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n.reuters.com/article/specialEvents2/idCNCHINA-3848920110223
路透中文網專欄作家 張小彩/文
中國積聚這些外匯儲備的過程除了聚集了通貨膨脹外,也是中國工人毫無幸福感地在富士康N連跳的過程,是中國資源被低價消耗的過程,是環境被污染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說,那筆數額不菲的外匯儲備猶如一朵開放在被污染的土地上的“惡之花”, 彰顯國力、令中國揚眉吐氣的同時,也讓人五味雜陳,想說愛之也不容易。
有跡象表明,中國2008年以來實施的經濟刺激政策的步伐并沒有被完全遏制,反而出現了一個更為令人擔憂的現象,就是“經濟刺激飄洋過海去國外,通貨膨脹猶抱琵琶留國內”, 盡管2010年以來中國反思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聲音越來越多。
政府投資建設工程的主戰場似乎正在向國外轉移。上周,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正在談判或將出資76億美元在哥倫比亞修建一條791公里長的鐵路與巴拿馬運河競爭,被稱為“干運河”。BBC也有一組題為“中國正在塑造非洲”圖片報導,展示了中國國有企業在非洲正如火如荼施工的工地: 興建中的道路、廣場、醫院等。《金融時報》在報導中還提到,在過去的兩年里,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貸款已經超過了世界銀行。其實并不單是對發展中國家,歐洲發達國家出現債務危機時,中國也沒有袖手旁觀。
這樣的大手豪揮,令仍然掙扎在后經濟危機中的大國嘆為觀止。英國媒體甚至驚呼“中國在塑造整個星球”。
錢從何來?這些年政府手中堆積了巨額外匯儲備,到2010年底外匯儲備已達2.85萬億美元,位列全球之首。
據國內媒體報導,2010年下半年開始,有媒體報導外管局將開始委托國家開發銀行和部分商業銀行向全球放貸。這種做法的初衷是為外匯儲備找出路,是外匯儲備投資多元化。
但是,有兩點令人擔憂,第一,這種使用外匯儲備的方式無益緩解國內通貨膨脹;第二,海外投資建設項目的大規模放開迎合了官員的投資饑渴, 可能消解官員改革外匯儲備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貨幣發行機制、調整中國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的內在動力, 因為正是這些機制創造并聚集了巨額外匯儲備。
這些外匯儲備原本是為了“集中精力辦大事”而通過強制結售匯制度、出口退稅制度、產業政策、環保政策、政績考核指標等一系列的外向型經濟政策長期形成的。在這種制度下,企業出口商品或勞務換取外匯,央行發行人民幣并經由商業銀行從企業或個人手中購買外匯形成外匯儲備。
這種機制從微觀來看,其合理性無可挑剔,因為個人和企業向政府出售外匯時獲得了等價的人民幣。但是從宏觀的角度,這種機制本身就為貨幣超發、通貨膨脹埋下了伏筆。因為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生產的商品或勞務飄洋過海出口去了海外,而中央銀行卻據此向經濟體中憑空注入了一筆人民幣,這樣勢必形成了貨幣超發,并稀釋已有人民幣的購買力。也正因此, 我們說外匯儲備其實是央行的負債而非資產。
而當這樣的機制所形成的貨幣超發在經濟刺激政策的鼓舞下,突破央行票據、存款準備金鑄成的堤壩,奔涌而出,并帶來普遍的物價上漲、通貨膨脹時,這筆外匯儲備的“負債”性質就更為明顯, 因為按照經濟學理論,通貨膨脹本身就是全體國民誰也無可逃避的稅收。所以,省略中間環節,一個簡單的邏輯關系就是,外匯儲備是通過向全民征收“通貨膨脹稅”形成的。
事實上,通貨膨脹正在成為中國無法擺脫的夢魘。盡管統計局公布的1月CPI 4.9%遠低于業內預期,足以安撫人心,但各種跡象表明,中國的通脹形勢不容樂觀:央行在新年的鞭炮聲中匆忙加息;宣布24日將再次提高已經是歷史最高水平的存款準備率;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在巴黎G20會議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采用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匯率等多種手段對付通脹。更多的業內人士在預測下一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幅度。
使用外匯儲備到海外投資如果路徑正確,可以減少外匯儲備并緩解國內通貨膨脹。比如,中國企業用自己手中的人民幣從中央銀行手中購買外匯到海外投資,或者中國的銀行用人民幣向央行購買外匯向海外企業貸款,如此,解鈴還是系鈴人,正好可以中和外匯儲備形成過程中超發的貨幣。遺憾的是,現在看來,這些貸出去的外匯更多地可能要用委托貸款的形式,在不改變所有權的情況下直接由銀行拿出去放貸或投資。這顯然無助于減少外匯儲備,無助于緩解國內通貨膨脹。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這些大規模的長期投資形成了釣魚工程, 政府將不得不為維持外匯儲備的繼續增長而繼續維持原有的外匯儲備形成機制和貨幣發行機制,那么,靠出口補貼、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賠本賺吆喝地賺取外匯的產業結構調整又會變成光說不練的假把式。
中國積聚這些外匯儲備的過程除了聚集了通貨膨脹外,也是中國工人毫無幸福感地在富士康N連跳的過程,是中國資源被低價消耗的過程,是環境被污染的過程。近期媒體不斷傳來的有關環境污染的消息,令人焦慮:10%的大米鎘超標,西南多省土壤重金屬污染......從這個角度說,那筆數額不菲的外匯儲備猶如一朵開放在被污染的土地上的“惡之花”, 彰顯國力、令中國揚眉吐氣的同時,也讓人五味雜陳,想說愛之也不容易。
也許這些海外貸款和工程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高鐵大躍進后,鐵道部長劉志軍落馬也讓我們不得不警惕另外一種可能性,尤其是對天高皇帝遠的海外投資項目。比如《金融時報》也提出了對“干運河”鐵路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疑問,其援引不愿透露姓名的航運高管的分析說:巴拿馬運河正在擴建之中,完成后,運力將提高一倍,并可容納裝載1.2萬只標準集裝箱的大船。而被稱為“干運河”的鐵路30列列車運送的集裝箱數量僅約相當于一只船的運力。而且,就搬運費用而言,干運河可能要貴得多,一個集裝箱大約要500美元,而通過巴拿馬運河搬運費只需100美元。
經濟刺激政策無疑都會以通貨膨脹為代價,如果說2008年經濟刺激的投資項目,高鐵也好,地鐵也罷,不管其最終投資效益如何,物價上漲多少,畢竟留下了公共設施。如果把“經濟刺激”的部分搬到了國外,通脹成本留在國內, 恐怕就有點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意思了。(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