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該是終結謠言的時候了——漫談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蘇聯

KGB1986 · 2011-09-06 · 來源:少年中國評論
蘇聯解體20年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該是終結謠言的時候了——漫談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蘇聯



 

作者:KGB1986

本文系少年中國評論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1 序言

    蘇聯解體已近20年,國內對于蘇聯解體的原因眾說紛紜,有的側重體制因素,有的側重外來因素,還有的側重科技因素….當提到科學技術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的關系時,往往看到這樣的論述:蘇聯利用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建立并鞏固了集中計劃管理體制,這種體制在當時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第三次科技革命時,冷戰中的蘇聯集中力量發展軍事技術和國防工業,這個方針符合那時科技革命的特征,但偏廢民用工業,埋下了隱患,體制已開始不適應。到所謂第四次科技革命時,公有制,計劃經濟就徹徹底底變為障礙了,技術上的落后,對科技革命的忽視,使蘇聯社會主義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最終為歷史所淘汰。

    對于以上這種觀點,在俄羅斯混跡了幾年的本文作者是不認同的,認為缺乏一定的根據。與之相反,作者將在下文中本著實證的態度,逐個列舉事例,還原一個真實的蘇聯。


2.傳統觀點的解析

    傳統觀點認為,在第三次以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革命中,蘇聯雖取得成果,成為可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然而只是片面的粗放式先進:蘇聯盡管在少數優先發展的項目中取得了成就,但它的缺陷越來越明顯。諸如在原子武器和空間技術領域中,蘇聯的大科學技術實力,來自于政府對資源和人員的集中控制。而其它領域的革新,特別是電子計算機和運用計算機部分取代人的腦力勞動和管理活動,使人的智力解放這一點上,就明顯不行了。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發展,在世界各國都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一些最具創新性的工作確實個別企業家和古怪的天才完成的,而這些人士在蘇聯集中管理的經濟和科學機構中,要創出自己的路子是很困難的。縱觀蘇聯科學技術的狀況,人們很容易發現,它雖在某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總體水平而言,落后于美,日,西歐諸國??茖W技術發展缺乏系統性,實用性,先進性。

    而自70年代以來興起的所謂第四次科學技術革命,其主要標志是信息革命和新能源,新材料革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蘇聯恰恰在這方面是落后的,其電信系統陳舊不堪。直到90年代初,才力圖引進美國技術實現電話通訊的現代化。蘇聯沒有互聯網、民用電腦和游戲機,至于信息技術中的光導纖維通訊、人工智能,蘇聯與西方的差距就更大了。當歐,美,日全力發展朝陽工業,搶占知識經濟制高點的時候,正進入后工業時代的時候,蘇聯還在大力發展機械制造業等夕陽產業。

    歸根結底,蘇聯是舊工業國家,它的體制與西方相比落后一個科技時代,無法再提高勞動生產力,注定瓦解。于是乎,某國某修進行虛偽的體改經改就有了合理的借口,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成了他們掩蓋現實,混淆是非的最好武器。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蘇聯——對于傳統觀點的實例反駁

    蘇聯解體,紅旗落地,墻倒眾人推。對于作者的辯解和揭露,那些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忙碌著的人們或許并不在乎,或許還會嘲笑,畢竟,社會主義離他們已有些遙遠,他們已聽不到來自“未來”的聲音了??勺髡卟煌?,自詡為唯物主義者,承認客觀現實是摸索,理解和遵從的對象,堅信通過勤奮,努力和嚴謹,這個世界可以變得更加真實,唯物主義者要時刻保持清醒,不被迷惑。

    作者在這里還要聲明一下:這篇文章主要的作用是辟謠,消除一些歷史認識上的空白。再來是起個頭,希望大家能夠對一些東西引起重視,勿再聽信讒言。由于作者所學所知還甚少,文中難免會出現各種紕漏,還望大家多多包涵。最后,作者承認,蘇聯的總體科技水平與美國相比肯定存在差距,有些方面的差距甚至有5年-10年。作者不認同的,是那種違背事實一味非理性貶低蘇聯,那種不讓蘇聯“全面落后于日,英,德,法”就不罷休的做法。

    這篇文章為原創翻譯+使用有償購買到的文獻資料。


3.1 蘇聯的計算機運用,人工智能以及自動化管理系統

    “蘇聯其它領域的革新,特別是電子計算機和運用計算機部分取代人的腦力勞動和管理活動,使人的智力解放這一點上,就明顯不行了。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發展,

在世界各國都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一些最具創新性的工作確實個別企業家和古怪的天才完成的,而這些人士在蘇聯集中管理的經濟和科學機構中,要創出自己的路子是很困難的?!?/STRONG>

    “信息技術中的人工智能,蘇聯與西方的差距就更大了?!?/STRONG>

    關于蘇聯的計算機運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管理水平,作者認為,通過一個蘇聯科學家的經歷就已經能夠說清楚很多問題了:

1

    維克多.米哈伊洛維奇.格盧什科夫(Викт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лушков),1923年8月24日-1982年1月30日,家鄉頓河畔羅斯托夫,逝世于莫斯科。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控制論研究院院長,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副院長,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院士(1964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科學院外國院士(1975年),保加利亞科學院外國院士(1974年),波蘭科學院外國院士(1977年)。德國利奧波第國際科學院院士(1975年)——此科學院的知名院士還有歌德,愛因斯坦,馬克斯 • 普朗克和居里夫人等。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榮譽博士(1975年)。波蘭控制論協會會員。

    多次當選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IFIP)程序委員會的成員和主席,并在紐約,愛丁堡,斯德哥爾摩,盧布爾雅那(前南斯拉夫)組織舉辦代表大會,主要負責電子計算機在自然科學,機器,語言等領域的應用,以及在人工智能創建方面的應用。因主持代表大會的學術水平極高,格盧什科夫收到過美國副總統,瑞典國王的感謝信,也因此獲得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IFIP)的銀色勛章。1971年,格魯式科夫被聯合國任命為計算機技術專家。
    格盧什科夫曾為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和美國百科全書寫過關于控制論的文章。作為客座教授曾到訪過波蘭,匈牙利,東德,西德,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古巴,美國,英國,法國,墨西哥,印度,西班牙,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挪威和芬蘭。
2

