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持續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入下半年后似乎有所好轉。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在2014年中國銀行家(陸家嘴)高峰論壇上表示,最近幾個月前期實施的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效果初步顯現,總體來看,開始出現緩慢區域性的下降。
具體而言,盛松成援引央行采集的存貸款數據稱,2013年年初至2014年一季度,金融機構新發放貸款利率基本呈上行態勢,今年3月份新發放貸款利率比年初上升17個基點,比去年同期高了42個基點;但從二季度開始,新發放貸款利率走勢發生了改變,4月份利率上升趨緩,5月份開始下降,到了6月份金融機構當月新發放貸款利率降至6.7%,比利率最高的4月份低7個基點,已經接近今年以來各個月的最低水平;到了7月份,由于近期貸款的不良率上升,風險溢價增加,利率水平環比略有上升,但扣除風險溢價后,貸款利率基本穩定。據此,盛松成得出結論,從二季度開始整個貸款利率出現緩慢的趨勢性的下降,而不像前期不停的朝上走。
央行采集的存貸款數據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據介紹,央行通過調統司的標準化存貸款綜合抽樣統計系統,每個月采集近300家法人金融機構3000多家支行的1億筆左右的存貸款信息,約占全部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量的10%。這種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出來的結論,較之人們的日常經驗更為精準;與此同時,直接在支行層面采集,而非經過商業銀行層層匯報,也有助于在統計時規避商業銀行的有意作假,更加真實地反映金融機構進行信貸投放的情況。
結合央行此前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看,“二季度貸款利率出現緩慢的趨勢性下降”的結論令人感到困惑。數據顯示,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大幅縮水,僅為2731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萬億元和5460億元。其中,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852億元,同比少增3145億元。但即使社會融資規模和新增人民幣貸款大幅收縮,大數據所測算的貸款利率卻只是“略有上升”,“扣除風險溢價后基本穩定”——信貸投放在量和價上的不匹配表明,7月份的融資活動低迷并非來自于供給端的收縮,這會令市場利率急劇飆升,就像去年6月的“錢荒”那樣;而是來自于需求端的不振。考慮到進入下半年后,中國經濟重現下行態勢,近段時間的系列經濟數據都指向這一點,前述貸款利率的趨勢性下降,更可能是一場“衰退型寬松”,而并非央行官員所認為的,是前期微刺激政策效果顯現。事實上,微刺激政策如果起到了預期中的效果,應當體現為社會融資規模與新增信貸的擴張,而不是像7月份那樣,出現極度收縮。
如果將貸款利率的趨勢性下降理解為“衰退型寬松”,那么,面對同樣的現象,需要以截然相反的態度應對。一方面,中國經濟固有的財務軟約束問題依舊存在。一些市場主體對利率的敏感性不高,被認為是導致“融資難,融資貴”的成因之一,需要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硬預算約束的方式予以解決。這是治本之道。另一方面,在評價治理“融資難,融資貴”的效果時,不能因為貸款利率的下行就認為政策見效了,這還有可能是經濟衰退的信號,需要對各種可能性進行分析。
若最終的分析顯示,貸款利率的下行的確來自于“衰退型寬松”,就像現在這樣,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表現均指向這一點,更加積極的調控政策將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在下降,但仍需要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以維系高企的債務不至于遭遇流動性風險。從7、8兩個月的經濟數據看,中國宏觀調控的“定力”可能已經接近極限。如果9月(以及三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繼續變差,“定向調控”有可能進一步加碼。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央行官員披露的數據顯示,貸款利率在進入二季度后出現趨勢性的下降。不過,這可能并非“微刺激”見到效果,而是一場“衰退型寬松”。以此來看,貸款利率的下降并不是什么可喜的成就,其背后隱含的經濟失速風險令人憂慮,宏觀調控的“定力”可能也已接近極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