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外升內貶”并不是一個新問題。大約在2005年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兩年后,國內就開始出現人民幣外升內貶的討論,一直持續至今,爭議仍然很大。
首先,人民幣“外升內貶”到底存不存在?應該說,無論是從數據還是從體驗來說,人民幣的確存在外升內貶的現象。正如我們此前引述的數據,自人民幣2005年匯改以來至2013年底,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35.7%;而同期中國的CPI年均上漲3.1%。從外部看,人民幣兌美元在不斷上升,拿著人民幣能夠購買更多的美元商品;但在國內市場,人民幣的購買力卻在不斷下跌,不論是買服裝還是買房子,人民幣的內部購買力整體上在不斷走弱,人民幣能夠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
按道理來說,對外升值的人民幣應該能夠買到更多以美元計價的商品,中國作為貿易大國大進大出,匯率因素導致的中國進口成本不斷降低,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好處也應該在國內市場體現。而現在的情況與此相去甚遠。安邦(ANBOUND)首席研究員陳功認為,人民幣出現所謂“外升內貶”的主要原因可能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個是人為干預導致人民幣匯率出現某種扭曲。人民幣作為本幣,它對外和對內的價值體現應該是一致的,但在現實中發生了偏離,這表明中間存在人為干預市場的行為。比如國內的資產價格,以房地產為例,中國政府長期以來對土地經濟深度介入,為了土地財政而推高房地產資產價格(最典型的是有官員稱城市的房價太低是恥辱),這樣會導致人民幣的對內貶值,也就扭曲了人民幣的升值。
另一個原因是統計造成的問題。目前,人民幣的購買力和物價統計有較大的誤差,尤其是價格水平的統計不能反映實際情況,這導致一部分貶值因素并沒有起作用。如果我們擴大統計范圍,會出現貶值的因素也有不少,從這部分來看,人民幣也存在部分貶值因素。
人民幣外升內貶的一個結果,就是造成中國的財富對外輸出。輸出財富的其中一個表現,就是逼使中國對外大量投資。以中國的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為例,從2008年開始大幅增加,近年持續升高,2013年已經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高達901.7億美元。對外輸出財富的另一種表現,在私人領域則表現為大量的對外移民。正如安邦(ANBOUND)過去所分析,中國出現大量的移民,這其實是外匯管制條件下的私人對外投資。
從中國近幾年的形勢來看,無論是私人資本的對外投資,還是企業對外投資,資本流出的趨勢都不可抑制。要指出的是,對于私人和企業對外投資的迅速增加,我們不能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而是應該追問:是什么因素導致了人民幣外升內貶?外升內貶的一個結果就是,人民幣資產在中國境內呆著不是辦法,誰拿到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都得維護其價值。而在外升內貶的情況下,只能是往外走。這就是人民幣外升內貶的內源性問題。
要強調的是,人民幣外升內貶,從表面看是貨幣現象,但實際則是產業現象。如果將整個產業環境理解為一個整體,我們會發現一種現象:凡是與市場關聯度高的、易于套現的產業,其資產部分都是升值的;而與制造和實體經濟相關的部分,與市場的關聯度較低,則是在貶值的。在這種背景下,國內市場的投資者都不愿意將資金放在制造業,而是都去炒房、炒股,炒資產升值比較快的領域。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人民幣外升內貶,表面看是貨幣現象,實際上反映出產業問題。人民幣外升內貶的結果,是驅使更多資金加大對外投資,變成財富對外輸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