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何親自拍板建設“131”絕密工程?
夏飛
人民網—文史頻道 2011年12月15日08:22
本文原載于《世紀風采》
毛澤東在上世紀60年代做出了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就是搞三線建設。三線建設,使新中國有了一個安全的戰略后方,同時也形成了一定威懾力。建國60年來,我們國家能有幾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說是享受了三線建設的好處。三線建設,在世界軍事史和經濟史上也是前無古人的。
建國初期毛澤東第一次對蘇聯人說“不”
建國初期,毛澤東多次提到:我們在經濟建設問題上要學習蘇聯。他們那里有現成的經驗,這些經驗也是成功的。他們已經“建成了光明燦爛的社會主義社會”,我們為什么不學?
上世紀50年代,蘇聯也是誠心誠意地援助中國。但是,蘇聯人是按照他們搞建設的思路和習慣援助中國的。當時,在中國怎樣建設的問題上,中蘇兩國高層是共同協商,而協商的結果,往往是中國高層聽從蘇聯高層的意見。蘇聯高級經濟專家和政府首腦曾經提出:中國的經濟建設要想快速發展,必須集中在沿海和東北地區搞建設。因此,中國在制定“一五”計劃時,基本接受了蘇聯方面的意見?!耙晃濉庇媱澥且蕴K聯援建的156項工程為中心展開的,蘇聯方面打算按照原來的意見,把援建中國的項目集中在中國的東北和靠近沿海的一些大中城市。這樣做,工業建設的各方面配套條件較好,企業上馬快,見效明顯,又可與蘇聯的工業建設相聯系。但是這時毛澤東有了自己的考慮。他認為,如果把156項工程全部集中在東北和沿海大城市,對中國工業的均衡布局和國家建設的全面展開顯然是不利的。尤其是國防工業,都建在與正在打仗的朝鮮相鄰的東北地區和易受美蔣飛機襲擊的沿海大城市,更不妥當。就在馬上要確定“一五”計劃的前幾天,毛澤東把周恩來、李富春找到菊香書屋專門商量156項工程的安排問題。毛澤東說,在經濟建設問題上,我們要考慮中國的實際,不能完全按照蘇聯方面的意見辦。最后,他們確定了這樣一個原則:既要尊重蘇聯專家的意見,又要有自己的主張。
中國自己的主張是什么呢?這就是毛澤東提出的156個建設項目不能全部放在沿海和東北地區,要安排近一半到西部去。根據毛澤東的這一意見,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與蘇聯方面進行了反復協商。在中蘇雙方協商的基礎上,最后決定:106項民用工業企業的21項,要建在西部地區,44項國防工業企業中的21項,要擺在西部。這一決策的實施使過去幾乎沒有工業的西部地區建起了一批輕、重工業。其中,鋼鐵、電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屬、兵器、航空、建材、電子電氣等企業初具規模,并且初步形成了相互銜接的關系。
到了1956年,蘇聯經濟建設中的弊端已經顯現出來,此時毛澤東更感到,對蘇聯的經驗絕不能照搬。他認為,蘇聯人走的彎路,我們不能再走?;谶@一考慮,他對我國經濟建設布局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思索。他看到,我國西部地區雖然已有了一些工業企業,但總體上看,西部地區工業化的底子還很薄,與東部地區相比,差距很大。他說:“我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70%在沿海,只有30%在內地。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在毛澤東的決策下,我國重新調整了經濟建設布局,在新的經濟建設布局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被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當時毛澤東特別注意把國防科技工業擺在西部地區?!耙晃濉焙汀岸濉逼陂g,我國的飛機、坦克、火炮、艦艇等重型武器生產基地都部署在西部地區。西安、重慶、成都、太原、蘭州等西部大城市也很快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
在那個時候,蘇聯經驗幾乎是神圣的,各社會主義國家大都照搬蘇聯經驗,而毛澤東卻敢于對蘇聯人說了“不”。因為他是從中國國家根本利益出發,并且是立足于中國的,他思慮的是國家經濟長遠、全面地發展。
在核威脅下,毛澤東形成了一個中國未來作戰新思路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面臨著嚴峻的周邊局勢。1960年中蘇兩國的關系急劇惡化,蘇聯在中國北部邊境陳兵百萬,對我虎視眈眈;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咄咄逼人,妄圖反攻大陸;中印邊境發生爭端以至中方被迫自衛還擊;美國在臺灣海峽進行了核戰爭演習,瘋狂擴大侵越戰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毛澤東并不害怕,他說:“原子彈是紙老虎”,并不可怕。同時,毛澤東也認真加以對待。為此,毛澤東做出了兩個選擇:第一個是中國也要搞一點原子彈。他說,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但是,毛澤東并不把搞原子彈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他在 1961年9月24日同蒙哥馬利談話時說:我們也準備搞一點原子彈,“哪年搞出來,我不知道。美國有那么多,是十個指頭。我們即使搞出來,也是一個指頭。這是嚇人的東西,費錢多,沒有用。”中國要用很少一點錢搞試驗。毛澤東認為,重點應該放在扎扎實實搞三線建設上,因此,他的第二個選擇,就是搞三線建設,而搞原子彈也是合并到三線建設這一大框架之中的,是在三線搞原子彈。所以,三線建設處于毛澤東戰略決策的核心地位。
