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室主任張岸元日前撰文指出,“關于中國央行大量持有外匯儲備資產的賬面損益,各方面均不愿提及。一種流行的說法,是中國外匯儲備對外投資收益可觀,年收益率在3%左右,管理水平在各個主權財富基金中居領先位置。 但是如果綜合考慮匯率損失,人民銀行持有外匯資產的損失極為驚人。將每年外匯儲備增量以當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測算換匯成本,再以升值后不同的匯率水平測算匯率成本。到2010年年末,2003年以來每年增加的外匯儲備已經發生的匯率損失達2711億美元。如果未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到6,2003年以來增加儲備的匯率損失將攀升到5786億美元。這一損失肯定無法通過外匯對外投資收益彌補,除了中央銀行,不會有任何一家商業性機構會干這種賠本買賣。以上只是一個粗略的測算,但是即使進行更加翔實的分析,也不會顛覆匯率損失巨大的結論。無論是從外儲保值增值的需要出發,還是從增強宏觀調控的有效性看,外儲分流都是一件很急迫的事情了。”
而據中新網5月6日電,國家外管局有關負責人就外匯儲備有關問題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人民幣升值不會直接導致外匯儲備損失。
“首先,人民幣升值不會直接導致外匯儲備損失。外匯儲備是外匯資產,以美元作為記賬貨幣。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導致了外匯儲備折算成人民幣的賬面價值變動,并不是實際損益,也不直接影響外匯儲備的對外實際購買力,而只是用人民幣還是美元作為報告貨幣所導致的賬面差別。只有在將外匯儲備調回并兌換回人民幣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匯兌方面的實際變化。目前我國外匯儲備沒有大規模調回并結匯的需要。況且,考慮到銀行、企業和個人在當初將外幣賣出時已經獲得了等值的人民幣收入,人民幣升值之后在降低進口成本、增加投資收益等環節也獲取了巨大收益,肉已經“在鍋里”。”
這段的答復問題有三:外匯管理局以為人們對匯率變動的理解停留在“外匯儲備折算成人民幣的賬面價值變動”而引發的減值,這實在是智力低下的表現。我們討論的人民幣升值導致的外匯儲備損失乃是指先期進入的外資以1:8兌換的人民幣,在隨后的人民幣升值過程中,以4:1換回更多的美元,也即外資拿進來一美元,要帶出去兩美元。
外匯管理局有意混淆中外國民,視外匯儲備為整體一塊。即使沒有大規模調回,外資在外匯儲備所占權益也必須核算,不要等到人家撤資流出時慌了手腳。
所謂的“肉已經“在鍋里””,同樣是犯了里外不分的毛病,這種不分你我,一視同仁的國際主義精神真乃人間楷模,乃至給予外資的超國民待遇更是世間罕見。這與統計局熱衷于GDP而不是GNP一丘之貉。
“其次,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遠小于我金融資產的賬面盈余。由報告貨幣所產生的賬面損失和盈余正如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經濟學上稱之為對偶)。與以美元計價的儲備折合人民幣后的賬面損失相對應的是,我國國民持有的人民幣金融資產以美元計價的賬面盈余。截至2011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3.04萬億美元,按3月末匯率折算,同期企業和居民人民幣各項存款、股票、國債和保險資產等人民幣金融資產總規模是我外匯儲備資產的5倍以上。這意味著當人民幣升值時,人民幣資產的賬面收益是外匯儲備資產賬面損失的5倍以上。如果再考慮居民以股票、債券等形式持有的其他金融資產和房地產資產的規模,人民幣資產的賬面收益將更大。同樣,上述損失或收益均是賬面計值變動,只要不發生實際兌換,就不會成為現實。”
需要提醒中國外匯管理局官員們的是:中國的對外購買力僅限于外匯儲備,也就是不超過3萬億美元,而這其中外資要占很大一部分比重。以當前的人民幣匯率比價換算中國的金融資產財富,無疑是自我膨脹。比如,政府發行400萬億人民幣國債,人民幣資產飛漲,你的賬面收益是多少?
