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成熟的民族,不應拒絕反思失敗,而應認真吸取失敗教訓,找出原因,深挖根源,有針對性地采取切 實有效的舉措,把教訓轉化為民族振興的契機和動力。
●中日兩國觀念、制度、文化上的差異,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戰爭的勝負。中國在甲午戰爭中不僅敗在戰場,也敗 在軟實力上。這雖然是百年前的教訓,但舉一反三的反思仍有價值。
●海洋事業不僅關系到國家的安危興衰,也關系到民族生存發展的戰略利益,決不可等閑視之。前事不忘,后 事之師。近代中國的慘痛教訓、當代中國的戰略需求都明白地告訴我們,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使命已經落在當 代中國人的肩上。
中日甲午戰爭已經過去120年了。兩個甲子積淀著幾代中國人的經歷、痛苦與思索,留存于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之中。歷史啟迪智慧,發人深醒,催人奮進,尤其是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今天,更應對中日甲午戰爭作一番深沉的思辨。
紀念勝利理所當然 反思失敗更為深刻
在人們的習慣里,紀念勝利是常態的、興奮的。然而,提及失敗的教訓,往往使人不自在,總感到氣憤和傷感。殊不知,反思失敗更有必要,更具有紀念勝利所難有的刻骨銘心。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的認知是多樣的而不是單一的。成功的經驗固然能傳承于世,振奮人心;失敗的教訓亦能警示國人,奮發圖強。只有接受正反兩個方面的教育啟迪,人的認識才能更加成熟,“失敗乃成功之母”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甲午戰敗后促成了中國的思想啟蒙運動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尤其是《馬關條約》的簽訂,給沉悶的中國社會以很大的震動。如果說鴉片戰爭警醒的是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先進中國人,那么甲午戰敗震驚的則是整個中國社會。“泱泱大國”被一個“蕞爾小邦”打敗,而且敗得那么慘,割地賠款那么狠,這是大多數中國人難以接受的。正如親歷者梁啟超所說:“甲午以前,吾國民不自知國之危也”,“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兩百兆始。”康有為聯絡1300多舉人集會,連夜起草萬言請愿書,強調“非遷都不能拒和,非變法無以立國”。清王朝統治階層中的開明人士也受到很大震動,亡國的危機感推動變法的進程。強學會、保國會等組織先后成立,《萬國公報》《時務報》《國聞報》《湘學新報》等報刊紛紛面世,“變法強國”“保國保種保教”的號召深入人心,變法維新成為有識之士的強烈愿望。
思想閘門一旦打開就掀起了一個又一個民族救亡的浪潮,孫中山作為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進代表在諸多愛國者中脫穎而出。甲午戰爭爆發四個月之后,面對空前的民族危機,孫中山在檀香山發起成立了興中會。他在親自起草的會章中第一次喊出“振興中華”的號召,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為了尋找救國救民道路,孫中山聯合革命團體,組成中國同盟會,首創“民族、民權、民生”主義,在多次武裝起義失敗后,終于在辛亥年間的武昌起義中獲得成功,推翻了腐朽無能的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民主共和國。
反思失敗繼而奮起,從古到今不乏實例。古代有臥薪嘗膽而反敗為勝的故事。而在近現代,五四運動也是反思失敗而引發的,這次反帝愛國運動的直接原因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五四運動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劃時代的事件,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多難興邦。失敗是壞事,總結失敗的教訓繼而奮起,就能轉變為好事。反思失敗是為了不再失敗,總結教訓是為了不再重犯。作為一個成熟的民族,不應拒絕反思失敗,而應認真吸取失敗教訓,找出原因,深挖根源,有針對性地采取切實有效的舉措,把教訓轉化為民族振興的契機和動力。甲午戰爭120年后的今天,日本右翼勢力蠢蠢欲動。我們痛定思痛,以史鑒今,提高警覺,激發中華民族的自尊自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觀念陳舊制度腐朽 國力不落后也會挨打
“落后就會挨打”,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其實甲午戰爭之前,總體上中國的硬實力并不落后于日本。從自然條件看,當時中國的國土面積有1000余萬平方公里,日本只有38萬平方公里,只相當于中國的三十分之一;中國當時的人口是4.36億,日本是6700萬人,只有中國的七分之一。從經濟狀況看,中國當時年財政收入8867萬兩白銀,日本11376萬日元,折合白銀年收入比中國少1000萬兩;進出口總額,中國是日本的兩倍;中國的農業、軍工生產能力高于日本,近代工業生產則不如日本。從軍事力量看,中國陸軍總數100余萬人,據日本參謀本部估計其中有效實力35萬人。日本1893年有7個師團7萬人,加上可動員的預備役共有24萬人。綜合評估應該認為,中日總體力量對比中國強于日本。那么,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為什么會遭受慘敗?這正是需要中國人深刻反思的。
戰爭的勝負不僅取決于財富和軍力,也取決于思想、政治、文化以至制度等因素。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更應從觀念和制度方面找準原因、總結教訓。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為了擴大海外市場,爭奪原料產地頻頻入侵亞洲,中日兩國先后都曾遭受外力的侵略,而兩國為挽救民族危機的努力,卻走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維新是要“脫亞入歐”,把封建國家改造為資本主義強國。經過幾十年的拼搏,日本由弱變強,避免了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清王朝則秉承“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念,結果只學到了皮毛,沒有也不可能改變國家的處境。德國首相俾斯麥當時曾分別接待過中國和日本的考察團,他深有體會地說:“日本到歐洲來的人,討論各種學術,講究政治原理,謀回國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國人到歐洲來,只問某廠的船炮造得如何,價值如何,買回去就算了。”其結論是:在中日競爭中日本必勝,中國必敗。中日戰爭的結局不幸被俾斯麥言中,甲午戰爭的勝負宣告了明治維新的成功和洋務運動的失敗。