獲得的主要榮譽:

    1967年,在格盧什科夫帶頭下,蘇聯成立了第一個控制論研究所(隸屬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科學院),1969年,他建立了數字機器理論,計算機系統構造,1975年又建立了計算宏觀遞歸軸承組織結構。因此,他三次被授予列寧勛章(1967,1969,1975年),被授予一枚十月革命勛章(1973年),榮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69年),并數次獲得列寧獎金和國家獎金(1968,1970,1977,1981年)

    其它榮譽還包括: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一級勛章(1973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勞動旗幟勛章(1976年),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IFIP)銀色勛章(1974年)。
    1996年,在格魯式科夫逝世14年后,為表彰他在科技領域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國際組織Computer Society授予了他Computer Pioneer獎章。
(來源:http://awards.computer.org/ana/award)

主要科研成就:

1、建立蘇聯第一個控制論研究所,并開設了一系列控制論和計算機技術的教研室和科系。 格盧什科夫是500多本著作的作者,其中30本為個人專著。最出名與最重要的的著作為:“數字機器的聯合”(1961),“機器的抽象理論”(1961),“控制論入門”(1964),“自動控制系統入門”(1974),“代數,語言,編程”(1974),“計算機的自動設計”(1975),“無紙信息的主要理論”(1982)-這本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并在美國及多個歐洲國家出版。

2、 解決了希爾伯特第五問題:格盧什科夫把希爾伯特第五問題作為他的博士論文研究課題,并順利將之解決。他于1955年12月在莫斯科大學成功通過學術委員會答辯(導師是著名數學家А.Г庫洛什),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一流的代數學家。

3、 編寫了一系列數字機器理論的著作,并因此獲得列寧獎金與Computer Pioneer獎章。

4、 1959年帶頭研制出“基輔”(系列)大型計算機,此計算機上使用的儀器成為現代計算機屏幕的原型。

    帶頭研制出“第聶伯”(系列)大型計算機,此計算機在1970年代被用來控制莫斯科郊外星城中航天管理中心的巨型信息顯示屏,后被用作控制和實施蘇聯-美國“阿波羅-聯盟”對接計劃。
    帶頭研制出“世界”系列大型計算機。這一系列計算機曾被用作解決工程計算問題(早在1964,1966年),更成為了現代個人電腦的原型:在這一系列的電腦上第一次實現了計算機智能化概念。
5、1964年,格盧什科夫在蘇聯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全國性經濟管理系統方案。1969年開始,格盧什科夫成為全國自動管理系統的主要設計師和帶頭人,他為自動管理系統創立了信息庫管理系統理論,建立了企業自動管理系統和國防自動管理系統等等。
(來源:http://www.ogas.kiev.ua)。

6、 建立計算宏觀遞歸軸承組織結構(也因此獲得«Computer Pioneer»獎章)。此技術被應用到烏克蘭控制論研究所2004-2010年建造的一系列超級電腦中,如今這些電腦已聯合進Grid系統。

7、 編寫了關于人工智能的一系列著作。

3

(人們沒有忘記格盧什科夫,在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留有紀念牌)

    當然,光有勤勞的格盧什科夫是不足以說明蘇聯在這些方面的整體水平的。所以作者又準備一份楊廷郊編譯自《DAMATION》的資料給大家:
蘇聯計算機發展的歷史可分為四個十年:50年代,以第一代計算機為特點,主要應用在最迫切的科學技術問題計算上。在計算機設計,軟件發展和基礎應用理論方面進行了開發性工作。60年代,蘇聯出現了第二代計算機,為計算機的普遍生產墊定了基礎,有了元件生產,計算工業的各分支開始形成。70年代,廣泛發展第三代計算機,并進入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在各主要的組織中,計算機應用發展到正規服務的水平,數據庫也正在計算機化。80年代,將建立全國性的計算機網。公共計算機應用將大幅度發展。
蘇聯計算機的發展依靠具有明確目標的若干長期國家計劃。這些計劃有(已實施和計劃實施的有):
    第一個計劃是計算機生產。從1971年開始,計算機被作為一個獨立的工業,做了單獨地的經濟核算。1970年花在制造計算機上的總費用達7億1千萬盧布。1971——1975年間,生產計劃為1970年水平的2.6倍。據稱,實際比率將大于這個數字。這一發展時期主要生產ES EVM(或Ryad)計算機。這些機器是由七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聯合生產的。在ESEVM的設計和生產準備中,有2萬人參加。生產中涉及7萬人。

    第二個計劃是制造和管理的計算機化的自動化。這些應用所使用的系統稱之為自動控制系統,工業為主要的計算機應用領域,這些系統可分成:自動過程控制系統(APCS),工廠自動管理系統(PAMS),分片自動管理系統(BAMS),區域自動管理系統(RAMS)。后三項相當于英國的管理信息系統。PAM只限于一個企業。BAM限于幾個片的指揮機關,RAM管某個行政區,如一個市。

    蘇聯自動控制系統的計劃始于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即從1968年到1970年,大約有400多個系統在工業的30多個部門中投入運行,總費用100億盧布,基礎研究的費用尚不包括在內。

    蘇共二十四大上宣布,在1971-1975年間,實現了大約2000個自動控制系統,這包括65個全國性的,15個加盟共和國BAMS性的,1000多個PAMS性的和670個過程控制系統。1974年有614個新系統投入運行。

    另一個計劃是:建立全國性的用于國民經濟核算、計劃和管理的數據收集和處理的自動系統,全國性的自動管理系統(SAMS)。SAMS將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1971-1980年,全面設計和制定標準和步驟,建立一個聯合自動通訊網(UACM)。這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全國數據通訊系統,任何計算機和適當終端都可與其聯絡。第二階段是建立大量的多道存取計算機公用設施。據估計,要求約1萬多個多道存取計算機公用設施。

蘇聯計算機的應用如下表:

