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網文資料,僅供參考)
蔣介石當年帶走了多少黃金?
——蔣介石逃臺帶走的黃金及對兩岸的影響
新中國建國之開始,國庫緣何空虛?人所共知的原因是老蔣去臺灣時帶走了大陸幾乎所有的黃金白銀外匯儲備。這筆錢有多少呢?大約300多萬兩黃金及兩億美元外幣(帶走的大量的機器設備和海外資產、人才、技術沒有算在內)。按當時價格計算,折合10億多美元。二戰后重建歐洲,美國提供了50億美元。帶來了西歐戰后的繁榮。西歐的人口大約是臺灣人口的15倍。也就是說,按人頭算,臺灣重建的資金是西歐國家的3倍。比較一下就可知道這是一筆多么巨大的資金。這筆錢是屬于全體中國人的。用5.4億中國人的錢來養活1千萬臺灣省人,臺灣的日子當然容易過了。
這筆錢現在的價值應是多少呢?在美國,50年前一分錢能寄一封信,現在要35分。50年前值一萬的房子現在要賣30多萬。當然,這些只是個例,不能作為一般的算法。比較簡單的算法是假定道瓊斯指數能代表一般的投資回報。那么,50年前用10億美元平均投入道瓊斯各股,現在的價值是2000多億美元。
在看這篇文章之前我想請大家注意以下四個要點:
1、國內黃金行業使用的計量標準不是1千克等于10兩,而是1千克等于32兩,每兩折合國際制單位為31.25克;一盎司=28.35克,一噸約合35273盎司;
2、截至2007年中國的官方公布黃金儲備數據為黃金600噸。
3、1949年臺灣人口為600余萬人,至1952年全島人口為800余萬人。
4、1949年中國大陸地區人口為5億4千萬。
一、蔣逃臺到底帶走了多少物資!
以下資料來源《中國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編(1919-1949)第五章國家壟斷資本第五節官僚資本的崩潰:
自1947年2月,國民政府實行緊急措施方案后,即出現資金逃流海外現象。隨著軍事上的慘敗,逃資更加劇。據1949年3月25日聯合社報道,國民政府的金銀外匯儲備2.75億美元,在上海保管者不過1/3,約0.73億美元的儲備已運臺灣,余均存國外。上海解放前夕,蔣介石兩次下令用輪船從上海運走國庫黃金2775358兩、銀元1520萬枚、美元1537萬元、珠寶以及大量外匯,總價值約5億美元。” (可以說,277萬兩的黃金數目確實是當時中國國庫的絕大部分儲備。據后來中國國家檔案館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時,在國庫中只接收了6000多兩的庫存黃金。)
當然還有“在上海解放前的幾個月里,蔣介石動用軍艦將大批機器設備、布匹等物質向臺灣轉移,僅從上海一地就裝走了1500多船。蔣介石還逼迫國民黨資源委員會委員長孫越崎將一些重要的工廠拆遷運臺,將珍藏在南京故宮博物院的原北京故宮所藏歷代古玩字畫精品,包括銅器、瓷器、玉器、字畫等1424箱,圖片畫冊1334箱,歷史檔案204箱,合計文物23萬多件全部搶運到臺灣。”
另據最近一些資料表明,蔣逃臺后繼續鼓吹“繼承中山先生衣缽”等等,以及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共產黨的妖魔化宣傳,使很多海外華人對共產黨缺乏了解,大量捐款獻金給蔣和臺灣當局,這一筆資金在當時當時已經累計達10億美元,還有國民黨官員包括蔣、宋等人在大陸搜刮的財產也有數十億美元,這些構成了當時臺灣的經濟底子,為了闡述我的觀點,我取這些財產的價值為10億美元。現在看一下大陸有多少黃金呢?據《我國黃金市場改革的基本歷程》等文史資料記載當時“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黃金儲備只有6000多兩,折合0.1875余噸,這是大陸的經濟底子。
說到這里還要引申一個資料,這個資料網絡上廣為流傳。即“武力”寫的論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貨幣統一》,他說以廣東省為例,1950年一年共收兌黃金745.5萬兩。如果按照1千克等于32兩計算我們得出將近233噸黃金的重量,對比我國2007年600噸的黃金儲備來講,1950年一個省就有233噸的儲量這個數字太過驚人,所以這個數據是錯誤的。
現在我們在看蔣帶走的黃金2775358兩,也有人說這不多,蔣某人帶走的是黃金,不是還有金礦么。那我們看看建國15年來的黃金產量:
中國歷年黃金產量(單位:千克):
年份 年產量
1949 4,073
1950 6,508
1951 6,821
1952 6,452
1953 5,440
1954 4,812
1955 4,721
1956 5,511
1957 5,541
1958 6,885
1959 6,590
1960 6,498
1961 3,653
1962 3,653
1963 5,024
1964 5,868
到這里既1964年,中國大陸才生產黃金88050千克合2817600兩,剛剛超過運到臺灣的黃金數量。換句話說就是國民黨拿走了中國大陸15年開采的黃金總量。這還是我國基本安定的15年,開發技術和能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才能得到這個產量。由此可以看出蔣帶走的黃金2775358兩,是何等驚人的數字。所以說“國民黨運走的黃金不算什么”的人,是極為不負責任的人。
