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歐盟在華企業的一項調查顯示,由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人力成本攀升,空氣污染導致人才資源匱乏,以及來自本地企業競爭的加劇等原因,半數在華歐洲企業認為跨國企業在中國的黃金時代已經終結。許多企業縮小未來投資計劃的規模,采取觀望態度,或尋找中國以外的投資機會。
對于標志中國進一步開放的上海自貿區,調查發現,目前只有14%的歐洲公司已經或正在計劃在上海自貿區設立機構。
這一比例較小可能意味著試驗區內進行的改革有限。不過,調查也認為,14%的比例也顯示出歐洲企業信任自貿區的概念以及自貿區已經創造了機會。
中國歐盟商會昨日發布的2014年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取代勞動力成本上漲,成為在華歐企未來面臨第一大挑戰。同時,調查報告數據顯示,近七成的歐洲在華企業認為空氣污染已成為吸引、留住外籍及本地人才的障礙。
國企被視為歐企主要競爭者
除外,中國本地企業在品牌、質量、技術方面趨于成熟也加劇了歐洲企業的競爭壓力。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昨日在調查報告發布會上稱,讓人驚奇的是,中國國有企業在過去一年里顯示出更為明顯的競爭優勢。之前,中國民營企業被視為歐洲企業的主要競爭者。
由于多年來一直被外企詬病的市場準入與監管壁壘仍舊存在,來自中國國有企業的競爭,引發歐洲企業對公平商業環境的擔憂。據歐盟商會估計,2013年中國歐盟商會會員因中國市場的不公平待遇錯失213億歐元(約362億新元)的收入。
調查也指出,由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的嚴苛監管,三分之二在華歐洲企業認為生意越來越難做。
歐洲在華企業增長預期已跌至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以來最低,僅有68%的企業對所屬行業未來兩年的增長持樂觀態度,僅有31%的企業對所屬行業未來兩年的盈利能力持樂觀態。2013年,歐洲在華企業的息稅前收益率在歷史上首次低于其全球平均水平。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市場對于歐洲企業來說仍有其戰略地位,但調查報告也指出,由于不公平的市場以及更加激烈的本土企業競爭,中國正在逐漸失去優勢。同時,中國也不像前幾年那樣需要外商直接投資。
此外,調查也顯示,在沒有確切跡象表明中國內需將成為大力帶動歐洲在華企業發展的引擎的考量下,歐洲在華企業已轉向以更務實的態度應對中國的新形勢。
許多企業縮小未來投資計劃的規模,采取觀望態度,或尋找中國以外的投資機會。調查顯示,僅有21%的企業將中國列為全球首選新投資目的地,而在兩年前這一比例為33%;約一半(48%)的歐洲企業定期發掘中國以外亞洲地區的投資機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