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了。90年來,黨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義革命的任務,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一直是共產黨人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為之奮斗的最終目標。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世界各國共產黨人都對未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當前的實現步驟,進行了艱辛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財富,也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淵源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將共產主義社會分為兩個階段,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列寧有新經濟政策過渡的實踐,相當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試驗。毛澤東把社會主義劃分為“不發達階段”和“發達階段”,不發達階段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含兩個理論命題:第一,在一定條件下,經濟文化較不發達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而進入社會主義;第二,在任何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階段都是不可逾越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形成是對馬克思主義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的具體運用。馬、恩、列、毛的有關論述,為我們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
新中國的前三十年,曾經進行了大規模的公有制經濟的建設實踐。在毛澤東時代,農村集體經濟、城市國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主體地位??陀^地分析,當時的公有制經濟既有十分成功的,也有一些失敗的。在農村,既有大寨、劉莊、華西村等這樣的優秀典型,也有小崗村這樣因私有觀念牢固而被公有制束縛了當地生產力的典型農村。
與農村情況類似,當時的公有制經濟中,石油有大慶、工業有鞍鋼、國防有兩彈一星,涌現了一大批以陳永貴、王進喜、錢學森等為代表的有高度覺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但也有相當一些國營企業管理不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應該說,以上這兩種現象在當時都是客觀存在的,用其中一種傾向去否定另一種傾向就容易犯“左”或右的錯誤。
毛澤東曾費盡千辛萬苦想消滅中國人的私有觀念和剝削階級觀念,達到“六億神州盡舜堯”的理想境界,但最終沒有成功。這充分證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社會主義社會機制的不成熟,舊社會遺留仍將繼續存在。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考慮這一現實。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正式形成的過程,首先是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處于初級的階段。然后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立。鄧小平在十三大召開前指出:“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就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劃?!钡搅?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充分借鑒毛澤東時代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一方面,是堅持和繼承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所提出的社會主義基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原則。比如,在政治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加強黨的建設,保持共產黨的先進性;在經濟上,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經濟,抓大放小,集中力量搞好大型國有企業,加強國企領導班子的思想覺悟工作;在分配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抑制剝削,防止兩極分化;在文化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根據生產力落后、私有制舊社會所遺留的傳統思想觀念難以短時期消除的現實狀況,大力引導私營經濟的適當發展,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大提高。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應該建立怎樣的所有制結構,確立什么樣的基本經濟制度,黨的認識也經過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1981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對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作出若干政策性規定。1982年黨的十二大指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首次在代表大會文件中明確提出鼓勵個體經濟發展并且擴展到農村地區。1987年1月,中央發布《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的文件,提出對私營經濟“應當允許存在,加強管理,興利抑弊,逐步引導”。
1987年十三大報告第一次公開明確承認私營經濟的合法存在和發展。報告認為私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中講:“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
正式提出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概念的是1997年的十五大報告。報告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報告同時承認“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正式確立。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 2007年黨的十七大再次重申“要堅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單一公有制。這是針對殘存的單一公有制傳統觀念,特別是主要針對近年來出現的私有化傾向而提出來的,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注意。
三、非公有制經濟在初級階要有一定歷史地位
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的發展方向。判斷社會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的唯一標準就是看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我國之所以要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以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憲法接下來又講:“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币虼?,要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兩個概念區別開來?!吧鐣髁x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核心。前者不包括非公有制經濟,只有公有制是其基礎;而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包括非公有制經濟,但公有制必須占主體地位?!吧鐣髁x經濟制度”存在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以后的其他階段,是不斷成熟和發展的過程;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只反映初級階段的特點。
可以設想,初級階段結束,非公有制經濟不會立即被公有制所取代。進入中級階段,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和人們思想覺悟的進一步提高,將是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而非公有制經濟逐漸減退,所占比重減少的過程。到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社會主義經濟趨于成熟,剝削制度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經濟將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中之所以允許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由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的國情決定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因此,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經濟成分就允許其存在和鼓勵其發展。
