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與幾乎所有國家為敵”嗎?
――評資老太太在中國外交歷史方面的奇談怪論
資老太太最近弄了個《歲末雜感致友人》出來。
平心而論,資老太太應該屬于一個水平不低的人,在自由派中的有影響的人物中,她也屬于一個聰明人,同樣是發表言論影響民眾,她好像比較少用演繹論證,比較多使用歸納論證,起碼她前段時間的那篇說美國是打出來的文章也是歸納論證。我猜測原因是,她為了規避爭議,讓她的文章盡量產生影響。因為在原有的理論體系中他們找不到自己的理論依據,而西方的所謂“普世價值”理論則由于美國的倒行逆施充當了反面教員,讓中國的大多數人反感,只要一提到,人們就會本能地警惕和排斥。而歸納論證不同,論據都是以事實作為依據,雖然很難進行“完全歸納論證”,但是如果是能夠對盡可能多的對象進行考察的“不完全歸納論證”,仍然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進行歸納論證必須注意兩條,第一,考察的對象必須盡可能多,如果只是選擇一兩個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和主流的事例,就很容易被作為“以偏概全”的反面例子進行反駁;第二,所選擇的事例必須是大家了解、公認的客觀存在的事實,否則,只要你采用的事例中有被了解情況的人證偽的,你的整個論點就會砰然倒塌。
資老太太最近的《歲末雜感致友人》一文主要是論證所謂“改革形勢的倒退”的,對此,本人已經發表題為《資老太太在憂什么呢?》的文章與她商榷,因此,本文不再評論那個問題,而是主要就新中國的外交問題與她商榷。
她在《歲末雜感致友人》一文中提到新中國的外交問題時說了下面這么一段話:
至于對外關系,話題更為“敏感”。不宜多言。只是我記憶猶新,上個世紀曾經有一度我國與幾乎所有國家為敵,只以意識形態為基礎,剩下的“友邦”只有兩三個喂不飽本國人民、賴我國“無私援助”而維持“戰斗友誼”的小國。賴中美解凍以及隨之而來的30年開放改革之力,我國打開了融入國際社會、良性互動的大好局面。
請注意這段話中的幾個關鍵點:
一, 時間段:1949年—1979年。
二,我國“只以意識形態為基礎”。
三,“一度我國與幾乎所有國家為敵,……剩下的“友邦”只有兩三個喂不飽本國人民、賴我國“無私援助”而維持“戰斗友誼”的小國。”
很明顯,她的“我國”的概念的外延不包括1949年以前的國民政府領導的中國,因此應該以新中國成立作為起點;而中美建交是1979年1月1日,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所以,時間終點是1979年。
我國當時“只以意識形態為基礎”嗎?在外交問題上的確是這樣。
而這也恰恰是資老太太進行忽悠的時候高明的地方。
因為有一種歪曲歷史叫選擇性披露史料,某些人出于某種目的,會將歷史的某一個曾經真實存在的片段孤立地抽取出來,掩蓋這個事情發生的原因,割斷這個事情與當時的歷史條件的聯系,于是就很容易導出錯誤的結論,或者容易引導人們對歷史產生他們所需要的誤解。
我國當時在外交問題上的確是“只以意識形態為基礎”,但是并不是僅僅我國在外交問題上只以意識形態為基礎,兩大陣營中的很多國家都是這樣,而且“我國當時只以意識形態為基礎”是對美國“當時只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正常反應。
眾所周知,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在美國掀起了以“麥卡錫主義”為代表的反共、排外運動,涉及美國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領域的各個層面,其影響至今仍然可見。
二戰結束后的美國,戰爭的陰影還沒有消失,冷戰的恐怖氣氛又接踵而至。美國一方面在國際上與蘇聯對抗,另一方面在國內清除所謂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打擊進步勢力。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中的成員之一的中國,自然也屬于美國對抗的目標。
在“麥卡錫主義”最猖獗的時期,美國國務院、國防部、重要的國防工廠、美國之音、美國政府印刷局等要害部門都未能逃脫麥卡錫非美活動調查小組委員會的清查。同時,美國的左翼力量也受到空前的打擊。僅1953年一年,麥卡錫的委員會就舉行了大小600多次“調查”活動,還舉行了17次電視實況轉播的公開聽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麥卡錫的活動越來越激起公眾的反對。在歐洲,人們更是將麥卡錫直接比作希特勒。國務卿杜勒斯更是向總統艾森豪威爾表達了這樣的憂慮:“許多歐洲領導人似乎認為我們(美國)正在麥卡錫的領導下走向美國式的法西斯主義。”英國工黨領袖艾德禮甚至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在美國外交政策方面,究竟是艾森豪威爾的權力大,還是麥卡錫的權力大?
在這里,曾經因為拒絕與周總理握手而著名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稱當時的美國走向了“美國式的法西斯主義”。由于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瘋狂反蘇反共反華,連因為曾經同情共產黨的馬歇爾將軍也受到迫害的情況下,中國也只能被動地在外交上也“以意識形態為基礎”。對于這段歷史,資老太太應該了解吧?既然如此,你為什么只是談結果而掩蓋發生的原因呢?
再看看“一度我國與幾乎所有國家為敵,……剩下的“友邦”只有兩三個喂不飽本國人民、賴我國‘無私援助’而維持‘戰斗友誼’的小國。”這段話。
她的“與幾乎所有國家為敵”同后面的“剩下的‘友邦’只有兩三個……小國。”合起來給人的直接印象就是1979年以前與中國有外交關系的只是“兩三個……小國”。什么叫“友邦”?所謂“友邦”通常是對“盟國”的代稱,由于中國基本上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所以“友邦”只能作“有外交關系”理解。
那么歷史的實際情況是怎么樣呢?
