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年拉鋸談判后,中俄終于簽署了天然氣協議。
對于這個協議,多數客觀的觀察家認為這是一個合理雙贏的結果。在俄羅斯與歐美在烏克蘭較量加劇時,由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直接推動,中俄雙方成功突破——這是一個長達30年的協議,金額達到4000億美元,可謂前所未見。此合約的天然氣均價為350美元/千立方米,達到了中方理想預期的最下限。俄羅斯也在付款方式中獲得了補償,中國預付250億美元,使得俄方鋪設相關管道方面無資金匱乏之憂。俄羅斯除了商業利益外,額外獲得了政治上的重要戰略支撐點。從長期戰略上看,俄羅斯也可以在歐亞之間更加均衡。
然而,這一雙贏的協議在國內卻有不少非議。比如只著眼于誰輸誰贏,好像一方贏必然一方輸似的;還有聲稱:悲催的P民,做好天然氣漲價的準備吧。好像中國吃了大虧似得。
事實如何呢?俄羅斯此次向中國的售價是每千平方米350美元,而它對歐盟的售價約為369美元,中國從中亞進口天然氣的價格約為353美元,而非傳言中的“低于俄氣價格40%”,中俄天然氣長約價格并未偏離平均水平,考慮到從俄主要石油產區西西伯利亞鋪設新石油管道的成本,這個價格比給歐洲的更優惠;而且這個價格比海路運輸便宜40%;至于終端可參照的數據是,當前上海民用天然氣的價格已接近400美元/千立方米。
從戰略上而言,中俄天然氣由于是陸路管道輸氣,非常安全,不必擔心海上發生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或馬六甲海峽被封鎖時,中國將被卡脖子的風險;此外,有了俄氣的穩定供應,中國與來自于波斯灣或北美的石油天然氣談判會更有底氣,有利于壓低中國進口油氣的總體成本。
而如果從外匯儲備使用的角度而言,這更是一次意義重大的進步。本人過去多年曾屢次強調,由于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來源于貿易順差,加上中國制造為全世界生產,又不得不進口大量的資源和能源,因此,中國的外匯儲備應當主要用于購買和儲備礦產和能源——即中國人用進口大量資源加上國人的辛勞血汗,給西方輸送了價廉物美的物質財富,理所應當把換回的美元,購買和儲備資源、能源、技術、股權等貨真價實的物質財富。
然而,多年來,中國外匯儲備主要被用于購買歐美債券,其中購買了美國國債達1.3億美元,歐元區國債不下于6000億歐元,外匯儲備中超過90%以上的部分被用于購買歐美債券等虛擬金融品。那么美國用這些從中國借來的錢干什么呢?除了增加國民福利外,另外就是反向投入中國收購優質企業股權、進行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賺取金融投資的利潤。
這形成了外匯儲備的荒誕循環——中國從國際上買飼料(石油、鐵礦石等)來養雞,雞下了蛋后,賣給外人,人家印了鈔票給中國,中國再把這些賣雞蛋的錢借給人家,人家再拿著從中國借來的雞蛋錢,到中國來買母雞。這顯然不符合常理——養雞賣雞蛋可以,但買雞蛋的錢起碼應該買飼料,而不是把錢借給別人,連自家的母雞都被買走。
什么才是最高明的外匯儲備戰略呢?應當首先是購買技術和優質公司股權(以形成持續不斷的利潤);然后是購買石油、黃金和糧食等戰略物質;當然變現能力強的歐美債券也需要,但只要保證金融系統現金流頭寸充足就可以了。
從這個角度而言,此次中國購買俄羅斯天然氣,是用中國人辛苦賺來的錢買了真實的物質財富,而且實現了未來30年的境外天然氣戰略儲備。同時也減少了未來30年中國購買它國債券,用物質財富換取虛擬欠條的機會。
從中國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角度而言,這是個實實在在的進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