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要實現共產主義,必須有共產黨領導。因為共產黨的名稱與共產主義共為一體而不可分離。那些共富村以共產主義者農民領袖為首的黨委一班人,就是一心為公,不謀私利、公生明廉生威的典范,特別是以他(她)為首的黨支部的凝聚力——像極強的磁鐵一樣,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成團結、領導社員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堅強戰斗堡壘,從而帶出了用特殊材料組成的共產黨員和團結奮進的向陽花。真正體現出: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沿著一化三改公有共富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實現一個消滅,兩個徹底決裂而戰斗不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遵義會議之前的慘狀,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堡壘內出了問題,就像列寧講的,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遵義會議后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并取得抗戰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新中國;建國后的經濟恢復、鎮反、三反五反、抗美援朝、一化三改、邊界反擊戰等一系列的勝利,就是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這個堅強的戰斗堡壘,為實現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而奮斗的必然結果。共富村黨組織能讓世人羨慕向往、刮目相看成就的取得也在于此。
抗日英雄雷金河領導的周家莊人民,從互助組到農業社、人民公社,將國家各項政策具體化得有條有理,其中特別強調干部的收入不能高于社員的平均工分收入,即從收入分配上,先從堡壘內部與民同甘共苦,以增強其凝聚力和戰斗力。這既符合巴黎公社為了防止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由社會公仆變為社會主人,對公職人員只付給相當熟練工人工資的精神,也培養了干部的大公無私、無特殊化的為人民服務、向人民負責的高尚品質。這個公社1980年就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社辦企業也興旺發達起來,社員已經亦工亦農。不僅孩子入托、上中小學、社員住房、用水、用電、看病等由公社負擔,而且六十歲以上老人還能領取退休養老金。在工作組違背中央“宜統則統,宜分則分”,讓周家莊人民公社將社辦企業和土地包產到戶時,在社員的堅決反對下,雷金河三次進京找領導,并向省委立“軍令狀”說明集體的優越而還能散伙,散伙了將是一場最大的災難。終于將周家莊人民公社就像他這位抗日十七烈士唯一幸存者一樣地保存下來了,并興旺發達地屹立在中原大地,成為國內外共產主義者研究中國人民公社優越性的活教材。這就是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梁,以“老堅決”雷金河為首的周家莊人民公社黨委這個堡壘牢牢地戰斗在奔向共產主義這個橋梁上。盡管他已于2001年去世,但他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周家莊人民堅定不移地走公有共富的社會主義道路。長工后代,與雷鋒、焦裕祿、王進喜、錢學森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譽為“建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史來賀領導的劉莊,也是從互助組到人民公社走“一化三改”道路。他用當年華北老愚公精神,當了51年黨支部書記于2003年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將黃河灘十年九不收的不毛之地治理成旱澇保收良田的同時(是全國第一個用飛機給棉花地噴藥的生產大隊),走有工共富農牧工綜合發展道路。在一刀切包產到戶工作組的圍攻、報載包產到戶的“釘子戶”等壓力下,由實踐考驗出來的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工作組三次讓社員投票都不同意包產到戶,使劉莊這面紅旗高高飄揚。這就是史來賀這個包產到戶的“釘子戶”堡壘牢牢地“釘”在“集體富,群眾富,走的才是社會主義路”上。龍泉村、小冀鎮東街五隊、南街村等都向史來賀學習走有工則富綜合發展之路。
王宏斌是生在新社會,長存紅旗下,但他扔掉城市職工的鐵飯碗,實現“寧為集體造金山,個人不圖半塊磚”的格言。1976年入黨后,老書記就將大隊的斑交給他。他學習劉莊走有工則富辦磚瓦場而無資金時,自己和支部干部想盡一切辦法帶頭集資,并帶領黨員干部在臨潁火車站義務打工賺錢。當頂不住一刀切包產到戶的壓力隨大流后,糧食減產,黨支部的威信降低,立即吃“后悔藥”重整旗鼓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時,總結出:“我們認為個人承包是一種懶辦法,是一種沒辦法的辦法,是表現我們這一級黨組織無能的辦法”。在全國第一個提出創建共產主義小社區,引起世界震驚,連寶島臺灣的電視臺也專門來采訪報道怎樣用毛澤東思想育人走公有共富的道路。王宏斌的“三法”是針對黨支部這個堡壘當時不夠堅強而隨波逐流提出的。自己是大隊黨支部書記,連大隊的集體經濟都領導不了,那怎能一步一個腳印來建設共產主義呢?由于黨組織無能,堡壘就不攻而破,只能當“三不一少”私有化的俘虜。黨支部這個堡壘是在吃“后悔藥”中重新錘煉成建共產主義小社區的康莊大道上。正如《遠東經濟評論》英國記者林凱1994年11月17日發表了《中國南街之行——一個毛澤東思想村置資本主義于遺憾的事》。
