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彭斐 發自北京
作為央企貿易巨頭,中國中鋼集團公司 (以下簡稱中鋼集團)的生意經頗為奇特——風險頗高的民營企業一直是其最為忠實的“小伙伴”。但在鋼鐵產業持續低迷背景下,這些民營企業卻成了中鋼債務危機中最大的地雷。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一位中鋼內部人士表示,中鋼財務報表所體現的應收賬款、預付賬款,80%都被民企占用。
作為中鋼集團旗下的主要資產平臺和經營主體,中國中鋼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鋼股份)審計報告顯示,2013年應收賬款達142.83億元。上述內部人士表示,現在中鋼集團應收賬款大數在150億元左右,被民企占用的肯定超過100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民營企業擠占流動資金,對于以貿易為主的中鋼而言,無論是債務償還還是流動性,都會直接受到影響。
民企占用八成賬款
自5月份起,一封廣為流傳的郵件提及中鋼集團“被海鑫、鑫達等民營企業套牢的資金接近20億元”。
信件所提及的海鑫、鑫達均為民營鋼鐵生產企業,其中海鑫即山西海鑫鋼鐵集團,鑫達則為河北鑫達鋼鐵有限公司。上述中鋼內部人士表示,在中鋼被套牢的資金中,海鑫約為4億元,鑫達方面涉及中鋼設備公司、中鋼遼寧公司、中鋼沈陽公司,共10億元左右。
據《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海鑫鋼鐵已全面停產。至于中鋼能否收回被海鑫套牢的4億元資金,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在此前,在與民營企業合作時,中鋼集團已有過類似教訓。
4年前,《新世紀(38.38, 1.58, 4.29%)》周刊曾曝光,中鋼集團在與山西中宇等民營鋼企合作時財務管理失控,導致內部出現超過40億元的資金黑洞。對此,中鋼內部人士稱,該事件已經解決,在2012年的報表已經體現,當時一共掛賬44億元,中鋼損失了35億元。
在中鋼內部人士看來,中鋼與國有大鋼廠業務往來不多,更傾向于民企,“包括湖南、山西這些地方的業務資金,基本上被民企占用了”。
記者獲取的一份《中鋼股份合并審計報告》顯示,在2013年的合并資產負債表中,中鋼股份的應收賬款為142.83億元,預付賬款為161.07億元,其中應收賬款較2012年的106.08億元激增36.75億元。
對此,上述中鋼內部人士表示,在中鋼報表中應收賬款、預付賬款80%~90%的資金占用,都是發生在與民企的合作中。
以此計算,僅應收賬款一項,作為中鋼集團的主要資產平臺,中鋼股份在2013年被民企占用的資金就在114.26億~128.55億元。
連續5年負債超九成
被合作企業占用大量資金的中鋼,債務危機終于顯現。中鋼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中鋼目前有6.9億元的國開行貸款逾期。
該人士同時稱,目前通過中鋼與各銀行的協調,到期貸款多已做展期處理,但逾期、展期的貸款規模在百億元。不過,多位鋼鐵業內人士看來,銀行同意展期,更多是出于避免逾期減值,從中鋼目前的負債率來看,其還款能力并不樂觀。
記者獲取的一份評級機構中誠信國際2014年6月23日出具的信用等級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中鋼集團總資產1101.02億元,總負債達到1033.52億元,資產負債率為93.87%。
此外,據中誠信國際此前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中鋼集團的資產負債率逐年上升,在2009年突破90%后,至2013年末,負債率連續5年超過90%。
不過,自2011年黃天文遭免去中鋼總裁一職后,中鋼集團一直在休養生息,并試圖通過壓縮業務規模減虧。只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中鋼要被重組的消息傳出。
根據中鋼股份審計報告,從2010年到2012年,公司連續虧損,2012年虧損14.68億元,當年中鋼股份還將中鋼爐料股權劃轉至集團,使資產減值損失下降至5.57億元。
從賬面上來看,2013年2月份,國資委[微博]在完成中鋼集團的人事調整后,中鋼的情況確有好轉。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中鋼股份實現利潤總額為7.43億元,其中投資收益12.80億元,其主營業務仍在虧損,虧損額為7.22億元。
然而,上述郵件顯示,“中鋼集團的財務報表,已經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將中鋼爐料和中鋼集團濱海實業有限公司股權劃給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是中鋼集團2013年扭虧的關鍵。
