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毛澤東的足跡
楊慶旺
從2008年3月29日起,我開始了自費“追尋毛澤東足跡”的活動。其間,行程15萬華里,考察了1200多處毛澤東去過的地方,拜訪、采訪了1000多名房主、知情人、專家學者,參觀了60多處毛澤東紀念館(此處的毛澤東紀念館泛指以毛澤東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紀念館、陳列館、展覽廳),開闊了眼界和思路,加深了對有關研究的理解和認識。
“追尋毛澤東的足跡”活動收獲太多,我只能擷取幾個片斷奉獻給讀者。
饒豐書房的傳說
1929年7月,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后,毛澤東離開紅四軍委,在閩西開始了數月險象環生的休養兼指導閩西工作的生活。
這期間,毛澤東曾在永定金豐大山中的一處竹寮住過,這引起我格外的關注,決心一定到那里看看。
2010年5月30日,我從永定縣城來到岐嶺鄉政府,見到了文化站站長陳立坤,向他述說了我的來意和初衷,懇請他幫忙去金豐大山參觀毛澤東曾經住過的地方。沒想到他痛快地答應了,約我第二天再來。
第二天,我高興地來到他們文化站。陳站長特向鄉長匯報了我的造訪,又帶我來到下山村見了黨支部書記陳京臺。陳書記說上午有個會不能陪我同去,特指派村文統員陳宏臺與陳站長一同陪我前往。
他們兩人各騎一輛摩托車,我坐在陳宏臺的車后,沿著起伏不平的小山路朝金豐大山進發。
大約走了七八里路,我們先看了毛澤東住過的陳家華興樓。這是處土樓,雖然房子還在,但陳家人已不在此居住。旁邊就是“毛主席紀念亭”,實際是一座紀念館,共兩層,樓上陳列著很多圖片和文字說明,介紹了金豐大山革命史和毛澤東在這里的情況。
陳站長指著兩面墻上的圖片和文字為我詳細解說。他告訴我,這里是革命老區,毛澤東第一次到永定時就來到了金豐大山,認為這里是打游擊和建立根據地的好地方。第二次到金豐大山,雖為養病,也不忘工作。他經常深入到群眾中調查研究,和地方干部研究如何開展工作。
當時敵人經常進行“清鄉”、搜山,為了保證毛澤東的安全,地方干部決定請他轉移到深山之中,并就地取材,蓋了一個竹寮供他居住。
陳站長指著照片說,這個竹寮約10平方米,基本條件俱全:有竹門,雖不足兩尺寬;有竹框窗子,雖不足一個大草帽大;有竹床,雖寬不足1米、長不足2米;有竹桌,雖長不足2尺、寬不足1尺。毛澤東很滿意,還揮筆在一塊木牌上寫下“饒豐書房”四個字,掛在門上。
時間久了,敵人知道山里有個紅軍大官,專門來搜山。形勢緊急,正好那幾天毛澤東瘧疾病犯了,行走困難。赤衛隊員、華興樓老房主陳添裕背起毛澤東從懸崖峭壁下的小路逃出了危險區。
毛澤東對金豐大山的群眾十分感謝,稱陳添裕是他的救命菩薩,新中國成立后還給他來過信,請他到中南海做客。
講完這段感人故事,他們又帶我棄車步行進入大山深處,親眼看了這個竹寮。
我圍著這個竹寮轉了兩個來回,凝視沉思好一陣子。真難以想象,毛澤東1.83米的個頭是怎樣在這里住的!
