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抗美援朝戰爭60周年即將到來,而包括抗美援朝戰爭在內的整個朝鮮戰爭再次引起巨大關注,成為左右翼激辯的又一個思想戰場。近年來以所謂“蘇聯解密檔案”為武器,右翼試圖以“誰開了第一槍”論定戰爭的正義歸屬,有些左翼朋友也在認同右翼這一理論的前提下,與其展開了糾纏式的白刃戰;實際上這偏離了正確的方向,同樣是一種見木不見林的做法,與沈志華等擁有史料卻不擁有完整歷史觀的學者其實是殊途同歸。我們都牢記馬克思的教導和克羅齊的名言:對朝鮮戰爭的爭論,不僅僅只是一個歷史研究的問題,它更是今天國內外意識形態斗爭的關鍵一環。要亡中國,必先亡朝鮮,這是歷史的明訓。全面敗壞朝鮮的聲譽,挑撥和瓦解中朝關系,展開大量的輿論和心理戰,才是右派真正的目的。本文試圖以設問的方式對這場戰爭的性質做一番正本清源式的梳理,非常歡迎批評與指正。
關于“朝鮮戰爭”這一名稱的使用,有同志認為它代表了美國的立場,理由是西方史學傳統和英語原意(雨夾雪《“朝鮮戰爭”名稱背后蘊含的秘密》及《“蘇聯解密檔案”從反面證明了美韓挑起戰爭》)。第一,我們大可不必去遵循什么西方的史學傳統,而按照中國的史學傳統,以地名命名戰爭是最普遍的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第二,英語原意解釋其他地區的事物或許比較貼切,但用來解釋包括朝鮮半島在內的原漢字圈地區就未必了。比如“South Korean”一詞,在漢語里依據使用者的不同立場,可以有三種譯法,這是英語原意所無法表達的。再如“Osaka”一詞,我們不會音譯為“奧薩卡”,而是根據其漢字寫法譯為“大阪”,其釋義的正確性是英語等西方語種無法相比的。因此,我們采用“朝鮮戰爭”這一名稱與西方史學傳統或“英語原意”沒有任何關系,相反,它比單純地使用“祖國解放戰爭”、“朝鮮人民抗美救國戰爭”、“6·25戰爭“更能反映戰爭的實質:即這場戰爭自始至終發生在朝鮮;戰爭根源于李朝末代以來朝鮮半島形成的所有內外矛盾的總爆發。
四問之一:第一槍重要嗎?
誰先在1950年6月25日“開了第一槍”其實并不重要。
對此持異議的人由于把當時的南北雙方看作“國與國”的關系,所以認為先大舉進攻的一方即為“侵略者”,這顯然是不準確的。正確的情況應該是:1948年之后朝鮮半島的南北雙方先后成立了兩個互不承認的政權,而當時在國際上這兩個政權也都只是得到了冷戰中各自陣營一方的承認,同時雙方也沒有簽訂過任何和平或停戰協議,故而也就完全不存在國際法意義上的“侵略者”。此外,在6月25日的“第一槍”之前,朝鮮半島實際上早已槍聲不斷,甚至是血流成河(下文詳述),要注意的是,這些血腥殺戮并不只是發生在軍事分界線兩側。而一個統一意志越來越強烈的北方政權,與一個割據傾向越來越明顯的南方政權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導致雙方在6月25日走向全面戰爭,其實也是一種必然的結果。當然,右派可能不管這些,一心要祭出“蘇聯解密檔案”這件通天法寶,以便將金日成和蘇聯描畫成一幅好戰的陰謀家形象。那下面就來談談此事。
關于1994年葉利欽交給金泳三的所謂“蘇聯解密檔案”,雖然我不完全認同“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時期為了妖魔化斯大林時代,銷毀和偽造了大量檔案,現存的檔案可信度基本為零”這樣過于絕對的觀點(雨夾雪上引文)——因為要證明“現存的檔案可信度基本為零”這一結論還需要更有力的證據——但是對史料的盲目迷信同樣不足取。而且,對蘇聯國家檔案庫進行大規模破壞的事確有先例,比如在赫魯曉夫時代(尼·津科維奇《極端政治》);偽造標注著“惟一的一份”同時印有“絕秘”字樣文件的事確有先例,比如在戈爾巴喬夫時代(尼·津科維奇《權力與爭斗》》);根據當時的政治氣候和政治目的有選擇地公布檔案的事也確有先例。比如在戈爾巴喬夫時代以及葉利欽時代(尼·津科維奇《二十世紀最后的秘密》)。也許正如俄羅斯的學者所說:“俄羅斯向來慣于虔誠地相信文件......唉,世界上不曾有過絕對客觀的文件。文件也是人寫出來的,而且經常要迎合當時的政治形勢。一位當代哲學家曾指出,只有乘法表是絕對公正的,但就是在乘法表中也是一些人喜歡偶數,而另一些人則喜歡奇數。”(津科維奇上引書)這對于“向來慣于虔誠地相信”蘇俄檔案的沈志華等人是不是一種提醒呢?對“解密檔案”奉若神明的態度,卻讓人難以茍同。有人以蘇聯和北朝鮮進行過“內幕勾結”來證明他們確實要進行“南侵”,但卻忘了同樣的“內幕勾結”也發生在美國和南朝鮮之間。李承晚的原政治顧問文學鳳曾經透露,1950年2月17日,日本當時的“太上皇”麥克阿瑟在李承晚訪問其東京太平洋陸軍總司令部時,“秘密指令李承晚進行戰爭準備。”