毛澤東是著重從戰爭、特別是打核戰爭的角度來考慮三線建設布局的。他看到:我國東北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基地,全部在蘇聯可攜帶核彈頭的中短程導彈和戰略轟炸機的打擊范圍之內,沿海工業城市也處在美蔣航空兵力打擊范圍之內。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也在蘇美核武器威脅之下。一旦戰爭爆發,即使敵方不使用核武器,我國大部分工業基礎也將毀于一旦,而如果敵方使用核武器,后果會更加嚴重。而西部地區則處于蘇聯和美蔣軍事火力打擊之外,當時,無論是蘇聯還是美蔣的武器裝備,都還打不到西部地區,特別是打不到西南地區。
毛澤東的這個考慮,正好與軍委總參謀部的考慮不謀而合。1964年4月,軍委總參謀部向中央提交了一份關于我國經濟布局不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的報告。報告詳細列舉了全國工業過于集中、大城市人口過多、交通樞紐和港口碼頭過于集中在大中城市及附近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是關系到全軍、全民和直接影響衛國戰爭進程的一些重大問題。因此,建議由國務院組織一個專案小組,根據國家經濟的可能情況,研究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積極措施,以防備敵人的突襲。于是,毛澤東毅然決定,中止原來“抓吃穿用”的“三五”計劃設想,從1964年起轉而加緊進行戰備工作。他把他原來的發展西部的思路進一步強化,形成了把我國工業建設的布局全面鋪開,造成沿海的一線、中部的二線、西部和西北部的三線并存,而把三線作為建設重點的新思路。從1964年5月起,他多次就三線建設問題發表談話。他說,只要帝國主義存在就有戰爭的危險,要準備帝國主義可能發動戰爭。在世界上存在原子彈時期,中國沒有后方不行?,F在沿海地區搞這么大,不搬家不行,搬家是大搬家,不僅工業交通部門要搬家,大學、科學院、設計院都要搬??傊?,一線要搬家,三線、二線要加強。
1964年6月6日,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搞“三線建設”的主張,并且表示:“我們不是帝國主義的參謀長,不曉得它什么時候要打仗。要搞三線工業基地的建設,一二線也要搞點軍事工業。各省都要有軍事工業,要自己造步槍、沖鋒槍、輕重機槍、迫擊炮、子彈、炸藥。有了這些東西,就放心了。”
毛澤東的講話激起了與會者的強烈共鳴。大家一致認為,應在加強農業生產、解決人民吃穿用的同時,迅速展開三線建設,加強戰備。從此,全國戰備的氣氛日趨濃厚,“三線建設”全面啟動。
三線建設需要大量投資。為了保證三線建設的投資,毛澤東指示,今后新建項目大多要擺在西部地區,現在就要搞勘探設計,不要耽誤時間。對沿海地區所有要求增加投資的部門,都不要批,以便把錢大部用到三線建設上去。
毛澤東依據他對于三線建設的總構想,確定了三線建設的方針,這就是:三線建設要“大分散、小集中”,要“依山傍水扎大營”,要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條件確定建設項目,要使三線建設的企業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遠離大中城市,分散布點,做到即使在打核戰爭的情況下,也打不爛、炸不垮,能繼續堅持生產和科研,支援前線。
1964年,是我國搞原子彈最關鍵的一年。圍繞這一重點軍事工程,毛澤東在過去已經調派了很多軍隊和科技骨干到西部地區的基礎上,又調派了大批軍隊和科技精英奔赴三線,加強核研制基地建設。核研制基地在三線地區的建成,為三線建設描上了最濃重的一筆。
毛澤東還親自選將搞三線建設。他在做出搞三線建設的決策之后,曾選派聶榮臻及不少將軍去三線搞建設,一批國內最優秀的科學家如錢三強、鄧稼先等也被選派到三線地區搞建設。他曾選派彭德懷到三線去領導建設工作。此外,在毛澤東的親自指導下,在中央,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主要負責人主持三線建設的日常工作。在地方,先后成立了西南、西北、中南三個三線建設委員會,主任均由該地方中央局第一書記擔任。
從1965年起,我國開始把沿海一些工業企業向西部和西北地區搬遷,當年新建項目則大多集中投放在西部地區。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快在西部和西北部地區建立起一個敵人戰略核武器打不到的,能為國防和農業服務的,實行工農結合的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基地,進而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后方工業體系。