返回村委會已是中午了,陳京臺書記正在等候我們。在他們村委會我們又討論起這段歷史。陳書記指著墻上掛著的毛澤東像和書架上的革命傳統圖書說,這段歷史是我們下山村的光榮,我們要牢記歷史,不忘傳統,并永遠傳下去。
一篇光輝著作的產生
尋烏縣城馬蹄崗有一座天主教堂,在當地很出名,是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征戰贛南閩西時的駐地,現在已成為革命舊址,并利用這座小樓辦起了“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
我曾兩次到此參觀考察。
2010年6月2日下午,我第二次來到尋烏,并見到黃少斌館長、馮副館長和解說員曾綿春等同志,他們熱情地接待了我,并陪我參觀了舊址和陳列的內容。
黃館長高個子,四十歲左右,當地黨史專家。他親自“帶隊”陪我參觀并作解說。
參觀從大門口開始。門樓上有一行大字“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左右各豎掛一個牌子,上書“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在實踐中創新局面”。
院內有紀念館辦公室、紅軍醫院舊址、毛澤東舊居等。主要建筑則是這座天主教堂。這是一座二層中等規模的樓房,門朝大院內,在門的上額懸掛著“毛澤東舊居”的大牌子。在門的一側掛著江西省人民政府在1987年立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尋烏調查舊址,同時還有文字說明。
黃館長說,這棟房子建于1917年,原為美國牧師雪萊•鮑斯費爾德的住房。毛澤東進行尋烏調查時,和前委機關及縣委書記古柏就住在這里。
我隨著黃館長等進到樓內,看了毛澤東的住室、辦公室、開座談會的小會議室以及前委辦公室。
黃館長指著房間及室內的桌子、椅子等說:“這些都是按原貌陳列的。”
黃館長在滿是圖片和文字介紹的資料陳列室,重點介紹了毛澤東進行調查研究的經過。他說,1930年5月毛澤東第三次到尋烏,這次住了一個多月時間。其間,他在指導地方黨組織和政權建設的同時,進行了一次重要的調查研究。
在縣委書記古柏協助下,毛澤東開了十幾次調查會,還到田間、商號、學校、機關,與各方面人員接觸,詢問情況,核實問題,重點搞清了城市商業情況,土地分配情況,為制定正確對待城市貧民和商業資產階級的政策,為確定土地改革限制富農的“抽肥補瘦”的原則提供了依據。
后來,毛澤東把調查來的情況整理成一本小冊子,取名《尋烏調查》。共5章39節,8萬多字。他還寫了一篇心得文章,題目叫《調查工作》,這是他多年調查研究的理論總結。
在文章中,他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口號,強調“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調查就是解決問題”,批評黨內和紅軍中存在的從本本出發的教條主義思想。這篇光輝著作在戰爭年代丟失,新中國成立后又找到了。毛澤東知道后很高興,把它改名為《反對本本主義》,后來補入了《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巖洞內的七天
長征路上紅軍渡金沙江,是一篇大文章,處處有險情又時時表現出領導者的軍事指揮藝術,讓人驚嘆,讓人折服。
在重走長征路的考察中,我迫不及待地想到毛澤東和紅軍渡江的地方參觀和憑吊。
2008年7月19日,我在拜訪當地專家時得知云南祿勸的皎平是紅軍渡江的主要渡口,這里還有毛澤東等住過的巖洞和紀念館,而且皎平還有大橋,可由此橋去四川。這又增加了我前去的積極性和緊迫感。
20日早上,我從祿勸縣城乘早班車前往皎西鄉皎平。途中都是山路,很不好走。下午3點才到目的地。
原以為這里是渡口,一定很繁華熱鬧,實際只有幾戶人家,那座大橋雖然可走人,卻因兩省管理上的不銜接而不能過車。無奈我只能先找個小店住下。
通過店主我知道了江南岸有紀念館、江邊有紀念劉伯承的指揮石、紀念碑;江北岸有毛主席住宿和指揮渡江的巖洞等。
我很快在南岸找到了渡江紀念碑和渡江紀念館。紀念碑頂端是一位高舉木漿的戰士塑像,紀念館與之相連。我還順利地見到了紀念館管理人員,她打開門讓我隨意參觀。
紀念館是座不大的平房,里邊的圖片和文字主要介紹紅軍長征渡金沙江這段歷史,還有一些實物。我對毛澤東住宿和指揮渡江的巖洞最感興趣。
我從墻上的圖片和文字介紹中看到:1935年5月3日,毛澤東和周恩來、朱德等率軍委縱隊來到金沙江邊的皎平渡口,在江北岸一處巖洞住下,并在這里與劉伯承一同指揮紅軍渡江。當時僅有六只船,紅軍靠這幾只船用了十來天時間終于渡過了金沙江。毛澤東等領導在這個巖洞一共住了七天。
過去我讀過毛澤東的警衛員陳昌奉的回憶錄,他詳細地介紹了毛澤東艱苦緊張的工作生活情況。
我更想親眼看看這個神秘的巖洞。紀念館工作人員指著江北橋西說:“巖洞就在那里。”
我從橋上來到北岸,又從橋頭的岸邊西行百米左右,便見到了那個巖洞。
這好像是個天然的巖洞,東邊三個洞口,西邊兩個洞口。靠江面方向有幾個如同窗戶一樣的小洞口,從此望去江南和江面一清二楚。而且洞內東西相通。真是一個天然的碉堡,天然的指揮部!
毛澤東住西邊小一點的洞,洞口有一塊帶文字說明的石碑。
上邊有些情況是在這里乘涼的民工告訴我的。
我問他們是怎么知道的?他們說:“這里的人都這么說。”
離開巖洞,我又找到了江南和江北的渡口碑。
第二天,我與人合乘龍桂權的私家車去了會理。
就在我寫本文的這一天晚上,突然接到四年前載我去會理的龍桂權的電話。他告訴我:這里要修大水庫,毛主席住過的巖洞幾年后將被淹沒。但有關部門已決定在岸邊合適位置重修一個同樣的巖洞。
這堪稱最新信息!
