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啥有“李自成情結”
新華網 2010年11月15日 10:04:01 來源: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李自成(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他“馬踏幽燕、定鼎京城”,領導起義軍摧毀了腐朽的明王朝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農民起義政權“大順朝”。但是山海關一戰,李自成敗給了吳三桂和清軍聯軍,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后敗亡。在毛澤東的心中,李自成是一個英雄人物,更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照著他成長,照著他領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
長期關注李自成
毛澤東對李自成的關注,可以追溯到少年之時。在韶山上私塾時,毛澤東愛看的“雜書”里面,就有關于李自成的書籍。1910年秋,毛澤東從湘鄉東山學校放假回外婆家時買了一些“筆桿糖”,平均分給表兄弟們。分完后,最小的表弟吵著還要多分一點,毛澤東便對他說:“農民領袖李自成起義,與昏庸官府作斗爭,為的是使天下人均田均富。所以,我們兄弟之間也要按均田均富的原則來分糖,誰也不能多分。” 從毛澤東的話中,可見李自成的平均思想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1年,毛澤東在衡陽第三師范學校向同學們作《中國歷史上農民戰爭問題》的演講時,向學生介紹了陳勝、吳廣、黃巢、李自成等農民起義領袖的事跡,總結了農民起義的經驗教訓,指出他們的失敗是由于沒有先進階級和政黨的領導。1926年,毛澤東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為學員講授“中國農民問題”課程時,又一次引用了李自成起義的有關資料。他說:“當時陜北大饑,自成乘機而起,至山西、張家口、南口、土木堡等處,后至北京,卒為清兵所敗……后被三桂引清兵入關,迫至無路可走。這可見李自成是代表農民利益的。不過他們的舉動,多為暴動,是其失敗之主要原因也。”
對歷史上農民起義經驗教訓進行總結,加上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使毛澤東創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據譚震林回憶,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拒絕到上海黨中央工作,“他總結歷史上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對我們說:‘李自成為什么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鞏固的根據地。’”在古田會議上,毛澤東特別強調,要與流寇主義思想作斗爭:“歷史上黃巢、李闖王式的流寇主義,已為今日的環境所不許了。”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毛澤東更加重視對李自成和他領導的農民起義的研究。他曾對劉志丹說:“陜北這個地方,在歷史上是有革命傳統的。李自成、張獻忠就是從這里鬧起革命來的。這個地方雖窮,但窮則思變,窮就要鬧革命。”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再次強調:“歷史上存在過許多流寇主義的農民戰爭,都沒有成功……只有徹底地克服了流寇主義,提出并實行建立根據地的方針,才能有利于長期支持的游擊戰爭。”
毛澤東對李自成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對其戰爭思想的層面,還將視野深入到了其失敗原因的更深層面。在1938年關于根據地保衛工作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在談到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時說:“我們歷來的造反領袖,后來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終是好的,老百姓都稱贊他,因為他代表農民利益向地主階級造反。”
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熱情地贊美了中國的農民運動,他說:“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他列舉了包括李自成在內的農民運動領袖,肯定了其推動歷史前進的進步因素,同時也分析了他們失敗的原因。
關注李健侯與他的《永昌演義》
在延安,毛澤東在百忙之中,還關注了民間作家李健侯關于李自成起義的寫作。李健侯是陜西米脂人,系李自成后裔,他于1926年動筆著書,經過多年辛勤筆耕,在1930年12月寫成描寫李自成起義的章回體歷史小說《永昌演義》,全書共40回,34.8萬字。該書情節曲折,故事生動,對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進行了熱情歌頌。這部書于20世紀40年代初在陜西廣為流傳,當時的陜甘寧邊區副主席李鼎銘把《永昌演義》原稿推薦給了毛澤東。毛澤東對此書很感興趣,讀完這部書后還讓人抄存了一部,并于1944年4月29日給 李鼎銘 先生寫了一封信,專門評價了《永昌演義》和著名的李自成起義:
《永昌演義》前數年為多人所借閱。近日鄙人閱讀一過,獲益良多,并已抄存一部以為將來之用。作者 李健侯 先生經營此書,費了大力,請先生代我向作者致深切之敬意。此書贊揚了李自成個人品德,但貶仰其整個運動。實則吾國自秦以來,千余年來推動社會向前進步者主要是農民戰爭,就是兩千余年來幾十次這類戰爭中的極著名的一次。這個運動起自陜北,實為陜人的光榮, 尤為 先生及作者健 侯 先生們的光榮。此書現在如按上述新歷史觀點加以改造,極有教育人民的作用,未知能獲作者同意否?又健 侯 先生近來健康如何,能來延安一游否?統祈轉致 李健侯 先生為禱!
