還關心我們,還雇了兩個毛驢,然后就到了延安。

  解說:1945年,17歲的高智來到延安,被安排在中央機要科從事機要工作。

  高智:那個時候的黨中央毛主席,就靠我們這些人,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和平常的工作。也沒有電話,就靠無線電。到了延安以后,以為很快能見到毛主席,實際上還不容易,第一次見毛主席到了延安他散步,看到毛主席,還看到了一個女的,個子高高的,還有一個小孩,有的人認得了,說那是毛主席,那個女的是江青,說那個小孩是毛主席和江青的女兒,叫李納,這是第一次,高興得很。回去以后,在窯洞里面連蹦啊帶跳啊,說今天見到毛主席了。

  高智:聽說要做毛主席的機要秘書 我怕不能勝任

  解說:追隨著中共黨中央和毛澤東,高智從延安走到了北京,令高智意外的是,1952年4月,上級組織安排他到毛澤東的身邊做機要秘書,負責安排毛澤東參加高層會議的時間,以及文件和書信的收發,兼帶安排處理毛澤東的個人生活事宜。

  高智:提出來以后我當時不去,我不同意。我說是兩個原因,一個我自己搞不了,主席是領袖,咱是一個很一般一般的工作人員,怕適應不了,實際經常想見,但是真正到他身邊去又不敢去。以后工作了那么多年,你說怕不怕啊,也怕,怕工作出漏洞,不謹慎,出差錯。

  解說:從除盡毛澤東時的神秘,到遠距離的觀望,再到與毛澤東近距離相處,毛澤東的形象在高智的眼中漸漸變得具像和清晰起來。

  高智:中央負責同志可以直接到周副主席那里去,少奇同志那里去,到主席那里大家養成了習慣了,都要經過秘書,好像不愿意還是不敢直接地去,養成這種習慣,跟在延安時期跟西柏坡就不一樣了,跟農村不一樣了,所以有的人會不會,對毛主席有意見,好像進了城以后,好像是難接近一點兒,實際如果對毛主席有這種印象的話,那就把老人家冤枉了,他沒有架子,主席跟衛士就像一家人一樣,可親熱呢。經常有時候也頂頂碰碰,就像父母親,孩子見了父母跟前不滿意了,有時候都是熟悉得,鄉一家人一樣,有時候頂撞一下江青,我還給他們做工作,說不要頂撞,她身體不好,給她服務好,就是給主席做好服務了,主席省心,但是凡有這種事,主席就是批評江青,不批評這些娃娃。主席他關心身邊的同志,我們互相不知道的一些情況,他都知道,有的家里鬧災了,他就把他稿費,給二百呀,三百呀,他說這些稿費都不是他的,是人民的。

  陳曉楠:在高智眼里,毛澤東和周圍工作人員的關系像親人一樣,圍繞在毛澤東身邊的這些工作人員其實非常年輕,毛澤東就像長輩一樣,關心他們愛護他們,而他們也像對長輩一樣,尊敬愛護毛澤東。在高智辦公室的一個立柜的最下層,放著毛岸英在朝鮮犧牲的材料,十年的時間里,他小心翼翼地替毛澤東保存著這些資料,這種大家庭似的情感,也慰藉著毛澤東老年喪子的孤寂的心靈。

  主席餓了 我們就一起去吃了城外的羊肉泡饃

  解說:進了北京的毛澤東,不像延安那樣隨便自由,不過毛澤東還是常常表現出隨性的一面,1956年10月的一天,毛澤東開完會,坐著車回到市區,突然向隨行的高智等人提出個要求。

  高智:主席說肚子餓了,我說你肚子餓了,那就回去啥也不要搞了,回去就弄飯吃,已經快進城了,他不慌不忙的,不,我在外面吃,我就跟主席說,我說主席,那咱們吃羊肉泡饃行不行,然后我就說了一下,跟王敬先,說主席餓了,不回去吃飯,在新街口吃羊肉泡饃,主席、我、李銀橋、王敬先,我們幾個坐到里面,老周,老邸、王蔭清三個個人他們在外面吃,他很隨意地吃,而且他愿意接觸,愿意看到民情。算一下是6元,6塊3毛多錢,我也不拿錢,湊不夠以后,我就跟那個服務員說,我們是臨時路上決定到你這兒來吃飯的,錢湊不夠,你能不能給我開個發票,我明天早上一上班就給你送來。

  解說:高智第二天騎著自行車,將飯錢送到飯館,在隨性的背后,毛澤東也有著嚴肅的一面。進城以后,毛澤東非常擔心身邊工作人員打著自己的旗號搞特殊化,以權謀私,為此他以身作則,帶頭不搞特權。

