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壓人民幣匯率升值的謬誤及評析
認為人民幣匯率低估是美國一些人施壓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最重要理由,其依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存在著巨額貿易順差;二是通過各種模型特別是利用購買力平價理論來估算人民幣“適當”匯率,模型數值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存在大幅低估。其實,這兩種所謂的依據都是站不住腳的謬誤。
謬誤之一:貿易順差等于人民幣匯率低估
人民幣匯率低估論者認為,人民幣匯率的嚴重低估是導致美國產生大量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其基本邏輯是:人民幣匯率低估造成中國對美國持續的貿易順差,導致美國企業出口利潤的萎縮和失業的增加,進而致使美國經濟復蘇乏力。顯然,這種邏輯判斷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學道理,貿易順差等于人民幣匯率低估是一個偽命題。
首先,導致中美貿易逆差的關鍵因素在美方。
人民幣匯率并非導致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因素,而在于美國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例如,中美貿易地位不對等問題,在中美貿易中,中國的出口主要由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所組成,中國處于貿易結構的低端,雖然中國有較多的貿易收支盈余,但獲得的利潤卻很少;而美國則處于中美貿易結構的高端,其出口的主要是高附加值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美國不僅賺取了較多的利潤,也使得美國消費者能夠消費到中國物美價廉的產品。盡管中國希望進口美國的高技術產品,試圖改善貿易順差的狀況,但始終未果。長期以來,美國為限制高技術產品向中國出口設置了重重貿易壁壘,反而倒打一耙,指責中美貿易不平衡是由于人民幣匯率低估造成的,這與客觀事實是完全不符合的。又如美國國內的低儲蓄率問題、美元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其次,中國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順差。
在中國貿易順差中大約80%~90%是加工貿易產生的順差,而外商投資企業是加工貿易的最大經營主體并創造這部分順差。隨著全球經濟分工深化與資源優化,全球制造商將其勞動密集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國,通過進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經過加工裝配將制成品銷往美國或他國。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有相當一部分東南亞國家的貿易順差,隨著加工貿易的轉移而轉變成為中國對美國的順差,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過去對新興市場國家貿易失衡的延續。實際上,中國國內經濟即國內企業主導的部分并不存在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中國的貿易順差只不過是產業全球化及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產業鏈大趨勢下的附帶結果,并不說明人民幣匯率是被低估的。
再次,中美兩國貿易統計方法存在差異。
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兩國貿易統計方法差異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美方使用的國際貿易統計方法大大高估了對華貿易逆差。這種高估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對進出口使用不同統計標準,進口貨值被高估,而出口貨值則被低估;二是由于美方未考慮增值的因素,將通過第三方中國商品對美轉口全部算做從中國的進口,而與此同時又將美國商品通過香港等對華轉口忽略不計,對華貿易逆差被進一步夸大;三是美方在統計對華貿易逆差時只計算商品貿易,而不包含服務貿易;四是許多中國商品是通過美國轉口到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區的,但美方將這部分轉口計入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
謬誤之二: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濫用
人民幣匯率低估論者主要是依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來測算人民幣匯率低估的程度,并以此來推斷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幅度。然而,從其研究結果來看,結論大相徑庭。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濫用,從而導致其得出的人民幣匯率低估的結論成為謬誤。
首先,無視購買力平價的理論基礎錯誤。
盡管購買力平價理論在國際金融領域產生了重要而廣泛的影響,但不可否認,該理論存在著諸多理論基礎的錯誤: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但貨幣數量論與貨幣的基本職能是不相符合的;該理論把匯率的變動完全歸之于購買力的變化,忽視了其他因素如國民收入、國際資本流動、生產成本、貿易條件、政治經濟局勢等對匯率變動的影響,也忽視了匯率變動對購買力的反作用。與此同時,該理論在計算具體匯率時,存在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物價指數的選擇上,究竟是以參加國際交換的貿易商品物價為指標,還是以國內全部商品的價格即一般物價為指標,很難確定。美國經濟學家呂迪格·多恩布什指出,購買力平價理論“亦如貨幣數量論,至今聚訟紛紜,因為嚴格的說法通不過論證,而過于靈活的說法卻又顯得沒什么用處”。
其次,無視購買力平價理論成立的假設前提。
根據國際經濟學的基本常識,購買力平價理論要成立,必須有四種假設前提:一是國際間的貿易必須完全自由;二是所有的商品價格均呈現同幅度的變動;三是物價為影響匯率的唯一因素;四是影響購買力的因素只有貨幣數量而已。然而,購買力平價理論的這些過于嚴苛的假設條件,或近乎理想的狀態在現實中很難滿足,與現實情況偏離甚遠:當今乃至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根本不可能實現國際間完全充分的自由貿易,而普遍存在的是貿易壁壘、非貿易品以及壟斷等,也根本不可能實現商品價格均同幅度的變動;匯率除了受物價或各國通貨膨脹率變動的影響以外,還受制于眾多因素的影響,如本國經濟增長、國際收支、資本流動狀況,以及利率水平、政策干預、投機炒作等諸多因素的變動,都會對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產生影響而導致匯率的變化和波動;影響購買力的因素也并非只有貨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生產力水平、消費結構,甚至心理預期因素都會影響到購買力。
因此,以購買力平價為依據得出的人民幣幣值被低估的觀點有失偏頗,缺乏科學依據。購買力平價只是人民幣匯率長期變動的基礎,短期匯率的變動主要取決于市場外匯供求關系,并服從于經濟發展的需要。
再次,無視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已大幅升值的事實。
堅定不移地推進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改革是中國政府的一貫主張,也是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2005年7月中國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至今,人民幣匯率對美元升值23.5%。如果從1994年1月算起到今年7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已大幅升值55.2%。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和蔓延期間,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對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中國貿易模式轉變的效果明顯、進口增速大幅提升。盡管前一段時期人民幣對美元保持了相對穩定,但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還是處于升值狀態,如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不斷上升,2008年全年上升了約12%。判斷人民幣匯率水平,除了關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水平,還需要考慮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的匯率水平,以及人民幣的有效匯率水平。人民幣匯率在經過大幅升值后,當前已無明顯的低估跡象。
遺憾的是,人民幣匯率低估論者全然不顧中國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已大幅升值的事實,也無視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貿易模式已發生重大轉變的事實,依然鼓噪人民幣匯率低估以及施壓人民幣匯率升值,這恐怕是出于非經濟方面的考慮,甚至可能是別有用心。
(作者為天大研究院經濟學家、資深研究員,本報專家組成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