根據國際貨幣金本位制度,貨幣的發行要有一定的準備金,而我國五十年代貨幣幣值不穩定,這對我國的經濟影響極大,究其根本就是黃金儲備量少。而新中國人民政府成立后為了減輕百姓的損失,回收已經成為廢紙的國民黨政府貨幣,這極大的加重了政府的經濟負擔,但體現了一個大國政府的負責。而與之相對的是蔣介石作廢金元卷、法幣等貨幣。在這里我想對那些對此說三道四的人說一句“閉嘴”。
接下來要說的是外匯儲備。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
我們看一下《中國統計年鑒》給出的歷年外匯儲備表
年份 外匯儲備(億美元)
1950 1.570
1951 0.450
1952 1.080
1953 0.900
1954 0.880
1955 1.800
1956 1.170
1957 1.230
1958 0.700
1959 1.050
1960 0.460
1961 0.890
1962 0.810
1963 1.190
1964 1.660
1965 1.050
1966 2.110
1968 2.460
1969 4.830
1970 0.880
1971 0.370
1972 2.360
1973 -0.81
1974 0.000
1975 1.830
1976 5.810
1977 9.520
到了1977年也就是建國28年以后,我國才有將近十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1949新中國建國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破爛不堪的中國,輕重工業有如白紙一張。這時中國對內要搞發展,這需要大量的資金,可是沒有錢。對外貿易,當時中國是農業大國,出口主要是靠農產品和少量的礦產資源,就這還要受到美國的封鎖。現在的人已經很難想象當時的困境。即沒錢買原料生產,又沒有可以大量出口創匯的物品。所以新中國政府不得不尋求蘇聯的幫助,有了蘇聯的援助和中國百姓辛勤勞動,我國才一點點的又煥發了生機。
老蔣在大陸所謂的“黃金十年”農業長期停滯不前,工業每年增長6%左右,最高的36年才6。7%,十年工業一共才增長80%。到49年,同49年前的最高年份1936年比,輕工業下降30%,重工業下降70%,工業整體下降將近40%,近代工業只占工農業生產總值的10%。老蔣的所謂黃金十年的可憐成績被老蔣基本敗光。
中國1949年時的國民總產值123億多美圓,人口5.4億多,人均23美圓。這樣,中國當時人均國民總產值只有緬甸的55%!!!菲律賓的14%!!!
二、新臺幣的發行及美國金援
新臺幣的前身為臺幣,又稱為舊臺幣,在1945年5月22日開始發行。當初臺幣被定位為一種過渡時期的貨幣,日據政府的臺幣與國民政府的臺幣一比一兌換。由于當時中國大陸戰后金融狀況不穩定,因此臺灣未使用當時通行于中國大陸的法幣、金圓券,另外再發行臺幣。但由于1948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連帶也使舊臺幣幣值大幅貶值,造成臺灣物價水準急劇上揚。
1949年6月15日,臺灣省政府頒布《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和《新臺幣發行辦法》,規定:(1)新臺幣指定由臺灣銀行發行;(2)發行總額以2億元為限;(3)新臺幣與美元匯率為5:1;(4)規定40000元舊臺幣兌換1元新臺幣,限在1949年12月31日前兌換;(5)新臺幣以黃金、白銀及外匯為十足準備發行。臺灣省政府從大陸過來的黃金中撥出80萬兩作為新臺幣準備金,另撥1000萬美元作為進出口貿易運用基金,使新臺幣得以維持幣值。臺幣改革使通貨膨脹得到緩和,物價上漲有所控制,初步穩住了臺灣的貨幣金融體系。
可見蔣介石運往臺灣的黃金在1950年代之后發揮了關鍵性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如某些人眼里、嘴里的剛夠給幾百萬逃臺軍公教人員發工資,給兩百萬逃臺軍公教人員發工資,用的是新發行的紙幣——新臺幣。),在這些黃金的支持下,一個已經失掉了信譽的政府重新建立了政府信用,可以說,正是這些黃金還有外匯給臺灣垂死的經濟注入一針強心劑,臺灣的通貨膨脹率1950年為400%,1951年降至66%,1952年降至23%,1953年降至8.8%,1954年降至2.4%。臺灣的國民黨政府也依仗這些黃金作為準備金,發行了新臺幣、完成了臺灣的經濟轉型,可以說,正是這些從大陸運往臺灣的黃金,讓國民黨起死回生,又有機會殘喘。
除了蔣介石從大陸掠奪走的大量黃金、美元、工業設備之外,臺灣還有下面這個:日本為侵略中國,20年代將臺灣定為一個南進重要基地,從20年代對臺灣大量投資,新建了大批機械,化學工業,食品加工、制糖工業也有了迅猛發展。而二戰時期,臺灣經濟基本未受戰爭摧毀。1950年臺灣國民總產值為12多億美圓,人口830萬,人均國民總產值150多美圓(是大陸人均國民總產值23美圓的6.5倍)!擁有科技人員3萬多人,和大陸的科技人員數相當——來源:美國耶魯大學亞洲經濟研究中心出版叢書之《臺灣經濟發展》。
