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漲落,棉農都很受傷。 |
大畈村村民金起華家今年種了15畝棉花,他在為棉花收獲季節的到來準備著,雖然今年棉花長勢比去年好,但是他卻有些高興不起來。籽棉已經有人收購,但價格卻只有每斤3.5元,與去年收購價相比跌了足足一半。
不僅是金起華,當地村民們都在為低迷的價格揪心。
漲也賠,跌也賠
去年,籽棉的最高收購價漲到了每斤7元,豐收的棉花再加高攀的價格讓棉農信心倍增,不少村民今年加大了種植面積,一些在外打工的青年也選擇了留在家里種棉花。
盡管開春以來農資價格飆升,但是,“咬咬牙、貸點款”,農民們還是要給棉田用上最好的肥料。“去年進口化肥150元一包,今年漲到了180,一畝田農藥化肥的成本最少要460元,沒鬧蟲災的時候,估計能收到500多斤棉花。”金起華說,按去年的行情說,這樣的投入值得。
去年,金起華15畝田收了8700斤棉花,總共賣了四萬多塊錢。
“如果按現在這個價格估計只能賣到兩萬多塊錢。”金起華說。棉價大起大落并非第一次遇到。但是,讓金起華感到沮喪的是,即使去年棉花價格高攀,他還是虧了錢,因為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棉販。
在德安縣,從前棉農將棉花賣給國家,但棉花國儲收購取消后,棉農們只能把棉花賣給上門的棉販子。“與其賣給別人,不如自己轉手”,認為有利可圖,在有了一定的資金后,當地不少棉農也走上了收棉之路。
在大畈這個幾百戶人的村莊,就活躍著十幾個臨時的合作社組織,每個組織籌集不等的金額,新的棉花上市,他們會準時出動。
去年,金起華與3位村民總共投入了100多萬資金。“最高時我們的收購價達到了6.7元,共收了六七萬斤。”他說。
如果按皮棉賣,當時可賣27500元,合到每斤6.8元左右,還可以賺一毛錢。但有著多年收購經驗的金起華認為,一般棉花都是上半年漲價,所以也沒急于拋售。
但到了三月,棉花價格像是過山車一樣,高臺跳水,從31000元每噸的高位跌落至24000元左右每噸,此后一路跌跌撞撞走到現在的19000元左右每噸,最低落到17000元每噸。“去年棉花在倉庫睡一晚可賺1000元,今年再在倉庫睡一晚要虧個幾千。”金起華深有感觸地說,但看著棉花跌個不停,他除了認倒霉,沒有任何辦法。
端午節前,金起華只能忍痛交割,此時棉價已經慘不忍睹。“總共四十多萬斤棉花,虧了36萬,我個人虧了8萬多,家里賣棉花的4萬多塊錢還不夠添這個窟窿。”
憑運氣猜測供求情況
金起華只是收棉虧本的案例之一。在中國很多地方,還是保持著棉商棉販到地頭挨家挨戶收購的落后局面,市場的任何變化都會成為巨大風險——運輸成本、棉廠開工情況、天氣、外國訂單,使種棉花成了和賭博一樣不安全的問題。
金起華等人在囤積棉花的時候,沒有想到,今年中國紡織業正在經歷“大劫”,無力開工的企業越來越多。
今年的紡織業很是反常。山東棉業人士的實地調研顯示,德州地區有30%~40%的紡織企業已經停產,80%~90%的紡織企業全面限產,該人士稱: “業內普遍判斷,當前紡織行業的困難程度甚至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山東德州既是產棉大市,也是紡織大市,是棉花市場的一塊風向標。
紡織業停產限產的一個直接后果是采購停滯,棉紗企業接不到訂單,庫存高企,資金緊張。在山東部分地區,有的紗線交易價格每噸下跌幾千塊錢,原因就是棉紗廠急于回籠資金。
此前,受棉花價格瘋漲影響,棉織品價格普遍上漲,國內的需求受到很大抑制。而深陷債務危機的歐美國家,需求依然疲軟。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的服裝出口實現了同比超過20%的增長,但第一紡織網分析師汪前進認為,這實際上是提價導致的賬面虛增,上半年實際出口數量增長大概僅僅只有2%。
出口疲軟,內需不振,上下游紡織行業的蕭條,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中國的棉花價格會在6~8月這樣一個青黃不接的季節,反常暴跌。
汪前進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說,棉價從3萬元/噸的高價下跌至2.5萬元/噸左右時,市場還普遍相信是游資的離場導致了這樣一個結果,然而之后一再下跌直至跌破政府設定的保護價19800元/噸,就必須要梳理棉市本身的供求因素。
但是這些信息和分析,對于金起華這樣的農民來說,顯然是沒有意識和能力去搜集和獲取的。