李鼎銘把這封信轉到了李健侯手里。李健侯看后,心情十分激動。不久,他應邀來到延安,受到毛澤東的熱情款待。毛澤東還獎給了他200元邊幣、兩石小米,聘請他擔任邊區的參議員。解放后,毛澤東提議李健侯任陜西省文史館研究員,建議其繼續修改《永昌演義》。遺憾的是,由于李健侯在1950年去世,因而對書稿的修改未能完成。
《甲申三百年祭》成為整風文件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所著的一篇史論,文章分析了明朝滅亡和李自成起義成敗的原因。文章引起毛澤東的高度重視。
1944年3月,就在毛澤東閱讀《永昌演義》期間,為紀念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勝利300周年,郭沫若應約寫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這篇文章首先在3月19日重慶《新華日報》上刊出。當時在延安的毛澤東,視郭沫若的文章為瑰寶,大加贊賞,并指示有關部門立即刊印,把它列入整風重要文件,讓全黨高級干部認真學習。而國民黨頑固派怕得要死,認為郭文是影射當局,美化“流寇”,“散布敗戰思想,把不正確的毒素,滲入社會內層,”視為大逆不道和洪水猛獸,于是利用所控制的輿論對之大肆圍剿。
當時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正處于偉大勝利前夕。在即將到來的勝利面前,中國共產黨人面臨著新的考驗,即能否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正是出于對革命事業休戚相關的考慮,毛澤東敏銳地觀察到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的深刻意義,倡導全黨認真學習。
在毛澤東的倡導下,延安《解放日報》于1944年4月18日,19日兩天,全文轉載了《甲申三百年祭》。該報在編者按中指出:《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的優點和長處恰恰在于沒有簡單地把歷史與現實進行比附,“ 郭 先生在他的文章里充滿了愛國愛民族的熱情,但是他究竟只是在科學地解釋歷史。”編者按還回擊了國民黨對《甲申三百年祭》的“圍剿”,稱贊此文“充滿了愛國愛民族的熱情”,“在科學地解說歷史”。
同年4月12日,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的講演中指出:“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6月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央軍委總政治部聯合發出通知,號召黨和軍隊的干部認真學習《甲申三百年祭》,要求黨員“首先是高級領導干部,無論遇到何種有利形勢和實際勝利,無論自己如何功在黨國,德高望重,必須永遠保持清醒與學習態度,萬萬不可沖昏頭腦,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覆轍。”
從當時保存下來的各解放區整風學習筆記可以看出,一些黨員干部以李自成這面歷史鏡子對照自己進行檢查,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位宣傳科的副科長在筆記中寫道:劉宗敏思想,在我身上就有很嚴重的反映。自以為進過抗大,在一一五師當過戰士,就目空一切,誰也看不起;講私人感情,同地方新來的同志不團結;高高在上,高談闊論,脫離群眾;生活腐化、散漫……要是大家都像我,還成個什么革命隊伍,也不會有比李自成更好的下場。一個宣傳大隊分隊長也在筆記中寫道:我們現在還沒有進城,但是已經被城里的花花世界迷了眼,總想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還要打扮打扮,怕人家說自己土氣,要是進了城,還能不被金錢、美女俘虜了去嗎?李自成起義軍的悲慘下場,真該我們警惕啊!11月21日,毛澤東寫信給郭沫若,告訴他中國共產已把《甲申三百年祭》指定為整風文件,并說: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信中還指出:抗日戰爭應該是成熟了的民主革命,國際條件是很好的,國內靠我們努力。我雖然兢兢業業,生怕出岔子,但說不定岔子從什么地方跑來;你看到了什么缺點錯誤,希望隨時示知。”
進京趕考,“不當李自成”
歷史是一面鏡子,李自成也是一面鏡子。毛澤東對李自成的壯舉給予很高的評價,對其失敗原因也進行了分析,他從這個英雄人物身上獲得了力量,也找到了缺憾:驕傲是萬萬不行的——要像李自成那樣,堅忍不拔,走向北京,但千萬不要像李自成那樣匆匆忙忙敗退北京城。這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勝利前夕經常思索的問題。
1949年3月5日,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提出的著名的“兩個務必”作為對全黨的要求被正式寫入黨的文件。
同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機關由西柏坡遷往北平,毛澤東把此行比作“進京趕考”,開始了他的“趕考之旅”。
出發前一天,他就問衛士長李銀橋:“要進城了,你準備得怎樣啊?”李銀橋說:“東西都收拾好了,隨時可以行動。”毛澤東指著李銀橋的太陽穴說:“小心,不要中了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不要當李自成。”他還把中央直屬單位和警衛部隊的干部召集起來,對大家說:我們要進京了。我們進京可不是李自成進京,他們進京后就腐化了。我們共產黨進京,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一直到共產主義。
23日早晨,幾乎一夜未眠的毛澤東早早走出屋子,在院中踱步,神色肅然,仿佛還在繼續昨天晚上的思考。
踱著踱著,他忽然轉過身問幾個警衛戰士:“知道歷史上有個李自成嗎?”
