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苦竹:清朝甲午戰爭敗因考(一)

苦竹 · 2014-08-30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歷史告訴我們,國恥多逢腐敗時……

  【中日甲午戰爭】時逢120周年。

  甲午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自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始,至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畏懼并順從日本的暴虐與脅迫)簽訂《馬關條約》結束。甲午戰爭大致可分為海陸兩個戰線及三個進程時段。第一階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陸、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第二階段: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戰爭在我國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第三階段: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戰爭在我國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戰爭以清軍慘敗告終。

  【中日甲午戰爭】的起因、過程、結局,令人:怒、驚、悲、恨!

  【中日甲午戰爭】及其《馬關條約》是日本軍國主義猖狂侵略、屠殺、劫掠中華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是滿清政府腐敗昏庸、妥協投降、賣國茍安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中華民族蒙受的巨大災難和恥辱;是炎黃子孫心靈深處永遠的恥、痛、恨。

  歷史發展過程常有相似之處。在美帝的扶持下,在經年累月的持續挑釁試探得逞之后,如今日本政府悍然侵占我國領土、領水、領空;或明或暗的否認日本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的滔天大罪;大搖大擺的參靖;大張旗鼓的擴軍備戰;大大咧咧的劍指中國……

  前車之鑒、足以為訓。清王朝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現今大多數媒體塵封著一些有識之士的真知灼見,張揚著片面、淺薄乃至荒謬的論點,歪曲著歷史的本來面目。

  現今的不少“史料”以偏概全的扭曲歷史事實,故意規避在當時中日兩國總體經濟力、軍力對比是中方優勢的基本事實;故意規避在甲午戰爭的絕大部分戰役中,清軍具有本土和領水內作戰優勢的基本事實;故意規避慈禧、李鴻章一貫崇洋媚外、妥協投降的基本事實。

  現今的不少“史論”云山霧罩的歪曲歷史是非,成心夸大或拘于敗因中的細枝末節以掩飾滿清政府賣國主義路線和腐敗政治是根本敗因。要么歪說“閉關鎖國是招致列強侵華之因”;要么狹說“經濟落后、軍械簡陋是清朝挨打之因”;要么瞎說“太平天國、捻軍作亂致使清朝弱于日本”……

  在完整、嚴謹、權威的史料基礎上,真實、準確、深入的分析甲午之敗的原因,既不困難又很有意義。

  一、甲午戰前的歷史背景

  1、日本的既定國策

  19世紀中后期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產業革命出現高潮。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資源匱乏、市場狹小,急需占有資源、充實資本、輸出商品。加之國內各種社會矛盾的尖銳,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于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求出路。因此日本政府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臺灣;第二步是吞并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纮一宇”。

  為此日本上下統一思想,厲兵秣馬、真抓實干,緊鑼密鼓的進行全方位的戰爭準備。

  2、清廷的昏昏噩噩

  當時的中國處于清朝晚期,沉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列強肆意欺辱中華民族,殘酷壓榨中國人民。清廷既腐敗昏庸,又崇洋媚外。官場中派系繁雜、爾虞我詐。官員貪污腐化成風,政事衰敗。中國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中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圖自強”的“洋務運動”。滿清政府幻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中,在繼續維持清廷腐朽、賣國反動政治路線的前提下,通過購買的方式采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及先進設備,以“富國強軍”,力圖振興晚清地主階級搖搖欲墜的腐朽統治。因此其技術和設備特別是軍事技術、軍事裝備向歐美看齊。

  1875至1894年清廷從英、德等國購買先進艦、艇52艘。其中包括當時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噸鐵甲戰列艦2艘。清海軍在擁有“南洋艦隊、福建水師、廣東水師”的基礎上,于1888年又建立了“北洋水師”。清海軍時為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1891年英國【武備報】評選清海軍裝備實力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而日本海軍被【武備報】排名為世界第十六名。為此清廷得意洋洋、自大輕敵。

  實則,清朝國防軍事外強中干。思想麻痹、訓練懈怠、軍備廢弛、軍紀松懈、互不協同、軍費嚴重不足。很多將領腐化墮落、貪生怕死。很多官兵吸食鴉片,戰斗力低下。

  3、列強的貪婪野心

  國際上時逢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法國企圖利用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在華利益;俄國想要渾水摸魚、隨機應變,趁機擴張在華利益。因此列強默許、縱容日本侵華。這些國際條件就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因素。

  4、日本在甲午戰前的對華侵略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計劃完備、程序明晰、準備充分的。

