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別擔心,中國不會拋棄美債】
參考消息網4月6日報道 外媒稱,只要粗略瀏覽一下過去三個月的財經媒體,你也許就會有一種印象:中國準備切斷與美國國債和美元的關系。鑒于近期人民幣貶值(其推動因素是凈資本流出,而不是人為干預),以及媒體報道的去年底中國減少購買美國國債,出現中國可能“拋棄美元”的擔憂并不令人意外。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4月3日以《別擔心,中國不會拋棄美元》為題報道稱,分析人士擔心,中國已開啟減持其1.3萬億美元美國國債的進程,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限制美中經濟相互依賴的目標。如果這是真的,那么這一進程將提高美國政府的貸款利率,并通過削弱對美國國債和美元的信心顛覆全球金融體系,甚至可能因為減少美中互利的重要來源而激化美中緊張關系。
幸好,這種對數據和近期趨勢的解讀并不可靠。據媒體報道,2014年中國減持美國國債近260億美元。即使以面值來衡量,這也遠非前所未有的規模。2011年,當資本大量流入時,中國人民銀行也曾采取同樣的措施,削減了可用于投資美國國債的外匯儲備。中國近期的資本流出也許產生了同樣的影響:投機商將手中的人民幣兌換成美元。這種資本流出的推動因素是外界對中國經濟減速和國內債務增加的擔憂,而不是中國政府采取的策略。
同樣值得懷疑的是數據本身的真實性。據財經媒體報道,到去年底,中國對美國國債的凈購買額達到近1500億美元,而這個數字似乎與媒體報道的中國減持美國國債不符。許多分析人士推測,兩者的差額是中國通過歐洲債券布魯塞爾清算行等中間商購買美國國債的結果。
中國通過中間商購買美國國債的原因現在已經顯而易見。鑒于資本流出和經濟疲軟導致人民幣貶值,公開大規模購買美國國債將給人民幣帶來額外的下行壓力,而這是中國不希望看到的。推動這些購買行為的不是有利于出口的干預目的,而是更基本的需求:將中國貿易盈余放在一個規模和流動性都足以支撐它的市場中。只有美國國債市場的規模和深度才足以支撐每年近1000億美元的資本流入。中國根本沒有拋棄美國國債,實際上,中國減少購買美國國債完全不是中國政府的選擇。
如果中國真的要開始減持美國國債,就必須至少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中的兩個:第一,中國經濟重心從出口和投資轉向國內消費;第二,人民幣國際化;第三,中國必須找到一個安全、穩定的新市場,以存放其過剩的流動性。
前兩個條件將解決中國的長期問題,即出口收入以美元計價。中國旨在將出口導向型經濟轉為消費導向型經濟的努力意味著,中國人民銀行的外匯儲備將不再以只能投資于美元資產的美元為主。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經濟尚未出現轉型跡象。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家庭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占比為35%,僅相當于美國家庭消費占其GDP比例的一半。而且,這個比例自2008年以來幾乎沒有太大變化。其根本原因是,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均導致大部分收入流入少數精英階層或政府手中,而不是流入最有可能消費的普通家庭手中。在中國經濟完成轉型或中國政府愿意容忍經濟大幅減速之前,中國都將繼續依賴出口以及以美元計價的出口收入。
相關閱讀:美媒:美專家猜測中國“借殼”他國購美債
2014-08-25 來源:參考消息網
核心提示:美國經濟學家稱,中國不再通過美國境內下單,而是利用美國境外的機構。
參考消息網8月25日報道 外媒稱,比利時正在發生奇怪的事情。自2013年6月以來,這個只有1200萬人口的國家增持了一倍的美國國債。買入這些美國國債的時機恰好還是在比利時沒有民選政府的541天之內。
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8月22日報道,比利時對美國國債的這種突發狂熱已導致其持有的美國國債數額相當于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大約75%。不過,美聯儲的經濟學家懷疑,美國國債的真正買家并非比利時。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美聯儲的經濟學家卡蘿爾·貝爾托和露絲·賈德森將比利時的“偶發大量增持”與比利時境外的一個買家聯系起來。這個買家會是誰?有人推測是俄羅斯,以避免該國所持有的美國國債在日后的制裁中遭到凍結。但這兩名經濟學家隨后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創紀錄的美國國債持有量與其增持規模最近出現的差距表明出現了“托管轉移”,這意味著中國不再通過美國境內下單,而是利用美國境外的機構。
報道稱,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分析師肯特·特勞特曼說,中國是買家的話就說得通了。除日本之外,再沒有哪個國家增持美國國債達到這種規模——而且與中國不同,日本公開發布其增持數額。還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中國似乎削減了其美國國債持有規模,同時一直在買入美元,以壓低人民幣匯率,并保持相當大的經常項目盈余。報道說,人們長期以來一直懷疑,中國過去在倫敦和其他離岸金融中心也做過同樣的事情,不過中國央行為何這么大費周章是外界紛紛猜測的話題。
在過去幾年里,中國人民銀行清楚地表明,該行對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感到不滿,因為美國此舉蠶食了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然而,正如以前解釋的那樣,美國國債市場大、流動性高,是難以替代的投資對象。原因或許僅僅在于,偽裝成比利時令中國看上去是在減持美國國債,以此表達其對美聯儲的不滿。