1953年 科學應用(MESM) 數學用表(BESM)
1954年 第一個公用性計算機服務站 (STRELA)
1956年 語言翻譯實現 1957 經濟計算(M-Z)
1958年 醫療應用(STRELA)
1961年 過程控制 1964年 銀行(UARL)
1966年 下棋程序(M-220)
1967年 工廠管理信息系統(MINSK-22) 下表為蘇聯(70年代當時)使用的主要計算機型號:
1951年 ENIAC 式計算機
1952年 第一臺邏輯結構計算機(BESM)
1953年 第一臺連續生產線計算機(STRELA)
1960年 晶體管計算機(RAZDAN,DNEPR,MINSK)
1966年 大功率計算機(BESM-6)
1969年 帶有顯示的對話型計算機(MIR-2)
1970年 集成電路計算機(NAIRI-2,M-3000)
1971年 多時系統(AIST-0,SIRENA,BESM-6)
1971年 超小型機(ELECTRONIKA,M-6000)
1972年 ES EVM或Ryad計算機(1010,1020,1030,1040,1050)

第二代計算機有:
蘇聯型號 對應美國型號
BESM-6 CDC 3600
MINSK-32 GE 400
M-220,BESM IBM 7040
MIR-2 無

第三代計算機有:
蘇聯型號 對應美國型號
NAIRI-3 無
ES EVM IBM300
1020 30
1030 40
1040 50
1050 60
1060 70
ES 1010 NITRA 15
ELECTRONIKA DEC PDP-8
M-6000 HP-2116B

(蘇聯自產民用電腦和網絡等話題稍后在3.3中繼續討論)


3.2 蘇聯的現代化通訊與光導纖維通訊

“信息技術中的光導纖維通訊,蘇聯與西方的差距就更大了”

“電信系統陳舊不堪。直到90年代初,才力圖引進美國技術實現電話通訊的現代化?!?/STRONG>

    今天,當手機滿世界橫行的時候,人們恐怕不會想到,便攜移動通話設備和全自動移動電話通訊系統的發明地并非是美國,并非摩托羅拉,而是那個早已被扣上“閉塞落后”帽子的蘇聯。

4

(蘇聯工程師列昂尼德.庫普里揚諾維奇正在測試便攜移動電話。來源:《Наука и жизнь》(科學與生活)雜志,1958年第10期,第66頁。在此之前的1957年,他已獲得該項發明的專利證明)

    通常,會這樣來講移動電話的歷史——1973年4月3日,一位名叫馬丁-庫珀的摩托羅拉工程技術員站在曼哈頓街頭,他決定用磚塊樣大小的Dyna-TAC移動通訊設備進行一次通話。該設備重一公斤多,能持續工作半小時,它的出現標志著移動電話正式進入人們的生活。
    世界上第一個商用汽車移動電話網是1979年在日本啟動的。

    對此,文章作者只能一笑置之。國內某些酸腐學究終歸是不切實際,脫離生活的。知識和對于部分知識的壟斷僅僅是他們賣弄的資本,選擇性失明乃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

    保羅,高爾文投入了1500萬美元和10年的時間,終于在1973年取得成果,他的巨大貢獻無人能否定。然而,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卻被有意遺忘的事實:1958年,當保羅,高爾文和他的團隊還未開始絞盡腦汁的時候,遠在大洋對岸的“鐵幕中”,就已經存在著便攜式移動電話試驗機和全自動移動電話通訊系統了。
5

(列昂尼德.庫普里揚諾維奇在車上測試ЛК-1型便攜移動電話,設備左側裝有揚聲器。來源:《За рулем》雜志,1957年第12期

    1957年,蘇聯杰出的工程師列昂尼德.庫普里揚諾維奇發明了ЛК-1型移動電話。1958年,他已對自己的移動電話做了進一步改進,。設備重量從3公斤減輕至500克(含電池重量),外形精簡至兩個香煙盒大小,可向城市里的任何地方進行撥打,可接通任意一個固定電話。到60年中期,庫普里揚諾維奇的移動電話已能夠在200公里范圍內有效工作。

    庫普里揚諾維奇的便攜移動電話在當時來說代表了創新和先進的技術。但遺憾的是,沒有能夠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和推廣,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當時便攜通話設備的生產成本以及配套網絡安裝費用太過昂貴,而不是有人認為的,是蘇聯政府出于安全原因不允許:庫普里揚諾維奇對自己的發明估過價,單價約為300-400蘇聯盧布,當時這樣一筆錢可以買到一臺優質電視或一輛摩托車。昂貴的價格使便攜移動電話無法普及,即使是條件較好的蘇聯家庭,使用這樣的通訊工具也需要一大筆開銷。(類似的,80年代初美國商務移動電話的價格為3500-4000美元,不是每個人都能買得起用得起,到90年差不多才有百萬用戶。)

    那么蘇聯是不是因此就放棄了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直到90年代初,才力圖引進美國技術實現電話通訊的現代化呢?文章作者可以明確告訴大家:蘇聯政府在當時選擇了更加實際的方案來滿足人們的移動通訊需要。同樣是1958年,蘇聯開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套全自動移動電話通訊系統“阿爾泰”(Алтай)。1959年,性能杰出的“阿爾泰”系統在布魯塞爾世博會上獲得金獎。

    “阿爾泰”系統的用戶終端(其實就是話機)和基站由沃羅涅日通訊科學研究所負責研制,天線系統由莫斯科國立特種工程設計院負責開發(那里也是蘇聯電話的誕生地)。為“阿爾泰”系統做出貢獻的還有列寧格勒人,白俄羅斯和摩爾達維亞的生產企業。蘇聯各地的科技工作者們為研制當時全球獨一無二的自動移動通訊產品而共同奮斗——新系統必須是完全意義上的電話設備,可在汽車上配備使用,通話質量要達到正常座機的水準,即話音可雙向同時傳遞。要求僅需撥號就可開始“阿爾泰”系統與系統之間,“阿爾泰”系統與任意座機之間的通話,要像正常座機一樣,不能有串線,不能出現調度錯誤雜音。
6

(50年代末60年代初推出的“阿爾泰-AC”系統(左)在如今看來還略顯笨重)