徐德全(與王宏斌是同齡人)領導的北徐莊搞承包后,盡管沒有像南街村那樣有人告狀、寫大字報,但在1987年,老天有意與人作對,就像《西游記》里的佛祖給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設置的大難一樣,以考驗集體與個人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潁河兩岸遭受了幾十年不遇的大旱面前,眼睜睜地看著集體修建的47眼機井,因包產到戶后個人無力、無法使用而淤塞廢棄,抽不上多少水;被小塊田切割得七零八落的水渠又不能把水送到田里。從而導致全村2 400畝秋田中就有2 000畝基本絕收的慘狀。這個考驗就給徐德全一班人重新喚起了集體意識。這時的徐德全沒有哭,眼里也沒有淚水,迫使他當機立斷地賣掉了自己家的兩頭牛和一臺磨面機,湊得三千多元拿到村上;退伍軍人村長徐奎生把部隊發的安家費一分不留地全拿到村上;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黨員徐明勛把準備蓋房的兩萬五千塊磚拉到井臺;全村干部把當年七千多元的工資全部拿出來。在老黨員干部的帶動下,村民也和南街村人一樣積極參加集資。原來估計需要17萬元的農田水利設施資金,很快就集夠了。這就充分證明了農民渴望重新走集體化道路的心情是多么地強烈和迫切,只要黨支部這個戰斗堡壘頭腦清楚,定能實現。這17萬元,不僅修復了原來的老井和水渠,還新打了12眼新機井并進行了配套。這么一來,集體經濟在北徐莊和南街村一樣,被“一刀切”切得無可奈何花落去,又在嚴重的教訓中無可奈何花又開了。1989年又一次大旱,周圍一些村莊再次遭受嚴重災害,北徐莊卻獲得了大豐收,重新突現出我們在農業合作化時講的,這些年來被“三不一少”否定而不敢理直氣壯提倡的集體經濟在抗御自然災害方面的威力,它與單搶匹馬各自為政的個人是無法比擬的。這年年底,北徐莊被列為漯河市黃淮海平原農業綜合開發重點村,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這就是“學南街精神,創北徐偉業”在大旱面前,與天奮斗、與人奮斗的其樂無窮中,黨支部戰斗堡壘的堅強作用的發揮,人稱第二個南街村。
下邊是陶冶最近在集體經濟網上對河北武安白沙村的報道。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白沙村由于地處偏遠交通落后、水資源缺乏,土地少而瘠薄,成了閉塞貧窮的負債村,累積欠債竟達30多萬元。1982年,侯二河在老書記突遭車禍離世后被推舉成白沙村帶頭人時,雖然年僅28歲,竟然發誓:“讓白沙村父老鄉親們早一天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侯二河之所以這樣信誓旦旦,因為他生于白沙長在白沙。是白沙這塊熱土孕育了他的生命,是白沙的父老們撫育了他長大,是毛澤東思想哺育他成長為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不能忘本,更不能傷根。他要和白沙人一起奮斗,實現“四個現代化”,為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做好眼前的工作,要帶領村民共同富裕,在白沙村小區域向共產主義過渡,過上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結合的半共產主義或者初級共產主義的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這就是他向來的宏愿和一生的追求!決心好下、誓言也好立,關鍵在于行動。面對全村只有一個白灰窯,一個石子場,賬面上負債30萬元貸款,村民收入才百十來元的困難局面,面對一些老黨員、老隊長的不信任,甚至不配合的實際,侯二河并未知難而退、畏葸不前,他權衡左右,縱觀上下,認為無論面臨怎么樣艱苦的局面和多么嚴酷的困難,就是要把握住、控制好:“班子一亂,集體遭難;干部斗氣,群眾泄氣。”“支部書記官不大,歪的邪的不能怕。”“在農村,‘兩委’班子不團結、鬧矛盾,工作就開展不起來,支部書記首先要把班子搭好,這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 侯二河首先著手整頓“兩委”班子,調整干部隊伍。年齡大的退下,能力強的上來,敷衍應付的讓賢,爭權奪位的靠邊兒。新的“兩委”成員分工負責、分擔指標、分頭借款,只用一個多月時間就建成一個石子場,當年還清了建場借款,還盈利兩萬多元。萬事起頭難,只要開了頭,后面的事情就好辦了。到1985年,白沙村已經擁有了17個石子場,真是靠山吃山,不再單純靠田,也就不再靠天了。手里有錢好辦事,開弓沒有回頭箭。1999年,地質部門勘探出白沙村北山下有鐵礦石。侯二河認識到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便籌集資金300萬元,建成兩個鐵礦,當年實現利潤500萬元。2003年投資180萬元建成熱油泵廠,投資80萬元建起加油站。2004年投資4000萬元建起焦化廠、洗煤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超億元,集體收入3000萬元,人均純收入6500元,率先成為武安市小康村、文明村。2006年投資260萬元新上免燒磚廠、煤氣白灰廠,僅此兩項月收入126萬元。2007年投資1000萬元對石子場設備進行改造,擴大生產能力,年利潤達到1500萬元。2009年8月又投資1200萬元,購進了30部前四后八重型汽車,組建了白沙五龍運輸公司,年實現利潤389萬元,并且為鄰村解決60個就業崗位。