  一清(文學作家):毛澤東對身邊人的要求,對自我的要求和約束,是非常非常嚴的,包括毛澤東在哪個地方借了書,他沿路是不是要找,要看地方志嘛,毛澤東最喜歡看地方志,看完地方志以后借完以后,在臨走的時候就必須退回去。這對自己的要求,實際上也要求了身邊的工作人員,是吧,好的榜樣嘛。

  高智: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這是1947年10月17號,毛主席在佳縣住題寫的。

  解說: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提寫于轉戰陜北途中。部隊有一天路過高智的家鄉佳縣時,毛澤東為佳縣縣委題詞,這句話讓佳縣籍的高智一生難以忘記。

  高智:毛澤東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老老實實,實實在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有服務的義務,沒有向老百姓伸手要錢要福利待遇的權力。

  解說:然而,中南海內部還是漸漸滋生了一股不良風氣,時任中央警衛局負責人的汪東興回憶到,1960年時期,毛澤東發現身邊的個別工作人員,在北京和隨他外出期間,有違反紀律,多吃多占,索要市場上緊缺生活日用品等違紀行為,造成了不良影響。

【第4集】毛澤東思想宣傳員:毛時代的人為信仰不為錢

  核心提要:毛澤東思想宣傳員王文海,熱愛泥塑,這么多年,王文海做了兩千多尊毛主席塑像。他說:用延安紅色泥土來來為毛澤東塑泥像 是懷念毛澤東主席最好的方式

  鳳凰衛視9月8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 在北京的798藝術區,有一位鄉土雕塑藝術家,他叫王文海。王文海是來自延安,幾十年來,他唯一的創作對象就是毛澤東。他用紅色延安的紅色泥巴為毛澤東塑像。因此被外界譽為是延安泥塑王。泥塑是王文海紀念毛澤東的一種特殊方式。

  王文海:這是膠泥,這一點一點往上弄。

  解說:四十年如一日的用泥巴為毛澤東塑像,這是王文海的使命。

  王文海:我喜歡泥塑,用泥塑造毛主席,我塑了好多毛主席形象。

  解說:2002年,在798藝術區,一場名為《民間的力量》的藝術展中,展出了王文海的作品,這些作品帶來巨大反向,很快王文海聲名鵲起。

  王文海:你看,這是當時,在長征空間辦的展覽,就在長征空間。

  解說:經國內著名的藝術策展人盧杰、程昕東等人的強力推介,王文海的作品先后被澳大利亞、法國、日本等國家博物館,或者私人收藏。

  程昕東(藝術策展人):一個稀缺,它的稀缺,別的藝術家的作品,很少有這種類型,因為他跟這個藝術家的特殊性有關系,跟他的文化背景有關系,是不是感人,是不是有這種創造力,那么也就影響到他們收藏與否。

  王文海:用泥,造型藝術,泥塑是造型藝術,來表達毛主席思想,表達我對毛主席的愛,對毛主席的崇敬,我要塑出不一樣的毛澤東。

  程昕東:作品本身帶來一種幽默感,某一種調侃,而且帶有某一種溫情的調侃,這種類型的作品的話,我覺得挺驚喜的,它不是某一種顛覆,某一種破壞,而恰恰是帶有一種情感狀態下,創造出來的一類作品,這個觀者是一下子可以看出來的,因為他的很多情感已經附加在作品的身上了。

  王文海:你好。

  路人:你干嘛呢。

  王文海:你看干嗎,我塑像,塑毛爺爺,毛爺爺像,這是毛爺爺,知道吧。

  路人:怎么長這樣。

  王文海:毛主席,知道毛主席嗎。好多人看了,你塑的像猛一看就覺得很像,再一看不像,再一看還像,越看越有想象力越有意思。注入了我的心血,你看哪一個雕塑都是我們凝固的心血,塑出來,用心就塑出來了。又回來了,這里邊有好多毛主席的照片,有些文物,每一次從北京回來,我都到這里邊轉一圈,感受感受,體會體會,毛主席、朱德、周恩來、任弼時、劉少奇。

  解說:1970年,延安毛澤東紀念館面向社會招收一批講解員,經過嚴格的挑選,培訓和試講,18歲的王文海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那個年代里,講解員被稱為毛主席思想宣傳員。