建國初期,中國的外交奉行“一邊倒”政策,完全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那時候,建國第一年與17個國家建交(第一個國家是蘇聯)
1954年4月24日,周恩來總理率中國代表團出現在瑞士日內瓦國際機場,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登上國際舞臺。通過這次會議,世界看到了同美國的表述完全相反的新中國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國外交風格,看到了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處理國際問題當中新中國的分量。
萬隆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Asian-African Conference),召開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國際會議,也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事務的大型國際會議。中國總理周恩來率代表團參加。萬隆會議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活動。
在這段時間,周總理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且日后一直作為中國對外政策的基石,并且成為中國與很多國家保持和平友好關系的前提。
那時候中國的對外方面的口號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那時候曾經有一首名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歌曲非常流行。
當時中國對這段時期國際形勢的概括性表述是“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到50年代中期,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已經達到26個國家。
由于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中蘇交惡,原東歐的“華約”國家受蘇聯影響,與中國的關系疏遠,中國那時候對外的口號是“打倒帝修反”(即打倒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和各國反動派)這也許就是資老太太所說的“與幾乎所有國家為敵”吧?在國外,正鼓噪著一片反華叫囂。史稱“反華大合唱”。從表面上看,的確處在外交困難時期,毛主席1962年寫的詩詞《冬 云》中的名句“雪壓冬云白絮飛, 萬花紛謝一時稀。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就是對那段時間的外交局面的真實寫照。但是,即使是那樣,國家與國家的外交關系基本仍然上保持著。到1962年,我國也還與44個國家保持外交關系。即使到了文革最亂的期間,1966-1968三年中,仍然新增加6個建交國家,有外交關系的國家達到62個,根本不存在資老太太所說的“一度我國與幾乎所有國家為敵,……剩下的“友邦”只有兩三個喂不飽本國人民、賴我國‘無私援助’而維持‘戰斗友誼’的小國。”的情況。她在這里是玩弄了偷換概念的把戲,她文章中的“兩三個小國”應該是特指因為反對美帝而先后得到中國無私援助的朝鮮和越南和因為反修而得到中國支持的“歐洲社會主義明燈”阿爾巴尼亞吧。這幾個國家的確是得到中國特別多的支持和援助,但并不是中國當時只有這幾個邦交國,資老太太明顯是想運用這種模糊表達法忽悠不了解中國歷史的年輕人。
中國當時對外政策的兩個特點一是支持亞非拉,即支持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反帝反殖的斗爭,其中尤其是包括支持美國黑人的反對種族歧視的斗爭。二是打倒帝修反,即上面解釋過的打倒美帝、蘇修和各國反動派。這“各國反動派”也不是所有的國家,而是特指那些與美帝勾結殘酷壓迫本國人民又仇視中國的一些國家的反動政府,比如韓國的李承晚政權,柬埔寨的朗諾政權,南越的吳庭艷、阮文紹政權等等。由于當時我們國家還存在“輸出革命”的傳統,所以用現在某些人為美國“用導彈輸出民主”的行為辯護的說法就是,當時反對的只是這少數國家的政府,并不反對這些國家及其人民。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下,中國是對全世界的“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的。而在這里,資老太太玩了個雙重標準,她的志同道合者們配合國外敵對勢力破壞我們國家的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時候,他們說“人家反對的是政府不是人民”,而遇到同樣性質的問題時,中國支持部分國家的人民反對本國政府的壓迫和剝削的行動在她口中卻變成與這些國家為敵了,并且捏造事實說成是針對“幾乎所有國家”。
關于中國支持世界革命有1970年毛主席的“5.20聲明”作為依據,“5.20聲明”指毛主席1970年5月20日發表的題為《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聲明的簡稱。“5.20聲明”當時在全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如果像資老太太所說的當時中國只有兩三個小國“友邦”的話,那么一年后的中國重返聯合國就不會發生。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1976次會議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個國家提出的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立即把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提案。如果當時中國只有兩三個小國“友邦”的話,那么這76國的贊成票是天上掉下來的?
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次年即1972年,美國的尼克松政府主動通過基辛格秘密搭建渠道之后,尼克松訪華,打開了中美關系正?;T。
從那個時候起,中國的外交進入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到1979年1月1日中國和美國建交為止,前面已經有137個國家(本人根據網絡上外交部公布的材料統計)與中國建交,其中包括現“7國集團”中除了美國以外的6國,現“20國集團”中除了美國、韓國、印尼、沙特和南非以外的國家。之所以把這個曬出來,因為在資老太太心目中,再多的國家也不算“國際社會”,只有西方國家才算“國際社會”。所以即使按照她的這個沒有道理的標準衡量,中國在與美國建交之前,就早已融入國際社會。
從這段時間的全部歷程看,中國既沒有過“與幾乎所有國家為敵”的時候,即使是朝鮮戰爭以后,在美國主導的一些國家不得不參與的對中國的封鎖和孤立中,中國最起碼仍然有蘇聯和東歐的國家作為邦交國。也不存在過只剩下“兩三個友邦”的情況,即使是在“萬花紛謝一時稀”的60年代初期,起碼還與44個國家保持外交關系,甚至即使在文革期間,仍然新增加6個建交國。
在與美國建交之前的1974年,毛主席還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提出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反對霸權主義的斗爭,支持第二世界國家反對超級大國干涉和控制的斗爭的外交戰略思想。說明當時中國不僅僅與大多數亞非拉國家保持友好關系,而且與歐洲等西方國家也沒有明顯的對立。
在這里,滿嘴跑火車的資老太太真的是語不雷人死不休了。
資老太太作為一個有影響的學者,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居然不顧學術操守,捏造或者歪曲歷史事實,開這種國際玩笑,最起碼是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