三線建設在短時間內就取得了成效。到1965年4月,中國的戰略資源大多已經向西部和西南地區轉移完畢。此時的中國,已經不怕打大規模戰爭了。1965年4月,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請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向美國總統約翰遜傳話說:“如果美國把戰爭強加給中國,中國將奮起抵抗,戰斗到底。不管來多少人,用什么武器,包括核子武器在內,可以肯定地說,它進得來,出不去,必將被消滅在中國。”
面對蘇聯威脅,毛澤東提出小三線建設
中央決定搞三線建設不久,就發生了“文化大革命”……三線建設中除少數項目仍堅持施工外,大多數項目處在了停工和半停工狀態。1969年,中蘇關系惡化后,三線建設又掀起了第二個建設高潮。為了……保證三線建設順利進行,毛澤東決定對一些重點三線建設基地和工程實行軍管,甚至直接派軍隊去施工。同時,考慮到戰爭的威脅已經臨近,為了搶時間,他要求三線建設的速度也要加快。中央根據毛澤東的這個指示,提出了三線建設要與帝、修、反搶時間、爭速度的口號。
面對來自蘇聯的軍事威脅,毛澤東又提出了一個“小三線”建設的思路。這個思路就是:各省特別是進行三線建設的各省,再建設成本省自成體系的“三線”,這樣,既可以使“大三線”與“小三線”兩個體系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大系統,也可以將三線建設深入到中小城市、縣城乃至鄉村,使我國形成支持長期戰爭的工業基礎。毛澤東此時的三線建設思路,幾乎完全集中到準備打仗、準備打長期的戰爭上來。
毛澤東親自決定建設“131”絕密工程
毛澤東考慮到,一旦發生核戰爭,我國要有一個隱蔽的堅固的能防核彈的又能對全國軍事行動進行有效指揮的指揮部。這個指揮部建在哪里合適?毛澤東決定建在華中地區腹部。毛澤東派人到華中地區反復考察后,決定建在湖北省咸寧市的高橋鎮。因為選定的日子是1969年1月31日,這個工程的代號就被確定為“131”。
高橋鎮地處群山之中,周圍林木蔥蘢,位置十分隱蔽。建設的工程不大,主要是毛澤東、林彪的住所和警衛部隊的宿舍。工程分為三層,地上一層,往下有兩層。中層主要是作戰參謀人員居住的地方。地道兩旁有100多套房間。在主洞口,設有厚重的鉛門。地下工程還安裝有發電機組,大型風力通訊設備。65號居室,是專為毛澤東建造的,由書房和作戰指揮部兩部分構成。指揮部的房間十分寬大,可以掛巨幅軍事地圖。一旦爆發核戰爭,毛澤東就在這里指揮全國軍民對敵作戰。
“131”工程在當時的總投資是1億3千萬元。這個數目在當時是不小的。但是,如果當時不搞這個工程,中國就沒有對核戰爭的防范力,因此也就沒有對敵對國的威懾力,中國就存在被毀于核戰爭的危險。
在1964年至1980年長達16年、橫貫三個五年計劃的三線建設中,國家在主要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地區投入了2052.68億元巨資。幾百萬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上萬人次民工的建設者,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他們露宿風餐,肩扛人挑,用十幾年的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星羅棋布的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其中一部分后來被稱為西部脊柱,如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鋼鐵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衛星發射中心,葛洲壩、劉家峽等水電站,六盤水、渭北煤炭基地,長城、水城等大型鋼廠,成昆、襄渝、川黔、陽安、青藏(西格段)等10條鐵路干線,貴州、漢中航空基地,川西核工業基地,長江中上游造船基地,四川、江漢、長慶、中原等油氣田,重慶、豫西、鄂西、湘西常規兵器工業基地,湖北中國第二汽車廠、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鍋爐廠等制造基地,中國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科研機構。這形成了中國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業基地,初步改變了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布局,帶動了中國內地和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三線建設,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空前的建設戰略。它凝聚了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當時復雜國際國內形勢下的戰略思考和籌劃。
(責任編輯:朱曉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e03o.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