我想:雖然在紀念館和一些書上都能見到毛澤東在這里的情況記載,但遠不如親臨洞內感覺真實,如果能保存下來是很有意義的。我也建議讀者朋友盡早前去看看“原巖洞”,并在洞中親身感受一下。
我們絕不當李自成
1948年5月,毛澤東來到河北省建屏縣西柏坡(今屬河北省平山縣)。1949年3月23日,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準備籌建新中國。毛澤東在西柏坡住了10個月。其間,毛澤東組織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國共兩黨兩軍的大決戰,勝負已見分曉。毛澤東及時地提出工作中心由農村轉向城市和奪取全國勝利建立新中國的問題。
有人說“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絕非虛言。
西柏坡在中國革命史上,在毛澤東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它對我與很多人一樣非常有吸引力。
我先后三次到西柏坡。第一次是1992年秋到石家莊一家部隊院校組稿,校領導安排到西柏坡革命舊址參觀。第二次是2007年5月陪毛澤東衛士李家驥“舊地重游”。這次是2011年10月,我到山西、陜北考察路經西柏坡,拜訪西柏坡革命紀念館副館長、黨史專家李慶安。
李慶安在紀念館會議室熱情地接待了我,親自帶我再次參觀紀念館,親自為我講解一些重點問題,而后我們在五大書記塑像前合影。
中午共進午餐,席間我們繼續討論問題。慶安同志是專家,我每提一個問題他都能給以透徹說明。
最后我問他:西柏坡舊址或西柏坡紀念館介紹的黨中央和毛澤東的偉大革命實踐給我們最有意義的啟示是什么?
李慶安認為有兩條:其一,適時地進行決戰并戰勝國民黨軍隊;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即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強調的“兩個務必”。這是毛澤東離開西柏坡上車時對他自己、對周恩來,也是對所有共產黨員提出的那個“歷史告誡”:我們決不當李自成!
一張毛氏木床與73個補丁的睡衣
韶山,是毛澤東的故鄉。這里有他出生時的老房子,有他發蒙的私塾,有他最初學游泳的池塘,有他祖輩父輩的墳墓,有毛氏家族供奉祖先的祠堂,還有他考察農民運動、進行革命活動留下的更多足跡。
這些都是有形的,能看得見、摸得著的舊址遺跡。還有那些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舍不下、割不斷的親情、友情與思念。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在韶山不僅遺址遺跡保護得很好,還修建了一些專供研究、瞻仰、參觀的館、所、園等。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毛澤東遺物館就是代表。
這兩館不僅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毛澤東一生的偉大革命實踐和豐功偉績,還保存了很多毛澤東的遺物,看后讓人感到更親切、更真實、更受教育。
我曾四次到韶山參觀。第一次參觀遺物館是2010年5月。此前雖然在報刊上看到過一些文字介紹,但與親臨其境,近距離或零距離觀看乃至親手觸摸那些遺物,感受是不一樣的。
這里展出的數百件遺物,都很有講頭,讓人感嘆不已,深受啟迪。其中僅舉兩樣說說我的感受。
一是木板床。紀念館有一張寬寬的木板床。1992年12月,毛澤東衛士李家驥陪同我在中南海菊香書屋參觀,我第一次看到這張大木床。以后在多處毛澤東住過的地方也看到過幾乎與它一樣的仿制的大木床,我稱之“毛氏木床”。我還聽李家驥、馬尚志、孫勇等身邊工作人員講過毛澤東不睡沙發床要換木板床的故事,毛澤東說“我享不了這個福”。我還在寧夏彭陽縣城陽鄉喬家渠毛澤東住的窯洞,見過他睡覺用的一塊大面板,在延安鳳凰山下的舊居見到炕上架著一張木床(我稱之為“炕床”)。毛澤東始終保持著平民、平常、平靜的生活和心態。
二是一件睡衣。這是20世紀50年代初,由北京東交民巷雷蒙服裝店王子清師傅做的一件木薯棉睡衣。他很喜歡,一直穿到晚年,上邊補了73個補丁。這還讓我想起毛澤東在延安作報告時穿的那件帶補丁的棉褲。據說晚年毛澤東經常看他這張照片,或許又想起了這件帶補丁的棉褲,或由這條棉褲又聯想到了另一類問題——艱苦樸素——平民生活——不脫離群眾——不變本色——永遠革命。
這是我的猜想,我的感悟,或者說收獲。
(作者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