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的毛澤東
何謂三線及三線建設
所謂三線地區,是包括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區的中西部地區。一線地區是指東部沿海和邊疆省區。處于二者之間的緩沖地帶則被稱作二線地區。
三線建設,是1964年在毛澤東同志和中共中央的決策下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中心的經濟建設戰略。國家共投入2052億元的資金和幾百萬人力,歷時15年之久,在三線地區和一二線地區腹地,建設起了以國防工業、基礎工業為主的近2000個大中型工廠、鐵路、水電站、科研院所等基礎設施。三線建設規模堪稱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建設戰略的空前壯舉。
其實,196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的胡錦濤和北京地質學院的溫家寶,就在三線建設口號的召喚下,奔赴祖國西部的甘肅。在劉家峽和酒泉工地分別度過了14年的風雨春秋,從普通技術員成長為省一級建設領導者后來又走向中央領導崗位。同樣有著領導三線建設經歷的,還有宋平、李嵐清、王兆國等。
三線建設是否必要 解密檔案終結口水戰
關于三線建設是否必要,長期以來存在肯定與否定的口水戰,其實看待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當年的國際斗爭背景到底如何。
1994年,塵封在美國檔案館中的一批機密檔案已滿30年,由于美國歷史學家的不懈努力,其中一部分終于被曝光解密,證實1964年美國確實制定了對中國進行突然襲擊的計劃,且不僅僅是設想而是變成了具體實施方案。
1963年4月,通過衛星U-2高空偵察機偵察,美國確認中國將在1964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十分驚恐。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擬定了打擊中國核計劃的方案。1963年9月,蔣經國到美國,商談使用空降兵部隊打擊中國核設施問題。
1964年9月16、17日,也就是美國最后討論對中國核基地進行襲擊的時候,周恩來主持了由軍委和國務院負責人組成的第九次中央專門委員會會議,研究是否按時爆炸原子彈。有人提出推遲到1970年在三線地區建設好第二個核基地以后再進行核爆炸,以免提前遭受襲擊;也有人認為早晚都有壓力,還是按計劃10月爆炸。
9月21日,周恩來給毛澤東寫去特急信,附上羅瑞卿起草的請示報告,提出三種方案:一、“今年爆炸”;二、“明年4、5月與空投航彈連續試炸”;三、“推遲爆炸”,到西南的第二批核試驗基地建好以后。
毛澤東和中央常委研究后指出:原子彈是嚇唬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嚇人的,就早響。批示“即辦”,按原計劃10月爆炸。最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于當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震驚了世界。
1969年三線建設的第二次高潮,也是在蘇聯的核打擊威脅之下掀起的。
1969年3月,中蘇邊防部隊在中國黑龍江省珍寶島發生了大規模武裝沖突。這時,蘇聯領導人企圖使用核武器打擊中國,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曾多次進行了研究。蘇國防部長格列奇科竭力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的核進攻計劃。還有一個意見,即有限地對中國實施“核外科手術”,主要是摧毀中國的核設施。
1978年叛逃美國的蘇聯人舍甫琴科回憶說:“在轟炸中國的問題上意見分歧使政治局陷入僵局。他們有幾個月不能就這個問題做出決定。”最后的決定是,“在邊境全線派駐大量裝備有核武器的部隊來顯示蘇聯的實力。”
三線建設的兩次高潮,都是面臨美國、蘇聯襲擊的危險之下進行的,并非有些人有意詆毀的瞎折騰。
歷史細節回顧
50年前的1964年,初夏的5月2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菊香書屋召集來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人,開了一個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毛澤東嚴肅地說: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后方是不行的。要準備上山,上山總還要有個地方。北京出了問題,只要有攀枝花(鋼鐵基地)就解決問題了。前一個時期,我們忽視利用原有的沿海工業基地,后來經過提醒,注意了。最近這幾年又忽視“屁股”和后方了。
1949年之前我國的工業布局,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城市,國防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中南地區。據1952年統計,我國沿海各省市的工業產值,占全國的70%,鋼鐵工業占到80%。這種不合理的工業布局,是舊中國半殖民地經濟造成的,新中國成立后必須改變。毛澤東1956年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又說:“新的工業大部分應當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戰備。”
從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就重視工業布局,加強了內地建設。新建了成渝、天蘭、蘭青、寶成、黔桂、包蘭、蘭新、石太等鐵路干線,改善了交通條件。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全國新建的156個重點工業建設項目,有三分之一建在三線地區。到1964年我國大規模開展三線建設的前夕,三線地區交通閉塞的狀況已經有了初步改變,工業有了一定的基礎,為三線建設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幅員遼闊的一些國家,都把國防經濟的重要目標盡量配置在國家戰略縱深地區。如:德國把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基本上分布在遠離邊境的中部地區;蘇聯從1941年開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把國防經濟從靠近前沿的西部地區向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搬遷;美國根據防空能力,以距離海岸300公里作為國防安全地帶,部署國防工業。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中央做出調整工業布局和加強戰略縱深即三線建設的決定后,工業的戰略布局就開始由沿海和邊疆向內地、由東向西逐步展開。
毛澤東在那次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所說的“屁股”,指的就是基礎工業。他的擔心,是針對第三個五年計劃(簡稱“三五”計劃)的部署。“三五”計劃本來中心任務是放在搞好農業和輕工業,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人民的“吃穿用”問題,因此被稱為“吃穿用”計劃。而對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的投資有所減少。毛澤東起初也是同意的,但是,國際形勢的嚴峻,使他越來越感到不安。
4月25日,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寫出一份報告,報送毛澤東。報告提出:中國工業過于集中,14個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約60%的主要民用機械工業,50%的化學工業和52%的國防工業。大城市人口多,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區,易遭空襲,主要鐵路樞紐、橋梁和港口碼頭,多在大城市及附近,一旦發生戰爭,交通可能陷入癱瘓。
毛澤東看完報告后說:我們不是帝國主義的參謀長,不曉得它什么時候要打仗。要下決心搞三線建設,一、二線也要搞點軍事工業,準備游擊戰爭要有根據地,有了這個東西就放心了。
8月2日夜里,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在北部灣與越南海軍魚雷艇發生激戰。8月12日,毛澤東急切地問:“國務院組織專案小組,已經成立,開始工作沒有?”