“他們只能憑運氣猜測棉花接下來是暴漲還是暴跌。”民間經濟學家劉軍洛對大畈村民的遭遇感到很是同情,他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說,中國棉農沒有國家的保護機制,更不懂期貨的對沖,導致出現“漲也賠錢,跌也賠錢”的局面。
交易商炒做棉花期貨
面對低迷的市場,9月1日,國家棉花收儲計劃正式實施,國儲將以19800元/噸的價格敞開“無限量”收購新棉,這是國家首次以最低保護價敞開收儲,中國將棉花納入經濟作物,此前一直不享受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托市政策。
“19800元/噸是上下游最可能達成協議的價格。對于上游供貨方來說,這個價格既可以保障棉農利益,也可以讓中間商維持基本運營。”卓創資訊棉花分析師孫立武認為,政策主要是為了保護棉農的利益。
按現在19800元的收購價,對應的籽棉收購價格在每斤4.2元左右。據大畈村村民估計,當籽棉收購價達到每斤4元時,種棉與種糧收益持平。而籽棉收購價若低于4元/斤,種棉就不合算,會挫傷棉農明年種棉的積極性,次年的棉花種植面積可能會減少。
即便棉農今年逃過了一劫,未來的棉花種植依然難言樂觀:近年來棉花的種植成本一直在增加,但是良種補貼卻是多年未變。大畈村當地,一畝棉田的最終補貼只有15元。
與中國棉農的尷尬處境相比,美國棉農則顯得無憂無慮:他們不僅不會擔心棉花賣不出去,也不擔心價格大起大落的煩惱。
美國《1933年農業法案》確立了棉花補貼政策,2002年《農業法案》進一步確立了出口補貼和限制性補貼。美國還為棉農設立了反危機補貼、美國棉花銷售性補貼。補貼率高達89%,即每賣100美元棉花補貼89美元,此外,棉農還可以借期貨確保收益。
劉軍洛介紹,棉花種植者組成棉農合作社,收獲時將棉花出售給棉農合作社。棉農合作社以自己的名義參與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在與貿易商簽訂銷售合同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相對數量的合約來防止棉花價格下行的風險,有效地鎖定了銷售利潤。
“中國的情況是,在棉花期貨的暴漲暴跌中,只有專業炒期貨的期貨交易商賺錢,和中國棉農沒有任何關系。由于信息不對稱,中國棉農不光受天氣制約,還被動地參與到全球化的棉花暴漲暴跌中,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劉軍洛說。
美國農業部操盤漲落
“美國有全套棉花相關產業的保護,美國的棉花產業必定不會在美國經濟發展的轉折時刻跳出來添麻煩。”劉軍洛介紹,不僅如此,美國依靠期貨及補貼政策還掌握著世界棉花的生死權,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機按照美國長期戰略需求進行精準打擊。
比如上一輪棉花價格的暴漲,來自美國農業部的操控痕跡就很明顯。
“這些年中國棉花最高的產量也不到700萬噸,但是美國農業部居然預測中國2010年棉花產量是718萬噸。”首創期貨研發中心經理董雙偉曾指出。
劉軍洛告訴記者,在棉花準備種植的時候,美國農業部先放出消息,縮小供需比例預期,把棉價預期調低,促使中國棉農不敢多種,企業也放心大膽地不儲備棉花,省下倉儲費用并預防棉花豐收時棉花過剩。
而等到棉花快上市時,又放出很多利好消息,說實際產量與預期有很大差距,同時需求比預期要高,造成棉花價格應聲上漲。
去年8月,美國農業部在供需預測月度報告中就提到,鑒于種種原因,中國718萬噸的棉花產量是無法達到了。同時表示,全球2010/11年棉花年末庫存減少至4561萬包(1包為500磅);棉花消費量從1.197億包上調至1.2087億包。
一減一增的微妙變化,對棉花價格上漲起到了助推作用。此后,面對中國出現的棉花缺口,美國全國棉花委員會(CCI)又熱情備至地向中國表示,將“及時提供高質量的棉花”。
結果去年棉價高企,美國棉農賺得盆滿缽滿,中國棉農卻因為成本增加等等因素,依然沒怎么賺錢。作為全球第一大棉花生產國的中國,棉花種植面積正在縮減。2008年到2010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已減少1400萬畝左右。
劉軍洛認為,中國紡織業的產業鏈如果就這么被拉斷,美國棉花硬擠進來,無疑是給了美國可趁之機。“中國如不重視對棉農進行補貼和扶持,中國對外棉的依賴將進一步加深。中國棉花也將步玉米、大豆的后塵,被美國所控制。把定價權讓給美國棉農,這對于中國這個以制造業為生命線的農業大國是很危險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