    就當時來說,實現這樣的技術要求不容易。數字通訊顯然在那時還不存在,話音傳遞只能采取常規方式。除了話音問題,還必須解決專用信號的接收發送,因為只有在它的輔助下,話機才能夠自動搜索到無線信道,建立連接,撥打已輸入的號碼。1963年,“阿爾泰”系統在莫斯科進行了區域測試,并改進了用戶舒適度方面的問題:增加話筒,以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以按鍵替代撥號盤,方便人們在汽車上撥打電話。

    按照今天的標準,“阿爾泰”自然不能算作是完善的自動移動通訊系統:最初一個大城市連同郊區在內僅有一個中央基站,工作半徑60公里,使用150兆赫頻率(與當時蘇聯電視的米波信號相同),提供6個無線信道,配有8個發射機為800名用戶服務,天線系統需安裝在高樓尖頂上以保證數十公里范圍內的通話質量。在城市郊區以外40-60公里范圍內,沿著各條公路安裝有足夠多的外圍中繼站,但還做不到城市間全線覆蓋。不過,“阿爾泰”的的確確體現出了未來手機系統的各種特征。

7
(安裝在莫斯科起義廣場“高知樓”尖頂上的“阿爾泰”天線系統)

    美國的改進型移動電話系統IMTS (Improved Mobile Telephone Service)在1965年進行區域測試,1969年才正式投入商業運作。而1969年末——1970年初的蘇聯,“阿爾泰”系統已在30多個城市中(諸如莫斯科,列寧格勒,塔什干,羅斯托夫,基輔和沃羅涅日)為人們服務了。

    隨便一提,關于IMTS在美國的應用,有一段很有趣的描述:
    In the 70s and the early 80s,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cellular phones, there were “waiting lists” of up to 3 years for those wishing to have mobile telephone service. These potential subscribers were literally waiting for other subscribers to disconnect their subscription in order to obtain a mobile telephone number and mobile phone service.

    看到了吧。美國人一樣要“排隊“。當然,IMTS系統的普及推廣是受到了信道數量的限制。作者在這里無非是想對各位讀者表明,那時移動通訊系統的擴展受制于技術因素,而并非是什么人為蓄意干擾。
    當時IMTS系統的話機非常昂貴,約為2000-4000美元,而每分鐘的通話費用則從70美分至1,2美元不等。實際使用中,話機更多的是被各公司租賃,而不是購買。
(P.S IMTS系統至今在加拿大和美國運作。)

    進入70年代后,“阿爾泰”系統獲得了大發展,升級后的系統采用330兆赫頻率的新信道(22個發射機,8個信道)——新信號的波長比電視分米波信號略長,覆蓋范圍大大加強,能保障更多的用戶在同一時間進行通訊。話機的體積外觀也由于集成電路的運用而變得更加輕便簡潔——盡管還是只能配備于汽車上或者裝載于手提箱中。到70年代中期,“阿爾泰”系統已在蘇聯114個城市中推廣運行

8
(70年代初推出的“阿爾泰-3”系統,設備體積已大幅縮小)

9
(“阿爾泰 AC-3”)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前夕,“阿爾泰”系統又進行了另一次大規模的現代化升級。在“奧斯坦基諾”電視塔上建立了系統基站,一系列新型用戶端面世(諸如“阿爾泰AC-2”、“阿爾泰AC-3”及其升級型號),系統信息保密功能得到加強以滿足必要的使用環境。此時“阿爾泰”系統已廣泛地運用于蘇聯社會的各個領域:黨政機關,聯合企業和城市服務部門——如公共交通系統(電車、有軌電車之上),能源供應系統,道路系統,城市急救系統,公安系統和電信廣播系統等等。
    莫斯科奧運會期間,“阿爾泰-3M”系統被頻繁使用,并證明了其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近乎所有的賽事報道都是通過“阿爾泰”系統來完成的。蘇聯的通訊工作者們與蘇聯運動員們一起成為了奧運會上的勝利者,盡管沒有得到任何奧運獎章,但許多人都獲得了蘇聯國家獎金。
(“阿爾泰”系統如今仍在沃羅涅日運行,并入了更加現代的“КаРаТ”系統,號碼為+7 (4732) 51-8ХХХ,最大號碼容量600個,實際有效容量200個)

10
(1979年推出的“阿爾泰 AC-3M”系統)

    “阿爾泰”系統之后,蘇聯新一代的移動通訊系統于80年代初開始研制,1985年后受“改革”影響遭遇經費問題,80年代末盡管研制完成并準備推廣,但最終因經濟政治局勢動蕩而被放棄。目前僅能知道,沃羅涅日通訊科學研究所和其它相關企業將新系統定名為“Волемот”,即參與項目的科研工作者所在地的簡寫:Во-沃羅涅日,ле-列寧格勒,мо-馬洛杰維奇,т-捷爾諾波爾。新系統是完全意義上的無線通信——大量使用基站,全信號覆蓋,從一個基站覆蓋區進入另一個覆蓋區時可保證無信號丟失現象。運動過程中可保證通話不中斷,不被干擾。用戶在一個蘇聯城市注冊移動通訊號碼后,在其它蘇聯城市中也可使用。新系統的基站使用330兆赫頻率,每個基站的信號能覆蓋數十平方公里范圍,能為農村居民,集體農莊莊員,在別墅度假的居民和旅行者提供通訊服務。
    當然,蘇聯在自己最后的時刻還是建立起了完全意義的無線通訊:1991年9月9日,離解體僅有三個半月時,列寧格勒”Дельта Телеком”開始運作,而在此一年半之前,蘇聯完成了這套系統的配套安裝工作。

3.2資料來源:http://mobilnik.ua/articles/473.html
http://www.computer-museum.ru/connect/al tainet.htm
http://www.computer-museum.ru/connect/al tainet.htm

    關于蘇聯光導纖維通信的材料,出自陸梁韻的兩篇文章《蘇聯的光纖和光纜》,《蘇聯光纖技術的應用動態》和И.Б.Пешков的《蘇聯電纜技術現狀》一文,反應了蘇聯至80年代中期在這個領域的進展:

    蘇聯從1973年起就已正式開始光通信的研究工作。1975年蘇聯科學院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和高爾基市化學研究所研制成第一批光纖樣品,光纖的損耗低于10db/公里。1983年蘇聯光纖的損耗值已接近理論上的最低值。1985年,А.М.普羅霍洛夫、А.В.別洛夫等報導了蘇聯科學院莫斯科普通物理研究所和高爾基市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研制的純石英玻璃纖芯摻氟包層光纖。先用汽相軸向沉積法制造芯棒,用等離子激活化學汽相沉積法在石英支撐管內沉積摻氟包層玻璃管,然后用管棒發制成光纖,光纖芯徑62μm,數值孔徑為0.18,光纖的光損耗從0.85μm處得8db/公里變化到1.5μm處得1.4db/公里。因為材料純度高,光纖的耐輻照性能不亞于其它國家的最佳樣品。純石英玻璃纖芯摻氟包層光纖或聚合物包層光纖在溫度穩定性及耐輻照性能方面更好。同一年,蘇聯研制成功聯接自動電話站用的光纜。

    除了發現自聚焦光纖外,蘇聯在多包層光纖波導方面也做過一些理論工作。蘇聯主要進行了準模,W-分布、雙信道和少模環形光波導的研制工作。另一項發展工作是關系與橢圓形光波導的理論。

    蘇聯在非線性纖維光學領域的理論和實驗工作受到世界上的重視。蘇聯最近(80年代)在其它領域的工作,如隧道通信中的輻射自開關效應,雙通道光波導等也是能夠打開新局面的。

    蘇聯科學家在耐輻照光纖及有關玻璃固有缺陷和輻射缺陷方面的研究工作令人注目。其它值得注意的工作包括光纖用耐寒聚合物涂層的設計(用于蘇聯氣候條件下的所有電纜光纜的特殊要求之一,是要具有高的耐寒性。80年代,大部分的蘇聯光纜已能達到-40攝氏度的耐寒水平)和中紅外區域用的單晶和多晶光纖的設計等。蘇聯的光纖系統主要用于電話通信,光纜電視,大電站的控制和監測系統等場合。

    蘇聯光纖的應用:

    1977年起,蘇聯郵電部先后建立了下列幾條光纖通信實驗線路:

    1977年,在莫斯科市內的兩個電話局之間的地下管道內鋪設了一條管線通信實驗線路,傳輸12路脈沖編碼調制電話信號,整條線路的傳輸損耗為35db。

    1980年1月在高爾基事鋪設了一條光纖通信實驗線路,該線路設有兩個中繼站,光纜平均損耗為15db/公里,傳輸30路脈沖編碼調制電話信號,傳輸速率2.048mb/秒。

    1981年11月鋪設了連接莫斯科市內兩個電話局的光纖通信實驗線路,傳輸熟慮為8.448mb/秒,可同時開通120路電話,其間有三個無人維護中繼站,光纜平均損耗為15.3db/公里。

    1982年鋪設了連接高爾基市內長途電話局和市內電話局的光纖通訊實驗線路,傳輸速率為2.048mb/秒,線路長度為1公里。光纜平均損耗為12.5db/公里。

    1983年莫斯科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報導了用多模光纖進行數據傳輸的光纖通信線路,傳輸距離達8公里,帶寬達6.5mhz。

    在蘇聯,高爾基市最早將光纖通信線路投入運行。此外,下列各條線路也已并網運行:

    1980年在列寧格勒市內電話網兩個自動電話局間鋪設了傳輸速率為8.5mb/秒(120路)的實驗光纖通信線路,全場2公里。每個自動電話局安裝了NKM-30、NHM-120數字脈沖編碼調制通信設備,1982年投入實驗運行。(含有四根突變型光纜,光纜損耗為5db/公里,帶寬為40mhz.公里。8.5mb/秒的光纖通信線路在蘇聯市話網中已并網運行。)

    1983年列寧格勒市內電話局建立了傳輸速率為34mb/秒(480路音頻)的實驗光纖通信線路,全場2.5公里,鋪設在兩個自動電話據之間,在每個自動電話局內安裝有NKM-30和NKM-120數字脈沖編碼調制設備和傳輸速率為34mb/秒的光纖通信系統終端設備。線路上鋪設了三段漸變型光纖制成的光纜,損耗為1db/公里,帶寬為500mhz.公里,用激光二極管作光源,雪崩光電二極管作探測器。

    1984年高爾基市另一條光纖通信線路NKM-120投入運行。

    1984年,蘇聯第一條通過地下光纜傳輸電視圖像的線路投入運行,全場2.5公里。信號不受雷電干擾的影響,也不受城市通信和電動運輸工具磁場的影響,圖像質量較好。

    1985年,蘇聯已完成NKM-480和NKM-1920光纖數字傳輸系統的實驗工作,并且已進行了30公里無中繼光纖傳輸系統的實驗。光纖通信線路已在莫斯科,基希涅夫,列寧格勒,高爾基市,明斯克和其它城市開通,還計劃延伸到鄉村地區。被廣泛使用的光纜通信線路的中繼段的長度大致相當于居住中心之間的距離。

    有線電視也將成為光纖的一大使用對象。自1984年以來,莫斯科一直在建立有線電視線路,并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在塔林建立一套光纜傳輸電視信號系統。

    1986年,М.Н.別洛伏洛夫提出了副載頻為70mhz的調頻波傳輸電視信號的9公里光纖通信線路方案。使用標準無線電中繼線路設備傳輸信號。9公里長光纖電視信號的測試結果表明光纖通信線路可傳輸高質量彩色電視圖像。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證明:現在用蘇聯的原件,標準調頻設備0.85μm波段可建立10公里內的無中繼光通信線路;將來使用1.3μm波段可建立幾十公里長的無中繼光纖通信線路。

    蘇聯一直密切關注光纖通信線路在計算機成套設備和計算機網絡方面的應用:通過光纖的計算機通信可使系統增加另外的一些功能,例如使速度加快,并傳遞機密信息等。1984年,在列寧格勒建立的數據處理系統的數據傳輸速率已達到幾十mbit/秒,使傳輸時間下降了一個數量級,從而使系統效率大為提高。