有個警衛員問答:“知道。”
毛澤東又問:“他為什么進了京,又失敗了,被人家趕了出來呢?”
警衛員們回答不出,只好搖頭。
毛澤東來了興致,招呼大家坐下,慢慢地講起了李自成的故事。最后,他說:“進了城,我們就正式管理這個國家了,更要多為人民著想。李自成勝利了就忘記了人民,不然他是不會失敗的。”
3月23日上午,車隊出發,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不睡覺也高興。今天是進京‘趕考’嘛!”。周恩來笑著回答:“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在車上,毛澤東又和大家說起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他神色堅定地說:“這僅僅是讀了個開頭,這篇文章是要永遠讀下去的。”據毛澤東的衛士回憶:從涿縣到北平的火車上,直到黨中央臨時駐地香山,毛澤東一路都在說“不要做李自成”。
支持姚雪垠創作《李自成》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仍然始終不忘李自成,這從他關心作家姚雪垠寫作的這件事上可以得到充分反映。
姚雪垠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他從1941年便產生了寫李自成的“動念”,并開始收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有關史料,查閱了大量的書籍和各種史志。
1957年,姚雪垠正式動筆,他說:《李自成》的創作意圖便是通過李自成起義“寫出明清之際的階級斗爭”,“寫出我國封建社會階級斗爭和農民戰爭的一般規律”。6年后該書第一卷出版。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白話歷史小說,《李自成》一經出版就在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巨大的熱烈的反響,初版的30萬冊很快被搶購一空。姚雪垠將樣書寄給了毛澤東,毛澤東讀完《李自成》第一卷后,便對這部小說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認為《李自成》這部歷史小說既深入了歷史,又跳出了歷史,是歷史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體。1966年7月中旬,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當中,毛澤東將中南局代理書記王任重叫到身邊,特意囑咐他:“姚雪垠的《李自成》分上、下兩冊,上冊我已經看了,寫得不錯。你趕快通知武漢市委,對他加以保護,讓他把書寫完。”第二天,王任重打電話給時任中共武漢市委第一書記宋侃夫,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武漢市委立即對姚雪垠采取了保護措施。
1975年10月,姚雪垠給毛澤東寫了一封長信,匯報了自己的寫作工作,他在信的結尾寫道:自己“已經60多歲,身體也不十分好,而《李自成》尚未完成一半。我希望再次獲得您的支持,使我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李自成》”。此信由胡喬木轉給毛澤東,毛澤東在轉信的報告上批示:“印發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寫李自成小說二卷、三卷至五卷。”簡短的批示,表明了毛澤東對《李自成》創作的全力支持,他同意作者按自己的計劃寫作,并指示幫助他解決寫作和出版中遇到的困難。在有關方面的安排下,姚雪垠來到北京,繼續從事《李自成》的創作。1976年,《李自成》第二卷幾經周折終于與讀者見面。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兩次指示保護姚雪垠,讓他從事《李自成》的創作,這在當代中國文壇上是前所未有的,這足見毛澤東對創作歷史小說《李自成》的重視。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毛澤東長期以來的“李自成情結”,折射出他時時擔心政權不穩、江山變色的強烈的憂患意識。歷史的警示,時時在毛澤東耳邊響起,他不僅自己一生簡樸,嚴以律己,還推動中央制定出一系列反腐倡廉、克服官僚主義等不良作風的決策和措施,時刻提高警惕,竭力防止內部滋生腐敗。
如今,離毛澤東“進京趕考”已經60多年了,但是,我們今天再回顧毛澤東的“李自成情結”,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