  王文海:那就是要帶著無產階級的深厚感情宣傳毛主席,宣傳毛澤東思想,我們有軍事化訓練,天不明就起床跑步、訓練,背老三篇《為人民服務》。

  劉鳳梅(王文海同事):還很靦腆,不太吭聲,但是工作上很認真,學習也很認真,普通話講不太好,所以他就一邊學普通話,一邊學黨史,還是很刻苦的。

  講解員:毛澤東在延安的鳳凰山,集中全黨智慧撰寫了著名的軍事著作《論持久戰》,現在《論持久戰》和《孫子兵法》一樣被列為了世界十大軍事著作之一。

  王文海:我跟你說啊,我們過去講就是木棍,現在現代化了,棍該拿高你要拿高,當時我們還有規定,要這樣,神氣得很,講解員,不化裝的演員,不像現在我彎腰駝背了。

  講解員:謝謝老師。

  解說:七十年代的中國正值文革,這位在中國革命中所處的特殊地位,而成為國內外訪客,參觀學習的重要地點。

  王文海:來中國不到延安,好像就沒來到中國一樣,特別亞非拉國家和越南、朝鮮、柬埔寨那些戰斗要翻身的國家,人們學毛主席的戰略戰術,在延安怎么鬧革命的,光知道外國人很崇拜,中國人很崇拜,到底為什么?那沒有后來想得多想得深。

  解說:1944年9月,毛澤東在棗園做了一次演講,悼念在陜北山中燒炭,因意外事故而犧牲的中央警備團戰士張思德,演講的題目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后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立黨宗旨的高度概括。

  王文海:為人民服務在棗園講的,為什么而死,為人民利益而死,還是為個人自私自利而死,這是分水嶺,這是毛澤東思想的關鍵,每講一遍心里都特別的沉重,就是講一百遍一千遍還是從頭,第一遍那種感受去講。

  解說:近二十年,毛澤東思想宣傳員的生活,王文海的足跡踏遍了延安毛澤東居住過的所有舊址。南泥灣、棗園、王家嶺、鳳凰山等。在這漫長的時光里,一種情愫在潛滋暗長。

  王文海:用延安紅色泥土來來為毛澤東塑泥像 是懷念毛澤東最好的方式

  陳曉楠:1976年9月9號毛澤東逝世,悲傷的情緒籠罩著延安,也沖擊著25歲的王文海,怎樣來表達心中的悲痛呢,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來紀念毛澤東呢,王文海思索著,站在延安,這片毛澤東曾經生活過11年的土地上,王文海的腦子里就產生了一個想法,用延安的紅色的泥土,來為毛澤東塑泥像,王文海覺得這是懷念毛澤東最好的方式。

  王文海:走這邊,老伴,走這邊過去,年紀大了,就是不好背土了。這一塊的泥土好啊,你看多厚,跑了多地方,就這一塊兒的泥土厚,特別粘,優質的,就是這兒。這兒好弄,好得很,我看著這土就覺得親切得很。

  解說:王文海做泥塑的功底,來自于一段特殊的經歷。文革期間,西安美術學院的一批老師來到延安采風,從小就喜愛畫畫的王文海給老師當模特,替塑造老師和泥,這種啟蒙為他搞泥塑創造打下了基礎。

  劉鳳梅:親戚朋友處于好心什么,給他勸告、諷刺、挖苦,各種各樣說法都有,你弄那干啥,你好好掙點錢,把老婆娃娃養上,讓吃飽穿暖,你弄那干啥。我問過他,你為啥?他就跟我這樣說,說一個人無論在什么時候,不要把錢當回事,不能像動物一樣,只知道吃喝玩樂,人要有追求。

  王文海:慢點,不著急。這個就是我的家,什么都沒有,毛主席像挺多,這么多年,做了兩千多尊毛主席塑像,這多呢,放不下,都裝到箱子里了。美院就是按比例做,我不按比例,隨心而欲。我一天兩天做一個,美院得一個星期,看著照片做,我不看照片,一閉眼睛就知道,我這是越看越有味,越看越有意思,可以想象很多,具像的一看完了,像毛主席就對了,再多一眼都不想看,我這你看,越看越有意思。

  過去我們看的就是這些小樣,這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這是七大,你看不同的鏡頭拍了好多呀,你看這張,你看毛主席這些,很珍貴,這些照片沒有公開發表,這是我們工作方便,所以我們這里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哪個照片我都熟悉得很,頭腦里都有印象,幾百張照片。

  泥上面不能馬虎,泥和好了塑著心情就舒暢,泥不好了,塑著心里難受,美院要搭個架子,比方說,塑個毛主席招手的,這里弄個鐵絲,擰個骨骼,架起來,一般這都要搭個小架子,你看我們這都沒有架子,這就是我們的區別。毛主席也有喜怒哀樂的時候,也有發怒的時候,也有不高興的時候,七情六欲,我想是這樣。一做起像好像時間凝固了一樣,吃飯都不知道了,就是什么也不想,特別前幾年就像呆了一樣,就傻瓜一樣。