    蘇聯已在市內網絡中鋪設了工作于0.85-09.0μm波段的漸變型光纜、在長途干線中鋪設了工作于1.3-1.55μm單模光纜進行數據傳輸。蘇聯科學院院士А.П.亞歷山大羅夫說:“光纖將更廣泛地進入電站、電視以及其它通信形式中。光纖在光纜電視、視頻電話及無線電廣播中的應用前景廣闊?!?/STRONG>


3.3 蘇聯的互聯網,自產民用電腦和游戲機

“蘇聯沒有互聯網、民用電腦和游戲機”

    常言道:謊話說一千遍就成真了。不知何時,蘇聯這個當時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在有些國人眼中盡變得如此不堪:蘇聯人沒電腦用,不存在互聯網,蘇聯小朋友們只能望著日產游戲機“糾結感嘆”。作者只能感嘆,這太不可思議了,睜眼說瞎話大概指得就是這種情況。

    其實早在1984年底,全蘇維埃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師范院校的所有數學物理系內,就全部建成了微機專用教室,其中76所院校建有全校規模的微機實驗室(引自俄羅斯聯邦教育部資料)。

11

    1988年,雜志《Юный техник》的一期讀者問答中,介紹了蘇聯互聯局域網運作的狀況:

    來自莫斯科州讀者維克多.彼得羅夫問:我聽說,科學家正幻想著建立全球計算機網絡,到那時所有的計算機都將聯通起來,并入一個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制。那如今有沒有采取什么措施來實現這一構想呢?

    《Юный техник》雜志編者答道:談論全球網絡的具體建成時間在目前來說還為時尚早,但國與國之間,甚至大陸間的電子計算機信息橋實驗已經在進行。在我們國家,這樣的工作由全蘇自動化應用科學研究所負責著:在那兒,計算中心的電腦可自由連入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計算機網絡,也可自由連入奧地利和芬蘭的計算機網絡。
    而前不久,還進行過蘇聯——古巴,蘇聯——美國間的電腦信息交換實驗。計算機間的連接在衛星設備協助下得以建立,大大提高了技術信息和貿易信息的傳遞速率。

    由此證明,經互會國家間,甚至蘇聯和西方國家間早已存在互聯網。那么蘇聯軍用級別的互聯網更是早就該完成了。另外,1990年底歐盟才推出第一個民用級的IE,那豈不是說西方之前也沒有互聯網?(笑)

    1990年夏天,蘇聯計算機網絡РЕЛКОМ (即Russian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現在Рунета的原型)投入運行,其核心部分位于莫斯科庫爾恰托夫核動力研究院。

    1990年8月28日,蘇聯電腦與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電腦建立了連接。同年9月19日,РЕЛКОМ的程序控制合作社《Демос》(隸屬于莫斯科庫爾恰托夫核動力研究院)為蘇聯注冊頂級域名.su。1990年底,已聯通三十多個組織機構的РЕЛКОМ與EUnet(即歐洲局域網,但實際上EUnet/Relcom在相關國際機構正式注冊運行的時間是1992年)建立連接。
——-

    提到蘇聯的民用計算機和游戲機,突然想起已有人專門撰文論述過。所以作者不再打算“長篇大論”講廢話,直接貼出幾張實物照片以展示蘇聯在這方面的情況??傮w來說,蘇聯后期在民用計算機和游戲機的生產上多是與國際接軌,借鑒國外的計算機架構,獨立進行研制,獨立生產全部元件(包括微處理器)。這反映出蘇聯在微電路方面確實與西方國家存在差距,不過根本沒傳說中那么惡劣。

12
蘇聯基于Apple II+架構研制的“瑪瑙-4”型8位元國產電腦,1981-1983研制設計,1984年進入批量生產,主要用于教育教學領域。
13

14
15
16

(蘇聯基于“東芝Т1100 Plus”架構研制的首款Электроника МС 1504便攜電腦(即筆記本電腦的前身,МС1504是蘇聯第一款便攜電腦,網上流傳的Электроника 901是1504的后續型號,91年投產),采用國產處理器КР1834ВМ86(兼容i80C86),86年開始研制,80年代末投產)

17
蘇聯造鼠標,來自網站“20世紀展覽館”:http://20th.su)

蘇聯自產游戲機的名稱與微型計算機相同,也稱為Электроника,一般以ИМ-XX,МГ-XX為編號加以區別,游戲內容與Game & Watch的相似:

18
(Электроника ИМ-02,游戲內容:《兔子快跑!》,1986年生產)

19
(Электроника ИМ-03,游戲內容:《大海的秘密》,1989年生產)

20
(Электроника ИМ-04,游戲內容:《快樂的廚師》,1989年生產)

21
(Электроника ИМ-20,游戲內容:《空中靶場》)

23

(可通過換屏來變更游戲內容的Электроника ИМ-26,1988年生產)


4. 蘇聯軍工與民生,電視工業,新能源動力…

    蘇聯窮兵黷武,偏廢民生,是一句菜市大媽都可能冒出來的話,似乎是對蘇維埃歷史“永不翻案”的定性。然而只要點點細心,就能發現這種說法站不住腳。作者在1993年4月《Деловой мир》雜志的第22頁上和教授Станковская Ирина Кантовна(任教于莫斯科高等國際商務學院,該院1988年由蘇聯意大利聯合成立,隸屬于普列漢諾夫國民經濟大學,相當于一個系)那里找到了有趣的數據:

    據估計,到了蘇聯末期,60%的機械制造,75%的科研實驗及其經費開支與軍事相關。軍事工業使用著20%的國家能源,全國勞動力中少則有600萬人,多則有1200萬人在國營企業中從事著與軍事相關聯的工作。蘇聯大部分的軍工企業位于俄羅斯境內,約有70%。一般認為,當時全蘇境內為軍事工業服務的制造企業有1700家,而在某些材料中,這一數字還會大得多。

