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到1955年8月,新政府最終取消了供給制,統(tǒng)一實行職務(wù)等級工資制。新標準進一步提高了高級干部的工資待遇,將工資等級進一步增加到30個級別,最高一級560元,最低一級僅18元。
1956年國務(wù)院又頒布了新的工資標準。這次工資調(diào)整注意提高了一般工作人員的工資收入標準,如將國家機關(guān)工作人員中最低一級工資從18元提高至20元,1-13級干部最小增幅為0,最大增幅為12.9%,平均增幅6.9%;而14-30級干部最小增幅為7.1%,最大增幅為13%,平均增幅達10.36%。這樣就使得標準工資最高最低之差略有縮小,減少為28倍。
為了便于讀者了解這種倍數(shù)的問題所在,這里介紹一下國民政府時期的薪俸標準情況。以1946年國民政府頒布的標準,除總統(tǒng)和五院院長等選任官外,文官共分為37個級別,最高一級的收入是最低一級收入的14.5倍。
我們還可以比較一下那個年代西方國家政府工作人員的工資收入情況。在資本主義各國中,除極少數(shù)國家外,英、法、德等國的公務(wù)員,包括行政長官在內(nèi),最高最低工資差,均在8-10倍左右,美國、日本差距較大,也只有20倍。而且,它們差距之大,多半只是總統(tǒng)或首相個人的工資較高,有時會高出下一級行政主管一倍以上。可知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官員高低之間的收入差距,多半遠小于新中國官員的收入差距。
……很多人誤以為今天貧富差距拉大也好,收入分配不公也好,各級官員貪污腐敗盛行也好,都是改革開放惹的禍。在他們看來,好像只要注重分配平等和公眾福利,很多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殊不知,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種種問題,說到底都是現(xiàn)行的有待改革和完善的制度造成的。而這些制度多半早在建國之初就已經(jīng)確立下來了。”
( 出自2007年8月30日《南方周末》發(fā)表的楊奎松《貧富差距始于改革開放?關(guān)于建國后干部收入問答》一文:http://view.news.qq.com/a/20100808/000015.htm )
事實:毛澤東時代的30級工資制,是國家機關(guān)工作人員工資標準,其中第25級到30級是指勤雜人員,比如打掃衛(wèi)生的人員,這個工資標準和社會上的學徒工差不多,根本不是最低干部工資。楊奎松把新中國當時機關(guān)單位工資最低的第30級工作人員勤雜人員,如清潔人員,混同于國民黨的最低級的文官,混同于西方國家的公務(wù)員,并得出毛時代工資差距比國民黨、比資本主義國家大的荒唐結(jié)論。其實,毛澤東時代干部分24級,最低級別的干部--辦事員是24級,按照1955年8月標準,其工資是35元,與最高級別工資差16倍,與民國文官內(nèi)部工資差距類似。但是按照1956年調(diào)整后的標準,最高干部工資是最低干部工資的13倍,比國民黨文官內(nèi)部差距要小。1955年的這個體制是借鑒蘇聯(lián)實行的,不比國民黨民國時期和資本主義國家文官系統(tǒng)、公務(wù)員系統(tǒng)差距大多少。但毛主席仍然覺得差別大了,毛澤東時代他多次推動多次縮小差距。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從楊奎松發(fā)在《歷史研究》2007年第四期《從供給制到職務(wù)等級工資制-新中國建立前后黨政人員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變》一文看,他是知道這一點的,但是在公共媒體上,他有意地忽略了這一點。
(注:此表原載《歷史研究》2007年第四期楊奎松一文)
1956年干部工資收入:
http://culture.china.com/zh_cn/history/files/11022841/20081111/15181159.html
(此表可見《縱橫》雜志2006年第2期)
事實:真正要比較不同社會制度下的貧富差距工資差距,更重要是要看官員與工人之間的工資差距。而對于國民黨的民國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不僅要看其公務(wù)員工資,還要看其大資本家的收入。
眾所周知,1956年工資改革時建立的工資制框架基本上延續(xù)了近30年。其中在企業(yè)里主要是八級工資制,最低工人工資1級是30多元相當于干部的最低工資,工人工資最高8級工是100元左右,相當于副市長一級工資。比較多的二級三級四級工資分別大概在38元,45元,55元左右,與全國最高工資差距是10倍左右。
福建省屬煤炭企業(yè)工人工資標準(八級制)表單位:元/月
詳見: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186&index=100
等級 |
1級 |
2級 |
3級 |
4級 |
5級 |
6級 |
7級 |
8級 |
井上 |
31 |
36.27 |
42.44 |
49.66 |
58.09 |
69.98 |
79.55 |
93.00 |
井下 |
33 |
38.97 |
46.04 |
54.35 |
64.19 |
75.80 |
89.53 |
105.60 |
1956年8級工資制主要產(chǎn)業(yè)生產(chǎn)工人月工資標準表(上海)
據(jù)李強教授《環(huán)球時報》撰文談到:“1956年制定、后經(jīng)過修訂的企業(yè)八級技術(shù)等級制度,曾在工人技術(shù)等級分層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種八級技術(shù)等級制得到企業(yè)工人和全社會的普遍認可,那時的一個“八級工”,很令人羨慕,其工資甚至能超過廠長。筆者在調(diào)研中了解到,許多經(jīng)歷過八級技術(shù)等級制度的人,至今都承認那個技術(shù)分層非常成功。他們說,當時一個人,不要說成為“八級工”,就是評上“五級工”、“六級工”,在企業(yè)和社會都有很高地位,而且他們的技術(shù)水平確實高超。”(李強教授《中國應(yīng)恢復(fù)“八級工”制度》:http://news.sina.com.cn/pl/2011-05-27/093822540758.shtml )
據(jù)燕趙都市報刊文介紹:“最早的等級工資時,員工間收入落差也會有3倍,很多人長期拿38.7元的二級工工資,而八級工拿108元,但八級工確實是技術(shù)“大拿”,貢獻與二級工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的人認為是合理的。”
( 燕趙都市報《高管薪酬,應(yīng)該是職工多少倍: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214/08157097963.shtml )
又根據(jù)上海市總工會資料,可知民國時期工資狀況:
“民國16-25年(1927-1936年)名義工資
這一時期工人工資總的水平要高于民國16年(1927年)以前,每日工資大致為0.5-0.6元,每月工資大致為14~15元。其中印刷、造船、機器、絲織工人每月工資較高,一般都在20元以上;繅絲、火柴、棉紡工人每月工資較低,一般都在12元以下。”(《民國時期上海的工資水平》: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888383/)
按照楊奎松所說,國民黨文官系統(tǒng)最高的官和最低的官差距是14.5倍,即國民黨最低的官拿55元,最高的官拿800元,而工人則大多在12元以下,而且,當時民國時期有大量的童工、徒工、臨時工,最低工人收入可能每月還不到5元,與最低官員相差十幾倍。而國民黨民國時期,大資本家每月可得幾萬幾十萬元。這樣看,國民黨官員最高工資是工人的幾百倍,最低官員工資是最低工人的10倍,資本家是工人收入的上千倍上萬倍,工資差距遠遠高過毛澤東時代的工資差距。
( 出自《何雪飛:黨史“磚家”楊奎松炮制的兩個歷史謠言》:http://oisum.com/Article/yulun/2013/06/302371.html )
相關(guān)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