(詳見曹中屏、張璉瑰等編著《當代韓國史》)3月15日,在美國軍事顧問團的幫助下,南朝鮮軍事當局制定了名為《陸軍作戰命令38號——附陸軍防御計劃》的作戰計劃,“其基本內容是所謂誘敵深入,‘在后退中尋機反攻’。”該計劃經過不斷地完善,最終于6月19日被南朝鮮“國防部”定名為“SL-17”。“據起草該文件的美國軍事顧問柯蒂斯說,后來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的想法即來自這里。”(上引《當代韓國史》)如果再聯系到麥克阿瑟在朝鮮戰爭全面開始后那過于狂熱的表演,我們是不是有理由認為這其中也有著重大陰謀?的確,金日成受到中國解放戰爭和南方內部形勢的鼓舞(下文詳述),最終想以革命戰爭的方式完成統一,但是李承晚又何嘗不想通過煽動戰爭來維持其不得人心的統治?而且李的戰爭叫囂和武裝挑釁甚至讓美國人都感到頭疼。美國軍事顧問團司令官羅伯茨曾說“以我看,每次都是因一小股南韓人出現在分界線以北的突出部分所引起的。......南韓人希望入侵北方。我們告訴他們:如果此等事再發生,全部顧問將撤走,經濟合作署的龍頭將被關閉。”(上引《當代韓國史》)有人認為蘇聯蹊蹺地缺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會議,使得美國的提案輕松獲得通過,一定有重大陰謀。且不說冷戰時期這種互相抵制的事非常普通,蘇聯就算出席也未必能阻止當時實際上完全受美國控制的聯合國的行動(1948年美國操控“小型聯大”出臺違背聯合國憲章的“決議”,在朝鮮半島成立分裂政權就已經說明了當時聯合國的性質)。有人以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的演說——艾奇遜在演說中沒有把南朝鮮和臺灣包括在太平洋防衛線內——為依據,證明這個演說最終使得北朝鮮放心大膽地發動了“南侵”。艾奇遜是做了這個演說,但就在此演說后的6月19日,美國國務院顧問杜勒斯卻在南朝鮮國會承諾“在韓國被迫與共產主義者開戰時,美國將愿意提供一切道義的和物質的援助。”(姜萬吉《韓國現代史》)這豈不是很矛盾?而且在冷戰加劇,美國決定重新武裝日本,扶植其為亞洲反共堡壘之后(1948年10月7日國家安全委員會第13/2號文件;1949年5月6日國家安全委員會第13/3號文件,可參見《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解密文獻選編[1945-1972]》第二冊),難道會將戰略位置如此重要的南朝鮮和臺灣拱手讓給共產黨?“如果朝鮮半島也全面共產主義化,朝鮮半島將成為‘指向日本心臟的刀’,日本的安全將無法保障。”(姜萬吉上引書)這一點美國的戰略家們會不懂?斯大林和金日成會不懂?可能的情況是:由于當時的李承晚和蔣介石政權不僅風雨飄搖,而且臭名昭著,美國與李蔣的關系又不好,甚至有過更迭其政權的計劃,所以為了維護自身形象,表面上與其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實際上,這兩個地方的戰略位置又決定了美國根本不可能會在冷戰升溫的形勢下放手。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美國統治階級內部存在分歧,意見一時無法統一,而要不然這真的就是一個陰謀:美國采用了它歷史上發動戰爭時的慣技,把北朝鮮誘入陷阱,實現其真正的野心。據說這一觀點得到了包括在80年代崛起的韓國修正主義(此“修正主義”非彼修正主義)史學家們的認同。又有人說南北雙方軍事實力懸殊,所以南方不會先發制人。南方軍事力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李承晚進行了殘酷的“肅軍運動”以及大批愛國軍人的“越北”,故而李承晚更急于將自己綁在美國的戰車上,戰爭全面爆發后他的目的不是就達到了嗎?總之,南北雙方都有發動全面戰爭的理由,如果一定要究明1950年6月25日誰“開了第一槍”的話,就不能偏信任何一方的史料,而是應該將當事方——中蘇朝美韓日的所有檔案全部公開,才有可能獲得最終的真相。
不過我還是在此重申一遍:誰先在1950年6月25日“開了第一槍”其實并不重要。關于“第一槍”的問題,不禁讓我聯想起日本右翼的一個著名詭辯。日本右翼一直宣稱,蘆溝橋事變是因為“共產黨間諜”或者國民黨“開了第一槍”才引起的,好象沒有這“第一槍”,“大日本帝國”就能永遠和中國人民成為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了。在這些人看來,重大歷史事件的形成和發生不是取決于其內在的邏輯,而只是一幕又一幕的陰謀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