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毛澤東作為偉大的政治戰略家,領導中國共產黨以高超的政治軍事韜略實現和維護了中國的獨立與統一,使中國自立于世界之林,從而為中國經濟發展、工業化建設贏得了機遇。
1949年以來,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落后農業國,逐步發展為中度工業化、現代化的國家,引起世人關注。初步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正是毛澤東領導下的新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的核心成果。
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推進工業化發展
毛澤東認為,以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從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民受到地主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直接或間接的剝削,只有在新民主主義國家實現土地制度改革以后,才能消滅這種剝削。因此,毛澤東將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容,領導了近30年的土地革命,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將地主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清除出歷史舞臺,為工業發展創造了條件,掃清了生產力發展的巨大障礙。
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將傳統村社的社會資源轉化為工業化的資本。這樣既滿足了農民的土地需求,又降低了工業建設成本,并使農民在工業化、城市化的轉化過程中有了基本保障,使國家有了相對穩定的局面。
毛澤東牢記落后挨打的歷史教訓,將重工業作為發展重點,“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后來,他又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等思想。在毛澤東領導下,新中國走上建立獨立自主工業體系的道路。轉移農村勞動力是工業化的難題。毛澤東試圖通過興辦農村工業,找到費時少、見效快、痛苦小的道路。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發展農村生產力,使農業剩余以較低的轉移成本和暢通的渠道流向非農業部門。毛澤東對發展地方工業、農村工業傾注了極大精力。在工業化初期,人民公社在建立鄉鎮工業、興修水利、合作醫療、普及義務教育、創造有利于工業化的社會環境等方面作出了貢獻。
毛澤東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1950年2月,毛澤東、周恩來等到莫斯科同斯大林簽訂條約,由蘇聯政府派出專家、技術人員來中國,通過對等貿易的方式引進技術和設備。1952年,周恩來、陳云等進一步與蘇聯協商,確立了蘇聯全面支持中國實現工業化的計劃。毛澤東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建立計劃經濟體制,保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建立工業體系的初步基礎。
在引進設備與技術的過程中,毛澤東強調學習外國必須與獨創精神結合起來,引進技術必須同自己鉆研結合起來,強調“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1960年7月18日,毛澤東在得知蘇聯政府撤走專家的照會后,下決心搞尖端技術。此后我國在較短時間里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迅速研制成功原子彈、氫彈,發射了導彈、人造衛星,為國防工業、航天事業等尖端科技的發展打下基礎。
探索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毛澤東認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因此,需要進一步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以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要求。1956年初,他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了《論十大關系》。圍繞著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的基本方針,提出一系列具體主張: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上,要發揮兩個積極性;在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上,要兼顧三者的利益;要處理好國家、合作社和農民的關系;要盡可能使農民能夠在正常年景下,逐年增加個人收入。這些思想閃爍著辯證法的火花。
我國重工業建設所需的大量資金主要來自內部積累。1953年頒布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確立了“一化三改”方針。政府通過低成本獲取農產品和勞動力,實現了初期積累,解決了工業化最困難的資金匱乏問題,保證了工業化方針的實施。同時,也產生了中央和政府權力集中過多的弊病,妨礙了地方積極性的充分發揮。因此,毛澤東曾大幅度下放財政和企業管理權限,但未能解決“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難題。在微觀管理方面,“鞍鋼憲法”是毛澤東試圖跳出蘇聯企業管理模式進行的探索,要求工人參加企業管理,干部以普通勞動者姿態出現,企業實行民主管理。此后,毛澤東提出“工業學大慶”,進一步探索資金積累中的企業管理。
毛澤東將發展西部與內地的交通聯系放在重要位置。早在1951年,他就要求修建西藏與內地的公路。“一五”時期,修通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從此改變了進藏物資只能從印度轉運的歷史。毛澤東還推動了西部地區的兩次大規模開發。第一次是在“一五”時期,156項重點工程和其他限額以上項目中,相當大部分放在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內地。第二次是“三五”、“四五”時期的“三線”建設。這對西部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寶貴的精神財富
全面考察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歷程,不難看出毛澤東領導下的執政黨對中國工業化與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從總體上而言,這些貢獻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毛澤東作為偉大的政治戰略家,領導中國共產黨以高超的政治軍事韜略實現和維護了中國的獨立與統一,使中國自立于世界之林,從而為中國經濟發展、工業化建設贏得了機遇。第二,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執政黨遵循“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全黨上下廉政、勤政,團結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形成了最大限度的資源動員能力。毛澤東的思想培育了執政黨數代干部、黨員,以勇于犧牲的奉獻精神戰勝了工業化征程中的重重險阻,從而為工業化減少了摩擦、降低了成本。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