  (1)日本吞并琉球、進攻臺灣

  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附屬國【琉球】,并準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臺灣。日本天皇下詔,單方聲稱琉球為日本藩屬。

  繼而,日本利用1874年發生的琉球人被臺灣高山族殺死的“牡丹社事件”, 借口保護“琉球屬邦”,大舉進攻臺灣島。但當時日本和中國實力懸殊,加上水土不服,日軍失利。在美、英等國的“調停”下,日本向中國勒索白銀50萬兩,才從臺灣撤軍。

  由于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

  (2)日本侵略朝鮮

  日本又開始侵略中國的另一個屬國朝鮮。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特權。該條約第一條即宣稱“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公然把朝鮮的宗主國中國排斥在外。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中日兩國同時出兵朝鮮,清軍雖然在這次事件中壓制住了日軍,但日本還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

  1884年,日本支持朝鮮【開化黨】發動“甲申政變”,企圖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清軍擊敗了日軍,鎮壓了這次政變。但日本人還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訂立了《天津會議專條》,規定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兩國出兵朝鮮須互相通知。這就為后來的甲午戰爭埋下伏筆。

  5、狼王與豬帝

  (1)1890年后,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日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軍備造艦費用。日本舉國上下以趕超中國為奮斗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一些技術指標超過了清北洋海軍。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搜集和滲透。

  (2)而此期間的清朝雖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后,就再沒有增添艦只。到甲午戰爭前,清朝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余萬人。但編制落后,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斗力低下。1890年以后,軍費奇缺,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所用彈藥都停止購買了。

  清朝統治者慈禧太后1894年(陰歷十月初十)逢六十壽誕。早在1892年,光緒帝即頒諭,提前近兩年為慈禧的六旬生日作準備:“甲午年,欣逢(慈禧太后)花甲昌期,壽宇宏開,朕當率天下臣民臚歡祝嘏。所有應備儀文典禮,必應專派大臣敬謹辦理,以昭慎重。”并計劃撥銀3000萬兩,為其“祝壽、建園,頤養天年”。

  “慈禧祝壽”實際究竟花了多少銀兩?《藏園群書題記》載“用銀至七百萬兩”。一些學者認為《題記》對耗銀歸納不全,至少應在一千萬兩。還有說二年三千萬兩已用盡的。

  志在“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侵略擴張的日本明治天皇,與甘愿“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慈禧太后相比,狼、豬對照何其鮮明。

  二、戰前中日兩國戰爭實力對比

  1、基本國情對比

  (1)

  人口 年國民生產總值(折白銀.兩) 年政府財政收入 (折白銀.兩)

  中國:約4.1億 約17.05億 約8867萬兩

  日本:約0.4億 約 2.94億 約5780萬兩

  (2)甲午戰前,中國的綜合經濟能力比日本要高出許多。

  當時日本共有工業資本7000萬日元,銀行資本9000萬日元,年進口額1.7億日元,年出口額9000萬日元,年財政收入近8000萬日元,(注:貨幣單位是日元不是白銀)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其它都低于中國。

  日本除了鐵路、航運、紡織業遠比中國發達外,重工業還很薄弱。鋼鐵、銅、煤、煤油、機器制造的產量都比中國低得多。經過30多年的洋務運動,特別是在鋼鐵、造船、機器制造、軍工的生產能力上,中國都遠超日本。

  2、軍事力量對比

  (1)兩國基本軍事力量列表

  陸軍 大口徑野炮 海軍戰艦 魚雷艇 總噸位 海軍 戰時兵源

  (人數 ) (門) (艘) (艘) (人數) 動員能力

  中國 (至少)80萬 至少1000門 78艘 30艘 83900噸 1.5萬 800萬

  日本 22萬 至多300門 32艘 24艘 72000噸 2萬 80萬

  (2)百余萬陸軍 千余門大炮

  清朝陸軍:

  甲午戰前,清朝陸軍百余萬人,且是近代化的先進槍炮裝備。大炮至少在1000門以上。槍炮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優于日軍。

  甲午戰前,日本陸軍22萬人。裝備的主要是國產的青銅炮和村田式單發槍(只有少量部隊裝備了村田式連發槍),其全軍擁有的野炮不過300門。日軍的槍炮性能遠不如清軍的西式單、連發槍和后膛鋼炮。