延伸閱讀:賈根良:外儲問題的根本在于外資和美債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美債、歐債危機和有可能出現的日債危機,不僅使人們對中國高達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充滿擔憂,而且對不斷激增的外匯儲備焦慮不安。
很多專家寄希望于美國做負責任的國家。有人主張解除資本管制和藏匯于民,但這將加速金融危機的爆發,并導致中國經濟的美元化。而采取多元化的投資戰略,購買黃金(1769.80,-6.60,-0.37%)和資源,加大對外直接投資的辦法,在目前歐債和日債面臨嚴重危機的情況下,顯然是不可取的。
不關心外儲激增的原因,而關心外儲的保值和增值的問題,是以偏概全的做法。外儲的問題是結構問題,包括外貿和金融的結構問題,而非貨幣和投資問題。
“金融核訛詐”危及中國經濟
我國外匯儲備的激增和購買美債是中國經濟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此問題解決得巧與拙,將關系到中國金融危機的可能,利弊中更存在中國經濟被殖民化的可能。
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指出,“外匯(占款),占最近十年投放的基礎貨幣量遠遠大于100%”,目前在央行投放市場的新增貨幣供應量中,因外儲增加而投放的貨幣量占到80%以上的權重,由外匯占款產生的貨幣超發在我國引發了嚴重的通脹。在外資通過美元流入收購我國企業及其合資企業股權(例如最近汽車合資外方掀起增持潮)的同時,央行為了回籠因為外儲增加而超發的基礎貨幣,采取了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并發行央票的信貸緊縮措施,但這種貨幣政策對外資毫無影響,卻導致了我國大量的民營企業特別是面向內需的企業因資金嚴重短缺而瀕臨絕境,而效益較好的企業也不得不被迫通過向外國銀行借入美元、中外合資、出售股權和海外上市等方式加入到美元經濟來規避信貸緊縮政策的扼殺。
因此,我國外儲的激增不僅標志著我國貨幣發行自主權的日益喪失,標志著外資企業在我國建立了不受我國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經濟租界”,更嚴重的是,它還標志著外資對我國實體經濟的控制權得到了迅速擴大和加強。
中國社保基金2010年余額僅8566億元人民幣,人均僅657元,養老金的空賬規模目前高達1.3萬億元人民幣。200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重為近年最高,也只達到3.32%。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擴大高中招生以及擴大高校招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巨額負債來實現的。
而我國卻借給美國社保和住房等福利資金高達約20000億美元(按歷史平均價格計算大約為140000億元人民幣),換言之,美國這個富裕國家的國民每個人平均借中國人4.5萬元人民幣,由此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我國有錢借給外國,但卻無錢給國民發放養老金和增加教育經費。
目前,美國正在復制上世紀90年代通過迫使日元升值摧毀日本經濟的做法,但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與當時的日本根本無法相比,一旦中國重蹈日本的覆轍,我國將發生異常嚴重的金融危機。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日本所持有的大量外儲是由本國企業的出口順差所構成的,而我國外儲的增加主要是由外國直接投資、外商投資企業貿易順差和熱錢所構成。
2010年,我國外儲凈增5081億美元,其中引進外國直接投資1057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順差1243億美元,熱錢流入2193億美元(包括我國由于實行人民幣結算業務而導致的幾百億美元流入)。外資企業和熱錢流入總共占88%,這實際上代表著外資對我國國內資產的索取權,是我國間接的對外資的隱性債務。
因此,一旦人民幣升值到位,外商特別是熱錢將拿手中的人民幣兌換美元,如果外管局沒有足夠多的美元現金讓外商換匯,我國將發生嚴重的貨幣危機,導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暴跌,引發我國房地產泡沫的崩潰和大量企業特別是在海外融資的企業發生嚴重財務危機,外資將借機廉價收購中國企業和資產,外資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全面控制將宣告完成。
我國購買美債的行為隱藏著巨大的政治風險。我國通過出口廉價產品、賤賣自然資源和引進外國直接投資換取美元并購買美國國債,美國政府再把籌集到的資金低息(長期維持在0至0.25%的低利率水平上)貸給跨國公司,而跨國公司卻使用這些資金大肆收購中國企業并進而控制中國產業特別是高端產業,這是一種自殺性的經濟發展模式。
美國政府通過向我國出售美國國債所籌集的資金被美國政府用于支持疆獨、藏獨、臺獨、在中國周邊建立圍堵中國的軍事基地并援助周邊小國哄搶中國,美國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搞垮中國經濟和分裂中國。而一旦中美之間發生沖突,不僅中國存放在美國的黃金有可能被沒收,而且中國購買的美債也有可能被宣布作廢。
美國通過哄騙讓中國持有越來越多的美債,其目的是要把中國持有的美債作為挾持中國的“金融核訛詐”的戰略武器,在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迫使我國在將來放棄越來越多的國家主權。
拋售美債,對外資動刀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政府提出了“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一攬子應對政策,其結果如何呢?2001年,我國外貿依存度為38.5%,2006年達到64.9%,之后雖有所降低,但2010年外貿依存度仍然高達51.0%。此外,我國 7月份的出口比去年同期又增長了20.4%,7月份的貿易順差從6月份的222.7億美元膨脹到315億美元。為什么“減順差”的結果是不減反增?為什么熱錢流入占2010年我國外儲凈增額的40%?