    蘇聯軍工聯合體涵蓋了多個工業部門,如采掘,冶金,運輸,所有類型的機械制造,所有類型的通訊,建筑以及航空航天。擁有920個科研機構和多個渠道進行技術可行性研究——驗證機的設計和實驗。是一個高度縱向一體化的研發生產體系,原因是蘇聯軍方不希望原料供應、組件的生產受到外界影響。

    蘇聯軍工企業在當時本國的民用品生產方面也占有不小的比例,為30%。具體而言,軍工企業制造了蘇聯全部的電視機,全部的縫紉機,全部的鐘表,97%的電冰箱和錄音機,70%的吸塵器和洗衣機,以及60%多的摩托車?!疽陨蠑底殖鲎?3年4月《Деловой мир》雜志第22頁,由俄國家國防委員會主席提供】然而,這樣的數據在蘇聯解體后便大為縮水,俄軍工企業的民用品生產在92至96年間出現了大幅萎縮(Станковская Ирина Кантовна講義里的數據)

表格1 軍工聯合體企業的民用品生產( 單位:千 )
品種 1992 1993 1994 1995
電視機 3362.5 3641 1768.6 585.7
錄音機 2735.1 2128 653.7 204.6
錄像機 319.5 160.4 52.8 11.3
電冰箱和冰柜 3056 3232 2145.9 686.2
摩托車 472.2 403.9 129.9 47.2
吸塵器 3342.7 2590 896.8 256.3
錄像帶 1815.8 1013 101.6 13
表格2 軍工聯合體企業消費品生產比例浮動對照表
(均以上一年為100%基準進行浮動)
編號 品種 1993г. 1994г. 1995г. 1996г.
1 電視機 103,7 50,6 43,5 28,8
2 廣播接收設備 72,7 31,9 102,9 44,0
3 錄音機 77,8 32,9 39,6 32,5
4 錄像機 50,0 26,3 31,0 10,8
5 電冰箱與冰柜 105,7 58,7 48,4 17,3
6 洗衣機 83,8 43,7 68,0 56,3
7 照相機 53,0 51,9 67,0 73,2
8 摩托車、低座雙輪摩托 9,8 282,6 45,4 55,7
9 旋耕機、電動耕耘機 132,7 93,0 74,6 63,6
10 針織機 46,9 45,1 60,6 14,0
11 成人用自行車 71,7 52,2 66,5 56,3
12 兒童自行車 73,7 25,4 70,1 72,7
13 電動吸塵器 77,5 30,7 41,1 76,2
14 電水壺 50,1 47,6 61,6 54,1
15 電熨斗 101,8 22,2 62,4 47,2
16 電動攪拌機 119,7 28,8 69,6 36,8
17 電動咖啡碾磨機 103,3 52,1 32,4 67,2
18 電動茶炊 44,1 18,5 37,3 46,7
19 微波爐 69,5 34,5 68,0 17,4
20 電池 84,2 14,1 19,7 26,7
21 鐘表 81,4 40,5 72,1 30,1
22 小包裝合成洗滌劑 69,3 80,7 34,3 43,3
23 涂料 52,8 61,5 64,7 88,1
24 家具 86,5 47,3 59,1 43,7
25 玩具和新年裝飾品 71,8 45,1 53,2 45,8
26 珠寶首飾 72,5 90,7 106,6 83,4
27 鋁制沖壓餐廚具 62,0 25,4 79,5 37,2
28 搪瓷鋼餐廚具 110,0 8,9 34,3 90,6
29 轎車,輕型汽車維修用零備件 161,0 60,8 109,5 56,6
30 藥品 145,0 24,1 22,4 42,7
31 化妝品——香水 79,3 94,4 99,3 27,5
32 體育用品 119,0 119,0 71,2 119,7
表格3軍工聯合體企業基礎工業設備(民用品)生產比例浮動對照表
(均以上一年為100%基準進行浮動)
編號 品種 1993 1994 1995 1996
1 電腦設備及其零備件 67.9 42.0 79.7 40.1
2 石油鉆井設備、地質勘探設備及其零備件 140.0 51.0 123.2 100.8
3 輕工業生產設備及其零備件 81.8 31.0 79.6 29.7
4 紡織工業生產設備及其零備件 73.8 44.7 157.8 48.8
5 化纖生產設備及其零備件 68.7 54.1 115.2 61.4
6 農業綜合體加工部門使用的生產設備及其零備件 72.0 69.9 62.4 39.4
7 商業企業,公共食堂,公共飲食用設備及其零備件 106.0 73.0 96.3 67.7
8 醫療設備及其零備件 93.6 59.3 94.1 73.0
9 農業栽培機械 119.0 16.8 178.2 86.4
10 金屬切削機床 93.8 39.1 110.1 55.1
11 木材加工機床 166.9 66.6 22.6 28.3
12 挖掘機 56.5 73.6 129.7 63.0
13 鐵路干線用貨運車廂 64.4 48.8 67.2 71.2
14 拖拉機 46.0 30.6 86.0 113.2
15 汽車 65.4 66.7 49.0 63.4
16 燃氣灶具 128.4 16.4 92.4 29.8
17 涂料 110.3 34.3 72.2 90.1
18 通用叉車 64.3 34.4 83.8 49.6


    有圖有真相,蘇聯軍工與民生到底有怎樣的關系,結論不言自明。(笑)

    我想起了夢寐以求,卻至今仍無蹤影的精美“Буран”手表:
24

    還想起了被誣陷數十年之久的可憐的蘇聯電視機工業 (以下數據出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溫有奎的文章《蘇聯電視技術的歷史與沿革》,1990年):

    1981年,蘇聯有86%的居民可以看到電視節目,一百戶家庭中有85臺電視機。1985年,蘇聯電視的收視率為93%,每一般戶家庭中有電視機92臺。1989年,蘇聯有電視機9500萬臺,其中彩電1800多萬臺。
    1989年5月9日紐約時報報道,能源和通信委員會的電信和財政子委員會的白宮主席馬克對蘇聯測試高清晰度設備的理論提出了質疑。馬克說,他愿意請求撥款給美國情報機構調查蘇聯HDTV(高清電視)研究成果和測試現狀?,F在西歐計劃采用一個新的標準——D2MAC。蘇聯人認為這是一個有誤會,事實上,如果沒有HDTV計劃,D2MAC可能是一個替代物。(即蘇聯沒有自己的高清電視計劃,就會使用西歐標準)。蘇聯不打算對D2MAC進行投資。理由是,今天蘇聯電視工業的生產量是每年六百萬臺彩電。蘇聯最近每年有三百萬對結婚夫婦,婚前通常先要購買床,冰箱和一臺電視機。即使蘇聯把彩電生產加快每年一千萬臺,替換已購買的電視機仍然需要花費十年時間。而十年時間高清電視在日本和其它國家將會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D2MAC并不是那么便宜,因此蘇聯的技術政策是進入HDTV而不是D2MAC。蘇聯計劃1990年用于HDTV 8千萬美元。
    蘇聯居民的電視機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它真的生產不出一臺像樣的電視機么?