當時中日兩國最高領導層的所作所為,從觀念、制度到個人品行,形成強烈的反差。日本當局下定決心發展海軍,海軍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經費,而國庫空虛,資金不足,成為制約海軍發展的最大難題。日本天皇為支援海軍建設,從本不寬裕的宮廷內庫中抽取30萬日元,并要求皇家豪族捐款,數月內湊出103萬日元,后又要求各位大臣以十分之一的俸祿捐獻給海軍。明治政府動用釀造業、煙草業稅收,發行海軍公債,想方設法每年撥300萬日元作為海軍造艦經費,基本保證了海軍發展的資金需求。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王朝統治集團則驕奢淫逸、腐朽沒落,為籌備慈禧60大壽修建頤和園,用去近3000萬兩白銀,光緒皇帝大婚又用掉500萬兩。這筆巨資除向德、英等國借款外,連年挪用、劃撥、借墊的海軍經費達2000萬兩,北洋艦隊被迫停止購艦換炮。1894年11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大連灣。在這危急時刻,清王朝統治者仍忙于歡慶慈禧太后60大壽,并傳話聽戲3天,停辦諸事,軍機急務亦無人處置。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時,艦艇數量噸位和火炮均強于日本艦隊,但此后既未添艦,又未更換新式火炮。而從1888年至甲午海戰爆發的6年間,日本采取向歐洲購艦與本國造艦相結合的方式大量增加艦艇,由弱轉強,為北洋艦隊海戰失敗埋下禍根。
愛國情結、崇拜英雄乃至效命沙場,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日本為實現“大陸政策”、發動侵華戰爭廣造輿論,舉國上下深入發動,甚至兒童做游戲也以打敗“支那人”為目標。國家征兵時,親友以送子弟出征而光榮,常以“祈戰死”“勿生還”作為鼓勵。甲午戰爭前后,日本共籌集戰爭經費2.5億日元,折成白銀1.6億兩。而清王朝從政府到民間籌集的軍費僅僅3000萬兩。據專家估量,當時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0億兩,潛在經濟動員力為3億兩。之所以籌集不到軍費,一方面地方各自為政,守財自肥,毫無國家觀念;另一方面清朝統治者實行愚民政策,根本談不上民族危機感和全民動員支援戰爭。
中日兩國在國際輿論意識上亦相距甚遠。日本政府把甲午戰爭的輿論宣傳上升為國家戰略,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費用,戰爭時期組織國內1114名記者隨軍采訪,還邀請129名西方記者報道戰事。由日軍策劃經過西方記者報道,日軍給清軍受傷被俘人員“提供醫療”,丁汝昌自殺后將其靈柩“以禮送回”等消息流傳開來,國際輿論由此稱贊日本為成熟的文明國家。當發現國外有不利于日方的消息時,日本不惜重金加以收買或掩蓋。而清政府則在國內外輿論面前被動應付,對輿論導向不聞不問。清政府從不主動向歐美記者提供信息,甚至殺害了兩名誤入中方陣地的西方記者,更沒有通過輿論揭露日軍暴行。結果是受侵略的中國反被輿論傷害,發動侵華戰爭的日本在國際輿論中卻占了上風。
中日兩國觀念、制度、文化上的差異,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戰爭的勝負。中國在甲午戰爭中不僅敗在戰場,也敗在軟實力上。這雖然是百年前的教訓,但舉一反三的反思仍有價值。切莫忘記,我國歷經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從根本上變革這一制度遺留的各種社會弊端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陸防邊防不可懈怠 海洋意識更需增強
國家安全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對中國來說,海洋是重要的安全屏障。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在海上,數以千計的將士葬身于浩瀚的海洋。這促使人們反思如何對待海洋這個重大戰略問題,因為近代中國所受的侵略大多來自海上。
縱觀世界大國的發展歷史,共同的路徑大多與海洋息息相關。英國隨著產業革命的發展,需要開拓海外市場和尋求原料基地,以其海上霸主的地位大肆發動對外侵略,殖民地遍及各大洲,成為“日不落帝國”。隨后而起的法國、美國、沙俄等國也無不是先成為海洋強國,從海上對外掠奪而強盛起來。即使一些小國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也因航海業發達,提升了國力,早在16世紀就曾以小欺大,從海上侵略中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強于天下者必勝于海。
歷史上的中國也曾在海洋上有過杰出的表現,千年之前就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通過海上貿易和文化交流,溝通東西方的聯絡。明朝航海家鄭和親率2萬余人七下西洋,先后到達30多個國家,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而自清朝初年實行“海禁”,后來發展為“閉關政策”,禁錮了自己的手足,導致中國與世界的隔絕,海權的喪失加劇了近代中國的落后。究其原因,一是海洋意識薄弱,二是國策制定失誤,三是科學技術落后。在軍事戰略上則是長期固執于“重陸輕海、重防輕攻”“以陸制海、陸主海從”的狹隘觀念,采取“不爭大洋沖突,只專海口嚴防”的保守方針,甲午海戰的失敗也就難以避免了。
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海洋既是各國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平臺,又是各國博弈和競爭的焦點,海洋對于中國來說具有特殊意義。海洋事業不僅關系到國家的安危興衰,也關系到民族生存發展的戰略利益,決不可等閑視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近代中國的慘痛教訓、當代中國的戰略需求都明白地告訴我們,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使命已經落在當代中國人的肩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