30日,鄧小平批示將李富春、薄一波、羅瑞卿研究后提出的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報告印發。報告建議:
1、一切新的建設項目,不在第一線,特別是十五個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設。
2、第一線,特別是十五個大城市的現有續建項目,除明年、后年即可完工投產見效的以外,其余一律要縮小規模,不再擴建,盡早收尾。
3、在第一線的現有老企業,特別是工業集中的城市的老企業,要把能搬的企業或車間、特別是有關軍工和機械工業,遷移一部分到三線。
4、在一線的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設計機構,應有計劃地遷移到三線、二線去。
5、今后,一切新建項目不論在哪一線建設,都應貫徹執行分散、靠山、隱蔽的方針,不得集中在某幾個城市或點。
1964年10月,國務院批準下達1965年國民經濟計劃,其指導思想是:爭取時間,大力建設戰略后方基地,防備外敵發動侵略戰爭。1965年11月,國務院批準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提出:加快三線建設特別是國防工業建設,是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核心;要全面考慮備戰、備荒、為人民三個因素,統籌安排,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把西南和西北部分省區建設成為初具規模的戰略大后方。這樣,四川省就是重點,繼而是貴州、陜西、鄂西、湘西、豫西。最早開工的建設項目有:攀枝花鋼鐵基地、成昆鐵路、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貴州六盤水地區的煤田基地以及江漢、南陽兩大油田等。
中央做出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后,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立即召開工作會議研究貫徹。1964年9月,由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趙爾陸帶隊,組織核、航空、航天、兵器、電子、船舶等國防工業部的領導同志,組成工作組,分別到四川、貴州、滇東北、陜西、甘南、寧夏、鄂西、湘西以及廣西西江上游等地區進行踏勘,初步擬定了國防工業三線建設布局方案,并向中央做出關于國防工業三線建設的布局、廠址選擇、工程設計和施工問題的三個報告,得到了中央的批準。
在建設全國三線戰略后方基地的同時,1964年10月,廣東省從戰備出發,也在省內規劃建設自己的后方基地,得到了毛澤東的充分肯定。他號召全國一、二線各省市也討論一下自己的三線問題,認為這個可以解決一個長遠的戰略性的大問題,現在不為,后悔無及。隨即,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組織編制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小三線建設規劃,并得到中央和國務院批準(西南、西北地區俗稱“大三線”,各省份自己靠近內地的腹地簡稱“小三線”)。按照這個規劃,在1965-1967三年時間內,國家投資21億元,建設202個地方軍工廠、168個配套工業項目、364個交通通訊建設項目,作為省、市、區的戰略后方基地。規劃建設的地方軍工廠,主要生產半自動步槍、槍彈、手榴彈、地雷、迫擊炮、迫擊炮彈、硝銨炸藥、火工品等,用來裝備地方部隊和民兵。按照人民戰爭的思想,一旦戰爭爆發,交通被切斷,也能做到省自為戰。
三線建設的成就
如果單從改變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布局看,三線建設有著重要的經濟效益。
首先,在西部地區建成了一大批工業交通基礎設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西部地區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鐵路、公路干線和支線,使三線地區的鐵路占全國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西部地區建成了一大批機械工業、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重點企業和基地。貴州六盤水煤炭還可以支援外省,初步改變了江南無煤炭調出省的狀況。
其次,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興工業城市,如攀枝花、六盤水、十堰、金昌過去都是山溝野嶺,現在成為世界著名的鋼城、煤都、汽車城、鎳都。幾十個古老的歷史縣鄉城鎮被注入了新鮮血液,成為現代化工業科技都市和交通樞紐,如四川的綿陽、德陽、自貢、樂山、瀘州、廣元,貴州的遵義、都勻、凱里、安順,云南的曲靖,陜西的寶雞、漢中、銅川,甘肅的天水,河南的平頂山、南陽,湖北的襄樊、宜昌,青海的格爾木等等。
可以說,如果沒有三線建設縮小了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那么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要實施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大戰略,將會遇到原材料、動力供應等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說,三線建設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物質條件。
經過了十幾年,三線建設完成的主要項目有:
四川、云南交界的攀枝花鋼鐵基地;成昆、湘黔、襄渝、南疆、青藏(西寧至格爾木段)、陽安、京原、焦枝、枝柳鐵路;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貴州六盤水煤炭鋼鐵基地和航空工業基地;重慶至萬縣長江沿岸的造船工業基地;陜西的航空工業、兵器工業基地;甘肅酒泉的導彈基地和鋼鐵基地;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車制造廠;湖北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秦嶺火力發電廠、烏江渡水電站;渭北煤炭基地;湖北江漢油田、陜甘寧地區長慶油田、河南油田;四川西昌航天發射基地;江西直升機基地;豫西鄂西湘西兵器工業基地;云南的船舶工業基地等等。
由于三線建設主要是國防工業,處于深山僻野的保密狀態,自然不為大多數人知曉。50年多年過去了,塵封的歷史也漸漸顯露,我們也明白了當初決策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建設者們的偉大犧牲,讓我們撥開迷霧,撇開謠諑,向他們致以深深的敬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