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實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和現實依據。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應當有一個時間限期。鄧小平在1992年初視察南方時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這是在當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要遵循的重要的時間界限。但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一百年的初級階段的期限是有可能縮短的。提出這一點就是為了提醒當代的共產黨領導人,不僅要埋頭趕路,而且要抬頭望遠,時刻不要忘記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遠景目標。
四、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能動搖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公有制為主體也是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和基礎。堅持基本經濟制度,首先要鞏固公有制為主體這個前提和基礎。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公有資產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意質的提高?!爆F在有不少人對公有制是否還是主體有疑慮,主要是對公有制所占的比重即量的方面有疑慮。目前,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宏觀上并不存在所謂的“國進民退”;微觀上國有經濟“有進有退”,但更多的是“國退民進”;個別案例中的所謂“國進民退”,多半屬于資源優化重組,并非沒有道理。我們黨一貫強調,“公有制比重的減少也是有限制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能影響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解除人們疑慮的辦法之一,就是用統計數字來說明,堅定人們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信心。
公有資產占優勢,更重要的表現為質的優勢,即關鍵性的涉及經濟命脈、戰略全局和國民經濟發展方向的生產資料占優勢,先進的具有導向性控制性的生產資料占優勢,并且不斷提高進步發展壯大。這樣它才能控制經濟命脈,對國民經濟起主導作用,有強大的控制力、決定力、示范力和促進力。
要從“以人為本”的高度去看待“公有制占主體”、“公有資產占優勢”。要重視有多大比例的工人階級在公有制經濟中勞動。如果中國大部分工人階級(包括農民工)受私營企業主雇傭、在私有制經濟中勞動,那么很難說公有制還占主體地位。這樣,工人階級必然收入低下,沒有享受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很難說他們是社會主人還是私營企業主是社會主人。而中國必然兩極分化,中國也很難說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所以,初級階段基本制度不但要求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地位,而且要求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起主導作用。國家應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要使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都能享受到國有經濟的好處。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國有經濟不是像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那樣,主要補充私人企業和市場機制的不足,而是為了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為了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國有經濟應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等基礎設施和支柱產業中。這些都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在這些行業和領域,中國有經濟應該有“絕對的控制力”、“較強的控制力”,“國有資本要保持獨資或絕對控股”或“有條件的相對控股”。這些都是中央文件所規定和強調的。國有經濟對這些部門保持控制力,是為了對國民經濟有計劃地調控,以利于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有經濟的作用遠大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經濟”
關于國有經濟控制力應包括的范圍,有一種意見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這種意見把國有經濟的社會責任分為兩種,一是幫助政府調控經濟,一是保證社會正義和公平的經濟基礎。前一個作用普遍適用于社會主義國家和現代資本市場經濟國家,而后一個作用則是社會主義國家獨有的。社會正義和公平,“是高度私有化的經濟和以私有化為主的混合經濟解決不了的老大難問題”?!霸谥袊鴪猿稚鐣髁x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中,增強國有資本的控制力,發揮其主導作用,理應包括保障、實現和發展社會公平的內容和標準。對那些對于政府調控經濟不重要但是對于保障社會正義和公平非常重要的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資產,也應該認為是‘重要’的國有資產,要力爭搞好,防止出現國資大量流失那種改革失控,隨意實行大規模‘轉讓’的偏向”。
基于國有經濟負有保證社會正義和公平的經濟基礎的社會責任,國家要保障在公益服務、基礎設施、重要產業的有效投資,并不排除為解決就業問題在勞動密集領域進行多種形式的投資和運營。在保障壟斷性領域國有企業健康發展的同時,還要保障在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的發展,發揮他們在穩定和增加就業、保障社會福利和提供公共服務上的作用,增強再分配和轉移支付的經濟實力。中央對競爭性領域的國有經濟一向堅持“有進有退”,發揮其競爭力的政策,而絕不是“完全退出”競爭性領域的政策。我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國有經濟的數量底線,不能以資本主義國家私有化的“國際經驗”為依據。確定國有經濟的比重,理應包括保障、實現和發展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的內容,所以國家對國有經濟控制力的范圍,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六、正確認識私有經濟的兩面性
談基本經濟制度,不能不談私有經濟。私有經濟是非公有制經濟的一部分。非公有經濟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增加財政收入和滿足社會需要方面,不僅在當前而且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時期內,都有不可缺少的重要積極作用。所以,黨和政府對非公有制包括私有制經濟非常重視,對它們的評價,從十三大、十四大的“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到九屆人大二次會議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六大黨還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足見中央充分肯定非公有制包括私有制經濟的重要作用。
但我們應該把私有經濟的性質與作用分開來講。只要是私人占有生產資料,雇傭和剝削勞動者,它的性質就不是社會主義的。至于它的作用,要放到具體歷史條件下考察。當它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時,它還起積極作用,以至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不能說它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組成部分。某些理論家則把非公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偷換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民營經濟”(私營經濟)“已經成為”或者“應當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以取代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這明顯地越過了憲法關于基本經濟制度規定的界線。
對私有經濟,我們要繼續毫不動搖地發展它,發揮其機制靈活,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正面作用,克服其剝削性產生的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負面作用。如有些私營企業主賄賂政府官員,偷逃稅收,壓低工資和勞動條件,制造假冒偽劣產品,破壞自然資源環境,借機侵害國有資產,以及其他欺詐行為,都要通過教育監督和法制,克服清除。
