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理解錯的話,李克強總理關于外匯儲備是負擔的談話,暗示了中國將積極使用外匯儲備以促進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可續增長的思路。果真如此,這將是中國之幸,世界之幸。
國內外匯儲備過度擴張一直飽受病詬。但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將外匯儲備擴張和被動消化改變為約束擴張和積極消化,二者情況大不相同。
必須承認,自古至今,得自國際貿易的流動性從來都是一國經濟崛起的必要條件,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人口。中國的明朝之所以首次超越印度第一次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如此,英國之所以成就工業革命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富裕的國家如此,美國的后來居上如此,日本如此,即便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從外匯極度短缺到之后30多年的高速發展還是如此。
的確,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性。外匯儲備的正面性充分表現在作為流動性資源對一國經濟可續發展的支持,其負面性則是導致物價上漲。進一步說,只有在合理使用外匯儲備而不是過度囤積的情況下,外匯儲備的正面性功用才得以實現;而在一味過度囤積尤其是在經濟持續減速的同時繼續囤積的情況下,流動性由活錢變成了死錢,外匯儲備的負面性功用才成為人們的顧慮,并且往往僅僅是顧慮,畢竟環顧世界,找不出一個高通脹的國家同時又是高外匯儲備的經濟體。相反,因國際債務導致的惡性通脹卻比比皆是。
嚴格地講,通脹和物價上漲是兩碼事。通脹反映物價與收入的關系,只有在收入增長低于物價上漲的情況下,通脹才是一個負面因素。相反,低于收入增長水平的物價上漲是經濟增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回頭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物價上漲幅度最高的時期發生在1985年城市經濟改革之后的10年間,這一期間的年平均CPI漲幅是最近10年的3倍以上。然而,至1996年物價漲幅開始快速回落之際,國內外匯儲備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這無疑證明外匯儲備不是物價上漲的必要條件。
如今國內的外匯儲備是18年前的35倍,對年進口的比率由18年前的0.75飚升至1.8,而國際公認的安全值僅為0.4。這顯然是極為過度的外匯儲備,為世界絕無僅有。
約束外匯儲備繼續擴張是絕對必要的。但是,即便是從美元貶值由此導致外匯儲備國際購買力下降的角度看,也不能籠統地將目前國內的外匯儲備視為負擔。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才能稱得上是積極消化。
以往國內外匯儲備的使用主要是購買發達國家國債,希望透過向這些國家提高流動性支持來促進中國的出口。但發達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決定了這是非常被動的做法。未來的出路是將購買國債變為提供出口信貸,由此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毋庸置疑,出口信貸可以直接促進中國的出口,這要比把錢借給外國政府任由其填補主權債務缺口來得更直接。放眼世界,不僅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有著中國出口的廣闊市場,發達國家基礎設施更新投資所蘊涵的中國出口市場潛力同樣是巨大的。
透過大規模出口信貸促進本國出口及經濟增長是有先例的。日本當年的“黑字環流”貸款便是如此。但“黑字環流”的缺點在于之后的日元大幅升值給借款國帶來了很大的償債壓力,甚至引爆了亞洲金融危機。為此,中國開展大規模出口信貸應充分汲取日本的教訓,辦法是按照1對1 的比例向出口信貸項目同時提供外匯貸款和人民幣貸款。這不僅可以有效對沖外匯市場風險,緩解借款國償債壓力,也可以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