【第5集】劉景明:每天得看毛主席 吃飯就得想想為什么吃上飯了

  核心提要:毛澤東逝世四十年之后,依然有很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他,在北京798藝術區內常常徘徊著一群老人,他們曾經是這片土地的主人,718聯合廠的工人,他們在這兒工作了大半生的時間,青春年華最美好的記憶都留在了這兒。來到這里他們并不僅僅是懷舊,也是緬懷一個時代。

  鳳凰衛視9月9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王秀(七一八廠退休職工):通過天安門的隊伍歪歪扭扭  因為都想多看毛主席一眼

  陳曉楠:毛澤東逝世四十年之后,依然有很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他,在北京798藝術區內常常徘徊著一群老人,他們曾經是這片土地的主人,718聯合廠的工人,他們在這兒工作了大半生的時間,青春年華最美好的記憶都留在了這兒。來到這里他們并不僅僅是懷舊,也是緬懷一個時代。

  劉景明:當年到天安門就是騎自行車,騎自行車到天安門來看毛主席,想念毛澤東。毛主席逝世以后相當難過呀。

  解說:劉景明北京718工廠退休工人,自從1977年毛澤東紀念堂建好后,毛澤東的遺體開始對外瞻仰,劉景明就常常從二十里外的718廠騎著自行車來到這里緬懷毛澤東。

  劉景明(七一八廠退休職工):我是真正的窮孩子,貧農,苦水里泡大的,怎么不懷念毛主席。

  我就在這里,毛主席在那,看得真真的。

  解說:劉景明第一次對這里產生感情是1959年,這一年首都北京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建國十周年慶祝典禮,此時正在工農干校進修的劉景明被選為代表,同首都十萬群眾在天安門廣場上歡度國慶。

  劉景明:隊伍一散了以后這面的人往上涌,那面的人往上涌,整個人群都涌到那里了,我就到這一帶再也走不了了。毛主席舉手,工人階級萬歲,我們說毛主席萬歲,哎,激動得很。

  解說:這一天的游行方隊里還有劉景明的工友們。

  王秀(七一八廠退休職工):本來平常練那個隊伍橫豎都是整整齊齊的,只要一通過天安門,那個隊伍就是歪歪扭扭的,為什么呢,都想多看毛主席一眼。能夠去游行,能參加這樣的活動,就感到非常地光榮。

  劉景明:這是718,這一片那個地方是辦公樓,這邊前面還有一個小廣場,種很多樹,那打鈴,我家都能聽見,翁的一家伙響起來了,用喇叭送鈴,全廠都響,一個點,人多得很呀,都從這個門往里灌呀,馬路上都是人呀,一萬人呀,不得了呀。

  劉志剛(劉景明兒子):當時農民羨慕你當工人,能去吃皇糧的地方,羨慕得不得了,而且還說有手藝,這是有手藝不得了。

  基恕忠(音)(七一八廠退休職工):工資雖然低,大家都差不多,不說一樣,都差不多,差不了幾塊錢。生孩子我們有醫院,那個醫院很便宜,傷風感冒那些,吃點藥不花錢,后來才有掛號費一說,生了孩子以后,送哺乳室,56天以后就送哺乳室,哺乳室到3歲2歲送到托兒所,托兒所完了以后上小學,哺乳室到托兒所就一點飯錢也沒有費用。

  劉志剛:我記得夏天去過吧,領工人那個防暑降溫,領那清涼飲料那票,用那票進去,打那個水,冰棍呀,照顧工人的那是。

  基恕忠:基本條件,只能說基本條件都給你創造好了,就房子稍微困難點,像我們廠還算好的,國防企業都給你蓋宿舍,公家。

  劉景明:這是我媽,這是我,這是我弟弟,這是弟妹,這是老伴,這是我們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都住在一起。你看外面那鍋用多少年了。

  女:兩口子加起來有多少錢呀?

