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逼近4萬億美元,管理如此龐大的資金極具挑戰。近日《經濟參考報》獲悉,外管局召集專家征求管理外儲的意見建議,外管局局長易綱和相關負責人均有出席。上次類似會議要追溯到2011年,那時外儲正式突破3萬億美元。
另一方面,外儲也是有“底氣”的表現。擁有如此規模的儲備,中國有了抵御大量投機性熱錢沖擊、保衛人民幣的武器,也可以必要時向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和擔保。至少外界預期國家會支持,這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主權債務和商業債務安全。
但研究機構Capital Economics最近總結認為,即使有了4萬億美元外儲,還有些事中國做不到,這次中國無法輕易動用部分外儲幫助債務互換的銀行,主要原因在于:
· 外儲不是用來救急的大批資金。
為了吸收流入中國的美元,中國央行必須印鈔。而如果大量印鈔,用它們向商業銀行換來出口商帶來的美元,就會推升通脹,威脅經濟穩定。
所以,中國央行會用“沖銷”的方法,不是印鈔,而是發行央票。央票其實就是種債務憑證,認購的商業銀行得到了債權,遲早政府得償還這類債務。
· 用美元進行銀行資本重組意味著央行必須兩次買入美元。
中國央行直接向商業銀行提供美元只是權宜之計,不能最終解決問題,因為商業銀行需要用美元換來人民幣,人民幣又不能完全自由兌換,中國央行是唯一的潛在買家。
這意味著,中國央行還得用新一批央票再次入手美元。在人民幣對美元穩步升值的環境下,中國央行的外儲已經蒙受損失。如果用這種方式幫助商業銀行,央行的債務額最終會比外儲還高。
· 替代方法會導致大通脹。
要幫助商業銀行資本重組,理論上中國央行可以先把美元賣給商業銀行,換取商業銀行的人民幣,用這種方式募集人民幣。
可這么做是在抽取市場的人民幣流動性。目前流動性在維持金融系統的正常運轉,在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依然很大的時候,外界非但沒有預計中國會收縮貨幣,定向寬松的預期反而更高。
如果中國央行當真吸收流動性,那不僅是金融系統的危險,還會產生嚴重的通縮。
· 要真正拉資本重組的銀行一把,4萬億美元都不夠。
銀監會發布的2014年一季度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表顯示,今年一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升至1.04%,創2011年二季度來新高。雖然壞賬率在國際上仍處于較低水平,但中國銀行業減記不良債務和展期貸款也聲名遠揚。
工行、農行、建行、中行、交行年報統計數據顯示,去年這五大國有銀行核銷不良貸款總計人民幣590億元,創十年新高,增速為前年的227%。
銀行的抵押物主要是土地和房產。可今年樓市量價齊跌,過去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賣地困難,抵押物價值縮水,貸款展期還會使銀行的不良貸款增加。
渣打銀行本月報告估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包括社會融資總額、銀行的人民幣貸款和外匯貸款等在內的中國債務總額為人民幣142萬億元,占GDP的245%,比去年底增多9萬億元。
和這些負債比起來,4萬億美元的外儲連五分之一都不到,占比才接近18%。中國央行就算想用外儲支持銀行資本重組,也很可能是杯水車薪。
綜上所述,萬一中國的銀行需要政府救助,4萬億美元的外儲是沒法用來資助銀行的。當然,銀行可以用一些巧妙的財會手法逐步重組資本,一些方法看起來甚至不像典型的銀行業救助。可最終那也是將企業的負債轉移到了政府不斷擴大的資產負債表。
華爾街見聞2012年的文章就提到過,中國政府向“僵尸企業”注入流動性,日本1988年也做過,而且產生了災難性的后果。
隨著日本經濟“僵尸化”越來越嚴重,銀行系統在接下來的十年內經歷了一波又一波不良貸款危機。
而一旦政府開始在為銀行背負債務的惡性循環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哪怕一分錢外儲都派不上用場。
下圖可見本世紀中國外儲增長軌跡。從2009年9月突破2萬億美元,到2011年3月突破3萬億美元,再到如今逼近4萬億美元大關,五年內中國的外儲翻了一將近番。
本月上旬,《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提到中國外匯局總經濟師黃國波的觀點。他認為,外儲過快增長帶來的挑戰包括:
1、加大宏觀調控難度。外匯儲備規模過大,一方面增大本幣供應,形成國內通貨膨脹潛在壓力。另一方面提高央行存款準備金率和對沖操作壓力,對貨幣政策的制約程度進一步增加。
2、增加央行資產負債風險。外匯儲備占央行總資產的比重超過80%,央行的資產負債貨幣結構不匹配,帶來較大的匯率風險和成本對沖壓力。
中國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則是在本月12日表示,中國早已明確不追求外匯儲備越多越好。“解決外匯儲備過多的問題,既要解決好流量,又要盤活存量。”
他說,今后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藏匯于民,拓寬民間對外投資,另一方面要更加積極合理地有效利用外資,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并嘗試其他利用外資形式,提高投資收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