該內部人士透露稱,中鋼爐料雖劃給中國誠通控股集團,但賬上掛著欠(中鋼)集團六七十億元債務,本息將近80億元,但誠通不會承擔這個債務。
在該人士看來,濱海、爐料兩個公司劃歸到誠通集團,但實際債務問題還是中鋼集團在管。
被指近年虧了400億
“中鋼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談到中鋼集團的未來,該內部人士如是感慨。
值得注意的是,中鋼集團的收入已從高峰時(2011年)的1797.67億元降至2013年1404.74億元。在該內部人士看來,相比盈利,近400億元的資金窟窿,對于已病入膏肓的中鋼而言,顯然難以恢復。他向記者列舉這400億元的構成:累計虧損150億元,國外投資失敗100億元,另外150億元是在國內的失敗并購。
在資源領域,中鋼集團僅在非洲就擁有近10家公司,所投資的資源種類主要為鐵礦石和鉻礦。然而,多位人士看來,海外項目難有收益、進口紅土鎳礦等多業務組合失誤等,曾被認為是中鋼集團連續虧損的重要因素。
2008年,中鋼以13億澳元收購了澳大利亞中西部股份有限公司。不過,因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問題,該項目在收購3年后叫停。2011年6月23日,中鋼集團宣布,暫停在西澳洲的WeldRange鐵礦項目,停止與之相關的所有工作,并對在建項目收尾。上述中鋼內部人士稱,在澳洲100億元的購礦,一直沒開發出來,而在賬面上,也一直未作減值。如果減值的話,中鋼的虧損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鋼集團購買上述礦產之時,集團在對未來收益預測時,鐵礦石價格被估計為150美元/噸。不過,據TheSteelIndex公布的價格,近日交付中國的鐵礦石現貨價格下跌2.3%,降至每噸79.8美元,2014年迄今鐵礦石跌價超過40%。
與海外收購失敗相比,占據中鋼業務半壁江山的鋼鐵板塊也遭遇了滑鐵盧。該內部人士表示,在中鋼集團鋼鐵事業部旗下10余家子公司,已涉及的官司達30多起,涉案金額數量也不少,這些都沒有在報表中體現出來。
今年8月27日,山煤國際(4.65, -0.01, -0.21%)連續公布了兩份有關仲裁和訴訟的公告,其中涉及起訴和仲裁的各兩起,值得注意的是,涉及仲裁的兩起則均與中鋼集團旗下子公司有關,涉案金額2.5億元。
對于中鋼集團的未來,該人士直言,400億元的現金流沒了,債務怎么還?銀行免債、國家注資的可能性不大,如果進行市場化處理,中鋼可能難逃破產命運。
相關閱讀
中鋼6.9億貸款逾期引發債務風波 國務院沒出面干預
2014年09月24日 第一財經日報
“中鋼數百億貸款全面逾期”的傳聞,加上“二度逼近破產并不超預期”的券商研判,近日在市場上引發軒然大波。
昨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獨家獲悉,與市場上盛傳的“數百億本息逾期”傳聞不同,截止到7月底,中國中鋼集團公司(下稱“中鋼集團”)的貸款逾期金額為6.9億元。
至于坊間傳言的“國務院涉入調解,并注資200億”的說法,一位接近中鋼集團的人士對本報記者稱:“完全莫須有,國務院沒有涉入,銀行也沒有減免債務,由中鋼自己解決目前的問題。”
盡管中鋼集團的貸款并未“全面逾期”,且其目前仍在正常經營,但本次風波仍令這家央企巨頭在行業不景氣背景下的蹣跚步伐暴露無遺。
債務逾期風波
回顧整個事件,貸款逾期“禍端”肇始于6月份。中鋼集團當時在某國有銀行的一筆貸款到期,該銀行并非目前傳聞中的工行或交行。
因受到山西海鑫鋼鐵債務危機發酵拖累,以及在2011年前激進擴張留下的后遺癥影響,中鋼集團在年中遭遇流動性困境,沒能按時全數還上這筆國有銀行貸款。
不過,中鋼集團6月份的情況并沒有外界猜測的那么糟。本報記者從兩名消息人士處交叉求證獲悉,上述國有銀行到期貸款中,中鋼集團還了大部分,但的確有幾個億逾期了。
據一名銀行人士援引銀監會內部數據稱,截至7月底,中鋼集團旗下的中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鋼股份”)發生了6.9億的不良貸款,當時中鋼股份的貸款余額為187億,8家銀行給予其的授信額度是254億元。
上述銀行人士提供的信息顯示,中鋼集團為中鋼股份的銀行貸款提供擔保,而此次中鋼股份6.9億貸款逾期就自然成了中鋼集團的逾期債務,由此引發了中鋼集團的債務風波。
“其實就是這6.9億的逾期,而不是傳聞中的數百億本息逾期。”前述知情人士也告訴本報記者。
9月23日,中鋼集團面對市場傳言回應時,承認“資金面緊張”。
但戲劇性的是,原本數量并不算大的逾期貸款,卻因為銀行緊繃的神經,發展成了債務風波。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當中鋼集團遭遇流動性挑戰后,它選擇了與其余有授信的銀行溝通,要求銀行支持,其中可能包括給予合理的展期。可由于中鋼集團“坦白”了幾個億貸款逾期的事實,銀行中反而有不少家按照行業一般的風控規定,將中鋼集團的貸款列入了“關注類”。