  劉景明:一百多。

  女:養活這么多人。

  劉景明:嗯,很挺好,還存了很多東西,被子,被面,被里,買了好多東西,一個人四床被子,兩個褥子,另外再給八百塊錢結婚,你說我存了多少東西。

  女:我看現在像你們這些老人家里都愛放一張毛主席像。

  劉景明:對,好回憶呀,每天得看毛主席呀,吃飯就得想想,為什么吃上飯了。

  劉景明:為了一頓白面 我們開始斗爭

  解說:1944年家境困難的劉景明背井離鄉,跑到天津一家工廠當童工,那一年他14歲。

  劉景明:童工啊,都是學徒,什么都干了,什么搭鋪,倒夜壺,給人家生火,掃地,都干這個。然后人家都下了班以后,我們就偷著學,學點兒技術,棉花籽,椰子籽,高粱面都吃這個,拉不出屎來,拿手紙墊著往外拽。

  解說:1948年天津解放的前夜,劉景明所在的工廠成為天津市第一個鬧工潮的工廠,而領導者正是劉景明。此后有三十六個工廠加入這次鬧工潮。

  劉景明:為什么,就是為了吃飯,吃一頓白面,為了這一頓飯,我們就開始斗爭了。

  有主人味道了,過去跟電話一樣,人家怎么扒拉你你怎么轉呀,現在有人給做主啊,那時候工廠好幾十人,三十六個師兄弟,那時候選的我,我是年輕的,憑我的技術憑著我的真心,為共產黨的事業,在車間主任里頭我也數一數二。

  劉志剛:這種愛是刻骨銘心的,它是什么,讓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政治地位和人身人格的地位,整個一大塊提高,真是翻身做主人了。這種體會你沒受過窮,沒受過罪,沒受過壓迫的人是體會不了的。

  陳曉楠:1958年解放前沒上過一天學的劉景明被工廠選送到了工農干校學習文化知識,從備受屈辱的童工,到受人尊敬的工人老大哥,劉景明體會到的不僅僅是物質生活條件的大為改善,更是社會上普遍的尊重,這樣的待遇給劉景明的精神世界帶來極大地改變。

  王秀:這是我原來保存的,現在算我們的傳家寶,我結婚的時候有好多人也送的毛主席像,我正好1967年結婚,那時候正好時興送這個,那時候不是掛一個毛主席像,就是為人民服務。

  男:我的都分了,都給孫子了,留給下一代了。

  王秀:你看挺好的,這是毛主席年輕的時候,這是井岡山的。

  解說:收集毛澤東像章、語錄曾是劉景明這一代人共同的愛好。從1950年代起,毛澤東的思想宣傳開始逐步滲入個人生活,在劉景明和工友的記憶里學習《毛澤東選集》,是當時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

  劉景明:上面怎么布置咱們怎么做唄,上面就說這形勢還是好的,要緊跟毛主席。

  基恕忠:每天都有一個多小時要學習,下了班以后在那里學習,黨員就更那個了,我是1959年入黨的,黨員就更忙活了,群眾學習完了以后支部還要組織學習。

  劉景明:毛主席著作是我,我每天都得要看看的,學了以后就寫,我寫了很多東西,十幾本,十六七本,都是理想,自己想法,報紙怎么說的,我是怎么想的,寫這個。

  基恕忠:應該怎么做一個人,做一個好工人,你肩負什么責任,應該怎么做,都在這些方面學習了以后再武裝頭腦,黨說什么是什么,毛主席說什么是什么,也比較崇拜呀,這樣對人們思想覺悟提高確實有很大的作用。

  解說:毛澤東在困難時期的生活作風也影響著普通人。

  趙林森(七一八廠退休職工):毛主席都親自降工資,這么高級的領導人他自己說拿錢要求大家共同地克服這個困難,是不是,這就是一種力量。

  蔣滿泉(七一八廠退休職工):韶山高啊,湘水深,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一代偉人創偉業,神州大地紅旗紅,心連尋常工農兵,千秋功業誰評說,百姓心頭明如鏡,青松翠柏伴英靈,紀念堂前人潮涌。

  解說: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偶像,毛澤東影響著每一個人,凈化著他們的靈活,受此感召,年輕的建設者們踴躍無私地加入共和國工業建設的洪流,他們以澎湃的熱情回報新時代。

  劉景明:好家伙,可不得了,熱火朝天,沒有說你干這個,你干那個,不用,你就干這個,給你分配這個崗位你就干吧,什么叫下班呀。

  任友:為人民服務思想,為國家做貢獻這種思想比較重,沒有別的思想,就應當好好工作,來報答黨報答毛主席。

  王秀:這廠房沒變,廠房沒變,當代馬列主義的。

  劉景明:對,現在蓋這房子都費勁,用板子,把這個鏇下去,然后灌完了以后,再把板子揭了。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心情表態

  • 1
  • 2
  • 3
  • 长篇小说《黑与白》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到底誰“封建”?
  6.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6.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0. 到底誰“封建”?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红色旅游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