    的確,蘇聯電視機工業是要比美國日本落后,產品質量更差,但要說蘇聯電視機隨時會爆炸,那就是別有用心了:80年代蘇聯電視機(彩電+黑白電視)的年產量就達到了千萬臺,僅次于美國,中國和日本。網上有則數據稱,1985年蘇聯電視的起火爆炸事件是5490起,那么大家自己可估算下殘次品率是多少。作者個人是認為,遠遠(或者說根本)達不到隨時會爆炸的程度,且還未考慮已有電視機老化質量下降,人為使用不當,放置環境不當等等因素。

    最后講講,蘇聯在新能源研究,新動力系統運用方面的情況:

    眾所周知,可控核聚變是新能源研究中的尖端領域?!奥浜蟆钡奶K聯首創托卡馬克(T-3和之后的T-7,T-15)并一直享譽世界,在1989年更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勁的(當時獨步歐亞大陸第一,功率超過美國同類裝置)12束120 ТВт輸出激光核聚變裝置“火花-5”( Искра-5):

25

    蘇聯全自產的電動車組ЭР-200在1974年研制成功:由10輛車組成,2輛無動力車頭,8輛動車(其中4輛帶受電弓),車頭由鋁合金制成,車頭自重48.6噸,動車自重57噸,長26米,全車帶有封閉車體和風擋,設空調裝置和封閉型衛生間。
    1975年,在漢斯卡亞—別洛列琴斯卡亞的線路實驗中達到210公里/小時的最高運行速度。
    1976年,在“十月”鐵路(莫斯科-列寧格勒線路)上投入實驗運行。
    1984年3月ЭР-200正式投入運行。84年9月27日蘇聯《真理報》報道:ЭР-200使莫斯科—列寧格勒的運行時間減少了20分鐘,由4小時59分鐘減少到4小時39分鐘。列車運行速度140公里/小時,在個別區段達160公里/小時(到后來有兩個區間實際上達到了200公里/小時)。為了爭取這20分鐘,蘇聯鐵路工作者付出巨大勞動。在超負荷干線的條件下,維修了180公里線路;更換了20公里承力索以加強電氣化鐵路;包括電氣集中在內;鋪設了150多付新道岔。為保證ЭР-200的運行,蘇聯交通部主要運行管理部門要求周末鋪畫10月分的運行圖。
    蘇聯的高鐵計劃是:減少限速區間和停站,延長運行速度為200公里/小時的區段,使列車編組擴大到14輛,并使莫斯科-列寧格勒全程運行時間縮短到4小時以內。計劃修建高速客運專線—— 中央—南方干線。方案是:白天為座車,行車6-8小時(莫斯科—克里米亞地區),夜間為臥車,行車10-12小時(莫斯科—高加索地區)。
26


5. 結論

    作者覺得沒什么結論可寫,一切擺在那里,清清楚楚。但文章總歸是需要結尾,那么就以一位前蘇聯公民的話來結束吧:

    我的童年和青春都屬于那個年代,屬于那個站在講話臺上的勃列日涅夫。如今,那個年代被稱作停滯時期,在釋義詞典里這般寫道:經濟發展緩慢,社會生活思想萎靡不振。

    作為一個平常人,我時常對此感到疑惑,腦海里不斷浮現著幾個問題:

    為什么人們對那個年代依然眷戀?以至于網上出現了數不清的回顧“停滯”生活的網站。

    為什么現在,也就是正當忘掉那個“停滯”生活的時候,我們的熒幕上卻反而一遍又一遍的回顧起來?極盡所能地模仿那個年代的經典,最大限度地利用那時的歌曲。請來幾個當代明星,便自豪地宣布,《命運的捉弄2》登場了??蓪嶋H上與原作相差甚遠…

    對于經濟不打算評論什么,我不是搞經濟的。只是現在中國貨的泛濫讓人又懷念起了過去優質的法蘭絨襯衣,這東西現在還有,在某些地方還在造著。至于母親以前給我買的棉花床單,一直用著很舒服。

    還是講點停滯時期的閃光點吧:

    60-80年代拍攝了許多我們至今百看不厭的影片,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電視上出現了《顯而易見——難以置信》,《寰宇世界》等科普知識節目。

    在那個年代舉辦了各種聯歡節,聯歡會,運動會,這里講的可不是是80年奧運會。

    是啊,那時存在物資緊缺。然而在我這個平常人看來,錯在人為因素。那些管事的人不能正確的分配物質財富,不知道哪里已經足夠多了,也不知道哪里空空如也。

    隨便提一句,前不久在網上有了份材料,里面的說法很有意思?!澳菚r蘇聯處在破產的邊緣,處在經濟危機中”——沒有比這更離譜的慌話的了。的確,經濟上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是可以通過改革來解決的,而不是拆解和破壞掉巨大的國家。

             ———— 一俄羅斯網民 LubovS 在20世紀展覽館網站 上的留言
        (http://20th.su/2010/03/26/epoxa-brezhneva-s-tochki-zreniya-obyvatelya/)

轉載請注明本文連接: http://review.youngchina.org/archives/3014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聯系我們

電話:13910426398(烏有之鄉站長范景剛)

投稿:[email protected]

©烏有之鄉 | 京ICP備11022560號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1101081545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