“既然貸款都進了‘關注類’,有的銀行就開始適當收縮授信額度,有些銀行拒絕了中鋼的展期要求。”另有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據該知情人士分析,其實銀行從個體來看也沒做錯,作為自負盈虧的上市公司,管理好風險是保護利潤和對股東負責。但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對于已經資金面緊張的中鋼集團,銀行此后的反應反而使小難關演變成一場資金鏈危機,而這會使更多銀行貸款出現問題。
此后,中鋼集團向相關部門請求協調,情況才得以扭轉。“后來管理部門就開始了對中鋼債務問題的協調,銀行現在也都基本采取合作態度。”這名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市場不用過度驚慌,“中鋼還在正常經營,并沒有走到破產邊緣。”
產能擴張遺毒
貸款逾期傳言發酵之下,昨日有消息稱,國務院已經出面進行干預,并對中鋼集團緊急注資200億。
但據開篇所述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稱:“國務院并沒有出面,也沒有傳聞中的200億注資,目前是要求中鋼自己解決債務問題,而且銀行也并沒有如傳聞所言免除中鋼的債務。”
“已經有幾種融資方案,但具體還沒確定,確認的是中鋼尚未考慮出讓資產,更不用說破產。”開篇所述知情人士稱。
有鋼鐵行業分析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2008年以來,中鋼集團快速擴張已經形成了較高的負債,加上鋼貿業務及其自身經營不謹慎帶來的風險,盡管目前仍在運營,但這次造成的風波給其正在進行的改革計劃帶來的負面影響仍然不可低估。
他同時稱,鋼企整體比較困難,或許此次債務風波是再次倒逼中鋼集團轉型改革的一次契機。
目前,銀行及中鋼集團內部人士都對其盈利前景持謹慎態度:不少業務的虧損情況短期內很難解決,而且因為前期的快速擴張,導致中鋼集團的負債率遠高于平均水平。
“盡管換帥之后,中鋼已經開始瘦身,但并非短日即可見效,而且現在整個鋼鐵行業都不景氣,大家也有目共睹。”上述接近中鋼集團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中鋼集團資產總額為1101億元,負債總額為1033億元,負債率為93.87%;所有者權益僅為67.5億元,未分配利潤為-109.93億元,經營性利潤虧損15.95億元。
盡管2013年的業績較2012年有所改善,但經營性利潤持續虧損以及流動性承壓使得中鋼集團的瘦身過程極為痛苦。
上述鋼鐵行業分析師對本報記者稱,中鋼集團目前的窘境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原本企業前期快速擴張引發的困境已經夠中鋼消受的了,這種情況下又遭遇了鋼貿風波以及鋼鐵市場萎靡”。
與許多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一樣,中鋼集團在為應對金融危機祭出的“4萬億”后走上了瘋狂的產能擴張之路。有中鋼集團子公司的管理層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當時在中鋼集團各下屬公司之間,業務重疊屢見不鮮,成員公司各自謀生,“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什么能賺錢就做什么。”
但在做大規模后,中鋼集團開始受困于產能過剩等行業困境。根據媒體此前的報道,如今中鋼集團旗下虧損最嚴重的是中鋼爐料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正是存貨高企,并且存貨價格大跌。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供求關系的不平衡,國內鐵礦石和螺紋鋼市場疲軟已久,年初以來,尤其是自7月中旬以來,鐵礦石和螺紋鋼價格均進入新一輪下行期。鋼廠壓縮產量、資金鏈緊張且進口大增,導致港口鐵礦石庫存高位徘徊。
與此同時,一名在業務上接觸過中鋼集團的銀行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一方面中鋼(成員公司)給中小鋼廠、鋼材(2594, -30.00, -1.14%)貿易企業做了大量“托盤”業務,回不來的資金可能不少,“目前全國鋼鐵業都在爆發不良,中小鋼廠逐個歇業,整個產業鏈形不成增長點,作為鋼鐵業服務商的中鋼也會受困于此”,另一方面“中鋼在海外還有一些項目虧損,有的一直沒開工”。
上述援引銀監會內部數據的銀行人士對本報記者稱,中鋼集團對外提供的擔保數額眾多,截至7月底,對外擔保(主要是對旗下子公司)的擔保數額接近60億,其中80%是提供給中鋼股份的擔保,而中鋼股份恰恰是6.9億逾期的實體單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