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秦秀梅
日本是一個管理大師輩出的國度。但是,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進入衰退,陷入了連續二十年的經濟停滯狀態,史稱“失去的二十年”。
這段歷史引起了各國尤其是中國的高度重視。日本經濟停滯是源于《廣場協議》嗎?房地產泡沫的影響究竟有多深?日本應對經濟危機的教訓和經驗究竟是什么?日本真實的社會現狀到底是怎樣的?日本與中國如何競爭?日本未來可能的出路在哪里?會對世界帶來何種影響……近年來,全世界都在研究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但多是外部的臆測和猜想,日本人自身是怎么反思的呢?
真正了解自己的,就是自己。日本學者池田信夫的《失去的二十年》,以經濟學家兼媒體人的雙重身份,賦予本書獨特的洞見。從日本的現狀、歷史和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深刻分析甚至是顛覆了世界對日本經濟很多傳統的看法,堪稱是日本親歷者最犀利、最深刻的反省。
上個世紀80年代是日本經濟的鼎盛時期,即使是在“失去”的年頭,日本的企業管理、經濟規模仍然不容小覷。如今在國有企業中風靡一時的“對標” 這個詞就是當時美國人為了學習日本經濟的成功經驗,以日本企業為標桿進行公司改革的。后來進入上世紀90年代,由于《廣場協議》的簽訂,日元升值造成日本經濟受挫;信息革命的開始,很多美國企業又重新占據技術和創新的制高點,日本企業開始走下坡路。
在《失去的二十年》一書中,池田信夫提到一些影響經濟的政治因素。他認為,泡沫經濟的重要金融政策誘因至今仍在,如日本的政治大國謀略,出口導向性國策的失敗,以及之后由《廣場協議》引發的泡沫經濟,宏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無效化,終于使泡沫崩潰后的日本經濟步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再加上僵化的政治體制導致政治的不穩定,就業制度僵化,分配不公,年輕人擁有的機會越來越少。
擔心中國經濟重蹈日本覆轍,并不是多余的。至少從表面上看,中國崛起與日本崛起模式有諸多相似之處。中日兩國都是“出口主導型”的外向經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達到23%,2005年出口對我國GDP的貢獻率達到了25.1%。日本和中國都是高儲蓄率和低消費率,即使在日本經濟的黃金時代。消費率也一直在60%以下,我國則更低,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來沒有超過50%。如今的美國面臨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的雙重困擾,過去是逼迫日元升值,現在則是指責中國為“匯率操縱國”,要求人民幣升值。另外,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飛速發展,30多年來經濟體系中同樣出現了一些問題。中日經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們很多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就是從日本引進的,日本的正式員工、外聘員工和派遣員工和中國《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后的用工體制幾乎一樣,而日本的“年功序列”與中國的“論資排輩”又有異曲同工之處。
對于中國人來說,我們更關心的是從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學到什么。希望中國新的經濟改革能在科技創新、科技運用以及員工制度等方面能更深入一步,以免重蹈日本的覆轍。
書訊兩則
國家利益至高至重,全球化不能掩蓋國家博弈的殘酷事實。中國應該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內向發展,避免與現有世界格局和霸權利益發生激烈沖突,同時追求自身的真正現代化而不是數量繁榮。
在此之下,經濟上應減少對美國的經濟依賴,這是削弱美國霸權最好的辦法。政治上政治家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民族感情,在利益爭斗的漩渦中把好國家航船。價值體系上應高舉中國自己的價值觀而不能全盤接受“普世”外衣。一旦被“普世”,中國會失去大量核心國家利益。
作者黃樹東運用了大量生動詳盡的歷史描寫,包括英國、美國自身崛起的經歷及美國崛起后的全球經濟戰爭布局,深刻剖析了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大開大合,既有歷史縱深又有全球視野,讀來十分酣暢淋漓。《貨幣戰爭》為我們指出問題,《大國興衰》告訴我們該怎么做。
中國崛起的密碼究竟是什么?我們處在什么樣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之下?企業、技術、資金是怎樣的一個現狀?美國、歐洲、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強盛之路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有何借鑒之處?中國的發展之路應該遵從哪些可以落地的操作方法和思路?
這些是值得每一位企業家、政府官員、創投人士,以及所有關注中國發展趨勢的人士思考的問題。《改變中國的密碼》一書從創新、創業、創投從而創造價值的視角出發,闡述中國當下在科技、金融、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現狀,力圖給大家一個全新的思考角度,審視中國目前許多迫在眉睫的問題,并期待能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大有裨益。本書作者結合親身四十年的創投經歷,通過客觀數據、國際視野和愛國熱忱,做了客觀的分析,給出了解決的思路。這將是中國在21世紀強盛的密碼,是中國進一步騰飛的引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