  1891年英國《武備報》評選清朝海軍實力為世界第八,日本是第十六名。美國認定清朝陸軍穩居世界前三,而清朝大臣們也洋洋得意,曾在奏報中自豪的寫到:“大清快槍快炮之多,甲乎天下!”單從人數和裝備上看:清朝陸軍無疑在世界前三名之列;而日本陸軍則實力單薄、默默無聞。

  甲午戰爭爆發前,有人認為中國海軍可能弱于日本。但在中日陸軍實力對比上,國內外則幾乎是眾口一詞,都認定由于實力懸殊,中國陸軍戰勝日本不會太費力。

  清朝在鴉片戰爭中并在與西方軍隊、“洋槍隊”共同剿滅太平軍的過程中,開始認識到“洋槍洋炮”的殺傷力。遂在清軍中組建洋槍隊、洋炮隊。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清軍陸續淘汰了老式軍械,均裝備了從歐洲進口或中國軍工企業仿制西方的近代槍炮。19世紀70年代以后,清軍引進了西方更為先進的后膛槍炮及生產技術,又一次更新著陸軍裝備。

  甲午戰爭前清軍有7支武裝力量:八旗、綠營、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

  八旗兵:八旗制度是滿清軍事、經濟、行政的綜合制度。作為軍事制度,八旗中每個16至60歲的男子戰時隨時準備披掛上陣。所以八旗兵世代軍籍,實行世兵制。理論上是清朝的中堅戰力、軍力核心。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旗兵駐京城四周,保衛皇宮和京師。駐防八旗分駐各省要沖地點。全國八旗兵力約為25萬人(其中駐防北京和直隸148200人;駐防東三省45117人;余駐他省)。

  綠營兵:綠營兵是清廷招募漢人而成的地方軍。開始實行招募制,后來轉向世兵制。綠營除少數配合駐防八旗拱衛京師以外,絕大部分都駐扎在各地,維護地方安全。(但東3省不設綠營)。綠營分陸營和水師兩個軍種,陸營設有馬兵、步兵、守兵3個兵種。綠營編制人數60萬人左右,實際兵力一般至少保持在50萬人。

  清廷以八旗和綠營軍隊為經制(有國家正式編制)的常備軍。

  湘軍與淮軍:湘軍起于團練、鄉勇,是咸豐朝由曾國藩創建的地主武裝,后來成為清朝正規軍。除陸師外又在咸豐四年建立了水師,船240多艘,水勇5000人。湘軍在攻打南京時總兵力已達到12萬人。后曾國藩主動裁軍,但水、陸師至少共保留2萬人左右。湘軍實行募兵制。

  淮軍是李鴻章奉清廷之命、為鎮壓太平天國,而于同治元年初,在安慶組建的地主武裝。同治四年發展到6至7萬人。

  鄉勇本來是正規軍的輔助力量,有事征調,無事遣散,但湘軍、淮軍在咸同間是清朝用來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武裝,戰斗力強于八旗和綠營,清廷視其為正規軍。

  防軍與練軍:在鎮壓了太平天國之后,曾國藩從湘軍分兵2.5萬人,防守南京和安徽,清廷稱其為防軍。

  同治五年到光緒九年,各省督撫從綠營中挑選一部分人照勇營辦法不用刀矛弓箭,換用洋槍洋炮訓練制兵,稱練軍。防軍和練軍成為清朝的正規軍。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各種勇營部隊,以及模仿勇營制度挑選綠營精銳改編訓練成的練軍,總數為459367人。

  清海軍:(后敘)。

  甲午戰爭前,清陸軍的規模非常龐大,達到100余萬人,裝備較好。但在這百萬軍中,只有勇營、練軍才是真正的戰斗骨干。戰前,據日本參謀本部估計,在約為100多萬人的中國陸軍總兵力中,唯有勇、練才具有一定的戰斗力。

  戰前比照日本陸軍,清朝陸軍的炮兵具有數十倍以上的優勢。當時清陸軍裝備大炮的數量究竟是多少,我沒有查到明晰、權威的史料。但,清軍僅在甲午戰區內就有超過千余門的要塞重炮和野戰大炮。

  清朝軍隊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先進的德國克虜伯鋼炮,其中包括部分時為世界最先進的德國克虜伯管退式快炮。既有固定式的要塞重炮。更有大量的野戰炮。清朝除了大量外購先進大炮外,當時清朝軍工企業既能仿造部分先進型號的外國火炮(如格魯森式線膛后裝架退鋼炮等),又完全可以批量自產質量較好的中國近代火炮。