在鼓勵、支持私有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正確引導其發展方向,規定能發展什么,不能發展什么。比如競爭性領域,要允許私有經濟自由進入,盡量撤除限制其進入的藩籬。特別是允許外資進入的,也應當開放內資進入。而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部門和關鍵領域,就不能允許私有經濟自由進入,只能有條件、有限制地進入,不能讓其操縱這些部門和行業,影響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私有經濟在競爭性領域有廣大的投資天地,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一些重要部門現在也可以參股投資,分享豐厚的盈利,他們應當知足了。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群體和“新社會階層”,私營企業主大概不會覬覦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地位”。但是確有某些自由主義精英明里暗里把他們往這方面推。要教育他們不要跟著這些精英跑。
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仍然要堅持有計劃按比例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生產中,國民經濟要實行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坝杏媱澃幢壤辈⒉坏扔趥鹘y的行政指令性的計劃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革除傳統計劃經濟的弊病,相應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多數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零星的計劃或完全沒有計劃所不同,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的基礎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因而還有計劃性這個特點,還有國家計劃的指導。我們作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大國,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宏觀調控中運用計劃手段,指導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這符合馬克思主義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原理,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所在。宏觀調控有幾項手段,最重要的是計劃、財政、貨幣三者,黨的十四大報告特別指出“國家計劃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這里沒有說到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不是說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不重要,而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是由國家宏觀計劃來導向的。所以,國家計劃與宏觀調控不可分,是宏觀調控的主心骨。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也可以稱為國家宏觀計劃調控下的市場經濟。這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地方。
十七大重新強調國家計劃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并不是如某些人所歪曲的那樣,“要回到傳統計劃經濟模式”。因為:第一,現在的國家計劃不是既管宏觀又管微觀、無所不包的計劃,而是只管宏觀,微觀的事情主要由市場去管。第二,現在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是市場,計劃是彌補市場缺陷的必要手段。第三,現在的計劃主要不再是行政指令性的,而是指導性的、戰略性的、預測性的計劃,同時必須有導向作用和必要的約束、問責功能。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再到重新強調國家計劃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這合乎辯證法的正—反—合規律。這不是回到過去傳統的計劃經濟的舊模式,而是計劃與市場關系在改革新階段更高層次上的綜合。
八、防止兩極分化要靠公有制經濟的強大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中貧富兩極分化趨勢也越來越嚴重?,F在談到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時,人們首先會想到城鄉差距擴大、地區不平衡加劇、行業壟斷、腐敗、公共產品供應不均和再分配調節滯后等等。這些都有道理,也必須一一應對。但這不是最主要的。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被忽略了。
收入分配不公源于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中影響最大的核心問題是勞動與資本的關系。這就涉及社會的基本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問題了。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所有制決定分配制;財產關系決定分配關系。財產占有上的差別,才是收入差別最大的影響因素。薩謬爾森也承認,“收入差別最主要的是由擁有財富多寡造成的”。30多年來,我國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兩極分化趨勢的形成,除了前述原因外,所有制結構上和財產關系中的“公”降“私”升和化公為私,財富積累迅速集中于少數私人,才是最根本的。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結構,在改革開放伊始時還是比較清一色的公有制經濟。隨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和效率優先政策取向的執行,以私有制為主的非公經濟的發展必然超過公有制經濟,從而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局面。這是有利于整個經濟的發展的。但這種私有經濟超前發展的勢頭一直延續下去,“到一定的時候問題就會出來”,“兩極分化自然出現”。隨著所有制結構的公降私升,在分配關系上按勞分配的比重就要縮小,按要素分配的比重就要增加。有人分析,我國現在國民收入分配已經由按勞分配為主轉向按要素分配為主。我們從資本積累規律和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進程可以知道,這一分配方式所帶來的后果,就是隨著私人產權的相對擴大,資本財產的收入份額也會相對擴大,勞動的收入份額則相對縮小,從而擴大貧富差距,促進兩極分化趨勢。我國國民收入中勞動與資本份額變化的統計,證實了上述理論分析。
在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縮小貧富差距時,人們往往從分配領域本身著手,特別是從財政稅收、轉移支付等再分配領域著手,完善社會保障公共福利,改善低收入者的民生狀況。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我們現在也開始這樣做了。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還要加大力度。但是,僅僅就分配談分配,僅僅從分配再分配領域著手,還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從根本上扭轉貧富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還需要從所有制結構,從財產制度上直面這一問題,需要從基本生產關系,從基本經濟制度來接觸這個問題;需要從強化公有制為主體地位來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最終地阻止貧富差距擴大,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分配上的狀況改善是以所有制上公有制經濟的壯大為前提條件的。所有制發展上要扭轉“公”降“私”升的趨勢,阻止化公為私的所有制結構轉換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最終避免貧富的兩極分化。小平同志強調:“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边@是非常深刻的論斷。這指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容許私人產權的發展,容許非勞動要素(主要是資本)參加分配,但這一切都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和按勞分配為主為前提,不能讓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為主體,也應該扭轉按資分配代替按勞分配為主的趨勢。那種讓私人資本向高利行業滲透(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部門和關鍵領域),那種盲目地、有違社情地鼓勵增加“財產性收入”之類的政策,只能促使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都應該調整。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扭轉貧富差距擴大趨勢,要放在堅持共和國根本大法的角度下考慮,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保證公有制為主體、按勞分配為主的“兩個為主”的憲法原則的真正落實。只要保持這兩個主體,貧富差距就不會惡性發展到兩極分化的程度,可以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以內,最終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否則,兩極分化、社會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