順差減不下來的原因在于我國的貿易結構,而熱錢流入的原因在于我國對熱錢的打擊力度遠遠不夠,因此,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外儲貶值問題,同時也是為了解決外儲所產生的遠比其貶值更為嚴重的國內經濟問題,應從經濟和金融結構兩方面采取措施,解決外儲激增和貶值問題。由于我國外儲激增和貶值問題基本上是由外資帶來的,因此,這些措施必然主要是針對外資的。
大幅度減少出口退稅,乃至完全取消出口退稅。取消出口退稅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國財政狀況,例如,我國社保基金2010年余額僅為8566億元人民幣,而2010年一年的出口退稅就達到7300億元人民幣,我國可以把由此節余的中央財政資金充實社保基金、增加教育經費、投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修建免費高速公路等,以及拿出相當部分由此節余的財政資金,采取發放消費券的辦法直接補貼給低收入和失業群體,使之購買民營企業出口部門生產過剩的消費品。
取消所有對外資企業的優惠,通過強制措施大幅度提高外資企業工人的最低工資,對在華跨國公司提高各種資源的價格并征收相關稅收,以便限制跨國公司把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我國,同時提高外資企業的出口關稅。通過強制措施大幅度提高外資企業工人的最低工資是啟動內需的重要措施。同樣,由于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的壟斷結構,他們有可能通過抬高對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家的出口價格把我國出口部門工人工資的提高轉嫁給外國消費者,而不會減少工人就業。
停止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并使用多余的外匯儲備回購在華外資企業。任何多元化的投資戰略包括購買黃金和資源都不如回購在華外資企業在經濟效益上最佳,增加走向海外的對外直接投資,遠不如回購在華外資企業勝券在手,而且更根本的是解決了外資對我國實體經濟的控制。
2010年,享受中國稀土出口配額的企業中就有幾乎一半是外資企業,將這些企業收歸國有,且是原價回購,收歸后,一部分保留為國企,大部分則拍賣給民營企業。通過回購在華外資企業,把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地位降低為“拾遺補缺”的地位,這種地位實際上也是美國和歐洲國家能夠允許華人企業在其所在國僅有的地位。
在金融結構方面,繼續實行資本項目管制,嚴禁國內企業到海外上市,并實行人民幣貶值政策。廈門大學金融系客座教授余云輝指出,通過人民幣貶值不僅可以抑制熱錢流入,還可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打開加息空間,以保護民營產業資本獲得合理的盈利水平。同時,通過人民幣貶值來減少自2005年以來因人民幣升值所造成的匯兌損失。
在與國際資本的博弈過程中,既要防止“賊進門”,也要防止“賊溜走”。在實行人民幣貶值的過程中,也就是在“賊要溜走的階段”,一定要關緊大門,堅守資本項目管制,決不能放開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然后加速人民幣貶值,使得國際資本機構所持有的人民幣資產大幅貶值,以便減少中國財富向境外的流失。
上述措施旨在解決我國外匯儲備增加所帶來的種種問題,而對于我國購買的巨額美債,將如何處理呢?可以肯定的是,我國不能再增持美國國債了,也不能再增持歐債和日債了。由于美債的貶值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減持美債是我國唯一的選擇。
怎樣減持?一種方案是馬上大筆拋售,即使我國可以接受持有的美債和美元現金外匯儲備各損失20%,但由于沒有解決深層次的貿易結構和金融結構問題,所以馬上大筆拋售,并不是最佳選擇。另一種方案則是,在加快實施上述解決外儲激增措施的條件下,從現在開始不斷地小幅度減持美國國債,特別是要切實解決國內貧富懸殊問題,加快調整實體經濟,從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國內經濟大循環”,經過大約3年左右時間的調整,我們再大筆拋售美國國債,徹底擺脫“美元霸權”的符咒,減少我國外儲激增所產生的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規避陷入難以解開的死結之中。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