  日本陸軍使用的火炮最初主要是較小口徑的老式德國克虜伯炮。1881年大阪兵工廠仿造意大利等國2種青銅架退式火炮成功。其中包括70毫米野炮,最大射程5000米;70毫米山炮,最大射程3000米;不久又制成90毫米的臼炮。1887年后,陸續裝備全軍部隊,日陸軍野炮總量不過300門。這些老式青銅炮性能當然不及清朝陸軍新式鋼炮。

  甲午戰爭中,清軍僅在甲午戰區內丟棄的近代化大炮就有千余門。

  大連有海岸炮臺5座,陸上炮臺1座;緊靠它的旅順有海岸炮臺13座,陸上炮臺17座,守軍共2萬人。擁有重、大炮120門以上,其中包括許多240毫米的克虜伯遠程巨炮,炮彈則有240萬發以上。然而李鴻章安插的親信守將紛紛丟棄炮臺,不戰而逃。堅持在炮臺的愛國官兵,終因無人指揮而敗北。眾多巨炮和巨量彈藥幾乎不戰而落入日軍之手。

  煙臺、威海??诟髋谂_裝備了數量眾多的先進火炮。

  煙臺有各種口徑的大炮27門,均是后膛鋼炮,其中22門是快炮。

  威海衛由于是水師提督衙門的駐地,各炮臺配備的火炮不僅數量多,質量也均屬上乘。據統計,該地25座炮臺,共配備進口的各種口徑的平射炮、地陷炮、行營炮、曲射炮達167門,且炮彈充足。其中280毫米巨炮至少有10多門。在威海衛炮臺,李鴻章安插的親信守將同樣紛紛丟棄炮臺不戰而逃。日軍用清軍留下的炮、彈,猛轟北洋水師,當即擊沉數艦,最終封鎖了了北洋水師。

  日軍24000余人冒嚴寒在榮成涉水登陸,普遍凍傷,手腳嚴重凍傷的很普遍。且糧彈不濟,然而在延續數日的登陸期間,山東半島駐軍有2萬多人,卻沒有主動攻擊日軍。威海衛炮臺守將紛紛丟棄炮臺不戰而逃。

  當時貧困的日本根本無力購買有效擊毀中國炮臺和北洋水師的貴重巨炮,裝備先進巨炮的清軍反而挨打被殲,這正是對“靠錢購買近代化“的絕妙諷刺。

  甲午戰爭中,清軍不僅戰場上望風披靡、連連潰敗,而且還表現在每一次“潰退”均“棄軍而走,器械盡失”。這不僅削弱自己的裝備實力,而且反過來大大加強了日軍的裝備實力。

  據有關資料記載:平壤戰役,清軍丟棄大炮48門,步槍1萬余枝;鴨綠江防之戰,丟失大炮78門,槍4400枝;大連灣、旅順口失陷,日軍繳獲大炮270多門,槍600枝。以上數處清軍遺棄的炮彈達數百萬發,子彈達4000萬發以上。

  另據日方統計:日軍在牙山、平壤、九連城、鳳凰城、金州、大連灣、旅順口等地,一共繳獲大炮607門、槍7394枝、炮彈267.17余萬發、子彈7745.8萬發。其后,在牛莊、營口、威海衛、澎湖等地清軍遺棄的火炮亦達數百門;槍枝、彈藥更是不計其數。而在甲午戰爭全過程中,日軍僅僅消耗子彈124.18萬發,炮彈34090發。

  可見甲午戰爭中清軍僅在戰區內丟棄的大炮就在千余門左右。李鴻章曾哀嘆,淮軍部隊遺棄大炮,“令我寒心,再發再棄,當如之何!”

  日軍將繳獲的清軍武器特別是大炮投入戰斗,大大加強了軍力。

  如旅順口之戰,日軍以所得“衛汝貴部”快炮,登山俯擊清軍炮臺;威海衛之戰,日軍攻占沿岸炮臺之后,即掉轉炮口轟擊港內的北洋艦隊;田莊臺之戰,“是役,我海蓋間歷戰所失行營野炮無慮百余尊,盡為倭人攻具,列遼河南岸,數倍我炮。”在日軍猛烈炮火的轟擊下,清軍勢不能支,乃“大潰西奔”。