2010年又投資6000萬元新上了零污染、零排放、環保型旋轉式白灰廠。自2003年以來,白沙村集體年收入連續8年突破3000萬元。截至到2010年底,白沙村已有建材、鐵礦、油泵廠、焦化廠、洗煤廠、加油站、牧業公司、運輸公司、現代農業科技園、秸稈沼氣站等28家企業,固定資產達到3.1 億元、工農業總產值5.1 億元、集體年收入6873萬元、村民就業不出村,青壯年勞力全部在集體企業上班,月平均工資1500元,并且辦理了職工保險。全村人均收入1.5萬元,成為寬裕型小康村,走出了一條“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的道路,成為燕趙大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范。白沙村始終沒有放棄農業,而是利用工業反哺農業。一是調整種植結構,先后種植花椒樹、板藍根290畝、楊樹苗90畝、經濟林216畝,使人均土地增收330元;二是調整產業結構,走耕種和養殖結合道路,投資2300萬元建成萬頭豬場和百頭奶牛場;三是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出臺了以營造綠色生態家園為目標的又一個五年發展規劃。2009年與河北農業大學聯合,實施了現代農業科技園和廢礦復綠兩個項目,開工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走上了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毛澤東時代提倡“先治坡后治窩”,白沙村“治坡”致富了,也該治窩了。解放后,白沙村人住的是窯洞加平房,老書記在世期間普及了平房消除了窯洞。侯二河接班了,就是從平房進樓房。集體經濟發展了,改善人居環境就提到村“兩委”議事日程上來了。2003年白沙村啟動了創建精神文明生態村工程,累計投入3億元用于舊村改造,建成了五縱(英才街、清風街、神農街、明月街、文化街)三橫(小康路、大同路、和諧路)兩亭(思源亭、惜今亭)一場(民心廣場)四園(錦繡家園、康樂園、萬清園、怡心園)。全村形成了12個居民小區的小城鎮格局。580戶村民全部住進了水、電、氣、暖全通的新樓房。人均住房面積52平方米,而且還裝上了電話、數字電視和寬帶。電話普及率100%,電腦普及率68%,自家車普及率49%。2011年村里又投資1200萬元,采用節能環保的地下水源熱泵供暖制冷新技術,為村民安裝了中央空調。投資410萬元完成兩個小區、一個公園綠化、美化和亮化工程。村民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比一些城里人還好還高。從2003年開始,每個村民都能享受到16項福利待遇。幼兒入托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免費,考入大專以上院校的學生一次性獎勵3000—10000元。18—60歲村民免費參加新農保,60歲以上的村民每人每月獲得200元養老金,每年兩次免費體檢,全體村民免費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入住新樓房每戶補助6萬元。村民(包括孩子)按人頭每年免費供應200斤白面、50斤大米,過年免費供應肉、蛋、魚、油、酒。村民喝牛奶每斤收6毛錢,使用煤氣每立方米收兩毛錢,用電每度收3毛錢。取暖一個供應期每平方米收12元。閉路電視不收費。這就是老書記突遭車禍離世侯二河倉促接班,首先將黨支部的堡壘搞好,才能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因地制宜依靠集體力量堅定不移地走上“半共產主義”式的共同富裕。
……
這些共富村與不少地區各級黨委將官商勾結的招商引資,逼農民賣地破產給三大資產階級當雇工作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相比,人們會給他們這個“堡壘”得出不言而喻的結論:長此以往,中國農村將會變成三大資產階級的“殖民地”。因為國企被賣主變奴,不似而勝包身工;包產到戶,人心渙散,各自為政,散沙一盤,土地被賣農變婢,不似而勝楊白勞。如果家庭農場再一出現,那就真有黃世仁了。這樣一來,領導階級和中國人民的主體工農聯盟還能存在嗎?以習近平為首的黨中央對這種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前途命運的嚴重問題,肯定是會予以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
這些共富村黨組織戰斗堡壘其所以堅強,就是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用后者促進前者,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這個堡壘中的黨員的特殊材料就特在,必須帶領廣大群眾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誰也不顧,自己先富的人是還能入黨的。“三不一少”在這些村黨組織是沒有市場的。只有這樣才能按照八大《黨章》規定:“任何從事勞動、不剝削他人勞動的中國公民,承認黨的綱領和黨的章程,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并在其中工作,執行黨的決議,并且按照規定交納黨費的,都可以成為本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黨員。這就是八大對我們黨成熟的標志。共富村的黨組織確實是成熟的。只有成熟的黨組織,才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才能成為實現共產主義大目標而戰斗的堅強的戰斗堡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