“第三,外匯儲備的實際購買力取決于外匯儲備的收益率和投資所在國的通貨膨脹率。我國外匯儲備經營多年保持穩定收益,經營收益率遠高于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投資所在國(地區)的通貨膨脹水平,保障了外匯儲備的實際購買力。2000-2010年,美國、歐洲和日本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年均分別增長2.4%、2.1%和-0.2%,我外匯儲備的年均經營收益率遠高于這些水平。”
中國的外匯儲備大部購買了美國國債,以及兩房債券、黑石股權投資,但收益可悲。再加上建行、中石油等國企原始股賤賣外國投行,被高位套現,損失極為可觀。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6日在外交部就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舉行的中外媒體吹風會上表示,中方堅持改革目標是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方向,美方更強調人民幣匯率升值幅度。
人民幣的高利率、升值帶來的匯兌外匯盈收益,驅使美元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外匯占款大量被動增加。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3日表示,流動性的最大來源是外匯占款。“雙順差積累的這些外匯(占款),占最近十年投放的基礎貨幣量遠遠大于100%。”他指出,目前央行已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央票等手段,回收了80%左右的由于外匯占款而投放的基礎貨幣。
但創紀錄的高準備金率卻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原本能從銀行得到的貸款突然消失了,企業失血嚴重,面臨大量倒閉的威脅。
在限購、限價、限貸等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措施下,香港上市的內地房地產企業普遍遭遇資金鏈緊張。由于在內地融資遭遇瓶頸,內地房企紛紛轉向境外進行大規模融資,不怕利率高,有些企業甚至數月內多次重復融資,息率最高者達13.5%。今年融資的內地房企超過20家,包括雅居樂、合景泰富、恒盛地產、佳兆業等大型房企。其中,4月份以來進行融資的包括方興地產發行5億美元10年期保優先票據,利息為6.75%;龍湖地產發行年利率為9.5%的7.5億美元票據;以及富力地產發行人民幣及美元債券,總共融資了9億美元。此外,短期內多次融資者包括瑞安房地產、恒大地產,其中,瑞安房地產在去年11月、12月以及今年1月共3次融資了92.2億元人民幣;恒大地產也在繼去年發行13億美元債券后,今年1月再度融資92.5億元人民幣。
根據國家商務部數據,今年1—2月流入我國房地產領域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增速遠高于FDI整體平均增速,房地產實際利用外資41.5億美元,同比猛增50.5%。
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人民幣高利率、持續升值導致外資大規模流入,引起外匯儲備增加,外匯占款增加,發生通脹,央行被迫提高準備金率,企業被迫對外融資,引起外資的進一步流入。結果是得到外資的企業擠占了更多的市場,它們也被外資進一步的控制。而所謂的打擊熱錢流入成為了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慌里慌張地東抓西補,卻放任最大的漏洞流淌。
偏執地提高準備金率,一方面讓房價調控失敗,另一方面變成了外資讓路,擠占內資企業,控制國內產業,導致鳩占鵲巢,央行則充當了為虎作倀的角色。
2011年4月上旬,海關總署發布了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數據。數據顯示,一季度進口值創歷史新高,首次超過4000億美元,進口的強勁增長,導致10.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這是我國6年來首次出現季度貿易逆差。
這說明,人民幣升值已經引起一般項目貿易逆差,而熱錢卻在加速涌入,外資所占外匯權益飛速增大;另一方面,進口逆差大量地耗散外匯。因此盡管外匯數量龐大,但都是人家的,中國外匯管理局不過是美資的管家婆,外匯儲備的這種極不穩定結構一旦發出逆轉信號,頃刻撤資,如同建在沙灘上的大廈,瞬間倒塌。
外匯占款制度本質上是人民幣附屬于美元,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沒有獨立的購買力,受制于人;而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元的打壓,人民幣高于美元之處是什么?提高自身的含金量才是正途,但人民幣之錨在哪?儲備需求是當然之選。有了它,也就不再懼怕升值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