  戰前,清軍的槍械比日軍先進。

  1894年7月,編修曾廣鈞曾上一呈文,文中部分地匯總了戰前清軍制造、購買先進槍械的情況。

  曾氏稱:“中國后膛槍炮之多,甲乎天下。各局制造購辦不可悉舉”。他把中國陸軍使用的槍枝分為甲乙丙三等:甲等有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快利,和外購的毛瑟、梯尼、哈乞開斯、黎意(可五子連環發射)】等五種。并稱毛瑟和馬梯尼“江南軍裝局存儲極多,彈子亦復不少。有由淞滬陸軍八營遣撤后繳出者,有尚未開箱者。”乙等槍有【英國馬梯尼、十三音云者士得】,“此二種中國購置亦復不少”。丙等為美國林明敦,“系美國舊式,乃上海制造局同治十二年(1873年)起造,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止,所造至百余萬桿,除已發各營外,實存六十余萬桿。”而且上述槍支“已購之彈子尚屬山積”。

  在70—80年代,包括內地省份如江西、貴州、云南的清軍,都基本上裝備了近代槍炮。70年代以后,西方先進的后膛槍炮開始輸入我國,英國的馬梯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開司、德國的老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槍種,均進入清軍部隊。導致清軍裝備的又一次更新。到甲午戰爭前夕,部分清軍部隊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后膛連發槍。清軍是亞洲第一個裝備了七連發槍和十三連發槍的國家。主要槍種有奧地利的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槍等。如趙懷業部即“皆系一色快槍”。在平壤戰役中,日方曾記載清軍使用了七連發槍和十三連發槍。

  日軍的槍支性能遠落后于清軍。直至1904年日陸軍使用的主要還是國產的村田式單發槍,(只有少量部隊裝備了村田式連發槍)。

  (3)清海軍裝備實力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

  清朝海軍:

  戰前,清海軍由“北洋艦隊、南洋艦隊、福建水師、廣東水師”4支力量組成。共擁有戰員1.5萬人以上,大小軍艦78艘,魚雷艇30艘,總噸位83900噸。

  北洋海軍有軍艦22艘;魚雷艇15艘;總噸位41200噸;戰員6500人。同時還有練習艦、輔助艦艇、后勤艇數十艘。是清海軍的主力。其軍艦絕大多數都是從德、英訂購的先進戰艦。

  南洋艦隊是清朝在1875年洋務運動中建立的一支近代海軍艦隊。至1884年中法戰爭前已頗具規模,有巡洋艦、炮艦等17艘,總噸位約2萬噸。南洋艦隊艦艇多為上海江南制造局和福建船政局制造。

  福建水師在1884年的中法馬尾海戰中,11艘軍艦被法國艦隊擊沉了9艘。戰后自己建造了兩艘軍艦補充軍力。在甲午戰爭中,福建水師在缺乏艦艇及經費的窘境中仍有戰艦“福靖”和“琛航”可編入艦隊戰斗序列。還有一批艦只可作為偵察、運輸等輔助艦船使用。

  廣東水師共有艦艇37艘,總噸位1.1萬噸。

  戰前,清海軍擁有魚雷艇30艘,其中27艘由德國制造,1艘由英國制造,2艘中國自造。

  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噸;戰員2萬人左右。編制為“本隊;第一、二、三游擊隊;魚雷艇隊;港務”等戰斗序列。日海軍的魚雷艇中有10艘是日本國自造的。

  比較中日兩國海軍的裝備實力:從數量上看中方占明顯優勢。從質量上看,日方主力戰艦的艦伶稍短于中方、航速稍快于中方、中口徑炮火速射能力強且數量多于中方;中方主力戰艦的大口徑火炮多于日方、裝甲防護性能優于日方。雙方的主要戰艦作戰性能差別不是嚴重的“代差”。總的看清海軍的裝備實力不是劣勢。

  1891年英國【武備報】評選清朝海軍裝備實力為世界第8,日本為世界第16名。

  1875至1894年清朝從英國,德國等國購買先進艦、艇52艘。其中包括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噸鐵甲戰列艦2艘;又,裝甲巡洋艦4艘,防護巡洋艦1艘,快速巡洋艦4艘;炮艦13艘;魚雷艇28艘。

  截止戰前的1894年,清海軍已達78艘軍艦、30艘魚雷艇、600多門艦炮、近70具魚雷發射器、8.4萬噸排水量。仍然超過日海軍的32艘軍艦、24艘魚雷艇、387門艦炮、近100具魚雷發射器、7.2萬噸排水量的總體裝備實力。

 

  (未完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2.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5.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6.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9. 中日合作:是該扒扒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軍美化師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6.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