朝鮮戰爭后,美國為遏制新中國勢力的向外擴張,煞費苦心,對臺灣的經濟援助50——67年就達41億多美圓:(資料來源: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專門報告,第63頁,《美國對臺灣核準援助贈與、貸款,1950年6月——1967年6月》,單位:百萬美圓。)
美國對臺援助
經援總額
無償贈與
低息貸款
軍援總額
無償贈與
信貸
經援軍援總額
(上面還不包括61年美國為處理存貨過多而額外增加無償贈與的4億2260萬美圓物質)。
68年——78年,美國又委托國際金融組織向臺灣貸款65億多美圓。
這些就是推動臺灣經濟起飛真正的關鍵原因。
三、人民幣的發行
1935年 11月4日,南京政府公布關于幣制改革法令,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為“法幣”1元合英鎊1先令2便士半,由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無限制的買賣外匯。后來法幣在市場流通是不兌現的,南京政府從此把濫發紙幣當成聚斂財政最簡易辦法。結果1948年物價已為1937年6月的600余萬倍。
1948年8月19日,又以金元券為本位制,“法幣”以及其他地方紙幣停止流通,法幣300元兌換金元券1元,同時加強經濟管制,凍結物價,限定全國物品及勞務價格、按1948年8月19日各地價格,折合金元券出售。金元券發行同樣對人民財富的一場掠奪,據中央銀行統計,至10月底,南京政府收兌黃金165萬兩、白銀900余萬兩、銀元5300余萬枚以及美鈔港市數千萬元,合計當時值兩億美元。
金元券只不過是改了名稱的“法幣”,它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加貶值,更加不得人心。1949年6月20日四川地區出現了28億元金元券兌換1元銀幣的情況。1948年后發行金圓券,一元折合法幣300元。新疆省銀行還發行過面值60億元的巨額紙幣,這些惡性通貨膨脹的紙幣急劇貶值,幾同廢紙。
中央銀行發行的面值100萬的金圓券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為了對敵斗爭、鞏固政權,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開始發行獨立自主、穩定的貨幣。如陜甘寧邊區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晉綏邊區西北農業銀行,華中地區銀行發行的貨幣、淮南和淮北地方銀行,以及浙東幣等,一般多稱為“抗幣”。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貨幣漸趨統一,1948年12月1日發行人民幣,陸續收回原來各種銀行發行貨幣,進一步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貨幣,禁止金銀、外幣在市場上流通,從而使人民幣成為全國流通的統一貨幣。
1949年1月,北平解放,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到北京。全國解放后,各大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人民銀行相繼成立。1951年底,除西藏自治區和臺灣省外,全國范圍內貨幣已經統一,人民幣成為我國唯一的合*貨幣。到1953年12月,人民幣發行券別有1元券、5元券、10元券、20元券、50元券、100元券、200元券、500元券、1000元券、5000元券、10000元券、50000元券等12種;版別共62種。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統一發行人民幣,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的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金銀在市場流通、買賣的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人民幣對穩定經濟的重大意義關系到新中國的存亡。為此,人民幣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設準備金,不和黃金白銀掛鉤,也不和美元、英鎊掛鉤,是具有獨立自主性的貨幣體系,對人民老百姓都具有很實在的好處,使我們建立起了自成一體的經濟體系。
第二套人民幣紙分幣票樣
53年10元:第二套人民幣紙幣中三珍之一,存世量極少,市場上全新挺版更是少之又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