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國成長過程中都會發生或經歷金融危機,而且往往不止一次。加入國際大循環以來,中國多次與金融危機擦肩而過,欣喜尚未發生金融危機。中國能夠百毒不侵,成為大國崛起之例外?我看未必!
現代經濟已被金融嚴重侵蝕,即所謂經濟金融化,經濟基礎與結構愈發脆弱,銀行、保險、股市、匯市等在營運過程中不斷累積風險,而經濟金融化以金融創新為名將各類金融風險串聯、放大,一旦發生局部動蕩,很容易出現火燒連營,引發系統性危機。
近些年來,在金融深化與金融發展等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引導下,中國經濟金融化一直如火如荼,金融資產占GDP的比例、企業外部(直接)融資相對于資本金的比例、個人與家庭的消費信貸等一系列顯示金融化成績的數字都在不斷刷新歷史記錄。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同、但與巴西等新興經濟體類似的是,中國金融領域既廣且深地被國際投機資本滲透,跨國熱錢將中國的金融機構與市場普遍而緊密地聯系起來。新興市場提供的前車之鑒是,當熱錢從某個國家大規模急速抽逃時,該國必然會發生系統性危機。
多年來,對于熱錢流入、規模以及影響等問題,監管部門似乎一直不愿正視。然而,熱錢問題一直就在那里。自2003年以來,僅通過累計虛假貿易流入我國的熱錢就高達1.34萬億美元,再考慮到外匯占款中直接投資、不能解釋部分的差額中的熱錢,加上熱錢這些年的增值,合理估計在華熱錢規模不會低于2萬億美元,即外匯占款中至少有50%是由熱錢構成的。有研究顯示,美國量化寬松釋放的60%以上的流動性進入了中國,中國外匯儲備從2003年開始迅速攀升,是年為4900億美元,2014年則超過4萬億美元。
熱錢通過各種隱蔽形式入境后,通常會進入易于產生泡沫的經濟領域,如房地產。由于人民幣升值(年均2.5%)和中美利差(名義在5%左右,實際更高)的存在,流入熱錢即使趴在中國境內銀行,也能獲得高于西方資產的平均收益率。據相關專家研究,熱錢流入與房地產價格攀升基本一致,與每年M2的增速(13%左右)也基本一致。
近年來,中國經濟有很多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謎”:房地產調控,政府忙活十多年,然而房價越調越高;政府不斷強調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但是實體經濟越來越差;貨幣總量一直在增加,民間融資成本卻越來越高,資金鏈斷裂時有發生;不斷加碼的經濟結構調整,結果看到的似乎只有中小企業的倒閉與傳統產業的凋敝,未見先進制造的出現以及期待中新經濟的繁榮……比比皆是的此類迷惑,很大程度上都是跨國熱錢惹的禍。
然而,這些頗為棘手的依然是些局部問題,更大問題是,美聯儲今年10月宣布退出量化寬松,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由此會不斷提高,美元升值預期日益增強,資金回流美國成為大勢所趨。人民幣升值到了盡頭,中美利差會不斷縮小,熱錢為穩定收益,減少虧損,必然加快撤離中國。9月與10月的國際收支數字已經發出警訊,國際投機資本已經在做空中國,利用香港“占中”試了一下身手,算是報了1997年的一箭之仇。
由于資本項目尚沒有完全放開,短時間內熱錢難以做到急速大規模撤離中國。但是,在嚴加監管之下,熱錢既然能進得來,自然也能出得去。每月千億美元規模的抽逃持續下去,同樣會令中國經濟不堪重負:人民幣貶值、資產價格下跌、通貨緊縮將紛至沓來,光伏、鋼鐵、有色、外貿全行業虧損乃至破產的態勢逐步向各領域蔓延,在資產價格下跌的同時引致匯率價格下跌。復式通縮,這個當初重創東南亞和日韓的主要“經濟殺手”如果到來的話,中國或將直面30多年來的首個“經濟寒冬”。但愿這一境況不要發生。▲(作者是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